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
攻克柏林 豆瓣
作者: 安东尼·比弗 译者: 王宝泉 海南出版社 2008 - 1
1945年1月,乘胜追击的苏联红军终于到达纳粹德国的边境,随后,对德军纵深达100公里的梯次防御进行多地段突破……在围攻柏林的战斗中,被纳粹德同先前犯下的残暴罪行所激怒的俄国人,显露出人性中的阴暗面,开始了大肆破坏,使数十万的平民死亡,数百万恐慌的平民逃离家园去往两部。
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安东尼·比弗生动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在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掩饰下,这是一段浸透了自傲、愚昧、狂热、复仇、野蛮和兽欲的令人心碎的历史,亦是一段面对人类苦难和人性丑陋表现出了惊人的坚忍、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历史……
本书是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获得者安东尼·比弗的战争史诗剧。全书借助最新解密的前苏联档案,以及来自德国、美国、英同和法围等圉家的历史资料,以生动的语言叙述了在第三帝国最后崩溃的日子里,众多平民和士兵特别是女性所经受的梦魇般的厄运。
序言
第一章 新年中的柏林
第二章 维斯瓦河的“纸板屋”
第三章 烈火、钢剑与“崇高的复仇”
第四章 伟大的冬季进攻
第五章 向奥得河进军
第六章 东部和西部
第七章 后方大清理
第八章 波美拉尼亚和奥得河的桥头堡
第九章 目标柏林
第十章 政治集团和总参谋部
第十一章 致命一击的准备
第十二章 等待总攻
第十三章 易北河上的美国人
第十四章 总攻前夕
第十五章 朱可夫在屈斯特伦登陆场的小山头
第十六章 泽洛高地和施普雷施河
第十七章 元首的最后一个生日
第十八章 金鸡飞走了
第十九章 被轰炸的城市
第二十章 虚幻的希望
第二十一章 市区之战
第二十二章 森林之战
第二十三章 意志的背叛
第二十四章 自我毁灭
第二十五章 帝国总理府和国会大厦
第二十六章 战争结束
第二十七章 悲哉,战败者
第二十八章 骑白马的男人
术语诠释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传 豆瓣
作者: 巴超 / 王玉莹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6 - 1
莱因哈德·海德里希,第三帝国中央保安局局长、安全警察首脑,手握纳粹德国安全与情报的利刃;身为波西米亚及摩拉维亚总督、第三帝国代理人,他是布拉格屠夫,还是“大棒加糖”的治国好手?他被称为“纳粹斩首官”“第三帝国黑王子”,“金发野兽”,却也是位忠贞的丈夫与慈爱的父亲;他高大英俊,金发碧眼,音乐、体育、驾驶、飞行几乎无所不能,却在登上权力顶峰途中突遭暗杀而命丧黄泉。揭秘海德里希备受争议的“犹太血统”疑云,及其在解决犹太问题的“最终方案”里扮演的角色。
2018年8月23日 已读
“国社红,放光芒。捷克出了个海局长”这书要是翻译介绍到以色列和捷克等西方国家去,啧啧啧
二战 传记 历史 德国 海德里希
绝望者日记 豆瓣 谷歌图书
Diary of A Man in Despair
8.4 (22 个评分) 作者: [德] 弗里德里希·莱克 译者: 符金宇 新华出版社 2015 - 1
本书原本是来自第三帝国内部的一份反纳粹的文件,最初由斯图加特的一家不知名的小出版社于1947年在德国出版发行的。不久之后,这家出版社便停止了商业运作。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到了1964年,有一家报社,刊登了一系列名为“被遗忘的书籍”的文章,这才引起人们的注意。1966年出版了纸皮书,还出现了几种不同语言版本。该书的英语版本在1970年出版。本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日记;作者没有按时间次序写事件,而是包括了作者的思想、反省、故事、回忆。记录开始于1936年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的死亡,终止于莱克死前一个月。
2018年9月14日 已读
等到这个疯狂国度毁灭之后,对比当年的绝望者,看看“太阳底下无新事”是怎么被重新演绎的
二战 历史 德国 政治 日记
敦刻尔克 豆瓣
作者: [美]沃尔特·劳德 译者: 黄佳瑜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17 - 9
1940年5月,二战初期,四十万英法盟军在德军快速攻势下崩溃,被围困于法国东北部港口小城敦刻尔克,在德军轰炸机和炮火的猛烈攻击下,九天之内,三十多万英法盟军安全渡过英吉利海峡,完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扭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未来。
本书作者沃尔特•劳德为还原敦刻尔克大撤退全貌,走遍世界各地,亲身访谈战争双方上百名军官、士兵、百姓,搜罗各种战争记录、图书馆文献、旧报纸、日记等,提出了当代研究敦刻尔克的新视野,于美国出版后三十年畅销不衰,成为描写敦刻尔克的经典杰作。
◆编辑推荐◆
《蝙蝠侠:黑暗骑士》《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大导演诺兰集大成之作,全球年度最值得期待的电影《敦刻尔克》同名小说中文简体版独家授权,同步上市!40万人生死瞬间,扣人心弦,还原二战史上最壮烈的一场撤退战!
美国亚马逊历史小说类销售排名第一,历史叙事名家沃尔特•劳德畅销三十年不衰,是描写敦刻尔克的经典杰作。
退却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泰坦尼克号’学之父”沃尔特•劳德对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还原与完美再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巨大成功归功于他!本书对诺兰新片《敦刻尔克》的贡献,同样功不可没!
一次扭转乾坤的历史大撤退,改变了世界的未来……有时候,败退或逃亡,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华丽转身!本书超越历史与影像,具有文学高度上更为广阔的意义!
敦刻尔克大撤退无疑是一场奇迹。除了“奇迹”二字,再没有别的方法可以形容如此出乎预料、难以解释的命运逆转!
敦刻尔克最首要的意义是一份鼓舞人心的力量,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类临危不乱、随机应变、克服逆境的能力。简而言之,它是一块永垂不朽的纪念碑,象征着人类身上不可消灭的坚定意志。
◆名人推荐◆
我从小听着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故事长大,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故事之一。
——克里斯托弗•诺兰
只要英语绵延不绝,“敦刻尔克”一词将被人们以崇敬之心永远传诵。
——《纽约时报》
2018年9月26日 已读
和科尼利厄斯·瑞恩风格类似的纪实文学,全景式展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前后后。译文比较老,很多翻译还带有港台和旧式翻译的痕迹。Be British精神无处不在。
二战 历史 德国 战争 文学
最后一百天 豆瓣
The Last 100 Days
作者: (美) 约翰·托兰 译者: 刘永刚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8 - 1
现在应该做的是揭露,而非控诉。
二十一个国家的亲历者,数百次采访,数千份第一手资料
全景展现“二战”欧洲战场的最后一百天,揭开希特勒第三帝国毁灭的秘密
《最后一百天:希特勒第三帝国覆亡记》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约翰·托兰的代表作,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纪实作品之 一。
本书将读者真正地带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百天的欧洲战场。雅尔塔会议、雷马根的突破、德累斯顿大轰炸、希特勒在地下堡垒中最后的日子不再只是抽象的历史名 词,而是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托兰曾经对二十一个国家的见证人进行了数百次的访谈,还查阅了数千份第一手资料;事后报告、参谋部的日志、大量绝密信件和私人文献。
他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欧洲战场的最后一百天:不仅展现了美英苏三国之间波诡云谲的政治博弈以及对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第三帝国大厦将崩之际,纳粹政权内部的挣扎,还讲述了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命运。
也许,在人类的历史上,再没有另外的一百天,会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百天更为举足轻重,更为影响深远。三个月之内,罗斯福、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先后离世。同样告别这个世界的还有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欧洲胜利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而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存在着及其美好的希望与极其惊人的恐怖。
——约翰·托兰
每一个故事——人物描写、作战计划、讽刺手法、谍战大幕、大规模暴行、疯狂、外交官、将军、士兵、狙击手、冷静之人和狂热之人。希特勒的占星术、艾森豪威尔将军受降日早晨之所读、吉斯林的最后一次乘车、命令、新命令、烦躁不安的政治家、战略争论、战火与死亡的恶臭、发往莫斯科的电报、冲锋陷阵的大军、离散的难民……扣人心弦,研究透彻、细节翔实——尽在此书中!
——《纽约时报》
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叙述场景多样,从每条战线、每个会议室的秘密场景,到解放了的营地,到希特勒的地堡,再到美国兵轰炸莱茵河上的铁路桥……一幅历史画卷在托兰手中编织出来。
——《芝加哥论坛报》
难得的佳作……令读者从头到尾都心存悬念……每个场景仿佛都是特写镜头,直截了当,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在历史现场倾听人物对话,权衡得失,体会首脑们的情绪。
——《纽约时报书评》
在他的每一本书中,托兰都要采访那个历史事实的实际参与者,有时是采访好几百个,以便从这些最了解这件事的人中得到这一事件的不同方面。他尽可能地对这些被采访者持一种客观态度。“我相信这是我的责任,”他说,“把一切都告诉你,让你自己得出结论。我把自己的意见控制在最小限度之内。”
——《当代作家传略》
2019年4月14日 已读
看得出翻译已经尽可能的在他的知识范围之外搜索一些补充背景,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这样的补充多少还是会显得有一些漏洞。托兰这部六十年代的作品现在依旧让人不觉得过时,对场景的戏剧性叙述让人仍能感受到那个混乱世代的动荡。不知道在冷战结束之后他对斯大林的看法又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呢?
二战 历史 希特勒 社科历史 第三帝国
帝国骑士(第4卷) 豆瓣
作者: 汪冰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4 - 3
《帝国骑士:二战时期德国最高战功勋章获得者全传》第四卷为全书收尾之卷,讲述第二十一至第二十七位钻石骑士勋章获得者的传奇经历:二战期间创下121架夜战击坠世界纪录、被敌友双方尊为“里希特霍芬式的传奇人物”的夜战飞行员施瑙费尔少校;既被称为“二战期间击沉击伤敌方战舰最多的军人”,又被后人视作“U艇艇长高估战果的最典型代表”的布兰迪海军中校;两次大战期间均获最高战功勋章,既有“死忠纳粹的魔鬼将军”之称,同时又是作风彪悍的防御名将的舍尔纳元帅;二战期间凭借出色的战功,三年内从中校营长跃升为装甲兵将军和装甲集团军指挥官,被李德·哈特称为“卓越的装甲兵领袖”、“机动与突袭艺术的大师”的曼陀菲尔;不到36岁就成为德国陆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中将,二战期间先后负伤14次,因其惊人的勇敢而被称作“疯子托尔斯多夫”的托尔斯多夫中将;二战期间先后随第20摩托化步兵师,第10、第4和第7装甲师东征西伐,因屡立战功获颁钻石骑士勋章,左腿被截肢后仍然坚持指挥作战的牙医博士毛斯中将;先后担任第4装甲师师长、第39装甲军和“大德意志”装甲军军长、第2集团军和“东普鲁士”集团军指挥官,二战欧洲战场停火的当日被邓尼茨授予最后一枚钻石骑士勋章,拒绝搭乘飞机撤离,坚持与官兵们一起步入苏军战俘营的装甲战术家绍肯。
第三帝国内幕 豆瓣
INSIDE THE THIRD REICH
作者: 阿尔贝特.施佩尔 译者: 邓蜀生 / 于干 三联书店 1982
施佩尔(Albert Speer)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个建筑师,在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时期,先是开始负责纳粹党的建筑设计,做了希特勒的建筑师,成为希特勒的“宫廷近侍集团”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后来他做到了“第三帝国”的军备部长和生产部长,是“二战”后期纳粹德国大量增产军备的生产负责人。战后他在纽伦堡被判处二十年监禁。施佩尔认罪,在狱中反省了自己追随希特勒的生涯,对自己的罪行有了深刻的忏悔,并且写了《第三帝国内幕》(Erinnerungen)一书。这部著作对认识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来说是具有第一手价值的回忆录。
施佩尔描述的希特勒并不是一个恶魔或者疯子,他在施佩尔的笔下有时充满着人情味,对自己的“宫廷侍从”的小圈子很有感情,能够在某些决策会议上服从正确的意见,在失败袭来时会感到悲伤,对于自己的命运也有着悲观的预期。他被各种在他身边争宠的政治集团包围,诸如戈林、希姆莱、纳粹党的大区区长等各种政治力量在他身边勾心斗角。他在国防军的军官团中有时感到自己没有“专业”地位。正如施佩尔用一个词形容的那样,他在许多方面只是个“业余专家”,比如军事指挥或艺术鉴赏方面。但是,他的至高无上的“元首”地位又要求他保持他无所不知的“专家”形象。这就造成了施佩尔所说的一种戏剧性场面,即希特勒常常是不顾他的参谋部的军事专家的意见而在地图上把各个师调来调去,直接指挥前线的军事行动。他在这方面有自负,但是一个由“业余行家”指挥而专家意见不被重视的军事统帅部,是不可能打赢德国那样的两线作战的现代战争的。
《第三帝国内幕》一书的英译者把施佩尔称为可能是希特勒政权中最有才华的成员,希特勒也曾经对秘书说过,“施佩尔仍然是他们(指他的幕僚们)中最优秀的一个”。从这部回忆录所达到的思想水准来看,他们的评价不虚。施佩尔在1945年上半年德国战败的最后几个月中为维护德国的工业、交通和通讯不被希特勒的焦土政策破坏、为保护德国的“民族生存的基础”而作出的努力,体现了对于德国人民的责任感。他对于纳粹统治集团的“集体罪责”的承担、对于纽伦堡审判的意义的阐发、对于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统治及文明前景的反思,既体现出一定的勇气,也显示出一定的思想才华。就这部书达到的思想水平而言,它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施佩尔谈到了纽伦堡审判对于重建西方文明的主要原则和国际法准则的重要意义,也谈到了在现代科技条件和传播手段下,因为统治大规模人群的思想变得轻而易举,因此保持个人的独立自由才显得尤其重要。他深知清算纳粹政权对于德国人民的自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决定把希特勒政权的真实面目告诉世人,不仅在纽伦堡的法庭上认罪,而且在回忆录中忏悔。为了粉碎德国人民对于希特勒政权的迷信,他在书中严厉谴责了希特勒意图毁灭德国“民族生存基础”的“焦土抗战”政策。不仅如此,他曾经当面顶撞希特勒,告诉他战争“已经失败”,继续毫无意义的破坏只是会增加德国人民的苦难,毁灭他们战后重建的物质基础。他以自己的最近距离的观察清楚地告诉德国人民,希特勒这个自称代表德国民族的统治者在最后的时刻考虑到的不是德国人民的利益,而是不顾一切的把这场已经变得毫无意义的战争进行下去,哪怕他的“焦土”抗战会把德国变得“回到中世纪”。他在书中清楚地总结说,只有认清希特勒政权的本质,德国人民才能真正走上民族自新和民族复兴的道路。
施佩尔对于希特勒的感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作为希特勒发现和栽培的建筑师、帝国军备和生产部长,作为希特勒政权的核心要员,作为希特勒的宫廷侍从的小圈子里的常客,他对于希特勒有感恩、效忠和迷恋的心理。他自称如果希特勒算是有朋友的话,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从他与希特勒的交往过程来看,这是准确的。作为一个朋友,施佩尔在有些时候对希特勒的描写是充满感情的,比如他在最后见到希特勒时的情景,他离开希特勒时的满腹凄凉,以及在得知希特勒死讯后面对着希特勒照片的痛哭。这些富于人性的描写部分,不仅使我们看到一个矛盾的施佩尔,也使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希特勒。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实的工业生产的组织者和意欲保全“民族生存基础”的“爱国者”(如果施佩尔愿意使用这一词的话),他又清楚地看到了希特勒在面临失败时的垂死挣扎会给德国民族带来的灾难,因此起意要刺杀他。仅仅因为偶然的原因,阻止了他去实施计划中的刺杀行动。显然,如果说在极权政治中不可能存在统治者间的友谊是条通则的话,施佩尔与希特勒的关系多少还是表明,也许在政治规则中总是可能存在一些例外。
与海德格尔、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从理论上对现代社会中技术统治的意识形态的批判相比,施佩尔的这种反思和告诫,因为他亲身参与了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罪行,而显得更为更为沉痛、更为发人深省。
希特勒于1945年4月30日自杀。施佩尔当时在弗伦斯堡邓尼茨的海军基地等待战败和被俘。作为希特勒钦定的继承人,邓尼茨政府主持了与盟军的投降事宜,而后前纳粹统治集团的主要官员在纽伦堡受到审判。施佩尔被控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他认罪,并在施潘道监狱服刑二十年。他在狱中写下了回忆录中的一部分,1966年出狱后,他借助档案资料及其他书籍、资料完成了这部回忆录。
历史的事实 豆瓣
作者: 奥古斯都·库比茨克 译者: 纪永滨 / 杨菁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4
《历史的事实:库比茨克回忆希特勒》是库比茨克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回忆录,他是希特勒青年时代唯一的朋友,对希特勒抱有深厚而复杂的情感。
从1904年剧院相识到1908年落魄维也纳,库比茨克一直陪伴在希特勒左右。在这期间,库比茨克见证了希特勒遭遇家庭的变故,见证了他艺术追求的执着、狂热与坎坷,见证了他的第一次炙热而强烈的爱情,见证了他对林茨和维也纳大刀阔斧的规划,毫不怀疑计划是否会实现,见证了他在维也纳一步步将自己打上政治的烙印……
希特勒从来没有改变过。1938年,当分别30年的两人再次相见,库比茨克也不得不如此感慨。
希特勒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和性格特征,必然深刻影响他后期的政治行为和人生轨道。这本回忆录以严谨的史学态度和真诚节制的个人情感,刻画出真实、丰满的青年希特勒形象,展示了他的成长轨迹及德意志民族值得深思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