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
二战德军狙击手教学影片 (1944) 豆瓣
Der deutsche Scharfschütze
其它标题: Der deutsche Scharfschütze / 德国狙击手 看不见的敌人
德国狙击手-看不见的敌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狙击手曾横行欧洲战场,对协约国军队构成巨大的威胁。协约国士兵对那些幽灵般出没于战壕中的德国狙击手惊恐万分,将他们称为“看不见的魔鬼”。然而,一战结束后各国几乎都忽略了狙击手的作用,笼罩在“巴黎条约”阴影下的德国就更不用说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快速闪击的德军根本就不认为有使用狙击手的必要。后来,活跃在东线的红军狙击手用致命的子弹让德国人重新意识到狙击的重要性。由于一战中有实战经验的狙击手已基本没有了,能担负狙击任务的军人寥寥无几,德军只得匆匆大量设立狙击手学校以应付战事。
守林员和猎场看守员是德军狙击手的最佳来源。此外,由于战争爆发前希特勒青年团以增加了对成员的军事训练,因此狙击手学校大量招收希特勒青年团成员和那些经验丰富而且射击技术出色的士兵,如果有两年战斗经历也可以接受全面系统的狙击训练。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对狙击也很感兴趣,很早之前就在党卫军中设立了狙击训练项目。
狙击手学校的主要课程包括射击,潜伏,伪装,目标判读,野外生存等,对狂热的年轻学员们来说,击中600米甚至1000米外的目标并不难,最难的是要在掩蔽处连续潜伏几个小时甚至几天。通常,一名狙击手要在黎明时分便进入战位,并一直坚守在这里,直到日落才能休息,有时,他们会连续2-3天得不到任何补给。教官告诉这些毛头小子,他们必须学会在残酷的战场条件下生存,并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狙击手学校传授的东西很多,但对未来的狙击手们来说,最关键的无外乎以下几点:必须精力充沛地投入战斗:静下心来选择目标,不要盲目射击,快速射击往往起不到作用:对一名狙击手来说,敌人的狙击手是最大威胁:射击后立刻转移阵地,否则会暴露自己:多利用战壕进行掩蔽:多练习如何测定距离:成为一名伪装和利用地形的专家: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都要坚持不懈地练习射击技术:时刻紧握你的狙击步枪:10倍的伪装+1倍的射击技术=活着离开战场。
此片为1944年德军拍摄的关于狙击战的军教片“隐形武器”,是各狙击手学校的教程,在当时纳粹德国在军内广泛播映。后于1988年被美国人公开播映而得以流传。
历史频道 狙击手 身在瞄准镜 (2009) 豆瓣
History Channel Sniper Inside The Crosshairs
8.0 (12 个评分) 导演: Emre Sahin 演员: Scott Levy / Chad Mathews
其它标题: History Channel Sniper Inside The Crosshairs / 狙击手 身在瞄准镜
战场上最致命的武器不是子弹或枪炮,而是孤身一人的狙击手。本节目由在越南、伊拉克和阿富汗执行狙击任务的狙击手主持,介绍了世界上最高超的狙击手,让观众了解军事史上最伟大的猎杀背后的科学和心理。加拿大狙击手Robert Furlong首次在美国电视上讲述了自己在阿富汗的历史性猎杀——从1.5里外击中了塔利班分子。本特别节目生动地详述了狙击手掌握的导弹学、战术、武器和潜伏等关键技术,结合了访问、动画和当今射击演练,以电影的方式重现场景,使观众如身临四角瞄准镜中。
The deadliest weapon on the battlefield is neither bullet nor gun; it's the lone sniper. Journey inside the science and psychology behind the greatest shots in military history, through the scope of the world's most extreme marksmen. Deconstruct the missions, ranging from Vietnam to Iraq to Afghanistan, presented by the men who were there and pulled the trigger. For the first time on American television Canadian sniper Robert Furlong, tells the story of his history-making shot in Afghanistan--striking a Taliban fighter from 1.5 miles away. Ballistics... Tactics... Weaponry... Stalking... This two-hour special examines these critical components in vivid detail, combining interviews with cinematic reenactments, CGI and present day shooting demonstrations to put the viewer squarely inside the crosshairs.
官方网站:

狙击手(Sniper)这个词源于1773年前后驻扎在印度的英国士兵的一种游戏,那里的士兵经常猎杀一种名叫沙锥鸟(Snipe)的敏捷的小鸟。由于这种鸟非常难于击中,因此长于此道的人被称为sniper。后来,sniper成为专业狙击手的正式叫法。真正现代意义的狙击手初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时德军挑选士兵组成自由行动的狙击手,他们大多具有猎人和护林员的背景,对东西两线的英法军队和俄军造成了重大杀伤。为此,在战争末期,英军专门成立了狙击手学校以培养反狙击手人才。
通常来说,狙击手分为两种:一种是受过完整正规狙击训练的具有正规编制的狙击手,另一种是在战时临时挑选的枪法准确的射手。对于一名狙击手来说,强健的身体和钢铁般的意志是必备的前提条件,而好枪法只是基本的素质而已。对于狙击手的训练,除了要求其贯彻狙击概念和熟练掌握武器系统外,还包括如何计算风差影响和测距,要学会潜伏行进,选择战术机动路线,构筑射击阵地,隐蔽地进入和撤出阵地,观测和发现隐藏的目标等。狙击手还要善于观察战区,确定可疑声音的方位,善于使用人工和天然材料进行伪装,能够迅速机动,具备忍受长时间潜伏的能力等。此外,狙击手还需要准确判读地图和战场航拍照片的能力,这往往能够帮助狙击手迅速、安全地进入和撤离阵地和战场。对于在野外“狩猎”的狙击手们来说,通常会选择两个以上的撤出路线,而安全撤退计划早在进入阵地前就已制定好了。
狙击手的目标不仅仅只是杀伤对方的人员,实际上他们往往可以起到普通步兵无法达到的战术作用。例如狙击手可以通过对坦克成员、油箱、潜望镜和通讯设备的射击使其丧失战斗力;可以通过毁伤关键设备来迟滞敌方基地的作战行动等。另外,类似于弹药库、油料库、指挥部等薄弱环节也非常容易成为狙击手的高价值战术目标。
作为德国国防军在二战中狙击手射杀记录第一名的马蒂亚斯•海岑诺尔,他的记录为345次猎杀。他曾经表示,衡量一个狙击手的成功之处不在于他射杀了多少人,而在于他能对敌人造成如何的影响。狙击手如果能击毙敌军军官,往往能够挫败敌人的进攻。二战中,苏军充分认识到狙击手的战术价值并加以推广。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狙击手使德军部队产生了很大的恐惧心理,对于打击德军的士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二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要2.5万发子弹。越战时平均每杀死一名士兵需20万发子弹,然而同时期的一名狙击手却平均只需1.3发。
狙击手并不仅仅只能影响某一场战争的发展,有时还可能改变历史的进程。在北美独立战争中,英国军队中的帕特里克•弗格森上校倡议建立和发展的狙击手们被大陆军称为英国殖民军中最危险的部队。弗格森本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狙击手,然而使他扬名的却是他那著名的“未开的一枪”: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日耳曼城附近,当时弗格森在125码距离上瞄准了一名美军军官,由于这名军官转身离去,弗格森可能是因为绅士风度而没有向他后背开枪。他本来可以改变整个历史,因为被他瞄准的这个人正是领导美国独立的乔治•华盛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弗格森本人却在1780年10月被大陆军的肯塔基步枪手在450码距离上打死,他的部队投降后,英军将领康华利将军被迫放弃了对北卡罗来纳州的进攻。与此相反的是,1777年10月7日,北美大陆军肯塔基步枪队中的一名狙击手墨菲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击毙了率队侦察的英军将领西蒙•弗雷瑟将军。弗雷瑟的死直接影响了战局,导致英军将领约翰•伯格因的突围计划破产,萨拉托加战役由此成为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狙击手墨菲射出了也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分量的一颗子弹。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对狙击手的训练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一名狙击手的基本训练时间为6个星期。这个时间的约定俗成可以上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狙击教官一般来自前线部队,他们在狙击学校呆满6周后往往要回到前线。相比之下,狙击枪械和装备的变化却日新月异,尤其是在观瞄设备上,从光学瞄准器材一路发展到红外和微光观瞄设备。现代的狙击任务一般以小组的形式完成,通常包括一名狙击手和一名观测员,后者有时候也是第二狙击手。一般来说,除了必备的狙击步枪外,狙击手的装备还可以包括手枪、伪装服、伪装油彩、望远镜、无线电通讯设备、红外或微光夜视仪、地图、指南针和食物等。为了保持长时间潜伏的隐蔽性,大部分的狙击手们都使用水袋和吸管,甚至采用流质高热量食品。二战中德军狙击手中拥有最高猎杀记录的马蒂亚斯•海岑诺尔表示,一名狙击手一定要始终专一,不能去担任除了狙击之外的任务。二战德军狙击手猎杀记录第二名的阿伦伯格则认为,冷静、自信和勇气是一名优秀狙击手的必备素质。如何测量和修正枪支的弹道,如何掌握射击的时机都需要不断地训练和积累经验。
据报道,在1994年的第一次车臣战争中,车臣非法武装的狙击手对进入格罗兹尼市的俄军造成了重大杀伤。光是俄军131旅在3天中就损失了近800人和20辆坦克、102辆装甲车。据统计,在第二次车臣战争中,俄军80%的人员伤亡仍然是由车臣非法武装的狙击手造成的。对于受到狙击的部队来说,通常采用对可疑方位的火力压制来干扰狙击手的射击,同时迅速接近敌人,以寻找狙击手。寻找敌方狙击手的方法包括通过枪声、动植物的动态、子弹的射入角,甚至是猜测敌方可能采用的有利地形来判断。当然,对付敌军狙击手的最好办法是派出己方的狙击手对其猎杀。为了反制德军的狙击手,英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办了第一所军事狙击手学校。1955—1956年间,美国步兵训练学校成立了美国陆军射手训练营,这就是美军狙击手学校的前身。该校的训条主要包括:对付敌方狙击手的最佳方法是指派另一名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对于狙击手的战术来说,发现目标是很重要的一环。猎杀对方的狙击手,有一种被称为SLLS的追踪方式,即停止(stop),观察(look),听(listen),闻(smell),其目的是时刻意识到可能会有人在监视你,而决不要贸然暴露自己。
历史上最著名的狙击手之战是二战时发生在苏军军士长柴切夫和德军上校、同时也是德国狙击手学校校长的汉斯•托瓦德之间。最后是柴切夫赢得了这场对决。高手也无法永远保持不败,这正是狙击的法则。被称为“白色死神”的芬兰狙击之王西蒙•海耶虽然在苏芬战争中猎杀了505名苏军,最后还是在1940年3月6日被另一名苏军狙击手的达姆弹击中面部而退出战斗。从这一点来说,狙击战的确是最强射手之间的对决。
【转自emule】
2010年3月5日 看过
去掉意识形态,这是一部非常不错的纪录片。比起中国那些什么探索发现要好多了。模拟张桃芳的片段像玩过家家。
Sniper 历史频道 战争 狙击手 科普
美国狙击手 (2014)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American Sniper
7.3 (370 个评分) 导演: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演员: 布莱德利·库珀 / 西耶娜·米勒
其它标题: American Sniper / 美國狙擊手
克里斯·凯尔(布莱德利·库珀 Bradley Cooper 饰)原本是一名普通美国牛仔,“911”事件以后他以30岁的高龄参加了海豹突击队,并成为了伊拉克战场上的一名优秀狙击手。参军之后克里斯认识了塔雅(西耶娜·米勒 Sienna Miller 饰),两人很快结婚生子,但是随着克里斯的多次出征伊拉克,两人的家庭发生了很多问题。战场上的克里斯十分优秀,被队友称呼为“传奇”,恐怖分子以高额奖金请职业狙击手猎杀他,但屡次都未得手,可是身边的队友却一个个遭遇不测,虽然妻子三番五次恳求他退伍,但是他抱着为队友复仇的信念最后一次出征……
本片改编自克里斯·凯尔的自传《美国狙击手》
白星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美]詹姆斯·塞耶 译者: 林云中 新星出版社 2006 - 7
简介:
曾令人胆寒的狙击手怀着不为人知的心理创伤退隐,在纽约市任职检察官,希望享受平静生活。但连续发生在身边的血案却显示对手不肯放过他,他只得被迫应战。但他还会像以往那么幸运吗?
《白星》是畅销书作家詹姆斯•塞耶放弃二战军事题材的转型之作,与《弹着点》、《巴比伦阴影》并称三大狙击手小说。对枪械知识的介绍和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被认为是《白星》的最大特色。

媒体评价:
引人入胜!塞耶写得流畅清晰,没有任何冗言,那种小说节奏只可能出自胸有成竹的名家之手。
——《纽约时报》书评
一场极大的心灵震颤。
——《波士顿环球报》

前言:
关于《白星》
你可能听过有人这么说,小说——尤其是流行的畅销小说,要凭故事取胜。故事讲得是否动听,直接关系到小说的成败,甚而可以称一个成功的畅销小说作家为“storyteller”,当然前面还有一连串的形容词。这么说来,《白星》很难以这个标准衡量。但事有例外,畅销也无定例可循,这本上榜小说不仅成为擅长军事题材的詹姆斯•塞耶(James Thayer)的成功转型之作,也得到了《纽约时报》书评不吝笔墨的赞扬。
评论者为《白星》用了恐怕每个畅销书作家都会心动的形容词:引人入胜!这是极高的评价。对一本畅销读物来说,阅读快感是第一位的,所谓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人物刻画之类,都是评论家才会操心的事,沉浸书中享受快感的人根本应无暇考虑。拿起书,翻开第一页,前几句还算入眼,耐住性子看下去直到舍不得放下,心无旁骛、废寝忘食——这样才看得痛快,看得尽兴,大概也才对得起引人入胜这个词。
《白星》确实很难说是靠故事取胜的,基本上是好莱坞大片惯有的套路,被迫害——溯源追凶——决斗。情节也并不复杂:曾有过辉煌战绩的狙击手在久别战场、成为检察官后,突然受到不知来自何方的威胁……但詹姆斯•塞耶深谙抓住读者眼球的手法,全书以一段充满神秘感又极具暗示性的描述开头:
“来自无限虚空的那颗星星乍现于天际,像要争取活命的机会般努力眨着,刺穿永恒的黑暗送出微弱的光。然后,它全力放射,让天堂之顶充满银白色的光芒。”
随即转换场景,紧张的法庭审讯前,检察官格雷下意识地用废纸折了一个白色的星星。此后情节自然而然地展开,如书评所说,流畅清晰,毫无冗言,故事节奏的把握更是老手所为,达到引人入胜自然就不难了。
《白星》的主角、也是“白星”绰号的所有者格雷,是个在此类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一个有故事的人——曾经有过傲人射击成绩,但现在却被某段隐秘的过去逼得几乎发疯,从而不得不对枪械敬而远之。此类人物和题材经常被畅销书作者作为制造神秘感的上佳素材,兜兜转转、添油加醋,不把读者绕个七荤八素绝不罢休。塞耶由以往写作二战背景下的间谍小说转向狙击手题材,在处理这段素材时候一反常例,没有对格雷的经历做任何神化,平铺直叙,甚至在全书一半不到的时候就揭开了杀手的面纱——细心的读者很容易就能猜到格雷为什么会成为他狙杀的目标。所以这本书从头看起,可能会感觉到沉闷,不过更像一种看足球比赛时候的煎熬——在被当下进程吸引的同时,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最后这场宿怨到底如何了结。
塞耶在小说前两部分里加入了许多枪械知识以及野外作战技巧的描述,让人大开眼界,这和他的个人经历不无关系:华盛顿州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因成绩优异入选某荣誉团体,还是华盛顿州律师协会的成员。但显然,他的着力点是在最后的部分——两个狙击高手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对决。塞耶用了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白纸黑字的描述如同发酵了,准确地传递着爱达荷州丛林里的紧张气氛,好像看书的人也必须像狙击手一样,一举一动都得屏住呼吸万分小心。本书在国外出版后,正是凭借这一点上得到了众多读者的好评,在同类题材的小说中放射着“白星”的光芒。
抗战狙击手 豆瓣
作者: 独孤手 团结出版社 2006 - 1
本书以真实地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战壕真实”为写实手法,从一个普通抗战士兵地视角,再现了伟大抗日战争地惨烈与悲壮。
小说主人公萧剑扬,原本是东北猎人之后,自幼与猎枪为伴,练得一手精准的枪法。
“9·18”事变之后,他跟随父亲参加抗日义勇军。义勇军失败之后,他流落进关内,参加了抗日部队。
在凇沪会战中,为了给惨死的连长复仇,他一个人潜入敌后,凭借22发子弹,连续狙击17名日本官兵,然后全身而退。
淞沪会战结束,箫剑扬随部队参加了惨烈的南京保卫战。
在南京的长江岸边,箫剑扬目睹了日军屠杀中国民众的场景,被日本人的暴行极大地激怒了。他背上心爱的步枪,毅然返回南京城,决心用自己的子弹,为惨死的同胞复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