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
猎杀T34 (2019) Eggplant.place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T-34
7.2 (100 个评分) 导演: 阿列克赛·西多洛夫 演员: 亚历山大·佩特罗夫 / 文森兹·凯弗
其它标题: T-34 / T-34坦克
每一场战争都有一些传奇故事。根据二战真实事件改编。
莫斯科保卫战时,刚从坦克学校毕业的尼古拉被派往战场执行“自杀式”的任务,在以一敌六的情况下,他驾驶着传奇坦克T-34,奇迹般地击毁了德军耶格尔上校的小队,但自己却遭到俘虏。到了二战末期,耶格尔为了快速训练出德国希特勒青年团的坦克新兵,逼迫集中营里的尼古拉和另外几名苏联俘虏驾驶一辆翻新的T-34作为他们训练的活靶子。在其他人都在为赴死作心里准备时,尼古拉的脑子里却浮现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驾驶T-34在训练中逃离德国军营。
雪白血红 豆瓣
Blood Red Snow: The Memoirs of a German Soldier on the Eastern Front
作者: [德]京特·K·科朔雷克 译者: 小小冰人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2 - 6
这本回忆录是二战期间服役于东线的一名德军士兵的第一人称记述。作者并未着眼于对战争原因或战术使用的审视。相反,他通过记录日期,着手呈现出德军士兵日复一日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们通常横死战场的命运。科朔雷克的许多战友被苏军坦克碾死,或被炮弹炸成碎片。作为一本毫无保留地捕捉到战争的无常和恐怖的著作,强烈推荐给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
二战风云4:地狱之门 豆瓣
Hell's Gate
作者: (美)道格拉斯·E·纳什 译者: 小小冰人 电脑报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1 - 1
《二战风云4: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1944.1-1944.2)》内容简介:在西方国家里几乎没有人知道,切尔卡瑟战役(也被称为科尔孙包围圈)在前苏联与德国依然是一个引起争议的话题。尽管与庞大的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库尔斯克战役相比,切尔卡瑟战役的规模较小,但这场战役在苏德战场上却占有重要的位置。切尔卡瑟战役使德军在乌克兰最后的进攻力量被消耗殆尽,从而为苏军在1944年夏秋季胜利挺进波兰、罗马尼亚以及巴尔干创造了有利条件。
切尔卡瑟战役与那些动辄投入上百万兵力的庞大战役相比,有些相形见绌,沿着格尼洛伊季基奇河两岸所发生的事情已经渐渐被人遗忘。可是,对于1944年1月底被包围在那里的60000名德军士兵而言,这可能是他们所经历过的最血腥最残酷、最令人疲惫、最具道义要求的一场战斗。他们当中,34%的人最终未能逃脱。
作为数年辛勤搜寻以及对幸存者采访的成果,《地狱之门》对这场绝望的战斗做出了逐日逐时的出色记述,并通过地图和相关军事文件,在战术层面上对此进行了分析。另外,《二战风云4: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1944.1-1944.2)》还在个人层面上,通过那些冒险跳入格尼洛伊季基奇河以便从苏军手里逃生的军官和士兵的话语,对这一战役进行了描述。
库尔斯克 豆瓣
作者: 邓肯·安德森 译者: 李清站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5
1943年2月初,斯大林格勒会战后,苏军乘胜进攻,于2月15日收复了乌克兰第二大城市卡尔可夫,德军在苏联南部的处境日趋恶化。希特勒撤消了受到严重打击的B集团军群番号,重新组建了南方集团军群,并任命曼施泰因元帅为司令。2月19日,曼施泰因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向顿聂兹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苏军发起反击,于3月17日重新夺回卡尔可夫,18日又占领了别尔哥罗德,苏军被迫后撤至库尔斯克南面的奥博扬地域。自此,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部。在突出部的北面,德中央集团军群控制了奥廖尔附近的突出部。在南面,德南方集团军群控制了别尔哥罗德地域。在突出部内的是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苏德双方在库尔斯克地域附近都暂时转入防御,整个苏德战场在总趋势上也出现了平静的春季。
“堡垒”计划:
曼施泰因仔细分析了战场的局势后,得出的结论是:德国最好的结局,就是设法消耗苏军的实力,然后伺机使苏联接受一个不分胜负的和平。为达到这个目的,德军应绝对避免使用静态防守的战术。为此,他向希特勒提出了两个东线战场作战计划草案:一是放弃顿聂兹河和米斯河防线,把苏军诱人顿河下游,再使用预先集结在那里的德军装甲部队攻击苏军侧面,将其围歼;二是先发制人,在苏军补充冬季损失之前,就发动攻击。至于德军攻击的目标,曼施泰因认为应选在苏军在库尔斯克城周围的突出地区。
希特勒没有选择第一种方案,他害怕哪怕是暂时的撤退,都会影响罗马利亚和土耳其的态度,他还割舍不下顿聂兹盆地的经济价值,也不想把1941年冬季寸土必争夺来的土地,就这样被斯大林不费吹灰之力就夺回去。
1943年4月15日,希特勒发布了第6号训令。他在训令中说:“这次进攻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应迅速完成并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进攻应使我们得以掌握今年春夏两季的主动权……每个指挥官和士兵都必须深刻理解这次进攻的决定性意义。库尔斯克地区的胜利应当成为照耀全世界的火炬。”为此,德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计划自北面奥廖尔和南面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攻占库尔斯克,尔后向西南方面军后方突击。
为实施“堡垒”计划,德军调集了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的17个装甲师、3个摩托化师和16个步兵师。北面中央集团军群派出了由莫德尔指挥的第9集团军,辖有6个装甲师、1个摩托化师和11个步兵师;南翼南方集团军群出动了两个军团,他们是霍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夫指挥的肯夫兵团,共有11个装甲师、2个摩托化师和5个步兵师。另外约有20个师准备在突击集团翼侧行动,第4、第6航空队进行空中支援。总兵力为90万人,2700辆坦克,1万门火炮和2000多架飞机。
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集结了130万人的兵力,2万多门火炮,3400辆坦克和2100余架飞机。北边是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中央方面军,南边是瓦图京指挥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另外突出部的北面有波波夫指挥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南边是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突出部后方的预备队则是可涅夫指挥的草原方面军。总兵力超过200万,坦克更多达5000辆。
曼施泰因建议发动进攻的时间最好选在5月上旬,那时地面干燥,利于德军装甲部队的行动,而此时苏军尚未调集足够的装甲兵力。但因德国的新型虎式、豹式坦克交货迟误,而希特勒坚持要等到拥有足够的新型坦克才发动攻击。结果等到7月初,希特勒终于决定于7月5日凌晨午3时30分展开攻击,这时德军的先利之机已经丧失殆尽。
铁甲大搏杀:
就在德军准备于5月上旬发起进攻时,苏方情报部们就获得了情报。于是,苏军统帅部把作战警报和命令传了下去,要求各部队严阵以待,随时做好御敌准备。7月2日,苏军总参谋部终于接到德军转入进攻的最新情报。情报说德军至迟不超过7月6日在库尔斯克方向展开攻击。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立即电令各部队严加戒备。7月4日,一小股德军透入苏军阵地进行火力侦察,战斗中一名德军士兵被俘,他向苏军供认,他们每人分到了一份干粮和伏特加酒,为的是明日拂晓转入突击。苏军统帅部当即将这一最新情况通报了各前线部队指挥官。
7月5日凌晨2时20分,苏沃罗涅日方面军抢先实施了炮火和航空兵的反准备。霎时,隆隆的炮声,飞机的轰鸣声,各种炸弹的爆炸声打破了深夜的宁静。战争史上著名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开始了。
本来,苏军是防御性作战战略,但这提前的反准备炮火却使德军前沿阵地的官兵以为是苏军要向他们进攻了。苏军的炮火先行摧毁了德军部分炮兵阵地,打乱了德军前沿阵地的通讯指挥系统。不过苏军的反准备炮火略嫌早了些,倘若再晚30—40分钟,那么效果可能更好。因为德军装甲部队和步兵大多未开始进攻前的集结。
7月5日清晨6时左右,德军终于开始发起进攻。在北面奥廖尔方向上,莫德尔投入了第9集团军的3个装甲师及4个步兵师,共约500百辆坦克及自行强击炮,以25英里宽的正面,向苏中央方面军第13集团军的左翼进攻。德军坦克梯队大都排成一个楔形,冲在前端是10—15辆装甲最厚的虎式坦克和斐迪南式自行强击炮。斐迪南式自行强击炮是当时德军装甲最厚的突击炮,88毫米炮可以在1800米的的距离击毁T-34坦克。虽然它靠著厚重的装甲突破了苏军阵地,但由于在设计上没有配备机关枪,不能摧毁苏军火力点,因而使步兵无法跟进,结果在失去步兵掩护的情况下,很快就被苏军击毁。第9集团军整个白天的5次突击进攻都被击退。只是到了傍晚,莫德尔再次投入兵力,才勉强楔入苏第13集团军的阵地。即使这样,最大纵深也只有6公里,更多的是2—3公里。
同日,南方集团军群从南面的别尔哥罗德发起进攻,曼施泰因在不足50公里的正面展开了3个装甲军,由左至右分别是第48装甲军、第2SS党卫装甲军(属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及第3装甲军(属肯夫兵团),进攻兵力共8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师及5个步兵师,坦克共约700百辆。当天,霍特的楔形坦克队在空军及炮兵的强力支援下,顺利的突破苏军近卫第6集团军的阵地。傍晚的一场雨使得攻势暂时停了下来,肯夫的部队也在近卫第7集团军的阵地前受挫。
7月6日清晨,德军再次发起进攻,所有各部队的正面全都是激烈的血战。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在伤亡惨重及弹药大量消耗下不得不放弃了前进。2天以来,第9集团军仅仅前进了6—9公里而已,然而却付出了死伤25000人、2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200架飞机的代价。在南面,南方集团军群的3个装甲军在损失了近200辆坦克后,继续向奥博扬方向缓慢逼进。
7月7日,莫德尔投入了预备队,但他发起的5次攻势都没能获得多大的进展。南面霍特的攻势则比较顺利,第48装甲军顺利的突破了几个据点,击退了苏军第3机械化集团军。
在前3天的战斗中,中央集团军群击毁了379辆苏军坦克,南方集团军群则击毁了483辆。这总共862辆的坦克,德国空军即包办了291辆,而德国空军本身只损失了54架飞机而已。
7月8日,莫德尔集结了300辆坦克再度发动了猛烈的攻势。首当其冲的是苏军第3反坦克旅。苏军炮兵直到650—750码的距离才开火,并且大都能坚守炮位。其中一个营在摧毁17辆坦克后,全营只剩3人存活。第3反坦克旅也几乎全军覆没。在南面,苏第3机械化集团军以40辆T-34对德军第48装甲军展开反击,结果以大败收场。
战至7月10日,莫德尔已经用完了所有的预备队,并且损失了全军将近三分之二的坦克。罗科索夫斯基的中央方面军渐渐对德第9集团军展开反击,莫德尔只得转攻为守。在南面,霍特前进到了战略要地奥博扬附近,严重威胁到库尔斯克的南面。其间主力“大德意志”师的豹式坦克频频产生机械故障,但是该师仍然能够发挥相当的战力。位于攻击正面中央的第2SS党卫装甲军,与第48装甲军联手击退了苏军第1坦克集团军及近卫第2、第5坦克军,迫使苏军后退并重整防线。同时肯夫兵团也打通一条进路,巩固了第4装甲集团军的右侧翼。
到7月11日为止,北面中央集团军群的第9集团军大约突破了20公里,不过似乎已经无法再前进了。南面南方集团军则前进了30多公里,3个装甲军都突进到了奥博扬以及交通要地普罗霍罗夫卡的前方。但苏军在炮兵及空军的强力支援下,瓦图京的沃罗涅日方面军挡住了南面德军进一步占领奥博扬的企图,同时也向朱可夫请求增援。朱可夫于是下令可涅夫的草原方面军向普罗霍罗夫卡增援。德军在11日的攻势里击毁了220辆苏军坦克和70架战机。自“堡垒作战”发动以来,苏军已经损失了1640辆坦克、1400门火炮以及被俘虏了28000人。
7月12日,防守北面奥略尔突出部的德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装甲集团军遭到苏西方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及中央方面军的攻击,中央集团军群总部不得不把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的4个师抽回防守,德军北面攻势因此停顿下来。
在南面,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军继续向奥博扬和普罗霍罗夫卡实施猛烈突击,担任主攻的是豪瑟指挥的第2SS党卫装甲军,辖有近700辆坦克,其中约100辆是虎式坦克。其左侧是第48装甲军,右侧还有肯夫兵团的300辆坦克支援。当日上午9点,在普罗霍罗夫卡城的南郊,第2SS党卫装甲军遭遇到草原方面军派来增援的部队,主要是罗托米斯托夫指挥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该集团军拥有850辆坦克,大部份是T-34。另外还有近卫第5集团军。这两个部队自7月初即被保留做为预备队,兵员及装备都经过充份的补充。
两军装甲主力相遇后,很快就绞杀在一起。德军的坦克炮虽然能在1500—1800公尺的距离开火,但在这种情况下,虎式坦克强力的火炮及厚重的装甲都讨不到什么便宜,反而是巨大的炮塔不易旋转成了致命伤。不多久,草原上上到处都是坦克的残骸。浓密的烟硝弥漫了战场,坦克行进和射击扬起的沙尘更阻碍了两军的视野,两军的士兵也混杂在其中互相厮杀。炮声、枪声、爆炸声、喊杀声和哀号声响成一片。坦克手侥幸的从燃烧的坦克里爬出后,往往被迫拿起步枪像步兵一样的作战,有时双方的坦克手甚至用匕首肉博。除第2SS党卫装甲军外,第48装甲军也遭遇了苏第1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6集团军。肯夫兵团到了下午也投入了普罗霍罗夫卡的战斗。德军第4航空队和苏军第2、第17航空军的飞机都尽全力支援地面战斗,空中和地面爆炸声不绝于耳。
这场普罗霍罗夫卡空前规模坦克大战一直持续到傍晚才结束。在历经8个小时血战后,德第2SS党卫装甲军和苏近卫第5坦克坦克集团军都损失了超过350辆坦克,德军步兵伤亡多达1万人,苏军步兵损失不详。到7月12日为止,南方集团群击溃了苏军10个坦克军或机械化军的预备队,向前突破了30—40公里。俘获苏军24000人,缴获、击毁苏军坦克1800辆、野战炮267门,战防炮1080门。
苏军的反击:
蓄势以久的苏军投入了大批的预备队,使得库尔斯克一带的苏军累计兵力多达264万人、火炮52500门、坦克8200辆,飞机也多达6950架。连日来德军也对库尔斯克增援,共投入了154万人、16000门火炮以及5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
7月13日,希特勒紧急召回克鲁格和曼施泰因开会,他首先宣布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希特勒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堡垒”作战可能被迫停止。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克鲁格也支持停止该作战,因为苏军已经开始攻进奥略尔突出部,突出部有将近60万德军,包括49万战斗部队。如果不及早将德军撤出该地区,极可能会重演斯大林格勒的悲剧。曼施泰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就这样放弃苦战的成果未免太可惜了,他表示至少要把苏军的预备队全部击溃才罢手。最后希特勒还是根据地中海和中央集团军群的情况,决定停止“堡垒”作战。作为妥协,他同意让曼施泰因的南方中央集团军群继续攻击库尔斯克的苏军,直到击溃苏军装甲预备队为止。
在北面奥略尔方向,苏军于7月12日就开始转入反攻,投入兵力达到128万人、2万门火炮以及2400辆坦克、2000架飞机。苏军以近卫第11坦克集团军为主,向德第2装甲军团的阵地突破。苏军火炮的密度达到每公里150—200门,坦克密度也达到每公里15—20辆。然而即使是这么强力的反攻,苏军仍然无法重演斯大林格勒的大包围。莫德尔利用数道预备好的防线,巧妙地迟滞苏军的攻势,慢慢地将德军撤出奥略尔。直到8月5日苏军才终于收复奥略尔,大部份的德军已经安然撤退到下一道防线。而在南部战线,希特勒于7月17日撤出了第2SS党卫装甲军前往意大利。于是曼施泰因只好停止攻势,向后撤退。8月3日,苏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在西南方面军的配合下,向南方集团军群发起大规模反攻,于8月23日收复了卡尔可夫。至此,库尔斯克大会战结束。
这次大会战,德军损失近50万人,坦克1500多辆,作战飞机3500多架,火炮3000余门。这些惨重损失,使德军在苏德战场上完全转入了战略防御。尽管德军一度击溃4倍于己的苏军,苏军损失也很惨重,但苏德战场的主动权还是完全转移到苏军手中。对此,前西德历史学家格利茨评价说:“库尔斯克大会战对于德军是致命危机的开端。”
本书附光盘1张。
莫斯科战役1941 豆瓣
作者: 【瑞典】尼克拉斯·泽特林 译者: 王行健 台海出版社 2018 - 3
1941年9月底,百万训练有素的德军士兵阵列于莫斯科以西180英里的前线,意图一举拿下东线战场。面对规模同样庞大的苏军,德军士气旺盛,以装甲师为先锋打破了苏军防御,楔入纵深,并围困住了援往莫斯科的大部苏军。
然而,这并未击败苏维埃政府。朱可夫将军回到莫斯科,作出了绝地反击的部署,重建莫斯科以西的防线。雨季的泥泞拖住了德国的作战部队和后勤部队,为朱可夫争取了足够的时间。德军在11月再次开始攻击,苏德双方进行了殊死较量。苏军凭借极其坚强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条件,顶住了德军进攻,转入反攻。
本书基于众多档案记录、个人日记、信件和其他来源进行编撰,并从士兵和将领的角度重现了战斗。这场战斗对整个德国的东线战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结果揭示了为什么德国对莫斯科的袭击未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正转折点。
2018年11月21日 已读
现在能让人看着顺畅的译著还真不太好找。烂泥地说不算新说但也算更深入挖掘了一下
东线 二战 二战史 军事 历史
高加索会战 豆瓣
Битва за Кавказ
作者: [苏]A.A.格列奇科 译者: 杨树人 张文良 三联书店 1978
本书是苏联前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写的一部军事历史书籍。书中叙述了高加索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概况,苏联最高统帅部的防御措施和对该地区作战行动的指挥。
高加索会战由众多的攻防作战组成,历时一年零三个月,双方参战兵力达五、六十个师。
苏联党政军头目多人参加过这里作战和本书的编写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天苏军的战略思想、作战原则和特点(特别是山地作战特点)、各军兵种的战斗使用和协同动作的组织原则。作者宣称:“这些经验,时至今日也有现实意义”。本书对我们了解苏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在山地作战中的组织、准备和指挥情况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特译出供有关部门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