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我的精神家园 豆瓣 Goodreads
9.2 (32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 1
《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杂文作品的精选,这些作品内容深刻而幽默、思维独特,带给读者精神上极大的乐趣。
王小波以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其思想渊源,站在平民的视角,用平民的写作方式,以犀利的批判意识,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纯粹的精神家园,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道闪电,照亮了许多人的心。我们在他的精神家里中穿行着,感受着他对思想、对自己、对写作的真诚、徜徉其中,我们分明听见了他从天堂里发出的笑声和他充满机智妙趣的耳语。
陈丹青音乐笔记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陈丹青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 - 3
《陈丹青音乐笔记》的内容是1992-1998年间,作者在纽约寓所陆续写给上海《音乐爱好者》双月刊的十几篇文章,包括“灵堂琴声”、“告别交响乐”、“赴死的演奏”、“外国音乐在外国”、“阶级与钢琴”等篇。
辛丰年音乐笔记 豆瓣
7.8 (10 个评分) 作者: 辛丰年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 4
在后王朔时代,当“爱”这个字眼和“屁”成为同义词,沦为滑稽和笑料的道具的时候,我们抱着一丝宽慰和感激的心情,发现现实中居然还有一个雨果小说里才可能出现的人物――辛丰年,他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他拥有一个情感丰富的心灵。辛丰年不是音乐家,也不是乐评家,却写出了许多音乐家或乐评家们根本写不出的音乐笔记。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谈音乐欣赏,面对浩如烟海音乐世界,作者选择曾经感动自己的曲目和音乐家,娓娓道来;第二、三部分为音乐杂感,作者谈音乐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谈音乐与文化,皆从自己亲身感受出发,文字精练而老辣。辛丰年先生文字往往千锤百炼,数十年写下的文章并不算多,集其艺术精华的《辛丰年音乐笔记》可算是弥足珍贵。
音乐札记 豆瓣
作者: 李欧梵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4
《音乐札记》内容简介:听贝多芬可摆脱心神不安?听施特劳斯圆舞曲有助反省、沉思和松弛?听格什温《蓝色狂想曲》能消除郁悒心情?听帕格尼尼《A大调大提琴奏呜曲》能增进胃肠蠕动作用?听德彪西钢琴协奏曲能够催眠?听拉威尔《波莱罗》能令人精神振奋不眠不休?昕维瓦尔第《四季协奏曲·春》能消除疲劳?听瓦格纳《汤豪舍》序曲可让人信心百倍?……
音乐就是日常生活。作者以此为信念潇洒为文,在生活与古典音乐之间畅游,充满了奇思妙想,行文趣致幽默、意态悠然、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是一本献给所有聆听古典音乐自得其乐者的音乐之书。
随笔 豆瓣
《随笔》的创刊号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本杂志。记者找到的第一期《随笔》创刊号,出版于1979年6月,按照当时正常的出版日期来推算,正式编辑应该在4月,而且,当时《随笔》用的是书号,而不是现在通行的刊号。此外,在《随笔》的创刊号上,也没有杂志第几期的标志。
对于中国出版界来说,1979年实在是个值得一提再提的年份。这一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完,全国上下一片沸腾,解放思想的口号深入人心,于是,一大批文化出版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其中,当时的广东人民出版社一下就推出了13种刊物,包括至今仍在中国知识界具有重要影响的《随笔》。
处于初创时期的《随笔》,一切都在摸索之中,然而,以文史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基调从一开始就是有意识定下来的。在当时,“两个凡是”对人们思想的禁锢还没有完全消除,许多文章的言论也保留有相当“文革”时期的痕迹,而文史知识类的文章,在无意中开了一扇让人们思考的窗口,不仅传播了知识,而且以其轻松、随和的文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注意。
到上世纪80年代,《随笔》经过不断的探索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时期,许多在《随笔》上发表的作品都表达出了对现实和历史的真实反映。对“文革”、反右、胡风案件等事件,通过当事者的回顾,形成了以说真话的知识分子为主的一个园地,并逐渐形成了刊物的自我品格。包括巴金、聂绀弩、杨绛、季羡林等人,都曾经在《随笔》上发表文章,他们的名字与文章,让越来越多的读者知道并喜欢上了《随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遇罗克的《出身论》第一次正式全文发表,就是在1983年的《随笔》上,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在1980年,《光明日报》发表了《划破黑夜的陨星》,让越来越多人认识了遇罗克,而当时的《随笔》冒着一定的风险,将这篇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出身论》正式发表,人们才真正认识到这位年轻的烈士、思想解放战士遇罗克的形象。
这一时期,也是《随笔》逐渐走向全国的阶段。
进入到90年代,《随笔》在全国知识界已经积累了相当的口碑。1993年,《随笔》对办刊宗旨作了一些调整,提出要把《随笔》办成“广义性大散文”的口号,逐渐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刊物上的地位。而国内媒体对《随笔》也保持了相当的关注,中新社在1993年7月的报道中说:“冰心和夏衍都把《随笔》看作他们最喜爱的刊物之一,认为《随笔》‘没有乱七八糟的东西’,‘办刊方针很严肃’”。而《人民日报》与《中华读书报》也在同年的报道中说:“值得庆幸的是,广州还有人凭借读书人的性情和良知,撑起了一隅传统知识分子的空间。”也就在此时,中国知识界有了“北有《读书》,南有《随笔》”的说法。
处处有音乐 豆瓣
作者: 辛丰年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6 - 1
《处处有音乐》是著名老乐迷辛丰年先生于1999—2005年间所有谈音论乐文字的最新结集。上个世纪末的最后十几年里,辛丰年的音乐随笔一度充当了很多人亲近西方音乐的津梁。“今日龙钟人共老”,老人依旧隐居在江滨小城中,继续着他钟爱了一生的音乐生活。这本新的集子里,我们不仅可以再度品味到老乐迷灵动浑然的读乐文字,也会看到一个更加完整和丰富的“乐隐”辛丰年。
指挥生涯——我的游学随笔 豆瓣
ボクの音楽武者修行
作者: [日] 小泽征尔 译者: 范禹 / 钟明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本书系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六十年代初的游学随笔,原作在日本曾连续再版十六次。全书分《离别日本》、《指挥比赛》、《丹谷森林音乐节》、《再见吧!欧洲》、《回到日本》五大部分。用生动、自然、亲切的笔触记叙指挥家年青时期游学欧美、万里寻师的经历。
随遇而安 豆瓣
7.3 (24 个评分) 作者: 孟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1 - 10
《随遇而安》这部作品是孟非对过往四十年岁月的动情回顾、从容讲述。童年重庆、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对他影响深远。中学时代的严重偏科,黑暗得让他看不到未来。临时工的日子辛酸艰苦,却奠定了他往后的不平凡。
孟非从摄像、记者、编导、制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过。四十年,人生坎坷,从平凡到精彩,命运总在不经意间转折。顺应本心,淡定从容,坦然面对每一次改变。随遇而安,是很多人问起他的心路历程时,他给出的唯一答案。
2012年9月29日 已读
孟非的文章相比唐诗曾就朴实多了,唐老鸭的诺曼底多少太装逼……而且作为文科生和老孟特有共鸣
传记 孟非 自传 随笔
乐迷闲话 豆瓣
作者: 辛丰年 译者: 有2011年2印本 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 10
《乐迷闲话(修订版)》是辛丰年先生的第一本音乐随笔著作,一九八七年一月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一九九五年九月重印。台北宏观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曾将它更名为《乐迷乐话》,于一九九六年三月刊行繁体竖排版本。这次我社重刊《乐迷闲话(修订版)》,特邀作者对全书做了较大规模的增订,重要的增补内容逾七十处近万字,较之初版更为翔实和完备。
这本小书反映了槛外人的随意性。但是虽似游谈,并非无根。多年来,不满足于就曲听曲,还有所知,因为有所知颇有助于倾听。于是对各种资料多方涉猎,日积月累,细大不捐,搜罗了一大堆,我不想自秘,就写成此书,与同好共享。
幕落时分/艺术家卷 豆瓣
作者: 李桂芳编选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 5
幕落时分,ISBN:9787800916847,作者:李桂芳编选
2012年10月5日 已读
第一次知道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演员的自我修养》
艺术 随笔
送你一颗子弹 Goodreads 豆瓣
8.2 (52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10 - 1
这本书里记录的是作者2005—2009年左右(尤其是2006—2007年)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在这本书里,被“审视”的东西杂七杂八,有街上的疯老头,有同宿舍的室友,有爱情、电影和书,大到制度,小到老鼠。由于我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写一本书,所以不同文章往往风格迥异,长短不一,质量不均,随着社会形势、荷尔蒙周期以及我逃避生活的力度而起伏。
萌·日本史 豆瓣
5.7 (6 个评分) 作者: 樱雪丸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1 - 3
本书是以经典日本动漫为切入点,深入剖析日本历史和社会各个层面的历史读物。其中收录的日本经典动漫都是曾经整整影响过中国一代人的动画片,而熟知的动漫背后,又有着怎么曲折离奇的历史故事呢,我们大概都很陌生。作者正是通过这一话题,引导大家去了解日本、了解日本历史。文字洗练、幽默风趣,可读性非常强。而且,此类历史故事最受年轻读者青睐,也适合大多数读者休闲阅读。极具时尚畅销书品质!
大唐兴亡三百年 豆瓣
血腥的盛唐
作者: 王觉仁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8 - 10
唐朝是一个令后人无比向往的伟大朝代,但它近300年错综复杂的历史,也让人望而却步——正史《唐书》《资治通鉴》不但卷帙浩繁,读起来也晦涩难懂;小说《隋唐演义》虽然通俗易懂,但大量人物情节纯属虚构。
知名畅销书作家王觉仁,凭借深厚的唐史功底,以幽默生动的文笔,创作出比《唐书》通俗,比《资治通鉴》有趣,比《隋唐演义》靠谱的《大唐兴亡三百年》,已成为多数读者了解唐朝历史的选择。
翻开本书,领略让你全程上瘾的300年大唐全史。
战地行纪 豆瓣
Journey to a War
8.3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W.H.奥登 / [英] 克里斯托弗·衣修伍德 译者: 马鸣谦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1
奥登是二十世纪改变了整个英语文学世界的人物,他的成就不仅仅是在诗歌、戏剧和评论领域留下了不朽巨著,而且其文字中所蕴涵的独特的现代性对当代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为众多作家带来的深远启迪,是难以统计、不可磨灭的。作为国内第一次出版的《奥登文集》的第一部,《战地行纪》是其中体裁最 为独特的作品。
奥登的复杂性不仅体现在他思想轨迹的几度易辙,也在于其生活经历的丰富多彩,频繁的旅行经历塑造了他充满矛盾的性格,也深刻地改变了他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一九三八年的中国之旅即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一次,和他结伴而行的是他的挚友兼伴侣——英国作家衣修伍德,两人之前已经共同创作了三部诗剧,如今则为了他们的第四本书辗转于中国,足迹遍布香港、广东、汉口、上海、黄河流域战区等,先后访问过周恩来、蒋介石、宋美龄、李宗仁、冯玉祥等重要历史人物,留下众多珍贵的一手资料。这本书就是后来于一九三九年出版的《战地行纪》,一部集诗歌、散文、照片于一体的战地札记。此书出版时间正逢欧战爆发前夕,以其翔实的资料、幽默动人的文笔和坚定的反法西斯立场广受欢迎,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其中奥登创作的二十七首十四行诗更被誉为“奥登三十年代诗歌中最深刻、最有创新的篇章,也可以说是这十年间最伟大的英语诗之一”。
2019年9月7日 已读
虽然译者是纯文学家,但是对于历史史实的一些注解还是比较严谨的。在现在的翻译界不多见了
军事 历史 外国文学 奥登 战争
民主的细节 豆瓣 Goodreads
8.2 (393 个评分) 作者: 刘瑜 上海三联书店 2009 - 6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几年给一些期刊报纸写的专栏文章结集,其中主要是给《南方人物周刊》的文章。全书中以讲故事的形式,把“美国的民主”这样一个概念性的东西拆解成点点滴滴的事件、政策和人物去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