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mSO
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中国国家大剧院音乐会 豆瓣
Bamberger Symphoniker / Jonathan No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1年1月4日 出版发行: 古典爱好者精华
班贝格交响乐团:
即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在音乐界享有崇高的地位,被称为“巴伐利亚全球文化大使”,在世界各地演出。此外,班贝格交响乐团还不断接到国际著名音乐节的邀请,其交响乐唱片也获得了包括MIDEM古典唱片大奖、国际“Toblach创作棚”唱片奖在内的众多国际奖项。
班贝格交响乐团成员来自前布拉格德国爱乐乐团核心人员。二战后,他们被班贝格这座位于雷格尼茨河河畔的城市收留,成为他们的第二故乡。与布拉格爱乐乐团间的关联使班贝格交响乐团继承了上溯至十九甚至十八世纪的音乐传统。数十年来,曾担任过乐团首席和客席指挥的艺术家带领着乐团一路成长,并引导乐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50年,班贝格交响乐团迎来了首位首席指挥约瑟夫•凯伯特,他是布拉格德国爱乐乐团的前任总监。詹姆斯•洛克伦和豪斯特•斯坦恩是继约瑟夫•凯伯特之后的两任首席指挥家。其他许多伟大的指挥家也曾与乐团亲密合作,并引导乐团形成自身独特的演奏音色,这些特质现今也已成为班贝格交响乐团的特色之一:这些指挥家有鲁道夫•肯佩、汉斯•卡纳匹兹布什、克莱门斯•克劳斯、乔治•索尔蒂爵士、克里斯托夫•冯•多赫纳伊、魏陶德•罗威基、君特•旺德、维托尔德•卢托斯瓦夫斯基、英戈•梅兹马赫、朱塞佩•辛诺波里和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班贝格交响乐团的首位名誉指挥家欧根•约胡姆,以及现任名誉指挥家赫伯特•布洛姆施泰特。在赫伯特担任名誉指挥家的三十年间,他与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和班贝格市之间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合作关系。
自2000年1月起,首席指挥家乔纳森•诺特担任乐团的艺术总监。2006年3月,赫伯特•布隆斯达特担任乐团的荣誉指挥,这一职务对乐团来说也十分重要;2010/2011演出季伊始,罗宾•塔西提加入班贝格交响乐团,担任首席客座指挥家。在乔纳森•诺特执掌乐团期间,乐团严格遵循传统。他将历任指挥家的辉煌成绩沿袭至21世纪,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任期内,他参加了2004年萨尔茨堡音乐节、2007年圣彼得堡的白夜节、2008年北京音乐节、2009年伦敦逍遥音乐节以及2009年古斯塔夫•马勒音乐周。除此之外,班贝格交响乐团及其英国籍首席指挥家诺特还成为德国大型音乐节的常客,如柏林音乐节、波恩的贝多芬音乐节以及巴特基辛根的夏季音乐节。而且班贝格交响乐团还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各国做过巡回演出、在日本和南美进行过三次巡回演出,并在美国进行过两次巡回演出。近年来,瓦汀•列宾、特鲁斯•莫克和皮埃尔-劳伦特•艾马尔等杰出音乐家均曾是班贝格交响乐团的常驻艺术家,并随同班贝格交响乐团一同进行国内和国际巡回演出。
虽然班贝格交响乐团的常奏曲目中仍以马勒的音乐为主,但在乔纳森•诺特的带领下,乐团的常奏曲目近年来已不断扩展,节目非常多样化。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所演奏的马勒曲目历来备受推崇,但乔纳森•诺特带领乐团所演绎的版本仍然在音乐界造成了极为轰动的影响。班贝格交响乐团和乔纳森•诺特的马勒曲目CD获得了众多重要奖项,这也再次证明了他们在演奏马勒曲目方面的崇高成就。
班贝格交响乐团蜚声海外,不仅因为他的音乐会演出,而且在培养青年音乐家方面也做出了杰出贡献。自2004年以来,班贝格交响乐团即开始举办马勒国际指挥比赛,并迅速获得了世界声誉,成为选拔青年才俊的严苛考场。
-------------------------
指挥:乔纳森•诺特
2000年1月,乔纳森•诺特担任班贝格交响乐团,即巴伐利亚州立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自此之后,诺特与乐团的合作娴熟无间,在世界各地的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赢得广泛赞誉与关注。
诺特和班贝格交响乐团的足迹踏遍德国和欧洲的顶级音乐之都,曾在爱丁堡、萨尔茨堡、圣彼得堡、北京、琉森及席列斯韦格-霍斯坦举行的国际音乐节以及伦敦逍遥音乐会上登台献艺;并在日本、南美和美国举办数场巡回演出,获得了空前成功。英国《卫报》是这样评价诺特和班贝格交响乐团的:“总体来说,我认为他们在管弦乐方面的合作振奋人心”。
2007年,乔纳森•诺特成为琉森音乐节的“艺术家之星”,而班贝格交响乐团也作为音乐节的常驻乐团登台。在这位首席指挥家的带领下,该乐团还作为常驻乐团,参加了2005年爱丁堡国际音乐节,以及2008/2009演出季中科隆爱乐音乐厅的演出。
诺特及班贝格交响乐团录制的CD唱片接连不断地囊括各种大奖,如“MIDEM古典唱片大奖”、“国际Toblach 创作棚”唱片奖及《留声机》杂志“编辑首选奖”等。这些奖项也再次印证了乔纳森•诺特在班贝格交响乐团中获得的艺术成就及国际认可。而他所指挥的音乐会数量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位第四任首席指挥家的执棒下,乐团的演出已逾450场。2009年5月,诺特将任期合约续签至2012年。
在过去几年里,乔纳森•诺特已指挥过欧美绝大多数的一流管弦乐队。其中包括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维也纳和慕尼黑爱乐乐团、苏黎世音乐厅管弦乐团、莱比锡布商大厦(格万特豪斯)管弦乐团、汉堡NDR交响乐团、克里夫兰管弦乐团、纽约和洛杉矶爱乐乐团、东京NHK交响乐团,他还与古斯塔夫•马勒青年管弦乐团合作在欧洲进行了巡演。而在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合作中,乔纳森•诺特录制了里盖蒂的全部管弦乐作品和各种版本的《安魂曲》。音乐媒体对这些CD给予了高度赞誉,《法兰克福汇报》在2010年3月的诺特专刊中写道:“里盖蒂本人并非一位简单的观察家,他会对音乐演绎者做出严苛的评论,但他在评价诺特的指挥时,也不吝奖掖之词。”作为现代音乐的热烈拥护者,乔纳森•诺特还指挥了布里安•芬尼豪赫、沃尔夫冈•里姆、赫尔穆特•拉亨曼、阿里博特•莱曼创作的作品及班贝格交响乐团委约作品的首演。
Dvořák & Schumann: Cello Concerto 豆瓣
亚诺什 斯塔克 Janos Starker / Saint Louis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11月20日 出版发行: BMGメディアジャパン
“RCA RED SEAL BEST 100”系列之062,BVCC-37262。
RICHARD WAGNER Kantaten·Overtune Chor and Orchester der Bamberger Symphony 豆瓣
Karl Anton Rickenbacher / Friederike Wagn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Orfeo
关于瓦格纳,大多数人都知道他的歌剧作品以及《齐格飞牧歌》,却往往忽视了他还有100多部各种形式的其他作品。其实当他所有的作品汇集在一起,才能为我们展现一个真实而全面的瓦格纳。例如他作于1834年底的清唱剧作品《1835,在新的一年的开端》(Bein Antritt des neues Jahres 1835, WWV 36),是他在马德格堡剧院任总监半年后在几天时间里写就的。1835年元旦于马德格堡国立歌剧院首演。可惜的是,这不独幕剧的剧本被制作人Wilhelm Schmale弄丢了,只留下了曲谱。瓦格纳写这部作品速度之外令人咋舌:特别是写序曲,只用了一个半小时。不过他在其中不停地重复主旋律,其实是偷了个懒。不过看起来似乎这不序曲并非是一首独立的序曲而是清唱剧的一部分,因为瓦格纳在引子中写了一段抒情曲,用以表现“对旧的一年的别离”。此外,瓦格纳还多处引用了自己的《C大调交响曲》,该曲还是沿袭贝多芬开创德奥音乐的早期模式创作的,但是兼有韦伯的德式浪漫风格。1837年秋瓦格纳在里加写了一首国颂《尼古拉》(Nicolay, WWV 44),是献给当时的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因为当时拉脱维亚还是俄国领土)。其中带有一些俄罗斯民歌风格。
在德累斯顿任职期间,瓦格纳写了一首政治性的作品《黎明》(Der Tag erscheint, WWV 68B),这是受萨克森国王腓特烈·奥古斯特二世委托创作的,用于1843年6月7日腓特烈·奥古斯特一世纪念牌的落成仪式。瓦格纳用克里斯托弗·克里斯坦·霍尔菲尔德的诗歌作歌词,以人声为主,加入少量管乐伴奏。不过最终演出的时候使用的是无伴奏合唱,这也反应出瓦格纳那时对无伴奏人声的癖好(另一个例子就是1843年7月开始创作的《唐豪塞》)。
《韦伯纪念曲》(An Webers Grabe, WWV 72)和《唐豪塞》有类似的风格,这首合唱作品作于1844年11月,用于韦伯的遗体从伦敦移葬回德累斯顿的仪式。该曲在腓特烈国立公墓的葬礼进行了演唱。
接下来的法国作品Descendons gaiement la courtille,WWV 65。是瓦格纳在巴黎时候创作的一部作品,用于描写巴黎狂欢节的场景。该曲对奥芬巴赫的作曲风格产生过影响。
《浮士德序曲》是瓦格纳交响作品创作中最具雄心的一部。该曲写于1839-40年,当时他受到柏辽兹写的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响,也打算写一部多乐章的戏剧交响曲《浮士德》,《浮士德序曲》就是其中的第一乐章。本来瓦格纳已经构思好了第二乐章,但是1855在听了未来的岳父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之后,他决定将此曲单独发表。
《黎恩济》序曲是瓦格纳早期歌剧《黎恩济》的序曲,是音乐会中的常演曲目。网上关于此曲资料很多。在此不做介绍,引用天涯的一篇文章

原作:Egon Voss
英文翻译:Lionel Salter
中文编译:kalasnikf(Duke Hechburg)
Dvorak symphony No.9/Smetana交响诗 豆瓣
カイルベルト(ヨーゼフ) / 凯尔伯特 Joseph Keilbert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9月24日 出版发行: Warner Music Japan
1.Dvorak: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 I. Adagio - Allegro molto 9:00
2.Dvorak: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 II. Largo 12:07
3.Dvorak: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 III. Scherzo. Molto vivace 7:55
4.Dvorak: Symphony No.9 in E minor, Op.95 "From the New World" - IV. Finale. Allegro con fuoco 11:08
5. Dvorak: Overture "Carnival", Op.92 9:29
6. Smetana: Ma Vlast - Moldau 13:25
7. Smetana: Ma Vlast - From Bohemia's Woods & Fields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