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
随遇而安 豆瓣
7.3 (24 个评分) 作者: 孟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随遇而安》这部作品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
孟非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2012年9月29日 已读
孟非的文章相比唐诗曾就朴实多了,唐老鸭的诺曼底多少太装逼……而且作为文科生和老孟特有共鸣
传记 孟非 自传 随笔
失焦 豆瓣
Slightly Out of Focus
9.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卡帕 译者: 徐振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3
《失焦》是卡帕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作品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然而卡帕却以近乎“冷酷无情”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背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作为战地摄影的鼻祖,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战地记者的赌注——他的生命——就在他自己手里……我是个赌徒。”而他更著名的一句话则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他的摄影作品,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焦点不够准确,裁切不够精当,色调不够丰富……但所有这些“缺点”都无法掩盖其作品的伟大性。
2013年6月11日 已读
一遇到军事方面的专有名词一般的翻译者都会成翔,看在Capa的份上保留四星
二战 传记 卡帕 战争 摄影
泥泞中的老虎 豆瓣
作者: 奥托·卡里乌斯 译者: 李洛 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 2012 - 9
全书共分为三十六个章节,完整地记录了卡里乌斯从参军到战争结束时的完整从军经历,其中包括他在参军初始作为步兵一员时的经历,以及是如何成为一名装甲兵投入苏德战场,再加上作为“虎”式坦克车长时的奋战故事,更有在战争末期指挥号称“最强战车”的“猎虎”坦克歼击车部队时的遭遇。
·逾500张珍贵历史照片、文件及地图;总208页,25万字;全铜版纸精美印刷,超厚光膜封面;
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 豆瓣 谷歌图书
8.7 (6 个评分) 作者: 刘道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9
1981年,职称仅为讲师的刘道玉被中央任命为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重点大学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刘道玉曾说:“我本不想做官,也就不怕丢官,那么,就不会为‘保官’而前怕狼后怕虎了,也就可以无所顾忌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了。”“我这个人最喜欢一个字,那就是‘变’。有这个字,就有了创新的最大驱动力。”正是他的这种 “说话不留余地,办事不留后路”的个性,使他成为八十年代大学中的风流人物,也成就了武汉大学一度的辉煌。他首创并推行的一系列高教改革,如学分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转学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等,都为全国所瞩目,从而使武汉大学成为当时教育改革领域上的急先锋,甚至一度再现“北有北大、南有武大”的说法。电影《女大学生宿舍》中的校长路石就是以刘道玉为原型的。在十六年前,由于种种原因,锐意改革的刘道玉被突然免职,他像一个谜一样从人们视野中消失。本书是刘道玉在沉默了十六年后第一次把自己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揭开了许多隐秘的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它将唤醒他们武大学子心中最美好的记忆,重回武大的黄金岁月,同时也是对弥漫在他们心中的“刘道玉情结”的最完满的注解。作者毕生从事教育改革事业,他的许多改革措施和眼光具有前瞻性,他在书中保存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思索,如大学价值取向、高等教育模式、大学校长遴选等等,对于问题重重的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约翰·托兰自传 豆瓣
Captured by History: One Man's Vision of Our Tumultuous Century
作者: 〔美〕约翰·托兰 译者: 郭强 / 张顺生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0 - 6
★普利策奖得主、知名二战历史学者、《希特勒传》作者约翰·托兰封笔之作。
★亲历20世纪影响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
★还原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罗斯福、麦克阿瑟等人独家秘闻。
★五十年创作心血,近百年史事,上千名历史人物速写。
==========
【内容简介】
约翰·托兰最大的创作特色,就是从始至终不带任何偏见地记录了以二战历史为主的近代史。他可以为了一本书采访上百个人,做长达数年的调研,目的就是为了尽所有的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个人传记,不如说约翰·托兰忠实地记录了他亲身参与的20世纪的重要史事,更偏向于社科历史类著作。
【编辑推荐】
您可能不知道约翰·托兰是谁,但假如您对历史感兴趣,能从历史中获得乐趣和体悟,请您务必要读一读此书。
【外媒推荐】
托兰的这本书,表述清晰,文字平易,实事求是。……他坚韧不拔的个性帮助他克服了重重阻碍,使他得以发掘到许多埋藏在历史长河深处的真相。——《纽约时报书评》
作为一名讲述历史的作家,托兰先生的叙述建立在对成百上千名历史事件当事人的采访之上。他力求以尽可能多的角度揭示这些历史事件的全貌,并诠释这些历史事件对知名人物和普通人所施加的影响。——《华盛顿邮报》
在这部自传里,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家约翰·托兰记录了他个人的回忆,以及他为自己不同作品所做的大量采访调研工作期间的一些趣闻逸事。……他的引人入胜的、极具可读性的自传十分卓越地向读者展现了20世纪的历史。——《图书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