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
卡廷惨案 (2007) IMDb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Katyn
8.1 (110 个评分) 导演: Andrzej Wajda 演员: Andrzej Chyra / Maja Ostaszewska
其它标题: Katyn / 爱在波兰战火时(台)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向波兰发动闪电战,抢占波兰西部地区。16天后,苏俄由东部进入波兰,并俘虏了约25万波兰军人,将他们分别关押。1943年,入侵苏联境内的德国宣布,在苏联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发现埋葬波兰军人尸骨的万人坑,而苏俄正是残忍杀害这些军人的真正凶手……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波兰导演安杰依•瓦伊达最终将这个波兰国内长久以来的禁忌话题搬上银幕。本片荣获2008丹佛国际电影节人民选择奖、卢布尔雅那国际电影节观众大奖以及波兰电影节最佳剧本、最佳男配角、最佳电影、最佳配乐、最佳音效等7项大奖。
2008年5月11日 看过
2008年5月11日 评论 噩梦……卡廷 - 我一般是不太会做噩梦的,但是今天看完这部片子后上床,闭上眼就觉得自己变成了蓝帽子的内务部士兵,用瓦尔特P38对着波兰战俘的后脑开枪,然后那死去的波兰人转过头来,满脸是血地对着我狂笑…一瞬间,我坠入了黑暗中,伸手乱摸,摸到的尽是死人。每个人的后脑都有一个弹孔…… …我在卡廷的万人坑里… 然后我惊醒了,时间是2008-4-14零点三十八分。我用手机在校内上记录下这一时刻。 卡廷…… 最早在一些所谓“二战秘闻”、“二战珍闻”之类的不入流的书里接触过卡廷惨案的只言片语,但是读了也就读了,对此也不会放在心上。前些天察看豆瓣里的《伪钞制造者》时无意中来到了《卡廷惨案》的页面,看到了几位网友激烈但是有些不雅地争论,于是坚定了我要去看此片的决心。而且这是我第一次看波兰电影,对此充满了好奇。 我为我的好奇付出了代价。 影片的压抑气氛从一开始便笼罩着我。在大桥上的两股人流……前门进虎后门进狼,虎狼联欢分肉,宰割波兰。接着是波兰妇女们的漂泊命运,男主角安杰伊的妻子在德占区与苏占区之间的逃亡;安杰伊母亲的苦等等来了丈夫在集中营的死讯;将军夫人拒绝让德国人利用丈夫死亡的真相;飞机设计师皮欧托的妹妹坚持竖立哥哥的墓碑……唯一的一个阳光镜头是安杰伊的侄子塔奇奥与将军的女儿爱娃在房顶的邂逅,一丝爱情的气息让人几乎忘了塔奇奥刚刚还在被波兰内务部(其实已经沦为克格勃的走狗)的警探追杀。然而短短几分钟后,塔奇奥就在追逐中被一辆军车撞死。年轻的生命随着卡廷的亡魂一起在风中消逝…… 对革命暴力,我们都所耳闻:从法国大革命的罗伯斯庇尔“恐怖政策”到十月革命后的肃反(虽然我反感肃反,但是我仍然把捷尔任斯基视为一位伟人。不过讽刺的是捷氏也是波兰人);从苏联大清洗到三十年代各国共*党的肃反清洗活动(乔治·奥威尔在西班牙就遇到了这样清洗,遭到关押;蒙古高层被“清洗”得“干干净净”了;王明在中央苏区、张国焘在鄂豫皖、夏曦在洪湖都大肆杀人);从“三反”“五反”镇反、“文革”到波尔布特在柬埔寨的大屠杀……无数革命带来了“自由、民主、光明”,带走的却是自由民主的主体——生命。 如果是单纯的革命战争或是为巩固新政权而使用暴力我倒也能理解,但是对于一群放下武器、手无寸铁的人采取最极端的措施是否合理?正如一位网友说的“他们若是战俘,则因享受战俘待遇;若是囚犯,则需给出逮捕理由。”显然,苏联人在这两个方面上都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唯一成立的借口就是:民族毁灭。 我之所以不用大家常听到的“种族毁灭”就是要区别一下这种屠杀与希特勒“最后解决”和日本侵华的不同。那两种都是赤裸裸的种族屠杀,是从肉体上消灭这个种族。而老毛子就“高明”多了,这批军官是波兰各阶层的精英,有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学者,也包括安杰伊这样十分优秀的职业军人(安杰伊以上尉之衔荣膺团长一职,足见他的优秀)。他们是波兰民族复兴的希望,波兰要一洗三百年瓜分的耻辱,需要毕苏斯基这样能征善战的军人,更需要那些社会精英。片中的将军曾经对被俘官兵们说过:“要建设自由的新波兰,要靠你们。”把这批优秀的人才“处理”掉,虽不能从根本上消灭这个民族,却至少可以阻滞这个民族一代人的发展,还可以节约养他们的成本,对苏联人来说,这是多么“美妙”的计划啊!于是,一次流水线式的杀人作业开始了,枪声在卡廷森林上空久久回响。然后,隆隆的推土机掩盖了一切真相。 二战结束了,波兰人并没有盼来自由的新波兰。对卡廷事件的态度决定着每一个波兰人的命运,但更能看出一个波兰人的品格。不论苏联的宣传战车开动得动么猛烈,但是任何一个有良知的波兰人仍然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反抗。虽然飞行员皮欧托的的女友曾悲观地断言:“再也不会有自由的新波兰了。”但是皮欧托的妹妹仍然不放弃抗争。44年后,波兰迎来了变革;47年后,波兰人迎来了卡廷屠杀的真相。对于那些死去的亡灵和家属,多少有了一丝安慰。但是,来自苏联(俄罗斯)的道歉呢?恐怕还有更长的时间去争取。 在恐怖片横行的今天,我没有被“恐怖片”吓倒,却被一部历史片刺激得夜不能寐。我想,这就是《卡廷惨案》带给我的最深的震撼。
二战 屠杀 波兰 波兰电影 瓦伊达
蓝白红三部曲之红 (1994) IMDb 豆瓣 维基数据 TMDB
Trois couleurs : Rouge
8.9 (700 个评分) 导演: Krzysztof Kieślowski 演员: Irène Jacob / Jean-Louis Trintignant
其它标题: 세 가지 색: 레드 / トリコロール/赤の愛
女学生瓦伦丁(伊莲娜·雅各布 Irène Jacob饰)是个兼职模特,男朋友远在英国。尽管她非常珍惜这段感情,却无法阻止男友对自己的猜忌。
退休法官(简-路易斯·特林提格南特 Jean-Louis Trintignant饰)年轻时经历过铭心刻骨的情伤,爱人的背叛让他不再相信这个世界。唯一的乐趣,就是窃听邻居的电话,看人与人之间是如何充满欺骗。认识瓦伦丁之后,他冰封多年的情感开始融化。
法律系学生奥古斯特(简·皮埃尔·洛里 Jean-Pierre Lorit饰)前程锦绣,却不得不面对恋人感情的出轨。他决定前往英国一段时间,以摆脱痛苦的心情,在客轮上遇到了同往英国寻找男友的瓦伦丁。
轮船遇到强对流天气,暴风雨过后电视新闻上播放着轮船遇险的消息。一百多人罹难的同时,瓦伦丁和奥古斯丁双双幸存,他们觉得对方似曾相识……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 (1994)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Trois couleurs: Blanc
8.2 (647 个评分) 导演: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演员: 泽比纽·扎马洲斯基 / 朱莉·德尔佩
其它标题: Trois couleurs: Blanc /
卡罗尔(泽比纽·扎马洲斯基 Zbigniew Zamachowski饰)藏在妻子多明尼(朱丽·德尔比 Julie Delpy饰)的行李箱中,从波兰偷渡到了法国。天堂般的生活并没有如愿展开,换来的是卡罗尔心中巨大的生活压力。他甚至失去了性能力,被多明尼赶出家门。带着妻子有了外遇的惨痛心情,还有一张美发师证书。卡罗尔决心回到波兰经营事业,再卷土重来。
历尽波折的卡罗尔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土。他积极上进,忙于谋生,竟在房地产生意中打了漂亮的翻身仗,一举成为百万富翁。此时的他,以为可以让多明尼回到身边,然而妻子的拒绝却令他的自尊大为受伤。于是,卡罗尔决定用一场阴险的计谋,狠狠给妻子一个报复。然而当卡罗尔得逞后,他又能换来什么呢?
华沙之战1920 (2011)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IMDb
Bitwa warszawska 1920
5.9 (7 个评分) 导演: 耶尔齐·霍夫曼 演员: 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 娜塔莎·厄本斯卡
其它标题: Bitwa warszawska 1920 / Battle of Warsaw 1920
夹在世界上两个最好战的大国德国与俄罗斯中间的波兰俗称欧洲“垫脚布”——谁出门都要踩上一脚,而波兰史上最为卖座的四部影片《剑与火》、《塔杜斯先生》、《你往何处去》以及《卡廷惨案》全都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片。
火与剑 (1999)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Ogniem i mieczem
7.6 (5 个评分) 导演: 耶尔齐·霍夫曼 演员: 伊莎贝拉·斯科鲁普科 / 米哈乌·热布罗夫斯基
其它标题: Ogniem i mieczem / With Fire and Swords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七世纪的中期,波兰共和国的边境笼罩在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气氛中。杨(米乔·赞布罗斯基 饰)是一名波兰骑士,某日,他邂逅了名为海伦娜(伊沙贝拉·斯科鲁普科 饰)的公爵小姐,两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然而,同样深爱着海伦娜的,还有另一名哥萨克青年博洪(亚历山大·多莫加罗夫 饰),如此一来,博洪和杨陷入了双重对立的紧张气氛之中。
哥萨克起义爆发了,波兰军节节败退,博洪也趁乱掳走了海伦娜。在好友扎格沃巴(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 饰)的帮助下,杨决定紧紧的在博洪的身后追击,赢回本该属于他的胜利和恋人。
沃伦 (201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Wołyń
8.1 (57 个评分) 导演: 沃伊切赫·斯玛若夫斯基 演员: 米卡丽娜·拉巴克斯 / 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
其它标题: Wołyń / Hatred
生活在Volhynia的波兰女孩索菲亚爱上了一个乌克兰男孩,但父母还是决定让她嫁给了一个波兰鳏夫。不久,二战爆发,局势紧张,各方势力轮流登场,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无分老幼的种族屠杀。身处战乱中的索菲亚带着自己的孩子,拼尽一切都要活下去……
2017年5月24日 看过
最懵逼大概是德国人:不是很懂你们斯拉夫人,互杀起来比我们还狠啊。
2017年5月24日 评论 【翻译】波兰航天员讲述自己在大屠杀幸存的往事 - 原文: http://www.thenews.pl/1/10/Artykul/140336,Astronaut-recalls-miraculous-survival-of-WWII-massacre 米罗斯拉夫·赫尔马舍夫斯基 Mirosław Hermasz 米罗斯拉夫·赫尔马舍夫斯基(Mirosław Hermaszewski),波兰唯一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最近披露了自己在战时屠杀中“奇迹般”幸存的往事。他的家人中有18人遇害 本月(2013年4月)是沃里尼亚大屠杀70周年官方纪念月,赫尔马舍夫斯基家族也是其中的受害者。 这场由乌克兰民族主义者制造的杀戮发生在德占区,在战前也是苏德瓜分波兰时的苏占区。 1943年3月26日,就在主要的屠杀开始之前,乌克兰起义军(UPA)袭击了赫尔马舍夫斯基家族居住的利普尼基村(Lipniki),超过180人被杀。 赫尔马舍夫斯基说,他的母亲背着还是婴儿的他逃往森林里,一名UPA士兵在后穷追不舍。 在混乱中,年幼的他被摔在了地上。然他并没有哭,因此逃过一劫。 “这真是个奇迹”这位宇航员说道。 赫尔马舍夫斯基的母亲被近距离击中了耳朵,但是大难不死,后来在附近的村子里得到了保护。 第二天早上,这位未来的宇航员总算被他的父亲和兄长找了回来。 “我们一直和乌克兰人和睦相处,”他说,“特别是我的祖父和叔伯都说他们是我们的兄弟,没什么可害怕的。” 他的父亲之后还是于1943年被杀。尽管如此这位航天员依旧强调“乌克兰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只是其中一些人“误入了歧途”。 1943-45年间,沃里尼亚有30000-60000波兰人被杀害。乌克兰起义军视波兰人为乌克兰独立的阻碍,因为在战前有大量乌克兰独立分子被波兰政府投入监狱。 屠杀开始后,波兰人也开始了报复。沃里尼亚地区有2000-3000乌克兰人被杀,在整个东南波兰有20000多乌克兰人遇害(1944-1947)。 上周,波兰和乌克兰教会领袖在华沙达成了和解,以纪念大屠杀70周年。 现年71岁的赫尔马舍夫斯基于1978年进入太空。他是从五百名波兰飞行员中脱颖而出,参加莫斯科航天计划的佼佼者。
2016 乌克兰 二战 人性 剧情
维也纳战役 (2012)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Bitwa pod Wiedniem
导演: 伦佐·马蒂内利 演员: F·默里·亚伯拉罕 / 恩里克·洛维索
其它标题: Bitwa pod Wiedniem / 1683维也纳之战
1453年,东罗马帝国陷落后,地处中欧的神圣罗马帝国,不得不直接面对土耳其人的侵扰。土耳其人热衷扩张,虽然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认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罗马皇帝”,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已由哈布斯堡王朝掌权两百年,他们是基督教世界的最后保卫者,双方再维也纳一决高下:一方信誓旦旦,另一方誓死捍卫。
尼罗河将军 (2009) 豆瓣
General Nil
导演: Ryszard Bugajski 演员: Olgierd Lukaszewicz / Alicja Jachiewicz
其它标题: General Nil / 尼尔将军
有着“尼罗河”绰号的传奇将军埃米尔·奥古斯塔·菲尔德夫在二战期间的华沙作为陆军总司令指挥部队转移,他还领导了其它一些组织,他积极反对战后苏联的侵略行为,后来被流放到西伯利亚……
1683维也纳之战 豆瓣
作者: (英) 安德鲁·惠克罗夫特 译者: 黄美瑜 天地出版社 2018 - 3
全景式回顾17世纪欧洲基督教世界的绝地反击!
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两种文明的激烈碰撞,一段充满血与火、胜利与失败、光荣与耻辱的历史
世界史上的关键冲突,影响了现代欧洲的政治发展格局。如果维也纳陷落,欧洲的发展将全面改观。这场战争使咖啡豆传入欧洲;欧洲人发明牛角面包;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文化认同逐渐成形;东南欧的民族组成更加复杂……
这是以哈布斯堡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数百年前的战斗为主题,围绕着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而展开的悠久故事。作者表面上以1683年的那场维也纳围城战为基础,实际上整本书如剥洋葱般,一层一层地揭开许许多多的故事,让读者一步一步进入这场战争的核心,了解和明白维也纳之战的来龙去脉。
土耳其人热衷扩张,虽然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自认为是真正的罗马帝国的主宰者。神圣罗马帝国,已由哈布斯堡王朝掌权两百年,他们是基督教世界的最后保卫者。双方在维也纳一决高下:一方猛烈攻城,另一方誓死捍卫。
一攻一守,战事惨烈,双方发挥了独特的作战创造力,斗智斗勇。土耳其人挖地道,引爆地雷,强攻坚固的城墙。哈布斯堡军队紧急应变,构筑简易的防御工事,没想到发挥出极大的效果,令土耳其人久攻不破,撑到援军前来解救。这是运气,还是天命?
2022年7月22日 已读
译文是典型的“外语系学生做课题式”作品。各种随意编造的译名说明译者对于欧洲历史的完全无知,只能说,看在语句还算通顺的份上,多给一颗星吧
军事 历史 哈布斯堡 土耳其 奥地利
我在雷队的十三年 豆瓣
作者: [波兰]安德烈·K·基谢列 / 马尔钦·拉克 译者: [波兰]薄一康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5
《我在雷队的十三年》作者为波兰特种部队“雷队”(GROM)的特种兵,服役13年,曾亲历多次军事行动,包括一次赴阿富汗,四次前往伊拉克。《我在雷队的十三年》描述了主人公从一名普通战士到成为特种兵的过程,对其日常训练和战斗任务进行了细节方面的介绍,特别是在参加伊拉克战争中的各种经历,包括与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合作等情况,书中内容均是真实发生的故事,书后近百幅图片是获得波兰军方授权公开的战斗纪实照片。
2019年8月28日 已读
非常平实真挚的文笔,一个传统天主教军人的对国与家的热爱让人觉得很真诚。而且没想到他是在“美国狙击手”克里斯凯尔的影响下著书的,看来有必要去读读凯尔的原著//其实这位波兰留学生的翻译挺让人感到哭笑不得的,他的遣词造句很想接中国人的地气然而却很多时候让人无语。(换言之,偌大一个中国居然找不出一个精通波兰文的?)
GROM SOF 传记 军事 回忆录
卡廷惨案真相 豆瓣
作者: 乌卡什·贝尔特拉姆 译者: 乌兰 新星出版社 2012 - 5
卡廷事件(Katyn Massacre),又称卡廷惨案、卡廷森林大屠杀,指二战期间,1940年春,大约22000名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在卡廷森林、加里宁等地遭到苏联军队杀害的事件;共有约22000名波兰人被害,其中在卡廷森林被害的有4000余人;1943年,发现波兰军人尸体的纳粹德国称杀害事件为苏联所为,遭到苏联否认;直至1990年,波兰总统的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苏方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2010年4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公开俄方掌握的卡廷事件历史文件,这是首次向公众公开卡廷事件的相关材料;另外有同名电影。
这本书是在波兰总统飞机失事后专门为中国编辑的书,这不是一本成书,是文本资料,编辑这本书的目的是让中国读者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真相,是第一本直接用波兰文翻译成中文的历史资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