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
苏芬战争 (1989)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alvisota
7.8 (12 个评分) 导演: 佩科·卡帕里克卡 演员: 坦利·梅克拉 / 韦萨·维耶里科
其它标题: Talvisota / 家园保卫战
1939年,芬兰的两兄弟应征入伍,参加了芬兰与苏联的战争。影片记述了苏芬战争前线几个普通芬兰士兵的经历,并以此告诉人们,弱国芬兰敢于抵抗俄国红军侵略的精神力量究竟来自何处。
血战1944 (2007) TMDB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ali-Ihantala 1944
6.9 (8 个评分) 导演: Åke Lindman 演员: Rauno Ahonen / Mikkomarkus Ahtiainen
其它标题: Tali-Ihantala 1944 / 1944: The Final Defence
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苏联红军从卡累利阿地岬向芬兰军队发起总攻,芬军向西北方向且战且退,到维普里(今俄罗斯维堡)一线重新设防,最终在塔里-伊汉塔拉一带与苏联红军对决,并全线遏制了苏联红军的进攻态势。
2009年8月31日 看过
芬兰人的写实一直很值得敬佩
2010年10月15日 评论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自己翻译的wiki资料 - 【概况】 日期:1944.6.25-7.9 地点:芬兰,卡累利阿地峡 结果:芬兰取得决定性胜利 交战方:芬兰、德国 VS 苏联 双方指挥官:卡尔·棱哈特·奥伊什 Karl Lennart Oesch(芬)库尔特·克尔梅 Kurt Kuhlmey(德)VS 德米特里·N·古谢夫(苏) 兵力对比:芬德联军50000 ; 苏军150000 伤亡对比:芬德联军 1100 阵亡、1100失踪、6300受伤 ;4500-5000阵亡、13500-14500受伤、300多辆坦克、120-280架飞机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1944.6.25-7.9)是二战中苏芬持续战争的一次重大战役。这场战役由芬德联军发起,是北欧国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以芬兰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 【背景】 在1941年战争之初芬军取得突破之后,持续战争就转入了堑壕战。双方隔着战线均没有什么大动作。直到1944年列宁格勒解围后,苏军大本营决定发起一场攻势以迫使芬兰推出战争。 苏军于1944年6月9日起开始向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主动出击,以策应盟军的诺曼底登陆。卡累利阿地峡的各个地段都有交火,其中不少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苏军近卫部队。 6月10日,苏军突破了Valkeasaari的芬军防线。芬军撤退至第二道防线——VT防线(Vammelsuu-Taipale)重新组织防御。苏军则在重炮、轰炸机和装甲部队的支援下继续推进。 6月14日,苏军在 Sahakyl? 和 Kuuterselk?地域突破了VT防线。芬军装甲部队在Kuuterselk?发起反击但遭到失败。芬军被迫撤往 VKT防线(Viipuri (Vyborg) 【维普里(维堡)】- Kuparsaari - Taipale) VT防线失守后的一周内,芬军节节败退。6月20日,苏军在遭到极小抵抗的情况下轻松占领维普里(维堡)。尽管苏军取得了很大胜利,连续突破两道芬军防线,但是并没能消灭芬军主力。这就给芬军在VKT防线有了喘息的机会。 早在6月12日,曼纳海姆就向德国发出求援。6月16日,德国空军克尔梅支队到达芬兰。几日后,第303突击炮旅和第122“Greif”师也到达了芬兰。在这其中,德军提供的“坦克破坏者”反坦克火箭弹发挥了重要作用。 6月21日,芬兰提出求和。苏联要求芬兰无条件投降,遭芬兰拒绝。6月22日德国外交部长里宾特洛普到达赫尔辛基,提出芬军保证抵抗到底是德国提供援助的前提条件。芬兰总统吕蒂对此提供了私人保证。 6月21日,苏军大本营给列宁格勒方面军下达命令:在塔里(Tali)突破VKT防线,前突至Saimaa湖一带。 【双方战斗序列】 芬兰: 卡累利阿方面司令部 (卡尔·棱哈特·奥伊什中将) 芬兰第四集团军 (Taavetti Laatikainen中将) 芬兰第3 "蓝色旅" (Lauri Haanterä上校) 芬兰 第3师 (Aaro Pajari少将) 芬兰 第4师 (Pietari Autti少将) 芬兰 第18师 (原师长Paavo Paalu少将 6. 26被解职, Otto Snellman上校接任), 芬兰 第11师(自6.27起) (Kaarlo Heiskanen少将). 芬兰 第6师 (Einar Vihma少将) 芬兰 装甲师 (Ruben Lagus少将) 第3飞行联队 ( E. Magnusson中校) (33 架 Bf 109, 18 架Brewster “水牛”Buffalo 239 战斗机 及 1 架Fokker C.X 侦察机) 第4飞行联队 (O. Sarko上校) (33 架Bristol “布伦海姆”Blenheim轰炸机, 12 架Junkers Ju-88轰炸机, 8 架Dornier Do-17Z 轰炸机) 德方: 德国空军“克尔梅”支队(Kurt Kuhlmey中校) (23-43 架 Fw-190 A-6/F-8 战斗轰炸机, 24-30 架Ju-87 D 施图卡 和 1-8 架Bf-109 G-8 侦察/战斗机) 德国国防军第303突击炮旅 (Hans-Wilhelm Cardeneo上尉) (6.22加入)(22 辆StuG III Ausf. G 突击炮, 9 辆StuH 42 突击炮) 苏联: 列宁格勒方面军(列昂尼德·戈沃罗夫元帅) 苏联第21集团军 (德米特里 N. 古谢夫大将) (15个师) 第30近卫军 第97军 第108军 第109军 【交战地域】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发生在1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南到维普里湾北端、北到Vuoksi 河,主要包括了塔里和伊汉塔拉两个村子。大约在维堡东北8-14KM处。 苏军则在维堡以东地域展开,由塔里村以南向北进攻伊汉塔拉。这一带是卡累利阿地峡唯一可以适合装甲部队通过的路径,大约有10KM宽。 【塔里:6.25-6.30】 塔里战役共分为三个阶段 这一地域的战斗于6月20日开始。 第一阶段 (6.20 - 6.24) 是芬兰军队的防御阶段,主要由芬军第18师(下辖6团、48团和第28独立营)、第三旅(4个营)、第13团3营抵御苏军第97军、第109军及第152坦克旅。芬军遭到苏军重炮和轰炸机的狂轰滥炸,但是仍然顽强抵抗,为后续增援到来赢得了时间。 第二阶段 (6.25- 6.26) 是战役的开始阶段。苏军的行动于6月25日早上6时30分开始,伴随着重炮轰击和空袭,苏军于7时30分向塔里村发起了进攻。苏军企图在28日前进抵Imatra-Lappeenranta-Suurpäälä 一线。当天第30近卫军也加入了战斗。苏军试图在Leitimojärvi湖两侧达成突破。苏军在湖东岸前进了3公里后就被芬兰第4师挡住了。在湖的西岸苏军第45近卫师和第109军在Konkkalanvuoret 附近的小丘被芬兰第48猎兵团拖住无法前进。不过,苏联第27团坦克团的坦克倒是强行攻下了Portinhoikka 汇合点,打通了前进的道路。苏联第178师向芬军第6猎兵团第1营防守的Saarela地峡发起进攻但是被击退。与此同时,第97军进攻芬3旅的防御地域收获甚微。芬军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少部队极有可能被分割包围。芬兰第四集团军面临着丧失VKT防线的危险。芬军决定将作为预备队的第18师,17师一部以及第四师的几个战斗群投入战斗进行反击。下午,芬兰装甲师也投入了战斗。芬军计划利用反击将Leitimojärvi 湖西侧的苏军逼回出发点。苏军第27坦克团被全歼,只有六辆坦克被俘虏。 第三阶段(6.27- 6.30)包括德军第303突击炮旅在内,越来越多的援军被投入到战斗中去。随着芬军零散地投入战斗,集中组织防御已不可能所有的芬军部队分为两个战役集群:Björkman 集群和Puroma 集群。苏军实力也得到了加强:一个装甲旅、两个装甲突击团和4个突击炮团赶来增援。芬军计划将Leitimojärvi 东面突入的苏军4个师(46近卫师、63近卫师、64近卫师、268近卫师和近卫坦克第30旅)从三面突破来个“包饺子”,以此夺回主动权。芬军两个战役集群一路突进,最后在相距不到1公里的时候被驻守Talinmylly 村苏军的顽强防御击退。芬军这次突击失败,一方面是因为苏军装备大量坦克和重炮,另一方面是因为通讯不畅,几个营各自为战结果被各个击破。Puroma上校日后在谈到这次进攻时仍为在Talinmylly 村外未能合围嗟叹不已。不过芬军的反击赢得了72小时的休整时间,芬军的有生力量第6师和第11师赶到了战场。一些地段有小规模坦克遭遇战。6月28日,芬德空军也开始了回击,芬兰轰炸机和德国施图卡开始轰炸苏军地面部队苏联空军也不示弱,第276轰炸航空师轰炸了芬兰装甲师的指挥部。芬军司令奥伊什中将命令所有部队稍作后撤,苏军也立即攻了上来。6月29日是芬军在整个战役最艰苦的一天,所有的部队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经过一天的血战,芬军总算稳住了战线。 6月30日,芬军从塔里全面撤退。在接下来的两天里,芬军在这一地段每天损失近800人。   【伊汉塔拉: 7月1日-7月9日】 在接下来战斗中,芬军集结了本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炮兵部队进行轰击。这一方案是由芬军炮兵司令Vilho Petter Nenonen上将提出的,目的是可以更快地修正射击误差。这个时候伊汉塔拉地域成为了战役的关键,芬军利用这一大规模炮击粉碎苏军的进攻矛头。这一行动的火控系统将同时指挥21个炮兵阵地,近250门炮向同一目标进行轰击;火力控制员不单独指引某个炮兵阵地射击,这就使快速集火和快速转移目标十分便捷。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项世界纪录(?) 据苏方将领S.P. Platonov中将所著的《列宁格勒战役1941-1944》(Bitva za Leningrad 1941-1944)记载: "我军接下来的攻势没有取得进展。.敌军在这一地段集中火力,成功遏制了我军的攻势……在持续三周的攻势中,从 6月 21日 到 7月中旬,列宁格勒方面军右翼的部队没能完成大本营6月21日的最高指示。" 芬军此次行动,调动了卡累利阿地区全部炮兵的一半,其中包括了德国303突击炮旅的StuG III 突击炮(赫希伯格公爵注:苏军也经常在火力装备时把Su-152当固定炮使用)。芬军在接下来的行动里发放了库存的“坦克破坏者” 7月2日芬兰方面截获了苏军的通讯电报,得知苏63师和苏30装甲旅将于7月3日凌晨4时发动进攻。次日晨,芬德轰炸机各40架轰炸了苏军部队,地面的250门大炮则向苏军阵地发射了4000多发炮弹。当天6时,200架苏军飞机和步兵部队也发起了进攻。但是到晚7时为止,芬兰人仍然控制着阵地。 7月6日苏军冒着芬6师18个炮兵营和一个重炮连的猛烈轰击总算达成了一些突破。但在次日就被击退。在13:30 和 19:00的两次反击也未能取得成功。到7月7日,苏军将进攻重点转向Vuoksi 河地域,并将骨干部队抽出来调往爱沙尼亚作战。7月9日,苏军已无力再突破。但战斗仍在继续。 【损失】 芬兰方面称苏军在塔里-伊汉塔拉战役中损失了近300辆坦克,主要是被飞机和“坦克破坏者”击毁的。120-280架苏联飞机被击落 芬兰军队报告说自己有8561人在战斗中阵亡、受伤或是失踪。按照苏21集团军的每日战报和十日总结,苏军伤亡达18000-22000.伤亡数字之所以不确定是因为21集团军有25%的部队并未参战。 【影响】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的结果和芬兰在其他战线取得的一些战果使苏联高层确信:征服芬兰是得不偿失的。红军拥有绝对的优势却被芬军击退了 塔里-伊汉塔拉战役可能是苏芬续战中最重要的一场战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结局——或在某种意义上,是两场战争——包括1939-1940年苏芬冬战——最终结局的决定因素。塔里-伊汉塔拉战役最终促成了苏芬停战谈判。 苏联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那封电报被截获,这使得芬军提前做好了战斗准备并坚定了防守决心。当然,芬兰Salpa防线在1944年秋季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1944年夏末发生在卡累利阿地峡的战事导致了苏芬谈判,使芬兰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得以继续存在。苏芬间的停火协议于1944年9月4日7时正式生效,但是之后24小时红军仍与芬军发生一些小规模的交火。 【相关行动】 在塔-伊战役进行的同时,7月4日,苏联第59集团军向维普里湾的岛屿发起攻击。但是在7月10日进攻芬兰本土时被德国第122师击退 7月3日苏军在塔里战败后,第23集团军试图于7月4日在Vuosalmi渡过Vuoksi河,尽管守河的只有芬2师一个师而苏军有三个师,但是苏军未能扩大登陆场。苏军一直试图突破直到21日才放弃。 由于塔-伊战役的胜利,维普里湾北岸的Kivisilta –Tienhaara战线和Vuosalmi的渡口也得以守住 。在维普里湾和拉多加湖东北岸芬军都取得了一些战果,特别在Ilomantsi战役中芬军围歼了苏军两个师。 7月12日,苏军接到命令停止进攻。芬军侦察兵注意到大批苏军军列载着坦克和车辆驶离芬兰前线。后来这些部队都参加了对柏林的进攻。 7月12日,苏联开始主动向芬兰提出和谈的要求
二战 战争 芬兰
战场上的布谷鸟 (2002)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Кукушка
8.2 (12 个评分) 导演: 亚历山大·罗戈日金 演员: Anni-Kristiina Juuso / 威勒·哈派塞罗
其它标题: Кукушка / 布谷鸟
1944年的秋天,芬兰士兵维伊克和苏军少尉伊万在身处绝境之时,被神秘女人安娜从死亡线上救回,并带回自己所居住的如世外桃源般的住所。三人虽然语言不通,却很享受这样宁静的生活。停战的消息传来,三人生活无法再继续下去,面对心中涌现的感情,维伊克和伊万再一次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前。
钢铁苍穹 (2012)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Iron Sky
6.7 (239 个评分) 导演: 提莫·沃伦索拉 演员: 戈兹·奥托 / 茱莉亚·迭泽
其它标题: Iron Sky / 铁幕苍穹(港)
2018年,美国总统为了自己的竞选能够胜出,再次启动了登月计划。当世界上第一位黑人宇航员詹姆斯·华盛顿(克里斯托弗·卡比 Christopher Kirby 饰)与同伴踏上月球时,却遭遇到了子弹的袭击。原来,早在1945年纳粹即将战败之时,纳粹的科学家在反重力的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突破,并在南极的秘密基地上,将一支纳粹的研究部队送上了月球,并在月球背面建立起了一个军事基地。在那里,纳粹的科学家不分昼夜地研究新技术、改善武器,妄图在月球上重新建立起部队,反攻地球。华盛顿被俘后,其随身携带的智能手机被纳粹的科学家认为是启动他们的终极飞船的关键部件,因此掌权的军官阿德勒(戈兹·奥托 Götz Otto 饰)和情人雷纳特•里切特(茱莉亚·迭泽 Julia Dietze 饰)要求前往地球收集更多的手机,以便于反攻地球所用。当阿德勒带着华盛顿返回地球之后,一切的发展却与他们计划的有所不同,一个阴谋计划随之展开……
斯大林前后 豆瓣
作者: [芬兰]艾诺·库西宁 译者: 张化 群众出版社 1981
由于作者的特殊身份,使她得以亲身经历了共产国际以及苏联内部的一系列政治事件,成为那段历史的见证人。《斯大林前后》是作者的回忆录,在叙述她漫长、艰辛、多变的经历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共产国际以及苏联党、政府的历史事实,提供了苏联肃反扩大化的一些情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然,对作者的某些观点,例如,全盘否定第三国际和整个苏维埃制度,认为苏联肃反扩大化是制度造成的等,正确与否有不同意见,值得进一步探讨。此外,回忆录中的内容也并非全部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有的显系来自传闻,对此也有必要提请读者注意。
2010年2月16日 已读
2009年8月4日 评论 库西宁夫人笔下的真实苏联一瞥(1) - 库西宁夫人笔下的真实苏联 1.(作为共产国际官员)每年都会分到一辆新汽车,而且不用付钱。免费居住莫斯科的寓所和郊外的别墅。手下的公务员(其实为女佣)上街买东西从不付钱,用三个专用的小购物本记账。而且去商店买东西时只要向警察出示这种本子就可以不用排队,而且没有限额的限制,因此常常招致其他排队者的不满。 2.苏共的事务从来不向共产国际汇报,而苏共以外的共产党一定要向共产国际汇报自己的一切活动。契卡在这些党内培植代理人或收买人员以监督这些党的活动(中国一个最可疑的例子就是王明) 3.共产国际档案资料员鲍里斯·莱茵斯悌恩曾偷偷地把苏联领袖分了类:一种是死得太早;一种死的太晚;一种死的正是时候。列宁是第一种;托洛茨基是第二类,因为他已经“没用”了。斯大林也是第二类。 4.1923年共产国际计划利用鲁尔危机在德国举行暴动,原本打算派库西宁去,但是库西宁很清楚德国的情况不适合革命,于是便推荐了拉狄克,结果拉狄克成了替罪羊。这次暴动也从未被提起过。 5.广州起义的幕后推手是共产国际,这就为什么在南昌、长沙两次城市暴动失败后为什么中共还要在城市进行暴动的一个深层原因。事实上,作为共产国际负责人的库西宁根本对中国一无所知。库西宁自己后来也承认,在莫斯科没有人真正了解中国。 6.加里宁是一个被架空了的国家元首(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其实是一个老好人,在恐怖的清洗时期总是尽己所能保护一些人。有一个拒绝集体化的农民被枪毙后儿子不能读书,这个小孩就一个人跑到莫斯科找加里宁,加里宁很和蔼地接见了他并给他开了条子。但是迫于斯大林的淫威和自身的软弱,加里宁只能靠装疯卖傻来保全自身,最终窝囊地度过了一生。 7.共产国际财务上的一些笑话和丑闻:共产国际图书管理员被派去给英共送三万英镑,路上遇见一个英共党员,连名字都没问就把钱交给人家叫人家交给“组织上”,自然,钱没到;芬兰共产党在瑞典开了一个珠宝店,用来筹措经费,结果才几个月,珠宝店老板就带着所有资产失踪了,共产国际一分钱都没拿到。 8.苏联央行行长叛逃(这个估计苏联死都不会承认的):1927年莫斯科国家银行行长沙曼因借口西方人取笑他从不带家眷出国申请携眷出国谈判。共产国际批准了这一要求。结果沙曼因在捷克叛逃。契卡跑到央行一查,才发现所有可以流通的外国资产都已经被卷走了。
库西宁 斯大林 肃反 芬兰 芬兰共产党
西贝柳斯画传 豆瓣
作者: 马蒂·胡图宁 译者: 杜钟瀛 2008 - 8
《西贝柳斯画传》讲述7西贝柳斯一生最重要的阶段——海门林纳的童年;就读于赫尔辛基、柏林和维也纳以及在阿依诺拉度过的漫长的作曲家生涯,同时也探讨了西贝柳斯音乐在芬兰争取独立斗争前后多个时期中的重大意义。《西贝柳斯画传》作者马蒂-胡图宁哲学博士是西贝柳斯音乐学院文献音乐系的教授,是研究西贝柳斯的著名学者。译者杜钟瀛长期从事外交工作,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国家旅游局以及驻芬兰等国使馆和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工作,历任翻译、使馆秘书、处长、参赞和大使等职。曾任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芬兰语翻译。退休后翻译出版了《芬兰童话故事》、《芬兰短篇小说选》等作品。2004年芬兰总统授予他芬兰狮子骑士团一级骑士勋章,以表彰他对增进中芬两国友好关系和将芬兰文学介绍给中国读者所作出的贡献。2003年被芬兰文学协会聘为通讯会员。扬·西贝柳斯是世界上晚期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
2010年4月8日 已读
用音符作乐曲的民族英雄
2010年4月8日 评论 爱戴与崇敬的表达 - 在图书馆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将“西贝柳斯”四个字输入查询系统,只有这个这一个结果,于是就果断借来 在豆瓣上看到,关于西贝柳斯的传记不多,很多是国内的音乐研究者收集资料编撰的。这大概是国内第一本由芬兰人自己写的西贝柳斯传,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对西贝柳斯的见解很特色的体现了芬兰人的想法。 芬兰人对西贝柳斯的崇敬并不是像我们一样天天挂在嘴边,他们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如果一个中国的传记作家来写马思聪的传记,关于思乡曲的篇幅恐怕单独占个一到两章。但是西贝柳斯最著名的芬兰颂却只是在这本画传中提到了几百字,并没有大书特书,倒是第五交响曲占了两章。 尽管思乡曲是如此之著名,马思聪是如此受人之崇敬,但是到了文革,老先生照样被逼的跑了。而即使是“阶级对立”的芬兰内战,红军到了白军立场的老先生家门口,绕路而行不去烦扰。这种发自内心的爱戴,绝不是喊口号者所能理解的。 时至今日,芬兰人对西贝柳斯的情节依然深藏在每个人的心里,于是,当芬兰人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打谱作曲软件时,他们用第五交响曲的开头作为软件的启动音乐,并毫不犹豫地将它命名为:Sibelius。
交响乐 交响曲 爱国主义 芬兰 西贝柳斯
1906-1908年马达汉西域考察图片集 豆瓣
作者: (芬兰)马达汉 译者: 王家骥 2000 - 10
近100年前,一个负有间谍使命的芬兰探险家由新疆入境,途经甘肃、宁夏、内蒙古、河南、河北最后到达北京。这个中文名字叫马达汉的人,沿途写了数十万字的旅行日记,拍摄了1370余幅照片,在尘封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之后,这些日记和照片方得面世,尽现20世纪初叶中国西北的人文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