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斯塔科维奇
伯恩斯坦/马友友: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曲:Dmitri Shostakovich / 指挥家:Leonard Bernstein, Eugene Ormandy
出版发行: Sony
肖斯塔科维奇
《第五交响曲,Op.47》&《第一大提琴协奏曲,Op.107》
这首交响曲创作于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是由于1932年以来,随着苏联加强整顿国内的体制,艺术受到“社会主义写实”教条路线的指导,结果连早已扬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亦受到苏联当局的批判。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所完成的。《第五交响曲》规模宏大,风格鲜明,具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拟为《革命交响曲》,或被评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虽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认为是“人性的设定”,但是乐曲并不设标题,而以纯音乐构成。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这个大胆跳动的主题,令人联想起贝多芬的大赋格曲主题。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八度奏出的主题阴沉而森严。次乐章为传统的诙谐曲乐章。低音弦乐展开了急促的主题,并由木管乐器对此句做应答,时而插入令人眩目的法国号乐句。接下来的柔板是全曲中最纯美的乐章。全部铜管乐器都不派用场,而是用弦乐器展示出柔和动人的旋律线。声部的处理简单明了,效果始终清新透明。室内乐般微妙的配器法体现了肖斯塔科维奇独特的作曲风格。第四乐章鼓乐长鸣,由小号,长号和大号在猛烈的定音鼓声之后奏出一连串雷鸣般的回旋曲迭句,有着火山爆发般的力度。
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59年夏天,同年10月4日在莫斯科首演。从曲式和内容上看,此曲与《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颇为相似,但这部作品的旋律却格外优美而且通俗易懂。大提琴从低音到高音,纵横无羁地驰骋着,显示出绝佳的技巧效果,因而成为倍受大提琴家欢迎的演奏曲目。演奏这部乐曲,管弦乐只采用规模较小的双管编制,但加添了钢片琴。第一乐章的主要动机形成全曲的基本动机;该曲原来计划写成三个乐章,但到后来变成了四个乐章的格局。其原因是本来附于第二乐章完结处有一段难得一见的长大装饰奏,长度甚至超过了终曲,因此作曲家索性将它独立为一个乐章。肖氏的个性在此乐章中表现得异常鲜明。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旋律剑拔弩张,节奏繁衍多变,情绪强烈,创造大胆,富有哲理性。据介绍,他1959年完成的《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献给学生罗斯特罗波维奇并由他首演的,肖斯塔科维奇比罗斯特罗波维奇年长21岁,两人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志同道合的忘年挚友。他俩的合作产生了这部妙不可言的“第一”协奏曲。
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交响曲》 / 捷吉耶夫指挥基洛夫剧院乐团 豆瓣
Rotterdam Hilharmonic Orchestra / Valery Gergiev
发布日期 2003年5月13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Shostakovich's "Leningrad" Symphony has been surrounded by controversy ever since it was written; it even ignited a battle between two great conductors, Toscanini and Stokowski, for the first American performance (Toscanini won). Composed in 1941 during the siege of Leningrad in homage to the Russian people's heroic resistance against the German invaders, it has been condemned by some as political propaganda, hailed by others as a symphonic masterpiece. Time and audiences everywhere have decided in favor of the latter view; today, the "Leningrad" is one of Shostakovich's best known, most popular symphonies. Though its programmatic content is clear, the emotional impact of the music itself invites listeners to imagine their own scenario. Gergiev has this music in his bloodstream and knows how to inspire an orchestra (two in this case); exploiting every instrumental resource, he elicits both massive and delicate playing, achieving powerful build-ups and tremendous climaxes. The result is a taut, concentrated performance that makes the symphony--Shostakovich's longest--seem shorter than usual; its no-holds-barred approach plumbs the depths and scales the heights of human experience, from bleak, grotesque irony to heart-breaking, anguished lamentation and ultimate triumph. The famous first movement march--a simple, deliberately trite little tune over a persistent snare drum figure--starts almost inaudibly; its eleven always different repetitions generate enormous suspense, and when the cumulative orchestration reaches its peak, you feel as if an entire army had marched over you. The recording's only flaw is its excessive dynamic contrast, so keep a finger on the volume control. --Edith Eisler
Shostakovich: Violin Concertos No. 1, Op. 77 & No. 2, Op. 129 豆瓣
Lydia Mordkovitch /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发布日期 198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01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77: I. Nocturne: Moderato Neeme Jarvi 12:29
02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77: II. Scherzo: Allegro Lydia Mordkovitch 6:29
03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77: III. Passacaglia: Andante Neeme Jarvi 14:44
04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77: IV. Burlesque: Allegro con brio Lydia Mordkovitch 4:47
05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C sharp minor, Op. 129: I. Moderato Neeme Jarvi 13:03
06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C sharp minor, Op. 129: II. Adagio Lydia Mordkovitch 9:36
07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C sharp minor, Op. 129: III. Adagio - Allegro Neeme Jarvi 8:13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室内交响曲 豆瓣
蒙特利尔音乐合奏团 / Maxim Shostakovich 马克西姆·肖斯塔科维奇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2月1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时,是钢琴和作曲的双料高材生。他在作曲和演奏这两方面的天赋使他创作了《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为钢琴、独奏小号和弦乐队而作),作品35号。这部作品创作于1932年,配器采用小型乐队的编制,这表明了他对古典室内乐形式深怀偏爱。作品于1933年10月15日首演,由斯蒂多里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协奏,肖斯塔科维奇本人演奏钢琴,这一年他刚刚27岁。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肖斯塔科维奇不止一次地说过,他的这部作品当年“填补了苏维埃器乐协奏曲音乐创作的空白”。
这部作品充满了灵感和朝气,既体现了古典室内乐的灵透,又有着现代交响乐的丰茂。全曲格调轻松欢快,有着莫扎特般的乐天情趣,而没有他其后交响曲中的那种历史沉重感。作品反映了作曲家此时的真实创作状态。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的美学追求上,崇尚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等人,他不认同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更对勋伯格的前卫派敬而远之,但他在音乐形式和手法上的求新求变上,在和声的戏剧性冲突上,与“新古典主义”的斯特拉文斯基异曲同工。例如在第二和第四乐章中,肖斯塔科维奇两次运用了爵士乐的蓝调乐句。但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加以过分的渲染。他继承了柴科夫斯基对于俄罗斯民歌旋律的咏叹,但又加进了滑稽和幽默的音乐元素,这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中是不多见的。而在钢琴的歌唱性方面,他更多地倾向于拉赫玛尼诺夫那样的抒情性, 宽广绵长,意境深远。这可以从第一乐章呈示部的第一主题那里听出。作品适度地恪守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之内。但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高明之处在于,他的音乐不是单纯地归为喜剧性或悲剧性,而是还包括有一种“第三性”的东西,也就是“冷眼看世界”的态度。
本协奏曲由肖斯塔科维的孙子小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 Jr.)钢琴演奏,其儿子马克辛姆·肖斯塔科维奇(Maxim Shostakovich)指挥蒙特利尔音乐合奏团协奏,乃肖氏三代人共同的一个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的室内交响曲,其实都是弦乐四重奏的改编版。肖斯塔科维奇的学生巴尔沙伊改编了4首,据第三号(Op.73a)、第四号(Op.83a)、第八号(Op.110a)、第十号(Op.118a)弦乐四重奏改编,所以这4首交响曲最权威的版本就是巴尔沙伊指挥欧洲室内乐团DG版。而Chandos公司的这个版本是其中的第八号(Op.110a),由图洛维斯基指挥,蒙特利尔音乐合奏团演奏,也是一个可以备选的版本。
伯恩斯坦: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豆瓣
8.3 (6 个评分)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Leonard Bern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9年9月8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COMPACT DISC 1 [66'43]Sypmphony no.1 op.101.Allegrotto-Allegro non troppo [8'54]2.Allegro-Meno mosso-Allegro-Meno mosso [4'46]3.Lento-Largo-[Lento](attacca:) [10'19]4.Allegro molto-Lento-Allegro molto-Meno mosso-Allegro molto-Molto menomosso-Adagio-Largo-Più mosso-Presto [10'37]Symphony no.7 op.60"Leningrad"5.Allegretto [31'43]COMPACT DISC 2 [53'10]1.Moderato(poco allegretto) [14'48]2.Adagio(attacca:) [19'25]3.Allegro non troppo [18'52]广告语: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七“列宁格勒”交响曲》/伯恩斯坦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企鹅”评价三星
索尔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 豆瓣
Shostakovich / Mendelssoh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月17日 出版发行: Decca
本片系取自1993年2月维也纳乐友协会音乐厅实况,也是索尔蒂晚年多场音乐会完全相同(如九十年代东京 Suntory Hall)的一组“强打”曲目。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索尔蒂采取偏快速度,但并非盲目猛冲,他充分“利用”维也纳爱乐的美声体质巧妙奏出室内乐纹理及田园芳香,而末乐章的舞蹈节奏则火花四射、畅快无比。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同样速度偏快,但张力十足,其中诙谐乐章可以听到马勒廻声,慢板乐章则丝毫未见沉溺之痕。末乐章结尾猛爆处,索尔蒂先采“超快速”升腾再放慢脚步释放能量,格局之大,放眼天下也只有他做得出来。印象中 WPO 好似首度灌录肖氏《第五》,果真如此,收藏价值当然更为提高。
● 门德尔松:第四交响曲(意大利)
门德尔松的《第四交响曲》(意大利),A大调,op.90,受伦敦爱乐协会委托而作,作于1832-1833年,1833年5月13日由他本人指挥首演,呈献给伦敦爱乐协会。此曲灵感来自对意大利的印象,共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A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有明亮的舞蹈节奏,以小提琴纯净地表现,展现对意大利明亮的天空与蔚蓝的海水的印象。第二主题由单簧管以E大调表现,带有淡淡哀愁。发展部先以赋格形态处理新的旋律,再发展第一、第二主题。再现部明朗地再现两个主题。
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d小调,短小的序奏表现优美宁静的少女的祈祷,主部双簧管演奏的主旋律亦极优美。之后有一个副旋律,主旋律、副旋律与序奏旋律交织。有人称此乐章为《朝圣者进行曲》,其旋律来自罗马宗教仪式。
第三乐章:稍快的中板,A大调,三段体,类似于小步舞曲与谐谑曲之综合。主旋律朴素而活泼,近似德国民间舞曲,中段极为优美,浸透了华丽和优雅。
第四乐章:急板,C大调,有标题为“沙塔莱拉舞曲”。沙塔莱拉是罗马一带的民间舞曲,由男女张开手臂共舞,其中有后退、旋转,舞蹈热烈而豪放,这个乐章第一主题以沙塔莱拉舞曲为中心,后接第二、第三主题的发展。第三主题为意大利塔兰泰拉舞曲,两种舞曲节奏交织而推向高潮。据说此乐章来自对罗马狂欢节的感受。
● 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
这首交响曲d小调,op.47,作于1937年,肖斯塔科维奇本人对此曲有如下说明:“此曲主题在于表现人性,作品始终以抒情为基点,在中心,我设定一个人的种种体验。末乐章是解决前面各乐章对悲剧的追问,并引导至光明灿烂的人生观、生命的喜悦。”据前苏联评论家的解读,第一乐章为“对自己的追问或童年记忆”,第二乐章为“对一去不复返的过去无法倒回之嘲笑”,第三乐章是“痛苦的眼泪”,第四乐章是“对前面各乐章疑问的回答”。此曲1937年11月21日由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首演。四个乐章分别为:
第一乐章:中板转从容的快板。先由低音弦乐与高音弦乐作八度音程卡农,拉开序幕,第一小提琴奏第一主题,与序幕动机结合而产生一个节奏,这个节奏反复后,第一小提琴又展示第二主题,产生经过部乐念后,长笛奏新旋律,双簧管承接而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这些乐念的自由变形发展。中提琴奏b小调部分后,第一层次先由大提琴、低音提琴的拨奏引出钢琴进行、圆号扩大与小号以赋格方式覆盖。进入从容快板后,第二层次为快速音群的高涨,然后第三层次,小军鼓节奏上发展成管乐进行曲再体现出管弦乐的色彩缤纷。在进行曲尾加入木琴而进入再现部,中高音部弦乐与木管群以卡农进行,长号、低音号和小号把第二主题乐念作四度卡农。在全体乐器快速音群后,再以长笛、圆号的卡农进入尾奏。
第二乐章:小快板,谐谑乐章。低音弦乐呈示主题后,木管应答,插入圆号乐句,以8分音符打转。中间部以相同的8分音符为主体,旋律轻快,第三段再现主部。
第三乐章:最缓板。相当长的弦乐表现旋律之后,长笛奏出与第一乐章乐念相关的旋律。速度转快后,在小提琴陪衬下,木管一次又一次奏抒情的独白。管钟敲击两下后,加入钢琴、木琴发展,大提琴进行独白,交给小提琴。最后在竖琴伴奏下的小提琴再奏与第一乐章乐念相关的旋律,构成竖琴、纲片琴、木管的回声。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在定音鼓敲击下,小号、长号奏该乐章主要主题,该主题扩大而形成进行曲风格。它与谐谑乐章主题般旋律结合而形成强烈的节奏。最后在8分音符的敲击下鼓乐齐鸣,在D音齐奏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