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
红旗颂 豆瓣
未知艺术家
《红旗颂》是中国管弦乐最精彩的恢弘篇章,最权威乐团鼎力演绎中国音乐史上最经典的《红旗颂》、《北京喜讯到边寨》、《嘎达梅林》等作品,勇往直前的豪情,斗志昂扬的音乐,是当之无愧的红色经典。

中国管弦乐最精彩的恢弘篇章,最权威乐团鼎力演绎中国音乐史上最经典的歌曲精彩呈现!当你耳边一次次响起那雄壮的音乐声时,你会心潮彭湃就像滚滚翻腾着的江河大海!那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无穷的力量!聆听这一组歌曲,让你的每一根骨头,每一块肌肉都在这宏大之中得以进化,让你的灵魂在这伟大之中得以升华!

01 红旗颂
02 北京喜讯到边寨
03 红军哥哥回来了
04 春节序曲
05 瑶族舞曲
06 花儿与少年
07 阿细跳月
08 嘎达梅林
Gustav Holst: The Planets 豆瓣 Spotify
9.0 (47 个评分)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2月1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着,整个作品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亦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的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 "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也许正是由于《行星》组曲本身及其乐队编制过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就《行星》组曲的意义来说,该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关于这一点,霍尔斯特在 1920年全曲公演时曾这样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经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斯拉特金:比才《卡门组曲》/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 豆瓣
Leonard Slatkin / St.Louis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6月25日 出版发行: Telarc
01. Bizet: Carmen Suite No. 1: Prelude to Act I
02. Bizet: Carmen Suite No. 1: Aragonaise (Prelude to Act IV)
03. Bizet: Carmen Suite No. 1: Intermezzo (Prelude to Act III)
04. Bizet: Carmen Suite No. 1: Seguidilla
05. Bizet: Carmen Suite No. 1: Les Dragons d'Alcala
06. Bizet: Carmen Suite No. 1: Les Toreadors (Introduction to Act I)
07. Bizet: Carmen Suite No. 2: La Garde Montante
08. Bizet: Carmen Suite No. 2: Danse Boheme
09. Grieg: Suite from Peer Gynt: Ingrid's Lament
10. Grieg: Suite from Peer Gynt: Arabian Dance
11. Grieg: Suite from Peer Gynt: Morning Mood
12. Grieg: Suite from Peer Gynt: Ase's Death
13. Grieg: Suite from Peer Gynt: Anitra's Dance
14. Grieg: Suite from Peer Gynt: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斯托科夫斯基:《幻想曲》原声音乐 豆瓣
斯托科夫斯基 Leopold Stokowsk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2月31日 出版发行: Buena Vista Pictures Distribution
《幻想曲》是迪斯尼最具艺术性的一部作品,也是迪斯尼到目前为止重映次数最多的一部经典动画片,它还是电影史上最早的立体声电影,当年,沃特.迪斯尼对这部影片的宣传重点就是标榜它是一部可以“听”动画、“看”古典音乐的作品。
从对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的古典音乐普及教育角度上来看,动画片《幻想曲》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巨大的,但世界音乐界和欧洲电影评论界却站在维护古典音乐内涵的神圣与纯洁的立场上,批评《幻想曲》图解音乐、简化古典音乐的内涵,是“大逆不道”的。
米老鼠被淹过膝盖的大水惊醒,他发现,扫帚人仍然永无休止地往早已灌满的水缸里倒着水,整个屋子已经成了水的世界。
水越积越多,米老鼠不知道解咒的咒语,情急之下,抓起斧头往扫把身上一阵猛砍。在一声和弦后,全曲顿失力量,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没多久,所有的小碎屑都渐渐苏醒过来,扫帚居然分身了,变成了一个个小扫帚,全都更奋力地打起水来。小提琴、低音管、倍低音管、竖笛争相吹出主题,法国号、短号也来凑热闹,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张力。水越积越多,米老鼠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慌乱极了。
在米老鼠的出色表演下,《魔法师的弟子》成为《幻想曲》中最讨人喜爱的篇章,米老鼠那身穿红袍子的小魔法师的造型更是成为60多年来迪斯尼最着名的代表性标记之一。
1940年,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和制片人迪斯尼由于他们在《幻想曲》音乐创意与制作方面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录音技术方面的突破性成绩分别荣获了奥斯卡特别荣誉奖;1998年,《幻想曲》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20世纪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2000年,迪斯尼推出了全新版本的"幻想曲2000",用更加精彩的动画和音乐使人们快乐地跨入新千年,而延续并珍藏保留下来的,仍然是米老鼠扮演的这个滑稽可爱的小小魔法师。
米老鼠的师傅终于出现,沉重的铜管乐器中,魔法大师解除魔咒,乐曲回到与序曲相同的缓慢拍子,水势嘎然而止。
与其他的众多魔法师相比,米老鼠这个小小魔法师的故事不免显得有些单薄,米老鼠就象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平凡普通不起眼的小孩子,他的全部使命就是令人们开心,使观众发笑。然而,正是这个顽皮淘气、不自量力,粗心急躁、蹩脚惹祸、满脸稚气的小小魔法师,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自己那虽不完美却纯真可爱的独特性格,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给人们一种纯粹而又简单的快乐。
发烧大碟-弗雷默:圣桑《动物狂欢节》 豆瓣
England's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 Louis Frémaux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Klavier
☆美國發燒獨立名廠Klavier Records鎮山之寶
這張「動物狂歡節」錄音無須多言,它是早年美國發燒獨立名廠Klavier Records(發燒友通稱老K)兩張鎮山之寶之一(另一張為馬斯奈的「馬斯奈/領袖」)。當年和「領袖」這二張CD在老發燒友之中人手一張應不為過。
「動物狂歡節」是聖桑五十一歲時到奧地利旅行,受好友委託為該地狂歡節所譜。全曲十四段音樂透過聖桑別出心裁的構思描繪出動物滑稽的形態,曲趣非常輕鬆活潑。雖然不是所謂的嚴肅大曲,但優美動聽,一直深受大眾喜愛。當年聖桑在創作此曲時所描繪的雖然是動物,但是這些音樂或多或少借用了一些當時作曲家的作品,而且他也幽默的諷刺了這些作曲家的形象,因此聖桑生前並不准這部作品出版,一直要到他死後才公諸於世。
此版本的動物狂歡節的樂團編制不大,錄音並不是非常刺激,但為何它如此知名?原因就在整張唱片的質感,這種質感表現在它非常真實的樂器音色以及清甜的音質上,再加上大小適中的音場、正確的樂器形體比例、絕佳的定位、良好的暫態反應及飽含光澤的空間堂音,更重要的是旋律好聽,其中更有人人都知的「天鵝」一曲,可以說本片它無處不美、無處不發燒。
所以除了音樂的美感之外,本片也是調整音響器材與鬥機的利器,難怪發燒友趨之若鶩。另外該一提的是美籍鋼琴家奧格東在輯中里托夫與佛瑞另外兩曲中的鋼琴表現敏銳而活力十足,演詮極富魅力。以本片連古典音樂入門者都適合的曲調,及發燒級的錄音效果,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豆瓣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 Sir Alexander Gibson
发布日期 1992年7月29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 (Gustav Dheodore Holst,1874 - 1934),英国作曲家。生于具有瑞典血统的音乐家庭。1893年入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作曲和长号。后在歌剧乐队中任第一长号手、管风琴手。1905年起,曾提任过伦敦圣保罗女子学校音乐科主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研究过梵文并对东方哲学深感兴趣。作品富有独特的个性,偏爱于运用多调性技法。其代表作有为供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组曲《行星》(作品32,由七个乐章组成),歌剧《赛维特丽》、《在野猪头酒家》,舞剧《大笨蛋》、管弦乐《圣保罗组曲》等,其中《行星》组曲最为著名。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如此众多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但正是由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这部作品启发了像星球大战这一类的电影音乐,也为交响乐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本盘由皇家苏格兰国立管弦乐团演奏,亚历山大·吉布森指挥,是CHANDOS公司第一张数码录音的CD。
弗雷默:马斯奈《领袖》(熙德)等芭蕾音乐 豆瓣
City of Birmingham Symphony Orchestra / Louis Frémaux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9月1日 出版发行: Klavier
马斯内(Massenet 1842-1912)法国作曲家。1842年5月12日生于卢瓦尔省经营制铁业的家庭。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从小就显露音乐才赋。9岁时便被送进巴黎音乐学院。在学期间,他多次获奖,1863年毕业时,以一首大合唱获得罗马大奖。
CD圣经评为:此乃历史上最爆棚的古典音乐录音之一,澎湃乐段的动态有石破天惊的气势,而单吹独奏的乐器音色又靓绝,乐曲又异常动听......
也许是历史上最爆棚的古典音乐录音之一,澎湃乐段的动态有如石破天惊,而单吹独奏的乐器音色也靓无可比。乐曲异常动听,本碟在TAS上榜,可以说是宾至名归,对器材没信心的烧友有了这张碟可不用担心了。因为录音太好,一般的系统均能播出极佳的效果。有好器材用这碟来展示那就更没错了。
芭蕾组曲《领袖》是法国浪漫派作曲家马斯奈根据他的同名歌剧改编而成的。这部优美无比的芭蕾组曲选自歌剧中描绘广场狂欢的6首舞曲和另外一首晨曲,场面宏大热烈,充满西班牙风情。
在这张CD中,除了马斯奈的《领袖》,另有法国作曲家奥芬巴赫、伯辽兹等的通俗迷人的短小作品作填片。您从中可以听出法国指挥家刘易斯、弗雷莫对乐团的驾驭已至忘我的境界,那兴奋、喜悦的音乐生命力挥洒在光辉灿烂的管弦色彩中,将法国人特有的浪漫、乐观的秉性尽显于斯。
单是听到《领袖》这一段开始时的那一声(哪一声?请自己听),我敢保证就足以叫发烧友们舌头伸出难以收回。“那一声”把录音厅堂美妙绝仑的空间感表露无遗;从“那一声”开始,继之而来的音乐如排山倒海般壮阔、温暖;厚重的自然光泽,以有强烈动态的冲击几乎涵盖整张CD,尤其是响板等西班牙打击乐器的纵深感更是好到令人难以置信。
碟中还有马斯内另类风格的管弦乐组曲“如画情景”此外,还收录了其他两位法国作曲家的作品,如奥芬巴赫的轻歌剧《美丽的海伦》选段、柏辽兹的“女精灵舞曲”等。这些内容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张难得的法国作曲家古典浪漫作品选辑。
马泽尔:穆索尔斯基《荒山之夜》《图画展览会》 豆瓣
Lorin Maazel / Cleveland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Telarc
穆捷斯特·彼得洛维奇·穆索尔斯基 (Modest Petrovitch Mussorgsky,1839-1881),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童年时代就表现出很不平凡的音乐才能。最初随母亲学习钢琴。十岁时,在彼得堡向海尔克学习钢琴。1852年,穆索尔斯基 进彼得堡帝国禁卫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在普列奥勃拉任斯基军团服役,充御前禁卫军。两年后脱离军界。
穆索尔斯基立志于音乐,但未得机会受正规音乐训练。因此,他的不少作品开始因其手法独特而不为人们接受。1863年,穆索尔斯基在交通部供职。在此期间,他与巴拉基列夫、斯达索夫、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等人交往,并在他们帮助下业余从事音乐创作,成为俄罗斯民族乐派“强力集团”的成员。晚年,作曲家生活穷困潦倒,身体不好,并嗜酒,终以疾患辞世。
穆索尔斯基对民族音乐抱有坚定信念。斯塔索夫称他为“追求民族艺术理想的一伙强有力的俄罗斯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是庄严的悲剧,而且具有热情奔放的特点,以及辛辣的讽刺和幽默感。 穆索尔斯基的主要作品有: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霍万斯基党人的叛乱》、《索洛钦市集》(此作去世后由居伊续作);管弦乐《荒山之夜》、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等。他的歌曲也不乏传世佳作,如《跳蚤之歌》、《可爱的萨维什娜》等。
《荒山之夜》幻想曲是单乐章的标题性乐曲,是俄罗斯伟大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之一,有叙事和描绘的特点,结构自由,接近于音画或散漫的变奏曲。
穆索尔斯基为他的交响诗《荒山之夜》而骄傲,为他的新颖独特,以及一反德国交响乐风格的俄罗斯风味而骄傲。奇怪的是,穆索尔斯基的这部作品从不以其原来面目露面,演出时总是用他的朋友和曾经师事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修订本。穆索尔斯基其实是写完《荒山之夜》的,和他的歌剧《霍凡斯基之乱》不一样,根本不需要别人帮他续成。
穆索尔斯基不止一次地写完他的《荒山之夜》,而且都是用不同的形式。不过他似乎不满意其中几稿,朋友们,包括米利.巴拉基列夫(这部作品便是题赠给他的)在内,也不断劝他修改、“润饰”。 穆索尔斯基写信给他的作曲家朋友巴拉基列夫,谈起创作《荒山之夜》的计划(实际上是受人之托)时,才二十一岁。完全可以设想,他早就想要写这么一部作品了,因为听说有一份乐队与钢琴的谱子失佚,不管怎样,1861年1月7日他写信给巴拉基列夫说:“我接受了一项极有意思的委托,为明年夏天用。那就是,发生在荒山沙锅内的一整幕戏......一段女巫的安息日,几段男巫的插曲,给这些淫猥的东西写一首进行曲,要写得庄重,一个终曲——安息日礼赞,我已有了些素材;说不定会写出个名堂来。
穆索尔斯基提到的荒山是基辅附近的特里格拉夫山,在俄罗斯传说中很有名。传说中女巫的安息日在每年6月23至24日,即施洗者圣约翰之筵前夕,在此举行。恶神,也许就是魔鬼,装成黑羊,指挥各种恶鬼,男女巫士、以及杂七杂八的凶神恶煞的狂欢。类似的关于女巫安息日的传说,欧洲各国大抵都有,不过地点不同。戈雅有一幅名画就是画一只大黑羊,被一群凶相毕露的老妖婆团团围住了。
但是,穆索尔斯基就是爱拖拉。过了六年才在另一封给巴拉基列夫的信中重提这项计划。“我已开始起草写女巫们——恶鬼那段写不下去了——魔鬼的行列,自己也不满意。” 这次,他似乎终于把握住了:1867年7月12日,他写信给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说: “亲爱的好心的科辛卡: 6月23日,圣约翰节前夕(也就是仲夏日),上帝保佑,我总算写完了《荒山上的圣约翰节之夜》,这是一首音诗,标题如下:(1)女巫集合,聒噪喧哗不已;(2)魔鬼的随从;(3)亵神的魔鬼颂赞;(4)女巫的安息日。我写总谱,就是那么振笔直书,事先不打草稿。6月10日动笔,到23日我已是满心快乐和得意。这首乐曲奉献给米利(即巴拉基列夫),是他吩咐的,不用说,也是我所高兴的。亲爱的,你倒替我想想看——不打任何草稿,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我想到要把它送去装订,就惶恐不安:在我的画中,你最喜爱的那些段落配器相当成功,另外,我还加了不少新的东西。例如在《亵神的颂赞》中,有一段,西撒(即居伊)准会罚我上音乐学院去学习,[还有一段] b小调——描写女巫们礼赞魔鬼——你可以看出那些女巫裸着身子,一丝不挂,野蛮而肮脏。安息日那一段中,有一个相当别致的呼唤声,弦乐和短笛在降B上演奏颤音......(为这些东西)他们一定会把我从音乐院开除出去,那时西撒(即居伊)因为我写了这首女巫颂赞而把我关进去的。
“这首乐曲的设计和曲式相当新颖。引子分两段(女巫的集合):接着,一个d小调的主题稍事展开(聒噪),便同降B大调的魔鬼的随从连接起来(我狡猾地避免那类匈牙利进行曲式的陈词滥调;随从的主题不展开,而接上一个降e小调的应句(降e小调带点下流腔,十分有趣),最后用一个化学音阶(即变化音阶)在D大调的in moto contrario(相反进行)的饱满的进行上结束——此后,俄罗斯风格的b小调(礼赞)有展开、有变奏、还有一个半宗教风味的类三声中部;过渡到安息日;最后是安息日(d小调第一主题),也是用的俄罗斯风格,带变奏。安息日结束时,化学音阶和引子中的音型重新出现,效果相当好——你简直无法想象,这段安息日出落的那么紧凑,就我们的思想方法来说,是火辣辣的。用的曲式是变奏夹杂呼唤声,我认为是再适合这种乱轰轰的场面也没有了——总的气氛是火热的,毫不拖拉,一环紧扣一环。但又没有那些德国式的过渡段,实在清新可爱——不过,上帝保佑你能亲耳听听。
“我认为,《圣约翰之夜》有所出新。有思想的音乐家一定会为之感动。多么遗憾,我们远在两地,我多么希望你和我一起来检查这份新生总谱——可是,话说在头里,我可不愿作任何修改。不管生下来时带着什么缺陷,如果还能存活的话,就得那样活下去。不过,一起工作,可以说清楚许多东西——如果这幅音画在音乐会上演出,科尔什的报纸一定会发表一整栏的文字,让西撒(即居伊)老子似地教训莫丁卡(这里指的是科尔什办的《彼得堡消息报》的作曲家评论员西撒.居伊。莫丁卡是莫代斯特.穆索尔斯基的许多小名之一)”
一星期后,穆索尔斯基在给他的朋友符拉季米尔.尼科尔斯基教授的一封异常坦率的信中,谈到这个安息日的色情成分。
“女巫的赞美给予他足够的刺激以后,他发出信号,吩咐安息日开始,自己选中了几个投其所好的女巫。啊,我就是这么写的!(1)集合,叽叽喳喳、刁钻促狭;(2)魔鬼的随从;(3)猥亵的礼赞;(4)安息日。这部作品若能上演,我希望这些标题能印在节目单上,启发听众。我的音乐是俄罗斯的,曲式、风格都是独立的,基调是火热而杂乱无章的。安息日事实上从小鬼上场就开始了:在老的传说中,礼赞也属安息日的内容,不过我把这一段标开,以便清楚地说明曲式(是新的音乐曲式)。”
穆索尔斯基进而解释,他把乐队分成几组,相信听众会领会木管和弦乐音色之间的尖锐对比。他还补充说,他觉得这样更符合安息日的真实性质:“呼唤声此起彼伏,如不断的火力交叉,直到整个乌合之众投入最后的拥抱,结成一体。”穆索尔斯基似乎觉得自己说得太多而不好意思,打住话头说:“关于《夜》,我谈得太多了,也许是因为我在自己这部恶作剧的作品中看到了真正是俄罗斯的东西,摆脱了德国式的玄奥和老一套,生在......俄罗斯的土壤上,吃俄罗斯的粮食长大。”
虽然他为自己的成就而骄傲,但是当巴拉基列夫叫他仔细检查这份总谱时,他很听话。巴拉基列夫认为总谱太乱了,穆索尔斯基确实在1880年进行了修订,不过没有遵照巴拉基列夫的建议。他一度打算把《荒山之夜》用进歌剧《索罗钦斯克集市》中去,作为间奏,还打算改称《农家青年的梦》。他又曾打算把它用在另一部歌剧《姆拉达》中,那将是几个作曲家的集体创作。最后,哪一稿都末曾发表。我们至今还未得识穆索尔斯基在1867年圣约翰节前夕完成的那份管弦乐音诗的原稿的真面目。
一再出版而且成为音乐会上脍炙人口的曲目的《荒山之夜》是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修订稿。里姆斯基告诉我们说,他是根据最早的一稿钢琴与乐队谱(已佚)和为《姆拉达》和《索罗钦斯克集市》改编的两份合唱稿的素材而修订的。里姆斯基显然没有拿到穆索尔斯基1867年的乐队稿,或者根本不知道有一份乐队稿,虽然确实是有的,在巴拉基列夫手上。 里姆斯基给他的这份总谱冠上下面一段简单的提纲: “地府里神怪的声音——冥界精灵上场,魔鬼本人继之——礼赞魔鬼,黑弥撒——安息日狂欢——高峰时分,远处响起村里教堂的钟声,精怪四散溃逃——黎明来到。”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总谱以小提琴高音上的狂野而呼啸的音型开始。长号的八度音型强劲地冲破乐队而出。唧唧喳喳急疾的木管使我们回想起穆索尔斯基自己的描写,和同是由木管奏出的尖叫哀号交替不已。 安息日狂欢到达高潮后,乐队一落千丈,几乎沉默;这时我们听到预报黎明的钟声,那是由单簧管、长笛独奏的一个安详的短句,竖琴弹奏天使般的琶音。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为《荒山之夜》的配器为:短笛一、长笛二、双簧管二、单簧管二、大管二、圆号四、小号二、长号三、大号一、定音鼓、D调钟、钹、大鼓、锣、竖琴和传统弦乐器。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图画展览会》的原作是1874 年穆索尔斯基创作的钢琴曲。现在听众常听到的管弦乐曲是由法国作曲家拉威尔改编的,并于1923 年5 月3 日在巴黎首演。
1873年,穆索尔斯基的好友、建筑师兼画家哈德曼因急病去世,年仅39 岁。交往四年之久的密友的故去,似乎给穆索尔斯基很大的打击。穆索尔斯基和俄罗斯著名的评论家斯塔索夫为纪念和哀悼这位好朋友,为哈德曼举行了遗作展览会,展览会上展出了他生前所作的水彩画及设计图等。这一展览会成为穆索尔斯基写作这一首组曲的动机。这一钢琴组曲,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而且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这一首乐曲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接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
全曲共分十段,每段以一幅画为依据,并注有标题。乐曲一开始是引子,这是一个漫步的主题,这个主题在各段的间奏中多次反复出现,作为连接十首小品的间奏曲,主要用来表现作者漫步欣赏画展的情景,但这一主题在每一次反复时都有情绪上的变化,直接提示着下一幅图画的内容。斯塔索夫对漫步主题的运用解释到:“这里,作曲者描写自己东走西望,一会儿闲荡着,一会儿走近一幅画,快活的面孔时而因缅怀亡友的哀思而沮丧。”
1、侏儒,哈德曼画的是一个小侏儒迈着畸形的双腿笨拙地走路,乐曲中爆发性的力度对比和暴风雨式的曲调,表达了小侏儒因残废与孤独无助而生来受屈辱的内心强烈的感触。
2、古堡,漫步的主题经过变奏再次出现。作者来到了另一幅画面前。这幅画面上是一个游吟诗人在一座中世纪的古堡前吟唱。乐曲的旋律带有哀愁与伤感的情调。
3、杜衣勒里宫的花园,变形的漫步主题又一次出现。穆索尔斯基在此段加的副标题是“孩子们游戏后的争吵”。画面表现的巴黎著名的杜衣勒里宫的美丽景色。在保姆的看护下,孩子们追逐打闹,一派淳和的生活图景。乐曲优雅、轻巧,仿佛是孩子们任性、调皮的喊叫声和对愉快、兴奋的心情描述。
4、牛车,画面是一辆典型的农家牛车,沉重缓慢的和弦表示牛车的笨重。乐曲曲调色彩明亮、饱满,当达到高峰又渐渐归于寂静,仿佛牛车的远去。
5、未孵化的鸡雏在蛋壳里舞蹈。画面是一个小孩的头和手脚正从一个大鸡蛋壳装站出来。在漫步的主题过后,长笛欢快的曲调,带有谐谑曲的风格,表现了舞蹈的场面。
6、两个犹太人,弦乐器的齐奏描绘了一个肥胖富有的犹太人的傲慢与狂妄,而加了弱音器的小号则描绘另一个贫穷瘦弱的犹太人屈辱、可怜的形象。前者盛气凌人地对待后者。
7、利英日市场,先是小提琴而后是乐队快速的曲调表现了妇女与小商贩们在集贸市场上的吵闹与热闹的市场景象。
8、罗马墓穴,那低沉与不安定和弦展示出一幅墓穴阴森恐怖的图画,随后,单簧管的旋律充满了忧愁与哀伤。这是一个“与死人谈话”的主题。穆索尔斯基曾在标题下注到:“一句拉丁语:和死人在一起,说死人的语言。用拉丁语很对,亡友哈德曼的创作精神带着我向骷髅走去,向骷髅发出呼唤,骷髅里开始发出暗淡的红光。”哀伤的曲调使人联想到作者对哈德曼去世的哀痛之情与怀念。
9、鸡脚上的小屋,画面是一只造成巴巴亚加的茅屋形状的钟,巴巴加亚是俄罗斯童话中的女妖婆,专吃人骨头,把人骨头放在研钵里杵碎成糊。她还能乘着这只研钵在天上飞。乐曲中既有妖婆的野性发作,又有她乘着研钵沿着森林悄然行驰的情景,充满了童话中那阴森、恐怖的妖幻的神秘色彩。
10、基辅的大门楼。这是十首小品中最为精彩的一曲,风格壮严肃穆,威风堂堂。 此曲是根据已决定在基辅建造的城市大门设计图所得的灵感而作的。 当时基辅要修建一座纪念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门楼,图画是哈德曼参加设计比赛的一幅设计稿。门楼顶部被哈德曼设计成戴着古代俄罗斯头盔式的圆顶,具有幻想式的神秘风味,这一设计给穆索尔斯基带来了创作的灵感。这座门楼的建造原因使作者采用了进行曲的节奏,乐曲的开始充满了庄严、威武的英雄气概。由稳重的主题开始,逐渐增强之后,突然变成了平静的圣咏调。然后先前的主题再度强有力地出现,八度音程的上下移动在此增添了辉煌的色彩。 漫步主题再次出现后,作者以此主题进行了壮丽宏伟的展开,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有力的巨人般的主题,节日的钟声响起,最后全曲在万民欢腾的热烈气氛中结束。
这一乐曲的出版是在作者逝世后五年(1886年) 在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努力下才得以完成的。很多作曲家对于这一钢琴组曲的管弦乐编曲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现在一般只演奏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曲。
卡拉扬:比才《阿莱城的姑娘组曲》/《卡门组曲》 豆瓣 Spotify
9.3 (9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5年2月2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01 L'arlÉSienne Suite No.1 - PrÉLude
02 L'arlÉSienne Suite No.1 - Minuetto
03 L'arlÉSienne Suite No.1 - Adagietto
04 L'arlÉSienne Suite No.1 - Carillon
05 L'arlÉSienne Suite No.2 - Pastorale
06 L'arlÉSienne Suite No.2 - Intermezzo
07 L'arlÉSienne Suite No.2 - Menuet
08 L'arlÉSienne Suite No.2 - Farandole
09 Carmen - Act 1 - PrÉLude
10 Carmen - Act 1 - Entr'acte
11 Carmen - Act 2 - Entr'acte
12 Carmen - Act 3 - Entr'acte
卡拉扬:贝多芬序曲集 豆瓣
Ludwig van Beethoven / Herbert von Karaj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3月1日 出版发行: DG
CD
2010年6月1日 听过
其实我没觉得有什么好的,特别莱昂诺拉三,前面跟喝醉酒一样,最后突然一下子醒了~~~不过费德里奥,BPO的圆号手不负盛名
Beethoven DG Karajan orchestral over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