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
V字仇杀队 (2005) IMDb 豆瓣 TMDB Eggplant.place Min reol 维基数据
V for Vendetta
8.8 (1903 个评分) 导演: James McTeigue 演员: Natalie Portman / Hugo Weaving
其它标题: V for Vendetta / V煞(港)
未来的英国社会处于极权统治的高压下,不能容许同性恋者、异教徒等社会角色的存在,人民在黑暗政权下苟延残喘。 这晚,年轻女子艾薇身陷险境,幸得V相助。V是一个永远带着面具的神秘男子,拥有高智商和超凡战斗力。他摧毁了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点燃了反政府的熊熊烈火。 艾薇在和V深入接触后,不仅得知了V的神秘使命,还渐渐发现了自己的身世,这也注定了自己和V会是同一条阵线的人。
2009年7月14日 看过
我们的V在哪里?我们的灵魂在哪里?我们的自由在哪里?回来吧,我们失去的只是一幢建筑,但得到的将是希望!
动作 政治 美国 自由
来自白俄罗斯的斗争 (2006) 豆瓣
Урок беларускай мовы
导演: 米洛斯罗•邓宾斯基
其它标题: Урок беларускай мовы / Lekcja białoruskiego
苏联解体后,白俄罗斯成为了一个独立国家。于是在明斯克,成立了一所旨在以培养白俄罗斯自己的精英知识分子人文主义学院。然而,1995年卢卡•申科上台,民主和自由被禁止了,这所学院也被查禁。学院的学生们却没有放弃,而是坚定秘密地学习着。卢卡•申科为了能第三次连任总统而修改宪法的总统选举成为了本片的高潮部分。数以千计的人奋不顾身的走上街头。在明斯克的主要广场,学院的学生们加入反对力量在广场上建起帐篷营,而他们最终被军方残酷的镇压了。许多人被投进监狱。但是学院的学生们仍然没有放弃,他们深深的相信,白俄罗斯终有一天会成为一个自由的国度。
气球 (2018) TMDB 豆瓣 IMDb 维基数据
Ballon
8.3 (215 个评分) 导演: 米夏埃尔·赫尔比希 演员: 弗莱德里奇·穆克 / 卡罗利妮·舒赫
其它标题: Ballon / 翻墙热气球(港)
故事发生在1979年冷战期间,冈特(大卫·克劳斯 David Kross 饰)和皮特(弗莱德里奇·穆克 Friedrich Mücke 饰)身处东德统治者的铁腕政权之下,虽然被限制了行动,但是两人并没有放弃对于自由的追求,他们利用长达两年的时间,策划了一起惊天大逃亡。
两人动用了手边一切能够得到的资源,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他们打算用最朴素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带领着他们的家人逃往西德。然而,就在一行人即将越过边境之际,热气球却因为意外而坠毁了,与此同时,他们的行动也引起了秘密警察的注意,针对他们的追捕很快展开了。一边躲避追兵,冈特和皮特还要一边想方设法制作新的热气球,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开始了。
追寻林昭 豆瓣 谷歌图书
8.9 (10 个评分) 作者: 许觉民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0 - 11
林昭死于“四人帮”暴力之下,她的死,是正义不灭的象征,是宣示一种思想力的高扬。她面临着种种选择,可以不死,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活下去的途径,可是她选择了死,为了真理,她抱着“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之志以赴死。她用死向后人投下了一句气贯长虹的誓言:“历史将宣告我无罪!”刀她用死向后人证明她是正确的。她用死使残害者用尽方法要她屈服的一切图谋伎俩归于泡影!

林昭有一股刚气,说准确一点,一副硬骨头。只要她认定的是对的,便从不回头,不论是她的亲属或好友向她陈说利害,哪怕说得唇敝舌焦,她毅然不为动,她只是义无反顾地咬定自己的观点之可更改。这不是别的,正是林昭最光辉的尊严处,人们纪念她,正是从哪里懂得了人的尊严的神圣准则。

林昭的案件是平反了,尽管不是说得那么彻底,但毕竟将她的冤情得以大白于天下。
亚当·斯密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演讲 豆瓣
Lectures on Justice, Police, Revenue and Arms
作者: [英] 坎南 编著 译者: 陈福生 / 陈振骅 商务印书馆 1962
亚当·斯密是十八世纪英国的著名经济学家,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而本书反映的正是亚当·斯密早期的经济思想。抓住了当时英国经济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利益和要求。当然,这时斯密的经济思想还不成熟,许多政治经济学原理还不明确,甚至没有考察。但是,斯密研究经济问题的总方向,他的经济学说的中心思想已经奠定了,并对价值、货币、资本、利息等政治经济学范畴作了一些分析和说明。这一切,在他的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和丰富。
论自由 豆瓣
作者: (英)约翰·穆勒 译者: 严复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3
《论自由(套装全2册)》是自由理论体系的集大成之作,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民自由权利,在西方曾被高度评价为“对个人自由最动人心弦,最强有力的辩护”。中国西学第一译者严复翻译,自由主义理论体系的标志作品,最著名的西方政治学经典。
批评官员的尺度 豆瓣 Goodreads
Make No Law: The Sullivan Case and the First Amendment
8.8 (103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东尼·刘易斯 译者: 何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7
1960年,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将《纽约时报》告上法庭,并申请巨额赔偿。两审失利后,几乎被各地政府官员相继提起的索赔逼至绝境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在“《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中力挽狂澜,宣布“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当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维护了媒体、公民批评官员的自由。《纽约时报》资深记者、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以翔实史料、生动笔触,系统回顾了这起新闻自由史上的里程碑案件,并循此为线,串接起美国人民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抗争历史,完美展现了霍姆斯、布兰代斯、汉德、沃伦、布伦南、布莱克、韦克斯勒等伟大法官和律师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