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索尔斯基
斯托科夫斯基:《幻想曲》原声音乐 豆瓣
斯托科夫斯基 Leopold Stokowsk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2月31日 出版发行: Buena Vista Pictures Distribution
《幻想曲》是迪斯尼最具艺术性的一部作品,也是迪斯尼到目前为止重映次数最多的一部经典动画片,它还是电影史上最早的立体声电影,当年,沃特.迪斯尼对这部影片的宣传重点就是标榜它是一部可以“听”动画、“看”古典音乐的作品。
从对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的古典音乐普及教育角度上来看,动画片《幻想曲》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巨大的,但世界音乐界和欧洲电影评论界却站在维护古典音乐内涵的神圣与纯洁的立场上,批评《幻想曲》图解音乐、简化古典音乐的内涵,是“大逆不道”的。
米老鼠被淹过膝盖的大水惊醒,他发现,扫帚人仍然永无休止地往早已灌满的水缸里倒着水,整个屋子已经成了水的世界。
水越积越多,米老鼠不知道解咒的咒语,情急之下,抓起斧头往扫把身上一阵猛砍。在一声和弦后,全曲顿失力量,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没多久,所有的小碎屑都渐渐苏醒过来,扫帚居然分身了,变成了一个个小扫帚,全都更奋力地打起水来。小提琴、低音管、倍低音管、竖笛争相吹出主题,法国号、短号也来凑热闹,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张力。水越积越多,米老鼠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慌乱极了。
在米老鼠的出色表演下,《魔法师的弟子》成为《幻想曲》中最讨人喜爱的篇章,米老鼠那身穿红袍子的小魔法师的造型更是成为60多年来迪斯尼最着名的代表性标记之一。
1940年,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和制片人迪斯尼由于他们在《幻想曲》音乐创意与制作方面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录音技术方面的突破性成绩分别荣获了奥斯卡特别荣誉奖;1998年,《幻想曲》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20世纪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2000年,迪斯尼推出了全新版本的"幻想曲2000",用更加精彩的动画和音乐使人们快乐地跨入新千年,而延续并珍藏保留下来的,仍然是米老鼠扮演的这个滑稽可爱的小小魔法师。
米老鼠的师傅终于出现,沉重的铜管乐器中,魔法大师解除魔咒,乐曲回到与序曲相同的缓慢拍子,水势嘎然而止。
与其他的众多魔法师相比,米老鼠这个小小魔法师的故事不免显得有些单薄,米老鼠就象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平凡普通不起眼的小孩子,他的全部使命就是令人们开心,使观众发笑。然而,正是这个顽皮淘气、不自量力,粗心急躁、蹩脚惹祸、满脸稚气的小小魔法师,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自己那虽不完美却纯真可爱的独特性格,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给人们一种纯粹而又简单的快乐。
马泽尔: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图画展览会》 豆瓣
Lorin Maazel / Cleveland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Telarc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 (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1839-1881),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就表现出很不平凡的音乐才能。最初随母亲学习钢琴。十岁时,在彼得堡向海尔克学习钢琴。1852年,穆索尔斯基 进彼得堡帝国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服役,充御前禁卫军。两年后脱离军界。
穆索尔斯基立志于音乐,但未得机会受正规音乐训练。因此,他的不少作品开始因其手法独特而不为人们接受。1863年,穆索尔斯基在交通部供职。在此期间,他与巴拉基列夫、斯达索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人交往,并在他们帮助下业余从事音乐创作,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成员。晚年,作曲家生活穷困潦倒,身体不好,并嗜酒,终以疾患辞世。
穆索尔斯基对民族音乐抱有坚定信念。斯塔索夫称他为“追求民族艺术理想的一伙强有力的俄罗斯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是庄严的悲剧,而且具有热情奔放的特点,以及辛辣的讽刺和幽默感。 穆索尔斯基的主要作品有: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霍万斯基党人的叛乱》、《索洛钦市集》(此作去世后由居伊续作);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等。他的歌曲也不乏传世佳作,如《跳蚤之歌》、《可爱的萨维什娜》等。
《荒山之夜》幻想曲是单乐章的标题性乐曲,是俄罗斯伟大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有叙事和描绘的特点,结构自由,接近于音画或散漫的变奏曲。
穆索尔斯基为他的交响诗《荒山之夜》而骄傲,为他的新颖独特,以及一反德国交响乐风格的俄罗斯风味而骄傲。奇怪的是,穆索尔斯基的这部作品从不以其原来面目露面,演出时总是用他的朋友和曾经师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修订本。穆索尔斯基其实是写完《荒山之夜》的,和他的歌剧《霍凡斯基之乱》不一样,根本不需要别人帮他续成。
穆索尔斯基不止一次地写完他的《荒山之夜》,而且都是用不同的形式。不过他似乎不满意其中几稿,朋友们,包括米利.巴拉基列夫(这部作品便是题赠给他的)在内,也不断劝他修改、“润饰”。 穆索尔斯基写信给他的作曲家朋友巴拉基列夫,谈起创作《荒山之夜》的计划(实际上是受人之托)时,才二十一岁。完全可以设想,他早就想要写这么一部作品了,因为听说有一份乐队与钢琴的谱子失佚,不管怎样,1861年1月7日他写信给巴拉基列夫说:“我接受了一项极有意思的委托,为明年夏天用。那就是,发生在荒山沙锅内的一整幕戏......一段女巫的安息日,几段男巫的插曲,给这些淫猥的东西写一首进行曲,要写得庄重,一个终曲——安息日礼赞,我已有了些素材;说不定会写出个名堂来。
穆索尔斯基提到的荒山是基辅附近的特里格拉夫山,在俄罗斯传说中很有名。传说中女巫的安息日在每年6月23至24日,即施洗者圣约翰之筵前夕,在此举行。恶神,也许就是魔鬼,装成黑羊,指挥各种恶鬼,男女巫士、以及杂七杂八的凶神恶煞的狂欢。类似的关于女巫安息日的传说,欧洲各国大抵都有,不过地点不同。戈雅有一幅名画就是画一只大黑羊,被一群凶相毕露的老妖婆团团围住了。
但是,穆索尔斯基就是爱拖拉。过了六年才在另一封给巴拉基列夫的信中重提这项计划。“我已开始起草写女巫们——恶鬼那段写不下去了——魔鬼的行列,自己也不满意。” 这次,他似乎终于把握住了:1867年7月12日,他写信给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说: “亲爱的好心的科辛卡: 6月23日,圣约翰节前夕(也就是仲夏日),上帝保佑,我总算写完了《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这是一首音诗,标题如下:(1)女巫集合,聒噪喧哗不已;(2)魔鬼的随从;(3)亵神的魔鬼颂赞;(4)女巫的安息日。我写总谱,就是那么振笔直书,事先不打草稿。6月10日动笔,到23日我已是满心快乐和得意。这首乐曲奉献给米利(即巴拉基列夫),是他吩咐的,不用说,也是我所高兴的。亲爱的,你倒替我想想看——不打任何草稿,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我想到要把它送去装订,就惶恐不安:在我的画中,你最喜爱的那些段落配器相当成功,另外,我还加了不少新的东西。例如在《亵神的颂赞》中,有一段,西撒(即居伊)准会罚我上音乐学院去学习,[还有一段] b小调——描写女巫们礼赞魔鬼——你可以看出那些女巫裸着身子,一丝不挂,野蛮而肮脏。安息日那一段中,有一个相当别致的呼唤声,弦乐和短笛在降B上演奏颤音......(为这些东西)他们一定会把我从音乐院开除出去,那时西撒(即居伊)因为我写了这首女巫颂赞而把我关进去的。
“这首乐曲的设计和曲式相当新颖。引子分两段(女巫的集合):接着,一个d小调的主题稍事展开(聒噪),便同降B大调的魔鬼的随从连接起来(我狡猾地避免那类匈牙利进行曲式的陈词滥调;随从的主题不展开,而接上一个降e小调的应句(降e小调带点下流腔,十分有趣),最后用一个化学音阶(即变化音阶)在D大调的in moto contrario(相反进行)的饱满的进行上结束——此后,俄罗斯风格的b小调(礼赞)有展开、有变奏、还有一个半宗教风味的类三声中部;过渡到安息日;最后是安息日(d小调第一主题),也是用的俄罗斯风格,带变奏。安息日结束时,化学音阶和引子中的音型重新出现,效果相当好——你简直无法想象,这段安息日出落的那么紧凑,就我们的思想方法来说,是火辣辣的。用的曲式是变奏夹杂呼唤声,我认为是再适合这种乱轰轰的场面也没有了——总的气氛是火热的,毫不拖拉,一环紧扣一环。但又没有那些德国式的过渡段,实在清新可爱——不过,上帝保佑你能亲耳听听。
“我认为,《圣约翰之夜》有所出新。有思想的音乐家一定会为之感动。多么遗憾,我们远在两地,我多么希望你和我一起来检查这份新生总谱——可是,话说在头里,我可不愿作任何修改。不管生下来时带着什么缺陷,如果还能存活的话,就得那样活下去。不过,一起工作,可以说清楚许多东西——如果这幅音画在音乐会上演出,科尔什的报纸一定会发表一整栏的文字,让西撒(即居伊)老子似地教训莫丁卡(这里指的是科尔什办的《彼得堡消息报》的作曲家评论员西撒.居伊。莫丁卡是莫代斯特.穆索尔斯基的许多小名之一)”
一星期后,穆索尔斯基在给他的朋友符拉季米尔.尼科尔斯基教授的一封异常坦率的信中,谈到这个安息日的色情成分。
“女巫的赞美给予他足够的刺激以后,他发出信号,吩咐安息日开始,自己选中了几个投其所好的女巫。啊,我就是这么写的!(1)集合,叽叽喳喳、刁钻促狭;(2)魔鬼的随从;(3)猥亵的礼赞;(4)安息日。这部作品若能上演,我希望这些标题能印在节目单上,启发听众。我的音乐是俄罗斯的,曲式、风格都是独立的,基调是火热而杂乱无章的。安息日事实上从小鬼上场就开始了:在老的传说中,礼赞也属安息日的内容,不过我把这一段标开,以便清楚地说明曲式(是新的音乐曲式)。”
穆索尔斯基进而解释,他把乐队分成几组,相信听众会领会木管和弦乐音色之间的尖锐对比。他还补充说,他觉得这样更符合安息日的真实性质:“呼唤声此起彼伏,如不断的火力交叉,直到整个乌合之众投入最后的拥抱,结成一体。”穆索尔斯基似乎觉得自己说得太多而不好意思,打住话头说:“关于《夜》,我谈得太多了,也许是因为我在自己这部恶作剧的作品中看到了真正是俄罗斯的东西,摆脱了德国式的玄奥和老一套,生在......俄罗斯的土壤上,吃俄罗斯的粮食长大。”
虽然他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但是当巴拉基列夫叫他仔细检查这份总谱时,他很听话。巴拉基列夫认为总谱太乱了,穆索尔斯基确实在1880年进行了修订,不过没有遵照巴拉基列夫的建议。他一度打算把《荒山之夜》用进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中去,作为间奏,还打算改称《农家青年的梦》。他又曾打算把它用在另一部歌剧《姆拉达》中,那将是几个作曲家的集体创作。最后,哪一稿都末曾发表。我们至今还未得识穆索尔斯基在1867年圣约翰节前夕完成的那份管弦乐音诗的原稿的真面目。
一再出版而且成为音乐会上脍炙人口的曲目的《荒山之夜》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修订稿。里姆斯基告诉我们说,他是根据最早的一稿钢琴与乐队谱(已佚)和为《姆拉达》和《索罗钦斯克集市》改编的两份合唱稿的素材而修订的。里姆斯基显然没有拿到穆索尔斯基1867年的乐队稿,或者根本不知道有一份乐队稿,虽然确实是有的,在巴拉基列夫手上。 里姆斯基给他的这份总谱冠上下面一段简单的提纲: “地府里神怪的声音——冥界精灵上场,魔鬼本人继之——礼赞魔鬼,黑弥撒——安息日狂欢——高峰时分,远处响起村里教堂的钟声,精怪四散溃逃——黎明来到。”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总谱以小提琴高音上的狂野而呼啸的音型开始。长号的八度音型强劲地冲破乐队而出。唧唧喳喳急疾的木管使我们回想起穆索尔斯基自己的描写,和同是由木管奏出的尖叫哀号交替不已。 安息日狂欢到达高潮后,乐队一落千丈,几乎沉默;这时我们听到预报黎明的钟声,那是由单簧管、长笛独奏的一个安详的短句,竖琴弹奏天使般的琶音。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荒山之夜》的配器为:短笛一、长笛二、双簧管二、单簧管二、大管二、圆号四、小号二、长号三、大号一、定音鼓、D调钟、钹、大鼓、锣、竖琴和传统弦乐器。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图画展览会》的原作是1874 年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钢琴曲。现在听众常听到的管弦乐曲是由法国作曲家拉威尔改编的,并于1923 年5 月3 日在巴黎首演。
1873年,穆索尔斯基的好友、建筑师兼画家哈德曼因急病去世,年仅39 岁。交往四年之久的密友的故去,似乎给穆索尔斯基很大的打击。穆索尔斯基和俄罗斯著名的评论家斯塔索夫为纪念和哀悼这位好朋友,为哈德曼举行了遗作展览会,展览会上展出了他生前所作的水彩画及设计图等。这一展览会成为穆索尔斯基写作这一首组曲的动机。这一钢琴组曲,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而且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这一首乐曲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接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
全曲共分十段,每段以一幅画为依据,并注有标题。乐曲一开始是引子,这是一个漫步的主题,这个主题在各段的间奏中多次反复出现,作为连接十首小品的间奏曲,主要用来表现作者漫步欣赏画展的情景,但这一主题在每一次反复时都有情绪上的变化,直接提示着下一幅图画的内容。斯塔索夫对漫步主题的运用解释到:“这里,作曲者描写自己东走西望,一会儿闲荡着,一会儿走近一幅画,快活的面孔时而因缅怀亡友的哀思而沮丧。”
1、侏儒,哈德曼画的是一个小侏儒迈着畸形的双腿笨拙地走路,乐曲中爆发性的力度对比和暴风雨式的曲调,表达了小侏儒因残废与孤独无助而生来受屈辱的内心强烈的感触。
2、古堡,漫步的主题经过变奏再次出现。作者来到了另一幅画面前。这幅画面上是一个游吟诗人在一座中世纪的古堡前吟唱。乐曲的旋律带有哀愁与伤感的情调。
3、杜衣勒里宫的花园,变形的漫步主题又一次出现。穆索尔斯基在此段加的副标题是“孩子们游戏后的争吵”。画面表现的巴黎著名的杜衣勒里宫的美丽景色。在保姆的看护下,孩子们追逐打闹,一派淳和的生活图景。乐曲优雅、轻巧,仿佛是孩子们任性、调皮的喊叫声和对愉快、兴奋的心情描述。
4、牛车,画面是一辆典型的农家牛车,沉重缓慢的和弦表示牛车的笨重。乐曲曲调色彩明亮、饱满,当达到高峰又渐渐归于寂静,仿佛牛车的远去。
5、未孵化的鸡雏在蛋壳里舞蹈。画面是一个小孩的头和手脚正从一个大鸡蛋壳装站出来。在漫步的主题过后,长笛欢快的曲调,带有谐谑曲的风格,表现了舞蹈的场面。
6、两个犹太人,弦乐器的齐奏描绘了一个肥胖富有的犹太人的傲慢与狂妄,而加了弱音器的小号则描绘另一个贫穷瘦弱的犹太人屈辱、可怜的形象。前者盛气凌人地对待后者。
7、利英日市场,先是小提琴而后是乐队快速的曲调表现了妇女与小商贩们在集贸市场上的吵闹与热闹的市场景象。
8、罗马墓穴,那低沉与不安定和弦展示出一幅墓穴阴森恐怖的图画,随后,单簧管的旋律充满了忧愁与哀伤。这是一个“与死人谈话”的主题。穆索尔斯基曾在标题下注到:“一句拉丁语:和死人在一起,说死人的语言。用拉丁语很对,亡友哈德曼的创作精神带着我向骷髅走去,向骷髅发出呼唤,骷髅里开始发出暗淡的红光。”哀伤的曲调使人联想到作者对哈德曼去世的哀痛之情与怀念。
9、鸡脚上的小屋,画面是一只造成巴巴亚加的茅屋形状的钟,巴巴加亚是俄罗斯童话中的女妖婆,专吃人骨头,把人骨头放在研钵里杵碎成糊。她还能乘着这只研钵在天上飞。乐曲中既有妖婆的野性发作,又有她乘着研钵沿着森林悄然行驰的情景,充满了童话中那阴森、恐怖的妖幻的神秘色彩。
10、基辅的大门楼。这是十首小品中最为精彩的一曲,风格壮严肃穆,威风堂堂。 此曲是根据已决定在基辅建造的城市大门设计图所得的灵感而作的。 当时基辅要修建一座纪念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门楼,图画是哈德曼参加设计比赛的一幅设计稿。门楼顶部被哈德曼设计成戴着古代俄罗斯头盔式的圆顶,具有幻想式的神秘风味,这一设计给穆索尔斯基带来了创作的灵感。这座门楼的建造原因使作者采用了进行曲的节奏,乐曲的开始充满了庄严、威武的英雄气概。由稳重的主题开始,逐渐增强之后,突然变成了平静的圣咏调。然后先前的主题再度强有力地出现,八度音程的上下移动在此增添了辉煌的色彩。 漫步主题再次出现后,作者以此主题进行了壮丽宏伟的展开,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有力的巨人般的主题,节日的钟声响起,最后全曲在万民欢腾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这一乐曲的出版是在作者逝世后五年(1886年) 在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努力下才得以完成的。很多作曲家对于这一钢琴组曲的管弦乐编曲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现在一般只演奏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曲。
斯维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穆索尔斯基: 荒山之夜, 展览会之画 豆瓣
斯维特兰诺夫 Evgeny Svetlanov / 俄罗斯(苏联)国家交响乐团 Russian(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elodiya / Victor Musical
1928年出生于莫斯科的史维特兰诺夫(1928-2002),学自葛尼辛音乐学校,之后进入莫斯科音乐院跟随夏波林(Yuri Shaporin)学作曲,并随高克(Alexander Gauk)学指挥。1951年毕业后即指挥莫斯科地方乐团首次登台,三年后指挥波修瓦歌剧院乐团,1965年更取代伊凡诺夫(Konstantin Ivanov)成为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总监,直到2000年为止。和另一位俄国指挥大师罗兹德斯特汶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一样,史维特兰诺夫的录音数量亦相当可观,在俄罗斯作曲家作品之外,德奥作品也多有涉猎。这张1974年录音的「荒山之夜」是穆梭斯基最受欢迎的代表作,「展览会之画」它原是一首钢琴组曲,但真正使它大放光芒的该是由「管弦乐的魔法师」拉威尔所改编的管弦乐曲,其华丽的色彩效果,将穆索尔斯基的意图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另一首乐曲「荒山之夜」也充满着俄罗斯民族的韵味。史维特兰诺夫指挥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丰富的音彩,音乐充满粗犷与舒畅之感,完全掌握传统俄式管弦乐的精髓。
一开始「荒山之夜」那亮丽光泽的铜管(在展览会之画一开始漫步里的小号亦同),已让所有TAS、企鹅、刘汉盛所有榜单上相同曲目者相形失色,那节奏气氛掌握的好极了,让人忘记在听音乐如同像是在看电影一般,非常有画面的演出,唯一能与它相比的只有Classic Records 24k那张 Witches' Brew (魔女佳酿),真要挑出些什么,那就是粗犷不拘小节,细腻度上不够,但史维特兰诺夫特色就是粗犷不拘小节,更何况俄罗斯民族的特性也不是表现在细腻度上。
令人惊讶的是网络上找不到此片相关记录,只有Svetlanov / M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由Moscow Studio Archives所发行的,但只有展览会之画,录音时间一样在1974年,应该是同一个版本,专辑名为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Etc,有兴趣的可以去找一找。
穆索尔斯基:展览会上的图画、荒山之夜 豆瓣
Fritz Reiner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3月28日 出版发行: RCA
《图画展览会》是俄罗斯作曲家莫德斯特·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1874年为纪念去世的挚友建筑家、美术家维克托·哈特曼(Victor Hartman,1842-1873)而创作的钢琴组曲,它全面反映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作品,而且是19世纪俄国乐坛最为杰出的钢琴名作和19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
维克托·哈特曼曾游学于法、意、德等国,有大量描绘风俗的画作,但却于1873年突然夭亡,穆索尔斯基对于失去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老朋友深感悲痛。他在致哈特曼的另一好友斯塔索夫的信中曾感叹地写道:“啊,多么不幸!俄罗斯多灾多难的艺术啊!”
在斯塔索夫的努力下,一八七四年一月在彼得堡美术学校举办了哈特曼遗作展,展出了他所创作的建筑设计图、水彩画、素描、速写及其他美术作品共计四百余件,哈特曼所展示出的广阔的社会生活风貌及他的艺术才华深深打动了穆索尔斯基,并唤醒了他强烈的创作欲望,同年六月他创作了本曲,他在给斯塔索夫的信中说:“我正在为哈特曼的画作曲,乐思和音调源源而来,使我都无暇顾及记谱。”
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接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
然而可惜的是这部独创性的钢琴组曲在作曲家生前几乎没有人在音乐会上演奏过,直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才开始在欧洲流传,直到穆索尔斯基去世五年后,经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推荐才得以出版乐谱,很多作曲家对于这一钢琴组曲的管弦乐编曲有浓厚的兴趣,各种管弦乐、管乐合奏和吉他独奏的改编曲也相继出现。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于1922年将其改编为管弦乐,从此这部作品广为流传。
钢琴家叶夫根尼·基辛一九七一年出生于莫斯科,是一位天才型人物。两岁时就已经在家中的旧钢琴上即兴弹奏,他父亲还为他这时的弹奏作了录音。他六岁进了音乐学校,随安娜帕芙洛娜学习,这位老师成了他终生唯一的一位钢琴老师,至今仍持续指导他。他七岁时就演奏贝多芬的奏鸣曲和莫札特的钢琴协奏曲,十岁首度演奏莫札特第二十号协奏曲,十六岁正式到西方国家巡回演出,他更在一九八八年与卡拉扬和柏林爱乐合作,随后他又和阿巴多、祖宾梅塔等人合作,成为极受美国人喜爱的钢琴神童,九一年开始他也与小泽征尔、巴伦波因等人合作,他是当前唯一受邀到美国葛莱美颁奖典礼上现场弹奏的古典音乐家。
基辛从一九八八年起开始进录音室录音,当时他录的就是拉赫曼尼诺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随后他又录了海顿、普罗高菲夫和萧斯塔高维奇的钢琴协奏曲等等录音,都受到乐坛极高的评价。基辛在十二岁时就以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演奏者,登上莫斯科音乐院大厅,演奏了两首萧邦的钢琴协奏曲,这是当着全世界前来参加当年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的参赛者和评审与观众面前的演出,他的低龄和惊人的技巧,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而基辛也因此立刻成为世界乐坛的新星。其实基辛早已是俄国上下所熟知的神童,这场比赛只是让他因此扬名世界而已。
俄罗斯作曲家,1839年3月21日出生于普斯科夫省卡列沃镇。 他是19世纪第一批以俄罗斯民歌为创作基础的著名俄国作曲家之一。其歌曲和歌剧以现实主义为特点,人物刻画鲜明,深刻反映了俄罗斯生活。他的音乐语言大胆独特,和声与配器别具一格而简炼,作品虽不多,但对后世作曲家有深远影响。父为地主,曾祖母是农奴。
自称幼时听保姆讲俄国神话故事对他是最大的创作动力。母为优秀钢琴家,随母学钢琴,七岁就能演奏李斯特简单的钢琴曲。1849年随父去圣彼得堡入彼得保罗学校,为以后入军界做好准备。与此同时,从格尔克学习音乐。
1852年入帝国禁卫军士官学校,又初试作曲,并对文学、历史、绘画、哲学,科学、天文学以及神学均甚爱好。1856年任禁卫团少尉,结识作曲家鲍罗丁。同年冬,又接触到格林卡的音乐,更加深其作品俄罗斯化的倾向。后投巴拉基列夫门下,遂退出军界,立志专事音乐。1866年作一套关于普通人的歌曲,创作渐趋成熟。1868年开始作声乐套曲《保育室》和为果戈里的《婚事》第一幕配乐。1869年根据普希金的著作自编脚本,完成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但帝国歌剧院拒绝上演;1872年8月完成第二稿,终于在1874年2月在圣彼得堡首演。1872年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同住。后遇诗人库图佐夫,受其激励写有两组忧郁的声乐套曲《没有太阳》(1874)和《死之歌舞》(1875~1877)。1865年丧母同住一室的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又在1872年结婚离去,因而生活孤寂,潦倒嗜酒。身后遗下未完成歌剧稿《霍万希那》,后由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完成。
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格林卡 (Mikhail Ivanovitch Glinka,1804-1857),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喜爱、熟悉当地民歌,1830年到意大利求学,回国后于1837年任宫廷唱诗班乐长,1839年辞职,后游历欧洲。1857年病逝于柏林。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音乐真正的奠基人,被尊称为“俄罗斯音乐之父”他为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前景,对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之后,俄罗斯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成熟,技法高超的民族音乐大师。
他的两部歌剧《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不仅是俄罗斯歌剧宝库中的珍品,而且也是世界歌剧史上的杰作。他的代表作还有管弦乐序曲《马德里之夜》等。此外,他还作有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和歌曲等。“让我每时每刻都和人民在一起,我要和人民同甘苦,共欢乐。”——格林卡这句名言不仅说明了他与俄罗斯民众的亲密关系,而且也可以用来概括他的音乐创作。
意大利作曲家、钢琴家。1866年4月1日生于意大利恩波利(Empoli)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一位音乐家,母亲是德籍钢琴家。少年时代是在的里雅斯特(Trieste)度过的, 随她的母亲学习钢琴。1875年曾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后随家庭迁至格拉茨(Graz), 并于1878-1881年在这里跟随W. A. Remy学习了和声、对位和作曲。
1886年,他为摆脱父亲的音乐影响而来到音乐都市莱比锡。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音乐界的朋友,诸如格里格、
德利乌斯(Delius)、柴可夫斯基、辛丁(Sinding)和马勒等。 1888年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担任钢琴教师,与西贝柳斯成为朋友。1890年、1891年先后在莫斯科和波士顿任教。不久移居纽约,筹办音乐会。1894年回到欧洲并定居于柏林,致力于创作。自1900年一直到1915年,他又转向钢琴演奏的事业,辗转巡回演出,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此外还时常在魏玛、维也纳、巴塞尔讲学,指挥乐团演奏,并进行音乐哲学的研究,和歌剧的创作。
1913年,担任意大利博洛尼亚剧院(Musical Lyceum of Bologna)总监。 1915年,一次大战爆发后前往纽
约,这时他在意大利和德国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因此他于这年秋天在瑞士申请政治避难。在苏黎世的五年中,虽然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痛苦,但在艺术上却有很大的收获,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赫·布索尼版》,创作了歌剧《图兰朵》、《阿莱基诺》及大部分《浮士德博士》。他在苏黎世的寓所成为当时艺术家们聚会的场所。
在接受了苏黎世大学荣誉博士的那年,他离开瑞士前往英国,并于1920年回到柏林,接受普鲁士艺术学院作曲教授的职务。由于通货膨胀,他不得不再次开始筹办音乐会演出,但由于日益恶化的身体健康,使他终止了演出。1924年7月27日,布索尼逝世于柏林。
布索尼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盛行的新古典主义音乐(Jungen Klassizitat)的先驱。他认为音乐应当保持严格的客观精神和中立态度,而古典的对位手法以及帕蒂塔、大协奏曲、托卡塔、帕萨卡里亚、里切尔卡列等古典
形式是实践这种理论的最好途径。在创作上模拟古代音乐风格,而在手法用现代的技术,形成新的拟古风格。他的后期创作手法在当时有很浓厚的超前意识,他在韦伯恩、巴托克、梅西安之前运用了近代作曲手法,这和他前期作品的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影响形成强烈的反差。由于他在德国受音乐教育,大半生也在德国度过,所以风格常常游离于德国和意大利之间,有时强调意大利特色,有时又流露出德国气质,性格中呈现矛盾和复杂的状态。
俄罗斯作曲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米里·阿列克谢耶维奇·巴拉基列夫,在1837年1月2日诞生在下诺夫戈罗德一个出身破落贵族的小官员家庭里。1855年,十九岁的巴拉基列夫来到彼得堡,由于乌雷贝雪夫的帮助,他很快便得到音乐界的赏识。同年年底,巴拉基列夫在为林格卡弹奏他以歌剧《伊凡·苏萨宁》主题写成的幻想曲后,格林卡对他的才华给予很高的评价,还把他看作自己的未来继承者。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有一些禀青年作曲家聚集在巴拉基列夫和斯塔索夫的周围,当中有居伊、穆索尔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和鲍罗丁,他们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时常被斯塔索夫称为“强力集团”的音乐团体。
“强力集团”作曲家以民间创作作为革新音乐艺术的源泉,他们的许多活动和作品确实充满了强力的气息,他们创立的“新俄罗斯乐派”以格林卡为楷模,自称为“鲁斯兰派”。巴拉基列夫是第一个在作品中表现出这新乐派倾向和风格的作曲家,他对“强力集团”作曲家及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等人的产生过一些有益的影响。
在巴拉基列夫的创作中,虽有不少浪漫曲和歌曲(钢琴作品如幻想曲《伊斯拉美》还是俄国钢琴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是巴拉基列夫的大部分作品,却是风俗性或标题性的交响音乐。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交响诗《在捷克》和《塔玛拉》及《三首俄罗斯民歌主题序曲》等。巴拉基列夫的交响音乐作品具有画面性和史诗性特征,形象的对比多于戏剧性冲突,变奏的手法多于奏鸣曲形式原则的运用。所有这些都是同民间歌曲创作的特点密切相关的。他的一些作品成为格林卡和“强力集团”其他作曲家之间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
Last Concert Tokyo 1988 - Beethoven: Symphony No.4 / 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 贝多芬第四交响曲/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 1988东京现场版 豆瓣
ベルリン・フィルハーモニー管弦楽団 カラヤン(ヘルベルト・フォン) / 柏林爱乐乐团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Orches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5月21日 出版发行: UNIVERSAL CLASSICS(P)(M)
奥地利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一直对日本-这个美丽的东方国家充满了好感!在他整个指挥生涯中曾先后11次到日本访问演出!其中有9次是自己带着像维也纳爱乐和柏林爱乐乐团这样的世界一流演奏团体。从最早的1957年率维也纳爱乐乐团访问日本到他生命的最晚年1988年在东京的最后演奏会时隔了三十年。要知道日本是一个保守传统的国家,尤其是在古典音乐表演艺术方面。日本听众和评论家推祟的是像托斯卡尼尼、富特文格勒和克伦帕勒这种指挥风格的演奏。并在他们的头衔上冠以巨匠的字样。而卡拉扬当时只能被称为名手之类的。可见卡拉扬并非是一到日本就被认可的,有一次他去日本开音乐会,他的自弹自挥的巴赫第三号勃兰登堡协奏曲演完竟然无人鼓掌,第二天报刊上恶评如潮、著名评论家在论评卡拉扬的指挥时用了表面化、程式化、没有进入到作曲家的内心世界等评语!但卡拉扬对待艺术的态度是极其严肃的,在他其后的访问日本演出使的日本的评论慢慢的转变了,听众和评论家的风向开始变化了,从批评苛求转为一味赞美!我想卡拉扬这个唯意志论者不可能去使自己的艺术表演去迎合听众,只能是他用强大的意志贯穿于音乐作品中去征服观众。在卡拉扬的晚年,日本人开出了最高的价码、最高的礼遇去诱使卡拉扬访问演出!这三张唱片分别取之1988年5月2日、5月4日、5月5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实况演出录音!当年这几场音乐会的票价最低是500美金!人们明白在历经多次脊椎手术的卡拉扬大限将至,一位教授对他的学生们说:你们要永远记住这种声音,这种世界上最美的声音即将消失,再也无法重现!
第二张唱片的曲目是贝多芬的第四交响曲和穆索尔斯基的《展览会上的图画》。贝四是我十分喜爱的曲目,卡拉扬晚年的保留曲目中一直有这个曲子。与以往相比卡拉扬这个贝四则更多充满了冥想和人性的光辉,如同天鹅的细长颈子那样的高贵。我与清水亚当一直认为卡拉扬在六十代与DG公司录音的那个贝四在艺术的完整性上好过小克莱伯那个著名的贝四,这点恐怕会和小克莱伯的那些拥趸们产生争论,但听了这个现场,我更增强了这种看法!而展览会上的图画则充分反映了一位世界级的指挥大师对管弦乐色彩的精深理解和对管弦乐团声音的了如指掌,这可不是阿巴多和穆蒂们能够调的出的色彩。这就印证了那位非凡的管弦乐配器大师-理查.施特劳斯那向名言:要成为一名指挥家非到八十岁不可!
穆索尔斯基传 豆瓣
作者: (英)卡瑞尔・爱默生 译者: 刘昊/秦立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 10
《穆索尔斯基传》内容简介:莫戴斯特·穆索尔斯基是俄罗斯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同时也可能是受到最大的误解的艺术家。《穆索尔斯基传》作者力图将真实的穆索尔斯基从“钦定”的神话中解救出来,从那些“牺牲者”、“圣徒”以及“野蛮的天才”的沉重光环下解救出来。如果艺术家的生活是悲剧性的,那不仅是因为他不为时人所理解,而且还由于一系列的因素造成了他的贫困:农奴解放、亲朋的去世、孤独、不善营生、酗酒等。这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促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观念的形成呢?《穆索尔斯基传》作者更倾向于从经济和心理的角度出发,解读这位伟大作曲家辉煌的崛起和令人痛惜的早逝——一个天才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