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走向共和 (2003) 豆瓣
走向共和 所属 电视剧集: 走向共和
9.3 (309 个评分) 导演: 张黎 演员: 王冰 / 吕中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当中的二三十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对于中国,则是风云变化的几十年。在这当中,中国自二次鸦片战争后,又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二次革命等。其中,中国结束了清朝的统治,走向了民国;新思潮开始传来,旧制度渐渐走向衰退。千疮百孔的中国也正向着更光明的明天前进着。
在这二三十年的历史河流中,留下了许多亦正亦邪的人物,慈禧太后(吕中 饰)、李鸿章(王冰 饰)、袁世凯(孙淳 饰)、孙中山(马少骅 饰)等他们被记载在历史课本里,和中国的历史相挂钩。借由这部剧,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那个时代,那个风起云涌变化万千的时代。前路虽然艰辛,但我们也正一步步向前迈进。
抗暴英雄 (2005) 豆瓣 维基数据 IMDb TMDB
Mangal Pandey: The Rising
导演: 柯坦·梅赫塔 演员: 阿米尔·汗 / 凯伦·凯尔
其它标题: Mangal Pandey - The Rising / The Rising - Aufstand der Helden
The film begins in 1857, when India was ruled by the 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 Mangal Pandey is a sepoy, a soldier of Indian origin, in the army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Pandey is fighting in the Anglo-Afghan Wars and saves the life of his British commanding officer, William Gordon. Gordon is indebted to Pandey and a strong friendship develops between them, transcending both rank and race.
2012年4月20日 看过
印度不喜欢搞大场面的,所以印度兵变的大规模战斗场景是木有了。第四颗星打给阿米尔·汗
2005 AamirKhan 印度 印度电影 历史
半岛战争:拿破仑大军伊比利亚覆师记 豆瓣
作者: 金重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3
“半岛战争”是西班牙人那里还有另外一个称呼,那就是“独立战争”。事实也确是如此,1807年拿破仑首先入侵葡萄牙,随后又试图吞并整个西班牙,这样葡萄牙人民和西班牙人民都面临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即是否能保持住国家的独立和自由。
在写作本书时所遵循的是以下3个原则,即资料的准确性、叙述的连续性和文字的流畅性,也是就是要努力使这部书稿的内容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而在阐述上则力求首尾呼应,生动具体,能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既完整、又清晰的画面。
在全书的开端和每章的前面,都精心安排了一个个小插曲,它们均来自史书的各种记载,而在我的笔下却在故事的形式出现,这样可能会给读者以一种新鲜的感觉。文学和历史本来是紧密相联的,没有历史的背景,何业文学;同样,历史如无文学陪衬,又如何生得起来。在这方面,史学家和文学家完全可以携起手来,共同创作。
近代的尺度 豆瓣
作者: 茅海建 上海三联书店 1998
本书是作者继《天朝的崩溃》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收录了写成于九十年代后期的十一篇论文。作者通过丰富的材料、精当的考证,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种种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见。
民国军服图志 豆瓣
作者: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第1版 (2003年12月1日) 2003
从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清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其间是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交织着护国战争、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个时代特征在典章制度方面的特色,就是军制紊乱,错综复杂。为此,迄民国终结,乃至新中国创立五十多年来,一直没有一部对民国时期军队服饰(含军制军衔军服及各种标识符号)进行系统观照的著述,不仅形成中国军服史研究的缺门,也给影视舞美各界的编创人员带来很多困难。
2013年9月28日 已读
真想把这本书的编者吊起来打!!!画得好的图都是从国外的图鉴上复制的,自己原创的图跟小学生一个水平!!!之所以给两星是因为那文字说明还稍微有点用~~
军史 军服 历史 参考资料 图片
戴安澜传 豆瓣
作者: 戴澄东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8 - 9
被誉为“黄埔之英,民族之雄”的戴安澜将军生于社会变革之际,适逢民族危难之时,为了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他一生都充满了艰难和危险,但他始终充满着乐观与自信。他勤奋学习,既充实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又去感化他周围的人们;他英勇杀敌,与日寇血战,为了国家和民族不顾个人安危,同时又影响和团结周围的人共同战斗。他的短暂的一生,是兢兢业业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一生!
蹇蹇录 豆瓣
作者: [日]陆奥宗光 译者: 赵戈非 / 王宗瑜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1
《蹇蹇录》系日本前外相陆奥宗光所撰外交回忆录。陆奥宗光是日本明治时代极为重要的政治家、外交家,他主导的日本19世纪末期的外交思路和外交方式,被后人称为“陆奥式外交”。本书主体内容涉及甲午战争前后,即从朝鲜东学党起义到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这一时段内的日本外交活动。陆奥宗光本人作为当时伊藤博文内阁的外相,参与几乎所有的重大外交决策。在这本回忆录中,他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细致入微地记述了日本与英、法、美、德、俄等国,以及与清国和朝鲜的外交往复,包括彼时外交文书的具体内容,驻外大使的密电和政府高层会议上的言语交锋等等机密内容,以及如何在中日(马关)谈判中运用各种手段,逼迫李鸿章签订不平等条约,为日本攫取巨大利益的细节。书中虽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虚饰自矜的色彩,但总体而言,仍是研究那段历史绕不开的珍贵史料。
1683维也纳之战 豆瓣
作者: (英) 安德鲁·惠克罗夫特 译者: 黄美瑜 天地出版社 2018 - 3
全景式回顾17世纪欧洲基督教世界的绝地反击!
一个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两种文明的激烈碰撞,一段充满血与火、胜利与失败、光荣与耻辱的历史
世界史上的关键冲突,影响了现代欧洲的政治发展格局。如果维也纳陷落,欧洲的发展将全面改观。这场战争使咖啡豆传入欧洲;欧洲人发明牛角面包;奥地利和匈牙利的文化认同逐渐成形;东南欧的民族组成更加复杂……
这是以哈布斯堡王朝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数百年前的战斗为主题,围绕着基督教世界与伊斯兰教世界而展开的悠久故事。作者表面上以1683年的那场维也纳围城战为基础,实际上整本书如剥洋葱般,一层一层地揭开许许多多的故事,让读者一步一步进入这场战争的核心,了解和明白维也纳之战的来龙去脉。
土耳其人热衷扩张,虽然他们信奉伊斯兰教,但他们自认为是真正的罗马帝国的主宰者。神圣罗马帝国,已由哈布斯堡王朝掌权两百年,他们是基督教世界的最后保卫者。双方在维也纳一决高下:一方猛烈攻城,另一方誓死捍卫。
一攻一守,战事惨烈,双方发挥了独特的作战创造力,斗智斗勇。土耳其人挖地道,引爆地雷,强攻坚固的城墙。哈布斯堡军队紧急应变,构筑简易的防御工事,没想到发挥出极大的效果,令土耳其人久攻不破,撑到援军前来解救。这是运气,还是天命?
2022年7月22日 已读
译文是典型的“外语系学生做课题式”作品。各种随意编造的译名说明译者对于欧洲历史的完全无知,只能说,看在语句还算通顺的份上,多给一颗星吧
军事 历史 哈布斯堡 土耳其 奥地利
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 豆瓣
作者: 王赓武 译者: 金明 / 王之光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7
中英交往不仅仅发生在两个大国之间。这两个国家的贸易和往来还发生在大英帝国和英联邦这些更宏大的背景之下。本书根据作者在剑桥大学所作的演讲修改而成。在这部探讨中英关系的文笔优美、思想隽永的作品中,作者围绕着“战争”“贸易”“科学”及“治理”这四个词汇,阐述了中国和英语民族复杂、多彩、动态的交往关系,既审视两者交往的可能,同时又洞悉其限制,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既深远壮阔又细致入微的中西文明之间碰撞融合的历史画卷。
青岛战时手记 豆瓣
作者: [德]瓦尔德马·福勒屯(Waldemar Vollerthun) 译者: 刘姝 / 秦俊峰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6
1914年8月至11月,日本与德国为争夺德国在青岛的殖民地,在我国山东省进行了一场力量对比悬殊的战争。本书是作者在青岛日德战争时期所作笔记,内容生动、翔实,既有对战事进程的详细叙述,也有对战争给青岛城市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客观描述,是研究一战中发生在亚洲战场的唯一一场战事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献。
2019年3月13日 已读
从德方视角比较全面地叙述了青岛战役,因为信息并不完全畅通,加上尚未褪去的民族主义色彩,有所夸大在所难免。这位军官没想到的是,20年后,他的祖国和当年的敌人成了盟友,25年后,他的祖国遭受了更大的苦难,幸好他不会再看到了。
一战 军事 历史 德国 战争
紫禁城的黄昏 豆瓣
Twilight in the Forbidden City
7.8 (6 个评分) 作者: [英]庄士敦 译者: 富强 译林出版社 2014
《紫禁城的黄昏》描述了从1919年到1924年的那些特殊岁月里,庄士敦在其人生顶峰时期与中国结下的不解之缘。其时,中国媒体针对庄士敦本人和溥仪有诸多的责难,而庄士敦所关心的,显然只是他对那些年里所发生事件的记述,可以对那些责难作出一劳永逸的反驳。为了回应对他和皇上的批评,庄士敦描绘了在紫禁城那个奇异、封闭的世界里独特而令人憧憬的生活图景。庄士敦谙熟中国历史与文化,于是,那个几近为人遗忘时代的丰富的历史细节,雪泥鸿爪般跃然于庄氏之笔端。加之,他与溥仪的密切关系,以及与那个时代许多大人物私人关系之熟稔,使得庄士敦得以对他们尽情褒贬点评。
2018年10月2日 已读
译注令人如同吃苍蝇般恶心,看来有必要去港台寻求一个没有被污染的原版。 文中不断抬出<我的前半生>抨击庄士敦,然而这本书也不过是溥仪在共产威权施压之下的一纸供词罢了,也不见得都是事实。_x000d_
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庄士敦 晚清
生煎日本民主史 豆瓣
作者: 樱雪丸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4 - 8
本书在史实的基础上,以宏观叙时和微观叙事为视点,展示了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民主发展与改革的庞大画卷,让你可观、可感地领略到制度与人性在场的冲击力,一扫先前因不了解真相而对日本民主史产生的误读。它生动有趣地叙述了日本政府所推行的民主措施,还有民间人士维护民主制度所做的努力,可以说,这是一本不回避不夸张的全景式无缝隙透明读本。
通往北京的道路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庄秋水 万卷出版公司 2020 - 4
本书讲述了对中国近代产生重大影响的五位西方人,他们分别是:汉语北方话拼音的创立者,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引入国际法和科学教育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半个世纪,创立中国邮政系统的英国政治家赫德;袁世凯的首席政治顾问,《泰晤士报》首位驻华记者莫理循;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今日北大校园的缔造者,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
书中分别讲述了这五位西方人的在华经历,通过重现他们个人在大时代里、在两个世界之间的挣扎和努力,探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逻辑。穿过时光的隧道就会发现,这五位主人公在中国近代史上都曾有过高光时刻。可以说,把他们的故事全部看下来,也就是从1840年到1949年的整个近现代史了。
他们隐隐之中都认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文明,都愿意协助中国转型过来,是西方把中国拉进整个现代世界的力量;另一方面,中国的仁人之士在不断地努力推动。一推一拉之间,让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家逐步走向世界。
——唐启华
如果中西双方都对自己有新的了解的话,至少还有机会不让由来已久的误认再度发生。 ——史景迁
大英帝国的崛起与衰落 豆瓣
作者: (英) 劳伦斯·詹姆斯 译者: 斯坦威出品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8 - 11
本书是对英帝国历史的全景展示。从伊丽莎白时代开始,一直叙述至20世纪晚期。作者角度十分宏大,不仅在时间上跨越数个世纪,而且在空间上也包含了整个地球。书的第一部分,作者盛赞早期冒险家为英帝国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以及一代代移殖民的艰苦奋斗。第二部分,主要讲述的是英国为维持其霸业,与诸帝国争霸的故事,最终以拿破仑战争的胜利开创不列颠的百年霸权。第三部分讲述的是19世纪英帝国鼎盛时期,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来临。第四部分叙述的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表现,是英帝国衰落的开始。第五部分叙述的是战后英国维护帝国做出的种种努力,是英帝国落幕的故事。
2021年3月27日 已读
尽管翻译糟心,刷分恶心,但是不可否认这本书内容不错,作为一部通史很好的捋清了大英帝国殖民史的脉络,可以作为一部索引来用。九十年代真是好啊,那时候白左还没有盛行,历史学家还能正经做殖民史研究。
世界史 历史 史学 政治学 欧洲史
日本军事崛起之路 豆瓣
作者: 潘越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5 - 1
这既是一部日本幕末至明治时代的简明断代史,又是一部日本救亡图存改革史,同时也是一部陆海军发展演变史,一部对外侵略扩张史。本书详细展现了日本近代崛起的各个阶段:打开国门,幕末维新,明治改革,军事膨胀,对外扩张。
作者还深刻总结了日本从防御政策向侵略扩张转变的军备变化:传统武士沦落,效忠天皇的日本陆军成立;自购军舰,训练海军;木质舰被淘汰,铁甲舰崭露头角;冷兵器时代结束,火绳铳迅速被步枪等取代……
中国近代史 豆瓣
8.5 (37 个评分) 作者: 蒋廷黻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中国近代史》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而且因其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过高等教育和西潮影响的学人,在思考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而受世人瞩目。《中国近代史》篇幅虽小,学术含量却很高。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扛龙旗的美国大兵 豆瓣
作者: 阿尔弗雷德·考尼比斯 译者: 刘悦 2011 - 6
《扛龙旗的美国大兵:美国第十五步兵团在中国(1912-1938)》作者阿尔弗雷德•艾米利•考尼比斯是美国北科罗拉多大学历史教授。他获得美国第十五步兵团在华出版的全部《哨兵报》,以此为基础做了大量调查,写出了本书。本书不是一般的历史性著作,它更多的像随笔。每个章节似有相应的主题,但又不是那种很严格的限定,甚至有点意识流的味道。全书风格活泼,语言生动。译者刘悦担任近代天津博物馆馆长,曾多次赴欧美国家搜集有关天津近代史的宝贵资料。《扛龙旗的美国大兵:美国第十五步兵团在中国(1912-1938)》图文并茂,有很多天津的和十五团的老照片。
对于那段历史从一个侧面进行阐述。读者可以从中国近代历史的角度来阅读,美军第十五步兵团常驻天津本身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部分。也可以从中美关系史的角度来阅读。第十五步兵团中的一些军官后来都成了中美关系史中的重要人物,如马歇尔、史迪威、魏德迈、马格鲁特。在中国的经历帮助他们成为“知华派”,在后来的中美关系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这些美国人居然都出自第十五团。也可以从天津历史的角度,美军第十五团也已经成为天津历史的一部分。近代天津的历史与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2011年11月1日 想读 想起马歇尔在某次直奉战争时用粮换枪,消除了中国散兵对天津社会治安的威胁
中国 军事 历史 政治 美国
田所广海勤务日志 豆瓣
作者: 田所广海 译者: 瞿斌 / 江枫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15 - 11
“勤务日志”是旧日本海军舰艇专用的工作日记,由尉官撰写,舰长查阅并盖章为证,分两个部分,一为表格页,记载舰艇每天的所在位置、航向、海流、水温、气温、风向等,另有简短的记事,二为附页,记载重要事件。这部日志是田所广海担任海军尉官期间的亲笔记录,原文共二册,时间跨度为明治24年(1891年)至明治30年(1897年)。这部日志由日本《朝日新闻》记者、名城大学吉田旷二教授于2010年捐赠给上海鲁迅纪念馆。吉田先生是著名的反战人士,主要研究、教授中日战争史。这部日志最主要的史料价值,是记述了吉野舰从归属日本海军到参与甲午战争的完整过程。
山河动 豆瓣
作者: 张瑞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 11
从组织结构、人事制度看国军的战斗力
北京大学王奇生教授、中科院近史所金以林教授推荐
台湾著名近代史学者张瑞德代表作
《山河动: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军队战力》
编辑推荐:
抗战时期,国军如何破译日本密码?
抗战中,国军官兵每月饷薪多少?
国军若有伤亡战死,如何落实抚恤?
陆军军官的培养和训练在哪里进行?
哪些人可以充任陆军军官?
弗吉尼亚军校生学成归国后,求职路上为何困难重重?
为什么说直到抗战爆发,国军仍不是一只真正属于国家的军队?
名人评价:
抗日战争史,顾名思义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史,然而文人出身的历史学者对战争本身以及与战争直接相关的军队却兴趣不大,研究不多。大陆读者对八路军、新四军耳熟能详,而对抗战正面战场的主力部队——国民党军队的情形则所知有限。台湾学者张瑞德教授是著名的军事史专家,致力于国民党军队研究二十余年。本书既是他的代表性著作,同时也收录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特别向大陆读者推荐阅读。
——北京大学教授 王奇生
本书是第一部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和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并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以及人事制度对军队作战能力影响的学术专著,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一目了然间就能洞察战时国军的真实战斗力。同吋,本书文字又极具可读性,引导读者渐入佳境,呈现出战时中国军队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金以林
抗战时期国军与共军人事制度相比较,最大的区别在哪里?抗战时期陆军大学的职能是什么?陆大与其他外国军校相比,有什么样的优缺点?什么是沟通型幕僚?他在抗战时期与民国政治究竟有多大的关系?蒋介石集团的沟通幕僚主要有谁?蒋介石为何喜欢越级给国民党将领发手令?这与国民党军事统帅部的集权指挥方式为何必然的关联?
本书是第一部专题讨论抗战时期国军人事制度的著作,包括各级官佐、士兵的组成和素质,任免、升迁调补、奖惩考绩、福利待遇、退役抚恤等制度及其实施情形,并探讨中央政府与地方军系的关系,以及人事制度对军队作战能力影响的学术专著,其论证之严谨、征引之广博,在同类军事史著作中非常少见。更为可贵之处,在于作者用统计学的方法加以论证,一目了然间就能洞察战时国军的真实战斗力。
美国女作家米雷曾说过,一本书一旦出版,作者就好像在公众面前脱下裤子──如果这是一本好书,谁也不能贬低他;如果这是一本坏书,那么谁也帮不了他。
张瑞德自己也说,在本书出版前夕,我的心情固然是满心欢喜,但是也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毕竟这次所要面对的读者,比过去写作时所想象的,何止多上十倍。希望这不是一本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