法斯宾德
莉莉玛莲 (1981) TMDB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Lili Marleen
7.1 (42 个评分) 导演: 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 演员: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 汉娜·许古拉
其它标题: Lili Marleen / 莉莉·玛莲
二战时期的瑞士苏黎世,德国歌女Willie(汉娜·许古拉 Hanna Schygulla饰)和犹太作曲家Robert Mendelsson (吉安卡罗·吉安尼尼 Giancarlo Giannini 饰)相恋,而Robert的父亲Mendelsson则是一个帮助犹太人逃离德国的地下组织领导,他反对儿子和Willie的恋情,于是设下圈套让Willie留在了德国无法回到苏黎世,想借此来拆散二人。滞留德国的Willie只能靠唱歌维生,受到了许多德国人,甚至德国军官的喜爱。更得到了去电台录制音乐的机会,她唱的一首歌《Lili Marleen》更是让她成为了全德国士兵的梦中情人。这首歌曲陪伴着在前线的士兵们。而回到瑞士的Robert也没有放弃两人的爱情,他潜回德国和Willie相聚,不想却被纳粹所抓。而对Robert一往情深的Willie,又该如何利用她在德国的声望去拯救她的爱人呢?两人的爱情又将面临怎样的考验?
2009年2月28日 看过
2009年2月28日 评论 一边看Lili Marleen,一边听Lili Marleen - 第一次知道Lili Marleen这个名词是from CCAV-6。当时央视做了一个一分钟的介绍小短片,在CCAV-6滚动介绍了一周。但是到最后我也没能看上这部片子。高一的时候开始哈德,收集了关于第三帝国的很多音乐。现在但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四首:《Panzerlied》(装甲兵之歌,看过《坦克大战》的都有印象),《威塞尔之歌》(相当于纳粹党歌),《Erika》(节奏很鲜明),再就是这首《Lili Marleen》。 大学后总算有点空,所以下了Lili Marleen来欣赏。结果有些失望:一是因为是德语版、而且法斯宾德大导演很平实的叙事手法让我有些昏昏欲睡;二是因为字幕太次,演员已经说了好几句了才出现一两行。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到网上下了四个版本的《Lili Marleen》,然后一边看电影,一边用较低的声音播放着Lili Marleen,在情节有起伏时关掉。这样一来,总算支持着我看完了Lili Marleen。 应该说这部片子的内涵有点难懂。维莉只是一个歌女,她并不懂什么政治、战争、宣传。她的思想相当单纯,单纯的只剩下唱歌和罗伯特。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罗伯特,希望能与他在一起。但是命运就是这样无常,甜蜜的日子终究短暂,两人在战争中被迫分离。身处于不同的阵营中却又默默地相互支持。罗伯特为了见维莉被捕,维莉偷来了屠杀胶卷换取了罗伯特的自由;维莉因为歌曲“动摇军心”被逮捕,罗伯特不顾一切的冲进广播室,向德军士兵广播“莉莉玛莲”已死的消息,迫使希特勒当局作出让步。然而,这对经历了巨大磨难的恋人最终没能在一起。罗伯特结了婚,维莉在见到罗伯特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情景后黯然离去。这是一个爱情悲剧。法斯宾德好像是要表达一种命运无常的感慨,体现出对二战时期饱受战争之苦的平民们的人文关怀。但是,法斯宾德又透露出一丝希望:有Lili Marleen这样的歌能够跨越种族、国界和仇恨,震颤每一个战火中的人的心弦。表明人类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些东西是相通的,那就是人性。尽管维莉的钢琴伴奏师施特纳是被自己的《Lili Marleen》害死的,可是在他临死前,他笑了,既是笑自己的愚蠢、也是对自己的作品能够如此广泛流传的一丝得意的笑。 还有一些幕后的故事想谈谈:首先,《Lili Marleen》的故事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历史上的维莉原型名叫拉拉·安德森(Lale Andersen ),是一个德国歌女。她于1939年首次演唱了该曲,大受欢迎。但此曲唤起了德军士兵的思乡情绪,遭到了纳粹官方的厌恶。再加上拉拉和一些瑞士的犹太裔艺术家有来往,更加遭到了纳粹的仇视。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就是片中的汉斯·亨克尔接电话时看的那张大照片)亲自下令禁播此曲。拉拉被捕,试图自杀未遂。1942年纳粹又允许她演出,但有很多严格的限制,其中之一就是不许唱《莉莉玛莲》。与片中两人最后别离的结局不同,战后的1949年,她和一位叫阿图尔·布尔(Artur Beul)的瑞士作曲家结婚(此人应该就是罗伯特的原型)。1972年她死于心脏病
德国电影 战争 法斯宾德 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