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
伯恩斯坦/马友友: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豆瓣
10.0 (6 个评分) 作曲:Dmitri Shostakovich / 指挥家:Leonard Bernstein, Eugene Ormandy
出版发行: Sony
肖斯塔科维奇
《第五交响曲,Op.47》&《第一大提琴协奏曲,Op.107》
这首交响曲创作于1937年,同年11月在列宁格勒首演。肖斯塔科维奇本人称这部作品是“一个苏联艺术家对于公正批评的实际的,创造性的回答。”这是由于1932年以来,随着苏联加强整顿国内的体制,艺术受到“社会主义写实”教条路线的指导,结果连早已扬名世界的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亦受到苏联当局的批判。这部作品就是作者在这种情况下所完成的。《第五交响曲》规模宏大,风格鲜明,具有“贝多芬的精神”,因此此曲也常被比拟为《革命交响曲》,或被评为“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虽然此曲的直接理念被认为是“人性的设定”,但是乐曲并不设标题,而以纯音乐构成。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这个大胆跳动的主题,令人联想起贝多芬的大赋格曲主题。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以八度奏出的主题阴沉而森严。次乐章为传统的诙谐曲乐章。低音弦乐展开了急促的主题,并由木管乐器对此句做应答,时而插入令人眩目的法国号乐句。接下来的柔板是全曲中最纯美的乐章。全部铜管乐器都不派用场,而是用弦乐器展示出柔和动人的旋律线。声部的处理简单明了,效果始终清新透明。室内乐般微妙的配器法体现了肖斯塔科维奇独特的作曲风格。第四乐章鼓乐长鸣,由小号,长号和大号在猛烈的定音鼓声之后奏出一连串雷鸣般的回旋曲迭句,有着火山爆发般的力度。
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完成于1959年夏天,同年10月4日在莫斯科首演。从曲式和内容上看,此曲与《第一小提琴协奏曲》颇为相似,但这部作品的旋律却格外优美而且通俗易懂。大提琴从低音到高音,纵横无羁地驰骋着,显示出绝佳的技巧效果,因而成为倍受大提琴家欢迎的演奏曲目。演奏这部乐曲,管弦乐只采用规模较小的双管编制,但加添了钢片琴。第一乐章的主要动机形成全曲的基本动机;该曲原来计划写成三个乐章,但到后来变成了四个乐章的格局。其原因是本来附于第二乐章完结处有一段难得一见的长大装饰奏,长度甚至超过了终曲,因此作曲家索性将它独立为一个乐章。肖氏的个性在此乐章中表现得异常鲜明。
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旋律剑拔弩张,节奏繁衍多变,情绪强烈,创造大胆,富有哲理性。据介绍,他1959年完成的《降E大调第一大提琴协奏曲》是献给学生罗斯特罗波维奇并由他首演的,肖斯塔科维奇比罗斯特罗波维奇年长21岁,两人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志同道合的忘年挚友。他俩的合作产生了这部妙不可言的“第一”协奏曲。
骠骑兵之歌 (1962) 豆瓣
Гусарская баллада
导演: 埃利达尔·梁赞诺夫 演员: 拉里莎·戈卢布金娜 / 尤里·雅科夫列夫
其它标题: Гусарская баллада / 骠骑兵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俄法战争爆发期间,骠骑兵上尉高城诺夫(尤里·雅科夫列夫 Yuriy Yakovlev 饰)被叔叔勒令迎娶未曾谋面的未婚妻舒络奇卡(拉里莎·戈卢布金娜 Larisa Golubkina 饰),高城诺夫对舒络奇卡完全没有感情,这段婚事他只要一想到就觉得头痛。
在军营里,一位自称是舒络奇卡表弟的骠骑兵少尉阿加罗夫(拉里莎·戈卢布金娜 Larisa Golubkina 饰)吸引了高城诺夫的注意,这个小伙子不仅人聪明,办事还利索,很快就得到了高城诺夫的信赖和喜爱,两人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实际上,阿加罗夫的真实身份正是女扮男装的舒络奇卡,战争爆发之后,满腔的爱国热情驱使她做出了这样疯狂而又危险的举动。
2010年7月7日 看过
妈的~~该死的配音~~气氛全给搞差了~~
2012年4月21日 评论 【转贴】娜杰日达.杜洛娃:拿破仑战争中的俄国女骑兵 - 转自中国拿破仑论坛: http://bbs.napolun.com/thread-34686-1-3.html 本篇的主角是名女性,不过在拿破仑时代“他”却像大多数男性那样策马奔驰在战场上,他就是俄国的传奇女兵娜杰日达.杜洛娃。     1807年,在拿破仑和他的大军团以摧枯拉朽之势摧毁普鲁士后他们继续向东进军,这次他们面对的是从涅曼河对面开来的俄军。俄军的波兰枪骑兵团一面行军,一面在沿途招募新兵以填补空缺。在三月份的一个雨夜里,一位年轻人找到了他们,并礼貌的要求加入骑兵团。上尉寻问他的个人信息时,他只是回答自己是一个想从军的俄罗斯贵族,由于家人反对他只好离家出走。这位自称亚历山大.索科洛夫的年轻人就以这样的方式加入了枪骑兵团。当时没人怀疑这位身材清瘦、有着一双黑色眸子的青年其实是一位名为娜杰日达.杜洛娃的女子。 娜杰日达.杜洛娃出生于1783年9月17日,她的母亲亚历山德拉.亚历山德罗娃是一位富有的乌克兰地主的漂亮女儿,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众多追随者中他却只对年轻潇洒的骠骑兵军官安德烈.杜洛夫情有独钟。亚历山德拉的父亲当然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没有前程的俄国士兵,所以他极力反对两人的结合,这确使得亚历山德拉和安德烈.杜洛夫私奔了。     亚历山德拉第一次怀孕时她热切的希望这将会是一个男婴,然而当看到在一次镇痛后产下的是一个黑眼睛的女孩时,亚历山德拉愤怒的转身离开了。     娜杰日达出生后不久她父亲的团就接到命令开拔到另一个城市,由于当时是和平时期他的家属被允许陪同他一起前往。这是三月的一天,由于泥泞的道路、颠簸的马车以及漫长的行程,她母亲的心情不是很好,而娜杰日达却在不停的哭泣,任凭保姆怎么抚慰都徒劳无功,暴躁的母亲将她抓起从马车的窗子里扔了出去。     得知这一消息的父亲立即骑马从队伍最前面赶回,他抱起了满身是血并且昏迷不醒的女儿把她放到了马鞍上,令人惊奇的是小女孩居然存活了下来。从那之后亚历山德拉没有再被允许抚养她,而杜洛夫的部队则增加了一个名为娜佳(娜杰日达的简称)的小女孩。从很早开始娜佳最喜欢的玩具就是一个没有被上膛的手枪,她喜欢听扣动扳机时击打的声音。     在娜佳的年轻时代,她一直受着两种不同的力量左右着:母亲的苛刻无情,和父亲的呵护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杜洛夫的家里又增加了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退役后安德烈定居在一个他拥有地产的乡村里,由于之前在军队中的服役他被任命为了那里的警察局长。     伴随着娜佳年龄一起增长的还有她日趋独立的精神,然而她的母亲却千方百计地压制它。女孩被迫像同龄人一样每天花费数小时用在缝纫上,虽然他既不擅长,也不情愿。与之相比她更愿意骑着父亲的马艾斯迪斯穿梭于田野。亚历山德拉将她关于妇女的社会地位以及她们应当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不断的向娜佳灌输,但是这只会激起她更多叛逆。由于在军营的生活使她的皮肤变的黝黑,并且还起了水痘,她的女性举止越来越少,母亲的说教更是让他窒息。     18岁那年,娜佳嫁给了一个法院职员V. 切尔诺夫,1803年她生下一个儿子伊万。然而根据娜佳的回忆录称她的家庭并不和谐美满,婚后这种平静的生活同她的性格实在不相匹配,生过儿子不久她就回到了父亲家里。     由于担心继续呆在父亲家里会导致不愉快,根据娜佳的回忆录描述1806年她正式离家出走,从而一劳永逸的结束这种生活。     杜洛娃的回忆录描述了她如何出走,并把自己伪装成男人加入到一个哥萨克骑兵团的,当然也有资料称她是因为爱上了一个哥萨克骑兵军官而做出这样的决定的。 1807年5月22日,杜洛娃在古特施塔特跟随波兰枪骑兵团第一次接受了战火的洗礼。不过枪骑兵团不是整团出动,而是以中队为单位循环投入战斗,不知是无知还是过于兴奋,每个中队出动时娜佳都会加入其中,直至一个其它中队的军官注意到她的举动时将她赶走。     虽然此战表现出了杜洛娃在经验上的缺乏,但也展示了她的勇敢。在回自己中队的路上她发现几个法国龙骑兵正在围攻一个俄国龙骑兵军官,并使用手枪将他击打下马。毫不犹豫地娜佳立即持枪朝法国龙骑兵冲去,毫无准备的法国龙骑兵立刻逃窜。杜洛娃将自己的马让给了受伤的军官,让他去最近的医疗处包扎。然而不幸的是之后她用于储存食物、衣服和钱财的鞍囊被一个哥萨克偷去了,在度过了几个阴冷潮湿的夜晚后,杜洛娃终于在偷盗者战死后取回了她的物品。     在6月10日的海尔斯堡战役中,一颗炮弹在杜洛娃的马下爆炸,不过幸运的是她与她的坐骑都没有受伤。6月14日的弗里德兰战役中,根据杜洛娃的回忆录描述她的团有一半以上的人受伤。     拿破仑与沙皇亚历山大于7月12日在提尔西特缔结合约后欧洲实现了和平,杜洛娃的生活也因此被改变,该年年初她向父亲写信告诉了他自己的下落,并祈求父亲能原谅自己的出走。 安德烈开始采取行动让她的女儿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不过就在这时沙皇知道了在自己的军队中存在一个女骑兵的消息,而当时杜洛娃所在的中队和团的指挥官还都被蒙在鼓里,他们依然使用“他”称呼杜洛娃。之后杜洛娃在圣彼得堡获得了同沙皇单独会面的机会,见面后亚历山大对她印象深刻,不仅给予了她继续留在军队的机会,还因救助军官的事迹授予了她圣乔治十字勋章。她被晋升为少尉并被允许加入任何她想要去的团。而她最终选择了马里乌波尔骠骑兵团。亚历山大赠送给了她崭新的制服和装备,并给了她亚历山德罗夫这个名字用来掩护自己的身份。     除了沙皇只有少数高级官员知道杜洛娃的身份,然而没过多久关于亚马逊女骑兵的谣言就传播开来,起初她很担心自己被别人发现,然而不久他这种担心就不存在了,从她的回忆录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对她的描述太过夸张,有人说她很高,有人说她很漂亮,也有人说她很丑。     在妇女周围杜洛娃往往会感到不舒服,而也仅仅在两个场合他被女性认出了自己的身份,并被她们称为“小姐”。她的同僚们也经常因此而嘲笑她因为太过害羞而不敢接触女性。     在一次事故中杜洛娃的身份差点就被拆穿,在训练时她不幸从马上跌落下来,顿时昏厥。她的朋友迅速为她脱掉外衣透气,而据杜洛娃的回忆录中称这种事只发生了一次。   影视作品中的杜洛娃与库图佐夫 之后杜洛娃被调到了立陶宛枪骑兵团,1812年拿破仑开始入侵俄国后她又重新回到了战场,在博罗季诺战役中她的膝盖被一颗炮弹造成了严重的损伤,然而她并没有因此而离开战场前往野战医院,反而要求担任库图佐夫的副官。库图佐夫是仅有的知道她身份的几个高级军官之一,得知情况后他欣然接受。博罗季诺战役后杜洛娃晋升为中尉,伴随着大军团在1812年的冬天溃败,她又参加了1813和1814年战役,在德意志和法国杜洛娃收获了更多的军事荣誉。     1815年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标志着这一战争时代的彻底结束,1816年杜洛娃接受了她父亲的建议以上尉军衔从军队中退役,返回家乡去帮忙管理他的地产,而这时她的母亲已经去世了。在之后几年里杜洛娃一直坚持穿着男装,并将自己表现的像一个男人一样,即使面对的是从孩提时代就认识自己的人。     定居在一个小镇上后,杜洛娃开始写作。她的弟弟瓦里西把她介绍给了大诗人普希金,普希金很喜欢杜洛娃的回忆录,并将它们在自己的杂志上出版。而杜洛娃“Cavalry Maiden”的外号也是普希金给起的。除了回忆录,在1836至1840年间杜洛娃还写了4部小说和多部短片。     娜杰日达.杜洛娃在小镇叶拉布加度过了余生,她于1866年以83岁高龄过世,葬礼中众多仰慕她的人向身着男装、满身荣誉的杜洛娃道别。 电影Hussar Ballad 20世纪40年代,苏联作家Aleksandr Gladkov的A Long Time Ago正是向娜杰日达.杜洛娃致敬的一部戏剧,60年代 Eldar Ryazanov执导的一部电影Hussar Ballad的其中一位主角也是以娜杰日达.杜洛娃为原型创作的。     杜洛夫家族前后已经延续了500年,这一家族世代以服务国家为为荣,虽然娜杰日达.杜洛娃生为女子,但她却像家族中的男人那样恪守了这一信念! 后记: 最初是通过熊熊了解到娜杰日达.杜洛娃的,几个月前他换了一次头像,正是本文中第二章图片,当时就有介绍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俄国女骑兵想法,不过碍于各种原因一直没时间进行。直到昨天晚上决定一定要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将这篇文章完成。 本文主要参考了Military History杂志上的文章,维基百科以及熊熊提供的娜杰日达.杜洛娃本人的回忆录,由于时间有限,成文仓促了些,疏漏在所难免。幸好完成后得到了熊熊和卡佩的修改,这里一并感谢了。 在1789—1815这个属于男性的时代里,依然有不少女性绽放着自己的光彩,像娜杰日达.杜洛娃这样的女中豪杰就很多,仅在法国就有Virginie Ghesquiere,Marie Schellinck,Ducaud Laborde 三位获得过荣誉军团勋章,之前公爵曾简单介绍过这三位: Virginie Ghesquiere:在瓦格拉姆和葡萄牙立功。 Marie Schellinck:阿尔科拉战役受过全军团表彰,在让马普、奥斯特利茨、耶拿负过伤。Ducaud Laborde:骑兵。艾劳战役中阵斩一名俄军上尉,救下自己军官,战后拿破仑取下自己的勋章送给她
俄罗斯 前苏联 喜剧 梁赞诺夫 苏俄
契卡 (1992) 豆瓣
Чекист
7.4 (17 个评分) 导演: 亚历山大·罗戈日金 演员: Igor Sergeev / Aleksei Poluyan
其它标题: Чекист / 秘密警察
斯鲁波夫是列宁建立的苏俄秘密警察“契卡”的成员。他们大肆逮捕知识分子、贵族、犹太人、神职人员以及他们的家人,只用一分钟讯问,十秒钟审判,随即枪杀。在契卡的地下室里,犯人们五人一组,全裸着面朝木门,被集体枪杀。没人记录他们的遗言,没有目击者,只有无名的尸体。日复一日,非法的审判,处决和尸体装车像流水线一样运行着。斯鲁波夫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性变态,却也是一个深邃的思考者,他痛恨自己过去的朋友和家庭。当他试图探究革命的目的和契卡存在的意义时,他走向了崩溃。
兵临城下之决战要塞 (2010)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
7.6 (47 个评分) 导演: 亚历山大·科特 演员: 安德烈·梅尔兹利金 / 叶甫盖尼·齐加诺夫
其它标题: Брестская Крепость / 兵临城下
故事发生在1941年的6月,布格河畔回荡着欢声笑语,就在一片歌舞升平之际,几架飞机飞过投下了炸弹,将一切摧毁殆尽,霎时间,河畔边成为了鲜血和火焰的海洋。德国人的入侵让位于华沙和莫斯科之间的布列斯特要塞陷入了动荡和战争之中,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八千名苏维埃红军战士们拿起了武 器,与亲人告别,走上了战场。
草草建立的军队中人员情况十分复杂,但是,每个人心中的信念却是一致的,那就是顽强抵抗贼寇的入侵。粮食短缺,武器简陋,装备寒酸,在及其恶劣的条件之下,苏维埃青年们和装备精良的敌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险象环生的激烈战斗,并且最终获得了胜利。
2011年10月29日 看过
泪点越来越低了~~看到政委微笑着对德军说:我是政委、共产党员和犹太人那个镜头时,眼泪刷的下来了……
2010 二战 人性 俄罗斯 战争
华沙之战1920 (2011) 豆瓣 TMDB 维基数据 IMDb
Bitwa warszawska 1920
5.9 (7 个评分) 导演: 耶尔齐·霍夫曼 演员: 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 娜塔莎·厄本斯卡
其它标题: Bitwa warszawska 1920 / Battle of Warsaw 1920
夹在世界上两个最好战的大国德国与俄罗斯中间的波兰俗称欧洲“垫脚布”——谁出门都要踩上一脚,而波兰史上最为卖座的四部影片《剑与火》、《塔杜斯先生》、《你往何处去》以及《卡廷惨案》全都是以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影片。
库图佐夫 (1944) 豆瓣
导演: Vladimir Petrov 演员: Aleksei Dikij / Semyon Mezhinsky
其它标题: Kutuzov / 1812
1812年法皇拿破仑不宣而占,攻入俄国,库图佐夫将军以大胆、坚决、谨慎的策略,一举将法军消灭,取得伟大胜利...
对话索尔仁尼琴 (2000) 豆瓣 TMDB IMDb
Узел. Беседы с Солженицыным
导演: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演员: 亚历山大·索科洛夫 /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其它标题: Узел. Беседы с Солженицыным / The Dialogues with Solzhenitsyn
这幅两部分组成的,唤起回忆的SOLZHENITSYN的肖像,是导演ALEXANDER SOKUROV通过两段充足的,和SOLZHENITSYN与他的夫人的谈话。来解悟这位盛誉国际的作家的生命历程。
这并不是一部简单的传记电影,相反的,电影着力汇聚于SOLZHENITSYN对苏维埃的探讨:它的文学,传统,历史和它的语言。通过作家个人一种对俄国的宏观的综述,俄罗斯这片大地传奇的肖像裸呈在我们面前。
铁流 豆瓣
作者: [苏]绥拉菲摩维奇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996 - 1
苏联作家亚历山大·绥拉菲靡维奇(1863—1949)在1921—1924年间写成的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十月革命后的一九一八年内战为题材,叙述了古班的红军——达曼军,带领被古班的哥萨克富农和白匪军残害的红军家属和被迫害的群众,突破叛乱者和白匪军的包围,进行英勇转移的事迹,反映了苏联国内战争时期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的生死搏斗,表现了士兵群众由乌合之众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的“铁流”的过程,成功地塑造了坚定勇敢的革命领袖、共产党员郭如鹤的鲜明形象。
高加索会战 豆瓣
Битва за Кавказ
作者: [苏]A.A.格列奇科 译者: 杨树人 张文良 三联书店 1978
本书是苏联前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写的一部军事历史书籍。书中叙述了高加索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概况,苏联最高统帅部的防御措施和对该地区作战行动的指挥。
高加索会战由众多的攻防作战组成,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双方参战兵力达五、六十个师。
苏联党政军头目多人参加过这里作战和本书的编写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天苏军的战略思想、作战原则和特点(特别是山地作战特点)、各军兵种的战斗使用和协同动作的组织原则。作者宣称:“这些经验,时至今日也有现实意义”。本书对我们了解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在山地作战中的组织、准备和指挥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译出供有关部门研究参考。
卡廷惨案真相 豆瓣
作者: 乌卡什·贝尔特拉姆 译者: 乌兰 新星出版社 2012 - 5
卡廷事件(Katyn Massacre),又称卡廷惨案、卡廷森林大屠杀,指二战期间,1940年春,大约22000名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在卡廷森林、加里宁等地遭到苏联军队杀害的事件;共有约22000名波兰人被害,其中在卡廷森林被害的有4000余人;1943年,发现波兰军人尸体的纳粹德国称杀害事件为苏联所为,遭到苏联否认;直至1990年,波兰总统的雅鲁泽尔斯基访苏时,苏方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2010年4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下令公开俄方掌握的卡廷事件历史文件,这是首次向公众公开卡廷事件的相关材料;另外有同名电影。
这本书是在波兰总统飞机失事后专门为中国编辑的书,这不是一本成书,是文本资料,编辑这本书的目的是让中国读者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真相,是第一本直接用波兰文翻译成中文的历史资料书。
雾霭 豆瓣
作者: [俄] 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 译者: 述弢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 1
前苏共高层是怎样剖析苏联历史和苏联历届领导人的?俄罗斯自十月革命以来的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直至叶利钦和普京时期各有什么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另一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在苏共高层亲历者看来是什么样的?前苏共中央领导人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现状又是如何看待的?相信本书——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宣传部长、戈尔巴乔夫的战友、“改革设计师”、“公开性之父”亚历山大·雅科夫列夫的“绝唱”——《暮霭》将会给您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