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ethoven
贝多芬D小调第九号交响乐 OP.125 豆瓣
Furtwangler
/
Bayreuth Festival Orchestra & Chorus
…
发布日期 2004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Archipel
多拉蒂:1812序曲/意大利狂想曲/威灵顿的胜利 豆瓣
9.0 (8 个评分)
Antal Dorati
/
Mini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
…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1月14日
出版发行:
Mercury
先说一下此曲的创作背景《1812序曲》是伟大的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创作的作品。是为了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建成而写的。这所教堂曾经于1812年法俄战争时毁于战火。而柴可夫斯基的这首作品也用音乐的形式回眸了当年血与火的战争场景。《1812序曲》描述的是1812年发生的法俄战争。在十九世纪初,法国人的英雄拿破仑横扫欧洲大陆。在1812年,他把枪口瞄向了欧洲东面的庞然大物俄国。在当年的6月22日,他发动了对俄国的侵略战争。俄国人民奋起抵抗,在巴格拉季昂、库图佐夫等优秀将领的率领下,粉碎了法国人的进攻,使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走向衰亡。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对于战前俄国人民的平静生活、战争时双方激战的场面以及战后俄国人民庆祝胜利等场景都用音乐做了细致的刻画。
下面来说一下此张CD,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音乐、音响界的“斗气曲”,不断有新的版本、录音面世,TELARC、PHILIPS、MERCURY、DG等唱片公司出品的曲目都是发烧友津津乐道的录音杰作。这些唱片中有一张被称为“里程碑”的录音,即以MERCHRY PRESENCE发行的《1812序曲》和《威灵顿的胜利》,四十年来畅销不衰。当年的LP唱片销量超过了200万张,而如今它有成为广大音乐、音响爱好者新的收藏热点:LP唱片的录音版本经录音师的再次整理,发行激光唱片曲目包括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以及贝多芬的《威灵顿的胜利》。
唱片采用当时的模拟录音母带制作,录音动用真枪真炮一齐开火。采用的大炮是从美国西点军校博物馆找到的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大炮,这门大炮于1775年6月20日在法国杜埃制造,重3180磅。为了再现莫斯科的钟声,工作人员仔细研究了莫斯科钟声的音响,选用了劳拉·斯波尔曼·洛克菲勒纪念编钟,由大小74座钟组成,当中有一座世界上最重的低音钟重达40296磅。为了表现类似于莫斯科的钟声效果,工作人员又把编钟放置在瑞沃赛德教堂的钟楼上,把MERCURY三轨立体声录音的3支话筒分别高高的挂在钟楼上,左声道的话筒靠近低音钟,右声道的话筒靠近中音种,中间的话筒靠近高音钟,之后进行后期制作。再出激光唱片时,原版的三轨录音的音乐效果磁带再次合成,使欣赏者能够充分领略到音乐、炮声与钟声一起鸣响所产生的空间感。
《1812序曲》录制于1958年4月5日,录音地点是明尼苏达州诺斯罗普大会堂。其中劳拉·斯波尔曼·洛克菲勒编钟录制于1958年5月10日,加农炮录制于1958年7月10日,地点是西点军校。《意大利随想曲》录制于1955年12月22日。《威灵顿的胜利》录制于1960年6月9日,地点是伦敦城外温伯利城音乐厅,枪炮声录制于1960年8月20日,地点是西点军校。
枪炮声的录音可以说是非常棘手,整个过程都在室外。首先要保证在录音时话筒别被子弹击中,其次是话筒拾音头的长度位置,在录制钟声的时候话筒在20米的高空。还有就是必须把握录音的机会必须一次成功,因为博物馆收藏的大炮已经一个多世纪填入过炮弹了,火药是军校的专家专门调制的。
录音的最大难题是声音效果的混音,这在技术上相当有难度。只从技术上来说,《1812序曲》还比价容易,只有16声炮声和两组钟声但《威灵顿的胜利》则不同,里面有194声炮击和25处枪的连发,要求非常准确地出现在某一小节段落。贝多芬甚至在乐谱上作出了标注。
《1812序曲》MERCURY的CD版本总体上来说,曲目并不新,搭配也是老套路发行目的有赚钱之嫌。但此唱片最大的成功,主要是乐曲的演绎。在众多的类似的的录音版本中此版CD的音乐特点比较突出,在乐曲的处理手法上多拉第与其他著名指挥家也不同,且多拉第也是听过指挥这几部作品的录音后被人们广为接受。
归结起来这张唱片有以下特点。
1 曲目搭配得当。
2 录音相当出色,当年的LP唱片发行量超过200万张,所以此录音版本值得收藏。
3 演奏中的“音乐味”突出。
4 曲目时间略短。
5 迪姆斯·泰勒在唱片中近20分钟有关录音的英文讲解对普通听众没有意义,但对于有兴趣的发烧友和专业人士或许有益。
下面来说一下此张CD,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音乐、音响界的“斗气曲”,不断有新的版本、录音面世,TELARC、PHILIPS、MERCURY、DG等唱片公司出品的曲目都是发烧友津津乐道的录音杰作。这些唱片中有一张被称为“里程碑”的录音,即以MERCHRY PRESENCE发行的《1812序曲》和《威灵顿的胜利》,四十年来畅销不衰。当年的LP唱片销量超过了200万张,而如今它有成为广大音乐、音响爱好者新的收藏热点:LP唱片的录音版本经录音师的再次整理,发行激光唱片曲目包括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以及贝多芬的《威灵顿的胜利》。
唱片采用当时的模拟录音母带制作,录音动用真枪真炮一齐开火。采用的大炮是从美国西点军校博物馆找到的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大炮,这门大炮于1775年6月20日在法国杜埃制造,重3180磅。为了再现莫斯科的钟声,工作人员仔细研究了莫斯科钟声的音响,选用了劳拉·斯波尔曼·洛克菲勒纪念编钟,由大小74座钟组成,当中有一座世界上最重的低音钟重达40296磅。为了表现类似于莫斯科的钟声效果,工作人员又把编钟放置在瑞沃赛德教堂的钟楼上,把MERCURY三轨立体声录音的3支话筒分别高高的挂在钟楼上,左声道的话筒靠近低音钟,右声道的话筒靠近中音种,中间的话筒靠近高音钟,之后进行后期制作。再出激光唱片时,原版的三轨录音的音乐效果磁带再次合成,使欣赏者能够充分领略到音乐、炮声与钟声一起鸣响所产生的空间感。
《1812序曲》录制于1958年4月5日,录音地点是明尼苏达州诺斯罗普大会堂。其中劳拉·斯波尔曼·洛克菲勒编钟录制于1958年5月10日,加农炮录制于1958年7月10日,地点是西点军校。《意大利随想曲》录制于1955年12月22日。《威灵顿的胜利》录制于1960年6月9日,地点是伦敦城外温伯利城音乐厅,枪炮声录制于1960年8月20日,地点是西点军校。
枪炮声的录音可以说是非常棘手,整个过程都在室外。首先要保证在录音时话筒别被子弹击中,其次是话筒拾音头的长度位置,在录制钟声的时候话筒在20米的高空。还有就是必须把握录音的机会必须一次成功,因为博物馆收藏的大炮已经一个多世纪填入过炮弹了,火药是军校的专家专门调制的。
录音的最大难题是声音效果的混音,这在技术上相当有难度。只从技术上来说,《1812序曲》还比价容易,只有16声炮声和两组钟声但《威灵顿的胜利》则不同,里面有194声炮击和25处枪的连发,要求非常准确地出现在某一小节段落。贝多芬甚至在乐谱上作出了标注。
《1812序曲》MERCURY的CD版本总体上来说,曲目并不新,搭配也是老套路发行目的有赚钱之嫌。但此唱片最大的成功,主要是乐曲的演绎。在众多的类似的的录音版本中此版CD的音乐特点比较突出,在乐曲的处理手法上多拉第与其他著名指挥家也不同,且多拉第也是听过指挥这几部作品的录音后被人们广为接受。
归结起来这张唱片有以下特点。
1 曲目搭配得当。
2 录音相当出色,当年的LP唱片发行量超过200万张,所以此录音版本值得收藏。
3 演奏中的“音乐味”突出。
4 曲目时间略短。
5 迪姆斯·泰勒在唱片中近20分钟有关录音的英文讲解对普通听众没有意义,但对于有兴趣的发烧友和专业人士或许有益。
贝多芬:第9交响曲"合唱"(富特文格勒,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现场录音) 豆瓣
9.8 (17 个评分)
Hans Hopf
/
Elisabeth Schwarzkopf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4月15日
出版发行:
Orfeo
拜鲁伊特贝九原版录音发现经过
1951年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时,上演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听说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档案中尚保存着这场著名演出的录音带后,我尝试去寻找关于这个事件的更多具体情况。对于这个可说是富特文格勒最著名录音的起源,已经有很多传闻和推测,现在似乎有机会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了。
在一位朋友的慷慨帮助下,我证实这个录音的确存在,并得到了听录音带的好机会。于是有一天,我去到位于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大办公室,那里配备了我们通常所听的EMI公司出版的CD及一本总谱。录音带装在一个旧的硬纸匣里,上面用旧体字打印出录音师、录音计时等说明以及“不准播放”的标记,看起来的确是在架子上存放了很多年,到现在才第一次被取出来。
接着我开始听录音。从一开始就明显感觉到,这个录音是从一个不同的话筒位置录的,声音形象很不一样。我于是一小段一小段地播放录音带,然后再切换到CD唱片,这样对比着一直往下听。我越往下听越觉得兴奋,越来越确定这个录音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为人所熟知的“官方”版本是完全不同的演出。最初的迹象是演奏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及观众的咳嗽声,而最终的证明则是在慢乐章中,小提琴提早进入——这个情况在EMI的CD中没有出现。所以,可以肯定EMI的工程师们曾经运用了更多的材料和手段对录音进行过制作。细心的听众可以自己听出所有不同的部分,这里只列举其中一些:EMI版在极弱段落加大了动态处理使其听起来更加响亮;在结尾的和弦增加了渐强;歌唱部分也变得不同,他们对总体的休止进行了编辑,改变了各位歌手间演唱的均衡。原版录音在这些方面都显得更加自如、更加紧凑。当我们使用更好的播放器材去听这个未经修改的录音时,上述的聆听印象再次得到加强。
此后的事情,就是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展开顺利的谈判,结果发行了这张美妙的CD唱片。现在,所有的富特文格勒崇拜者终于可以完整、真实地听到未经瓦尔特.李格修饰处理过的、这场在难忘的时刻举行的音乐会了。
————Dietrich von Kaltenborn
富特文格勒1951拜鲁伊特贝九现场录音
1951年7月29日,在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的纪念音乐会上,富特文格勒指挥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公司(BR)派出录音团队,通过覆盖全欧洲(包括巴黎)的广播网络,对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这一事件标志着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录制并现场直播拜鲁伊特音乐节舞台演出的传统由此开始。
第九交响曲由音响工程师Hildebrandt和技术指导Bethkenhagen录音,只作了现场直播,但没有重播。因此,这个录音带一直收藏在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音响档案馆里,从未以任何形式再次播放。1968年1月,原始录音带以单声道38cm/秒的速率复制到两卷由BASF公司生产的15英寸大圆轴盘式磁带上,以作更好的保存。第一盘磁带收录第一、二乐章,第二盘磁带是第三、四乐章,总时间长约74分钟。期间,HMV的商业录音于1955年被制成密纹唱片出版,而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档案中的录音带却仍然鲜为人知。
2006年初,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年轻的大提琴手Dietrich von Kaltenborn向巴伐利亚广播公司询问这个录音带的情况。在听录音带时,发现由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所录的演出,与HMV出版的商业录音存在很多不同点。Dietrich von Kaltenborn曾经于2004年在慕尼黑诸圣教堂的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公众演出中演奏大提琴声部。接着,2006年10月30日,在巴伐亚广播公司主楼的第一录音室举办了一个试听会。Dietrich von Kaltenborn,Michael Arlt(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在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公众演出中演奏小提琴声部)和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的理事们一起参与试听,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几位雇员也在场。试听会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令人难忘的,大家尤其对来自日本的访问者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决定授权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以CD唱片的形式专门向其会员以及世界各地富特文格勒协会的会员们出版这个录音。
————Mary Ellen Kitchens(巴伐利亚广播公司 电台档案馆)
真实的传奇:富特文格勒1951年拜鲁伊特"本真”贝九
1951年7月29日,富特文格勒受邀在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的纪念音乐会上指挥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拜鲁伊特音乐节就中断了。英国HMV唱片公司派出唱片制作人瓦尔特.李格到拜罗伊特,负责对这场音乐会进行录音。
传闻在音乐会后,李格立即拜访了富特文格勒,表示对演出感到很失望,声称此前他曾听过富特文格勒更好的演出。此后数年间,这个录音一直未能出版,甚至到富特文格勒离世以后。尽管当时高品质的磁带录音和密纹唱片都发展起来了,但是唱片公司仍然不习惯对现场演出的录音作商业发行,HMV显然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从1950年开始,HMV正着手进行富特文格勒与维也纳爱乐的贝多芬交响曲系列录音,本来还应该包括第二、八、九交响曲,而拜罗伊特的录音是为未来的录音室录音作某种准备。但是富特文格勒于1954年离世,没有录下以上三首交响曲。鉴于第九交响曲的重要性,HMV不得不发行在拜鲁伊特的录音。
结果证明这个演出是HMV所发行的最成功的富特文格勒录音之一,远远超出了李格和HMV的想象。它变得相当“流行”,不管发行的形式如何变化——单声道密纹唱片、Elektrola-Breitklang、开盘磁带、Musicassete及CD唱片,它始终保留在目录上。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还看见一些非EMI的CD唱片,据称是从EMI各个分公司早期压制发行的密纹唱片转制而成。这些出版公司不约而同地声称,拜鲁伊特贝九的原版录音带已经损坏,他们根据以前的老密纹唱片转制的CD,声音比新出版的根据原版录音带重新制作的CD更加好,而且每间公司竞相表示,自己的转制技术比其他公司强。
EMI日本分公司(东芝)长期以来发行一个独特的版本,这个版本包含了富特文格勒上台前观众的短暂嘈杂声,接着是热烈的掌声,富特文格勒走向指挥台的脚步声,以及他与一些乐团团员的“简短交谈”。有些追捧者称赞这个版本,宣称它是一个杰作,真正传达出富特文格勒这场音乐会的紧张气氛。无论如何,“拜罗伊特贝九”仍然是 最受喜爱的富特文格勒录音之一,尽管后来又发行了柏林、卢塞恩和维也纳的贝九现场音乐会录音。另一方面,尽管人们非常喜爱这个录音,但仍然有人对它提出怀疑。例如:(1)录音带有明显的剪接痕迹;(2)演出中最后的和弦有点奇怪;(3)在合唱部分“vor Gott”的结尾,有突兀和不寻常的渐强;(4)演出结束后的掌声存在数个不同的“版本”;(5)最后,对东芝版的疑问:在登上指挥台之后,富特文格勒真的会跟乐团团员交谈吗?去年(2006)我们拜访伊丽莎白.富特文格勒夫人的时候,就最后一点向她提出询问。听完东芝版后,她的意见是“komisch!”(奇怪!)这些现象意味着,目前为止我们所听到的HMV拜罗伊特贝九并非纯粹的现场演出,而是一个被瓦尔特.李格剪辑过的、由排练和现场音乐会混合而成的版本。
这场历史著名的音乐会由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录音,于演出当天在慕尼黑、斯图加特、巴黎和赫比(Hörby)现场广播。(资料来源:奥尔森著《富特文格勒1932-1954年广播录音》/《Furtwängler Broadcasts / Broadcast Recordings 1932-1954》by Henning Smidth Olsen)如果巴伐利亚广播公司仍然保存着这场音乐会的“本真”现场录音带的话,那么HMV后来做的手脚将会无所遁形,上述指出的种种问题也理应得以澄清。在René Trémine编著的《富特文格勒唱片目录》(《The Furtwängler Discography》)中提到,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档案中保存着这份录音带。幸运的是,这份录音带真的存在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档案中!这个录音带被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手Dietrich von Kaltenborn先生“重新发现”,他曾经在2004年德国耶那(Jena)的“富特文格勒日”上演奏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的大提琴声部,我们在那里相识。他联系到他的朋友,证实存在这份录音带,并且得到了听录音带的机会。此外,他还好心地为我们安排了一次试听会。借此机会,我们愿向von Kaltenborn先生所作的安排表示最由衷的感谢。现在,未经任何剪辑处理过的“本真”拜鲁伊特贝九已经投入发行,根据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签署的正式合约,唱片封套将打上“BR”的标记。
关于这场演出的特征,请听众们参考Dietrich von Kaltenborn先生的笔记。各个乐章之间的间隔大部分都幸运地保留下来,我们可以听到,独唱家们在第三乐章之前进场,而第三乐章结束仅一瞬间,第四乐章便开始。录音的质量非常好。弦乐的音色被完美地捕捉下来,动态幅度惊人地宽广,我们在同一年斯图加特音乐会(富特文格勒中心发行)上的拉威尔和海顿作品中,同样感受到这一点。这有力地证明了关于拜鲁伊特贝九“原版录音带已经损坏,声音比密纹唱片还差”的故事是不真实的。总之,对比之下,HMV版清楚地显示瓦尔特.李格作了一些改动:增加回响,用其他录音替代了带有听众杂音的乐句,改变动态,以及在合唱“vor Gott”的结尾部分增大渐强。
至于为什么这个录音直到目前都未被发行,这是一个谜。现在就连巴伐利亚广播公司自己也弄不清楚那些“广播播放-摘要-封存”的字样当初是想说明什么。总之,我们可以听到,在经过56年的漫长沉睡之后,这场历史著名的演出仍然具有出色的声音。经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许可,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得以使其会员以及国外的富特文格勒协会会员们拥有这个录音,这是一件令人相当欣喜的事情。我们将共同分享富特文格勒中心理事们2006年10月在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播音室里聆听这个录音时经历过的那种战栗感觉。
我们的唱片封套选用了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原版宣传品的部分页面,其中包括四整页的“1951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成员名单。
————Masayuki Nakamura(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主席)
英译文审校:Lee Schipper
中文翻译:岛冰
原文出处: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世界首发”原版拜罗伊特贝九唱片说明书翻译+听后乱弹
1951年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时,上演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听说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档案中尚保存着这场著名演出的录音带后,我尝试去寻找关于这个事件的更多具体情况。对于这个可说是富特文格勒最著名录音的起源,已经有很多传闻和推测,现在似乎有机会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了。
在一位朋友的慷慨帮助下,我证实这个录音的确存在,并得到了听录音带的好机会。于是有一天,我去到位于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大办公室,那里配备了我们通常所听的EMI公司出版的CD及一本总谱。录音带装在一个旧的硬纸匣里,上面用旧体字打印出录音师、录音计时等说明以及“不准播放”的标记,看起来的确是在架子上存放了很多年,到现在才第一次被取出来。
接着我开始听录音。从一开始就明显感觉到,这个录音是从一个不同的话筒位置录的,声音形象很不一样。我于是一小段一小段地播放录音带,然后再切换到CD唱片,这样对比着一直往下听。我越往下听越觉得兴奋,越来越确定这个录音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为人所熟知的“官方”版本是完全不同的演出。最初的迹象是演奏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及观众的咳嗽声,而最终的证明则是在慢乐章中,小提琴提早进入——这个情况在EMI的CD中没有出现。所以,可以肯定EMI的工程师们曾经运用了更多的材料和手段对录音进行过制作。细心的听众可以自己听出所有不同的部分,这里只列举其中一些:EMI版在极弱段落加大了动态处理使其听起来更加响亮;在结尾的和弦增加了渐强;歌唱部分也变得不同,他们对总体的休止进行了编辑,改变了各位歌手间演唱的均衡。原版录音在这些方面都显得更加自如、更加紧凑。当我们使用更好的播放器材去听这个未经修改的录音时,上述的聆听印象再次得到加强。
此后的事情,就是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展开顺利的谈判,结果发行了这张美妙的CD唱片。现在,所有的富特文格勒崇拜者终于可以完整、真实地听到未经瓦尔特.李格修饰处理过的、这场在难忘的时刻举行的音乐会了。
————Dietrich von Kaltenborn
富特文格勒1951拜鲁伊特贝九现场录音
1951年7月29日,在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的纪念音乐会上,富特文格勒指挥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公司(BR)派出录音团队,通过覆盖全欧洲(包括巴黎)的广播网络,对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这一事件标志着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录制并现场直播拜鲁伊特音乐节舞台演出的传统由此开始。
第九交响曲由音响工程师Hildebrandt和技术指导Bethkenhagen录音,只作了现场直播,但没有重播。因此,这个录音带一直收藏在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音响档案馆里,从未以任何形式再次播放。1968年1月,原始录音带以单声道38cm/秒的速率复制到两卷由BASF公司生产的15英寸大圆轴盘式磁带上,以作更好的保存。第一盘磁带收录第一、二乐章,第二盘磁带是第三、四乐章,总时间长约74分钟。期间,HMV的商业录音于1955年被制成密纹唱片出版,而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档案中的录音带却仍然鲜为人知。
2006年初,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年轻的大提琴手Dietrich von Kaltenborn向巴伐利亚广播公司询问这个录音带的情况。在听录音带时,发现由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所录的演出,与HMV出版的商业录音存在很多不同点。Dietrich von Kaltenborn曾经于2004年在慕尼黑诸圣教堂的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公众演出中演奏大提琴声部。接着,2006年10月30日,在巴伐亚广播公司主楼的第一录音室举办了一个试听会。Dietrich von Kaltenborn,Michael Arlt(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在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公众演出中演奏小提琴声部)和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的理事们一起参与试听,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几位雇员也在场。试听会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令人难忘的,大家尤其对来自日本的访问者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决定授权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以CD唱片的形式专门向其会员以及世界各地富特文格勒协会的会员们出版这个录音。
————Mary Ellen Kitchens(巴伐利亚广播公司 电台档案馆)
真实的传奇:富特文格勒1951年拜鲁伊特"本真”贝九
1951年7月29日,富特文格勒受邀在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的纪念音乐会上指挥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拜鲁伊特音乐节就中断了。英国HMV唱片公司派出唱片制作人瓦尔特.李格到拜罗伊特,负责对这场音乐会进行录音。
传闻在音乐会后,李格立即拜访了富特文格勒,表示对演出感到很失望,声称此前他曾听过富特文格勒更好的演出。此后数年间,这个录音一直未能出版,甚至到富特文格勒离世以后。尽管当时高品质的磁带录音和密纹唱片都发展起来了,但是唱片公司仍然不习惯对现场演出的录音作商业发行,HMV显然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从1950年开始,HMV正着手进行富特文格勒与维也纳爱乐的贝多芬交响曲系列录音,本来还应该包括第二、八、九交响曲,而拜罗伊特的录音是为未来的录音室录音作某种准备。但是富特文格勒于1954年离世,没有录下以上三首交响曲。鉴于第九交响曲的重要性,HMV不得不发行在拜鲁伊特的录音。
结果证明这个演出是HMV所发行的最成功的富特文格勒录音之一,远远超出了李格和HMV的想象。它变得相当“流行”,不管发行的形式如何变化——单声道密纹唱片、Elektrola-Breitklang、开盘磁带、Musicassete及CD唱片,它始终保留在目录上。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还看见一些非EMI的CD唱片,据称是从EMI各个分公司早期压制发行的密纹唱片转制而成。这些出版公司不约而同地声称,拜鲁伊特贝九的原版录音带已经损坏,他们根据以前的老密纹唱片转制的CD,声音比新出版的根据原版录音带重新制作的CD更加好,而且每间公司竞相表示,自己的转制技术比其他公司强。
EMI日本分公司(东芝)长期以来发行一个独特的版本,这个版本包含了富特文格勒上台前观众的短暂嘈杂声,接着是热烈的掌声,富特文格勒走向指挥台的脚步声,以及他与一些乐团团员的“简短交谈”。有些追捧者称赞这个版本,宣称它是一个杰作,真正传达出富特文格勒这场音乐会的紧张气氛。无论如何,“拜罗伊特贝九”仍然是 最受喜爱的富特文格勒录音之一,尽管后来又发行了柏林、卢塞恩和维也纳的贝九现场音乐会录音。另一方面,尽管人们非常喜爱这个录音,但仍然有人对它提出怀疑。例如:(1)录音带有明显的剪接痕迹;(2)演出中最后的和弦有点奇怪;(3)在合唱部分“vor Gott”的结尾,有突兀和不寻常的渐强;(4)演出结束后的掌声存在数个不同的“版本”;(5)最后,对东芝版的疑问:在登上指挥台之后,富特文格勒真的会跟乐团团员交谈吗?去年(2006)我们拜访伊丽莎白.富特文格勒夫人的时候,就最后一点向她提出询问。听完东芝版后,她的意见是“komisch!”(奇怪!)这些现象意味着,目前为止我们所听到的HMV拜罗伊特贝九并非纯粹的现场演出,而是一个被瓦尔特.李格剪辑过的、由排练和现场音乐会混合而成的版本。
这场历史著名的音乐会由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录音,于演出当天在慕尼黑、斯图加特、巴黎和赫比(Hörby)现场广播。(资料来源:奥尔森著《富特文格勒1932-1954年广播录音》/《Furtwängler Broadcasts / Broadcast Recordings 1932-1954》by Henning Smidth Olsen)如果巴伐利亚广播公司仍然保存着这场音乐会的“本真”现场录音带的话,那么HMV后来做的手脚将会无所遁形,上述指出的种种问题也理应得以澄清。在René Trémine编著的《富特文格勒唱片目录》(《The Furtwängler Discography》)中提到,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档案中保存着这份录音带。幸运的是,这份录音带真的存在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档案中!这个录音带被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手Dietrich von Kaltenborn先生“重新发现”,他曾经在2004年德国耶那(Jena)的“富特文格勒日”上演奏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的大提琴声部,我们在那里相识。他联系到他的朋友,证实存在这份录音带,并且得到了听录音带的机会。此外,他还好心地为我们安排了一次试听会。借此机会,我们愿向von Kaltenborn先生所作的安排表示最由衷的感谢。现在,未经任何剪辑处理过的“本真”拜鲁伊特贝九已经投入发行,根据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签署的正式合约,唱片封套将打上“BR”的标记。
关于这场演出的特征,请听众们参考Dietrich von Kaltenborn先生的笔记。各个乐章之间的间隔大部分都幸运地保留下来,我们可以听到,独唱家们在第三乐章之前进场,而第三乐章结束仅一瞬间,第四乐章便开始。录音的质量非常好。弦乐的音色被完美地捕捉下来,动态幅度惊人地宽广,我们在同一年斯图加特音乐会(富特文格勒中心发行)上的拉威尔和海顿作品中,同样感受到这一点。这有力地证明了关于拜鲁伊特贝九“原版录音带已经损坏,声音比密纹唱片还差”的故事是不真实的。总之,对比之下,HMV版清楚地显示瓦尔特.李格作了一些改动:增加回响,用其他录音替代了带有听众杂音的乐句,改变动态,以及在合唱“vor Gott”的结尾部分增大渐强。
至于为什么这个录音直到目前都未被发行,这是一个谜。现在就连巴伐利亚广播公司自己也弄不清楚那些“广播播放-摘要-封存”的字样当初是想说明什么。总之,我们可以听到,在经过56年的漫长沉睡之后,这场历史著名的演出仍然具有出色的声音。经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许可,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得以使其会员以及国外的富特文格勒协会会员们拥有这个录音,这是一件令人相当欣喜的事情。我们将共同分享富特文格勒中心理事们2006年10月在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播音室里聆听这个录音时经历过的那种战栗感觉。
我们的唱片封套选用了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原版宣传品的部分页面,其中包括四整页的“1951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成员名单。
————Masayuki Nakamura(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主席)
英译文审校:Lee Schipper
中文翻译:岛冰
原文出处: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世界首发”原版拜罗伊特贝九唱片说明书翻译+听后乱弹
贝多芬 :交响曲全集(卡拉扬指挥) 豆瓣
9.3 (6 个评分)
Herbert von Karajan
/
Berlin Philharmonic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歌唱家合唱团。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的这个60年代版一致公认为最首要的选择,录音也堪称模拟时代的范本,此低价版套装也更加显得超值,不可错过。63年版“企鹅”评价三星
富特文格勒:1951年拜罗伊特贝九 / 最伟大的贝九 豆瓣
9.8 (23 个评分)
Otto Edelmann
/
Ludwig van Beethoven
…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1月12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Performance 1951, digitally remastered 1997.
贝多芬C大调第一号交响乐 & C小调第五号交响乐 豆瓣
Furtwangler
发布日期 1985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Emblrm
贝多芬的第一首交响乐作品和其他很多人的处女作一样,并不太具备成型的个人风格,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年青的作曲家受前辈影响深远的程度。尽管如此,她气质刚劲,咄咄逼人,预示着作者无可估量的前途。
大师平生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演出的正是这一曲目。本来很希望能够发布54年的这一版本,无奈唱片始终未能得手。不过就演出而言,毕竟告别演出的历史意义总是重于欣赏意义,最后的贝1确实从客观上来讲是不如以下这一版本的(据说)。
现场演出的前后连接适当,比例调节可取,维也纳爱乐的独特音色使这首贝多芬最悦耳动听的交响乐作品显得异常华丽。作品本身不太具备可供强劲处理的基础,但大师和马勒一样是不惧怕修改贝多芬的总谱和配器的,在他指挥下的贝一声部处理自如,起伏强烈,毫无疑问独特的处理和理解使稍显欠缺戏剧性的贝一同样气势宏伟,光彩照人。
“贝五”则在贝多芬作品中占据了绝对的核心地位,无疑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上至八十下至十八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命运之神的敲门声”(实际上那四连音的创作灵感来自一种鸟的叫声)。
大师为了贝五毕生孜孜以求地探索,从第一次录音到最后的这一录音间隔28年的沧海桑田,重音,色彩和速度的不断变化和修正正是为了努力表现作品的崇高气质。贝五可能是大师的指挥作品中演绎变化最剧烈的一首,即便是同一时期的演绎也呈现出非常不同的面貌。
贝五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可能都是“愤世嫉俗”的代名词,其实许多人对贝五的印象仅仅限于第一乐章。但在无数次倾听这首交响曲的心理体验后才渐渐发觉: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作品确实是太过狭隘太过片面了。贝五本身的高度内涵仅仅依靠强有力的迅猛手法是无法表达的,她本身的战斗意识即使贯穿全曲,也呈现出各种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扩展。连贯演奏的三四乐章在不同的指挥家手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即使是Furtwangler自己的不同演出也有显著的区别。因为贝多芬从未有过片言只语说明过自己的音乐,所以很难判断究竟什么样的理解才是最符合作曲家的原意。但这无关紧要,作曲家留给演奏家们更大的发挥空间,爱乐者们也自然拥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贝五自诞生之日起就五彩缤纷,永无发展的止步之日。从这层意义上来理解,贝五永远生机勃勃。
曾经极度欣赏他的战时录音,但或许是因为年龄渐长阅历渐深,对“斗争性”一词的理解也在慢慢地变化,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一告别演出的唱片成为我本人最为钟爱的演绎。她并不具备十分迅猛的速度,这是一场十分沉稳优雅的演出。她带给听众的更多的是思索,超然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愤怒。就对作品的内涵理解的深度上,个人认为远胜其他版本包括大师自己的其他演出。
如果不是看见唱片封面上白纸黑字的“柏林爱乐”,我可能不会相信这样华丽的音色是发自这一乐团。大师在演出中经常把管乐部分加倍,或者让法国号等乐器在全曲中占主导位置。这一演出的铜管乐演奏无与伦比!令人激动异常!从沉稳的第一乐章步步逼近,直到末乐章即将开始的部分仍然是控制在非常克制的强度之下,听众的期待心理一再集聚,被充满的渴望和对作品张力的深切体会在那一瞬间全面绽放!节节攀升的庄严末乐章将作品的“斗争意识”全面升华,绝没有人能够抗拒那排山倒海般的强烈冲击!
这一演出是绝美的:她的强劲和复杂手法使贝五呈现出高度内涵和极强的感染力。在她的影子底下,其他的版本似乎都只是崇山峻岭旁边的小山丘。她不但是雄伟的,更是超然的————她不可被攀登。
作为年青的听众有时候确实很难理解一位已知天命的老人在经历了所有的风风雨雨之后对“命运”一词的注解,有时候确实也只能是停留在“仰望”而不是“共鸣”的层次。虽是遗憾但也无伤大雅————我们不必愧于在伟大灵魂面前承认自己的无知和谦卑。
这是当年已经年老力衰的大师呕心沥血的杰作。这一演出形成了登峰造极的时刻。无论任何赞美都不可能言过其实。
1954年夏末,大师曾经在贝桑松再度指挥贝五,法国广播乐团演出。他最后一次指挥这一作品没有留下任何录音或资料。
这是大师最后的“命运”录音。
大师平生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演出的正是这一曲目。本来很希望能够发布54年的这一版本,无奈唱片始终未能得手。不过就演出而言,毕竟告别演出的历史意义总是重于欣赏意义,最后的贝1确实从客观上来讲是不如以下这一版本的(据说)。
现场演出的前后连接适当,比例调节可取,维也纳爱乐的独特音色使这首贝多芬最悦耳动听的交响乐作品显得异常华丽。作品本身不太具备可供强劲处理的基础,但大师和马勒一样是不惧怕修改贝多芬的总谱和配器的,在他指挥下的贝一声部处理自如,起伏强烈,毫无疑问独特的处理和理解使稍显欠缺戏剧性的贝一同样气势宏伟,光彩照人。
“贝五”则在贝多芬作品中占据了绝对的核心地位,无疑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上至八十下至十八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命运之神的敲门声”(实际上那四连音的创作灵感来自一种鸟的叫声)。
大师为了贝五毕生孜孜以求地探索,从第一次录音到最后的这一录音间隔28年的沧海桑田,重音,色彩和速度的不断变化和修正正是为了努力表现作品的崇高气质。贝五可能是大师的指挥作品中演绎变化最剧烈的一首,即便是同一时期的演绎也呈现出非常不同的面貌。
贝五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可能都是“愤世嫉俗”的代名词,其实许多人对贝五的印象仅仅限于第一乐章。但在无数次倾听这首交响曲的心理体验后才渐渐发觉: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作品确实是太过狭隘太过片面了。贝五本身的高度内涵仅仅依靠强有力的迅猛手法是无法表达的,她本身的战斗意识即使贯穿全曲,也呈现出各种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扩展。连贯演奏的三四乐章在不同的指挥家手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即使是Furtwangler自己的不同演出也有显著的区别。因为贝多芬从未有过片言只语说明过自己的音乐,所以很难判断究竟什么样的理解才是最符合作曲家的原意。但这无关紧要,作曲家留给演奏家们更大的发挥空间,爱乐者们也自然拥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贝五自诞生之日起就五彩缤纷,永无发展的止步之日。从这层意义上来理解,贝五永远生机勃勃。
曾经极度欣赏他的战时录音,但或许是因为年龄渐长阅历渐深,对“斗争性”一词的理解也在慢慢地变化,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一告别演出的唱片成为我本人最为钟爱的演绎。她并不具备十分迅猛的速度,这是一场十分沉稳优雅的演出。她带给听众的更多的是思索,超然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愤怒。就对作品的内涵理解的深度上,个人认为远胜其他版本包括大师自己的其他演出。
如果不是看见唱片封面上白纸黑字的“柏林爱乐”,我可能不会相信这样华丽的音色是发自这一乐团。大师在演出中经常把管乐部分加倍,或者让法国号等乐器在全曲中占主导位置。这一演出的铜管乐演奏无与伦比!令人激动异常!从沉稳的第一乐章步步逼近,直到末乐章即将开始的部分仍然是控制在非常克制的强度之下,听众的期待心理一再集聚,被充满的渴望和对作品张力的深切体会在那一瞬间全面绽放!节节攀升的庄严末乐章将作品的“斗争意识”全面升华,绝没有人能够抗拒那排山倒海般的强烈冲击!
这一演出是绝美的:她的强劲和复杂手法使贝五呈现出高度内涵和极强的感染力。在她的影子底下,其他的版本似乎都只是崇山峻岭旁边的小山丘。她不但是雄伟的,更是超然的————她不可被攀登。
作为年青的听众有时候确实很难理解一位已知天命的老人在经历了所有的风风雨雨之后对“命运”一词的注解,有时候确实也只能是停留在“仰望”而不是“共鸣”的层次。虽是遗憾但也无伤大雅————我们不必愧于在伟大灵魂面前承认自己的无知和谦卑。
这是当年已经年老力衰的大师呕心沥血的杰作。这一演出形成了登峰造极的时刻。无论任何赞美都不可能言过其实。
1954年夏末,大师曾经在贝桑松再度指挥贝五,法国广播乐团演出。他最后一次指挥这一作品没有留下任何录音或资料。
这是大师最后的“命运”录音。
1942年富特文格勒Melodiya版贝九 豆瓣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Melodiya
黑色贝九 豆瓣
9.6 (9 个评分)
Berlin Philharmonic
/
Wilhelm Furtwangl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7月27日
出版发行:
Russian Compact Disc
专辑介绍:
2004年是FURTWANGLER逝世50週年紀念,各大小廠紛紛推出許多紀念盤。
其中最大的話題盤,莫過於Archipel所推出的希特勒生日前一晚的祝壽音樂會實況錄音。
該場1942年4月19日的演出,曲目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這是前所未聞的新發現。
根據網路上的討論,這個錄音最初是去年四月間出現在Truesound Transfers所發行的CD-R盤,據說Truesound Transfers的老闆Christian Zwarg 在無意間買到此錄音的唱片,後來他把蒐集來的唱片賣給Archipel發行。日本著名的福特萬格勒研究網站shin-p討論區的幾位常客,都認出這是真品。
————chiu719
blue97 音盤日誌
2004年是FURTWANGLER逝世50週年紀念,各大小廠紛紛推出許多紀念盤。
其中最大的話題盤,莫過於Archipel所推出的希特勒生日前一晚的祝壽音樂會實況錄音。
該場1942年4月19日的演出,曲目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這是前所未聞的新發現。
根據網路上的討論,這個錄音最初是去年四月間出現在Truesound Transfers所發行的CD-R盤,據說Truesound Transfers的老闆Christian Zwarg 在無意間買到此錄音的唱片,後來他把蒐集來的唱片賣給Archipel發行。日本著名的福特萬格勒研究網站shin-p討論區的幾位常客,都認出這是真品。
————chiu719
blue97 音盤日誌
卡拉扬:贝多芬D大调第二交响曲作品36号/降B大调第四交响曲作品60号 豆瓣
Herbert von Kalajan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杰盛音响
贝多芬,路德维希·凡(1770-1827)德国作曲家,祖籍费尔德,生于波恩,后移民至波恩。父为当地选帝侯的宫延乐手和歌手。1779年贝多芬成为聂费的学生,后任他的助手。历任宫廷副管风琴师、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手等。后又师徒海顿、申克、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和萨列里等人。1786年访问维也纳,曾 莫扎特即与演奏,颇得莫扎特赞许。1792年在维也纳定居,1795年首次以作曲家和钢琴家身份登台湾奏并获得成功。1798年他双耳失聪,发展到1819年时病情恶化到只能书谈。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进行创作,在此后的30年里,他源源不断地创作出各种体裁的作品。他于1827年逝世,在瓦林举行的葬礼,有2万余人自发参加送葬行列,成为全国的重大事件。现葬于维也纳中心公墓。他生前饱受困苦熬煎又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但是他并不屈服,他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在音乐史和音乐发展史中的作用是极其伟大的,被誉与“乐圣”。他是世界上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在他一生的最后阶段创作了一些伟大,最富于思想性的作品。他是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之音乐之先河的伟大作曲家。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其一生作品浩如烟海,其中著名的有:九部交响曲(著名的有《英雄》、《命运》、《田园》、《合唱》交响曲),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首、变奏曲21套、管弦乐曲、合唱曲、歌剧、芭蕾舞剧、室内乐等。附碟附送精美手册,此手册包含作曲家、演奏家生平简介,深入浅出的作品分析,中、外文对照的声乐作品唱词。以及古典音乐时期的割分、世界著名乐团、指挥家及古典音乐小百科。定会在您欣赏古典音乐的同时有所帮助。
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曲》 / 卡洛斯·克莱伯指挥巴伐利亚歌剧院交响乐团 豆瓣
8.9 (24 个评分)
Carlos Kleiber
/
Bavarian State Opera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4年5月25日
出版发行:
Orfeo D'or
本专辑是传奇指挥家卡洛斯·克莱伯到目前为止,唯一指挥贝六的录音版本。这个录音由由巴伐利亚国家交响乐团演奏,是1983年11月7日在巴伐利亚国家歌剧院的演出实况。该版本原母带是巴伐利亚乐团所有现场录音档案中,唯一一张因尘封太久导致母带受损而迟迟无法面世的录音。所幸的是小克莱伯之子尚保留此受损母带之备份,经过录音工程师仔细地调校后才得以将此失落近20年的传奇版本重现。(摘自美丽元素)
切利比达克指挥慕尼黑爱乐: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豆瓣
9.4 (16 个评分)
Sergiu Celibidache
/
Munch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1月5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Beethoven: Symphonie No. 7 豆瓣
9.8 (19 个评分)
Carlos Kleiber
/
Bavarian State Opera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5年12月16日
出版发行:
Orfeo D'or
貝多芬《A大調第7號交響曲,Op92》完成於1812年晚春,他寫曲時手法翻新,四個樂章均由舞蹈節奏主導,嚴格來說並沒有真正的慢板樂章,因此華格納認為此曲乃「舞蹈的神化」,而貝多芬則自述:「音樂有如醇酒,使我得到朝向生產過程的靈感。我就像酒神,為人類提鍊榮耀之酒,使他們得到精神的醉意!」。
既傳奇又神祕的指揮巨擘卡洛斯.克萊伯(1930-2004),他指揮之時有如酒神戴歐尼索斯附身,讓樂團或歌者深信別人都不對,只有他最正確,充滿無與倫比的魅力。此外,他又是完美主義者,唱片錄音和現場音樂會都極為鮮少,所以任何一個現場音樂會實況錄音的出現,均被內行鑑賞家視若珍寶。
本片取自1982年5月3日慕尼黑國家劇院演出實況,克萊伯的節奏動量生龍活虎,光輝燦爛質感豐富的高潮就像白熱化電流,不愧是目眩神迷的偉大演奏。採用超級音響SACD發燒模式上市,逼真臨場感更加令人顫慄不已!
1982年5月3日,克萊伯在慕尼黑國家劇院指揮巴伐利亞國家管弦樂團舉行「追悼卡爾‧貝姆的音樂會」。演奏曲目是貝多芬的交響曲第4號與第7號。這次音樂會獲得極大成功,許多著名的評論家都給他極高的評價。
兩首交響曲中,前半的第4號為了籌募「整修Prinzregenten劇場基金」而由Orfeo唱片發行LP唱片,並衝擊全世界的古典樂迷。其演奏併有不知止境的狂熱而猛烈的速度感,與仔細表現細部而獲得的多彩又細膩的情緒,自由操縱緊張與解放,使此曲達到未曾有過的熱度,因而被認為是稀有的名演,並說是天才卡洛斯.克萊伯把他的才能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名唱片。這張LP後來翻製為CD,並成為眾多CD唱片中,屈指可數的大暢銷CD。
樂迷們當然期待音樂會後半的第7號也製成CD發行。但是碰到自認是得了「發行唱片恐懼症」的克萊伯,實在沒有什麼希望看到第7號CD上市。第4號的CD是例外,因為那是籌募「基金」所需。
現在樂迷們有福了。Orfeo唱片終於發行第7號的CD。這是與超級名演第4號同一次音樂會的錄音,因此其氣氛當然與第4號相同。其演奏只能說是強烈。試聽第3樂章急板,那突突逼人的氣勢,聽得使人喘不過氣。克萊伯表現毫不含糊而強烈嚴峻的音響,給各音部雄辯角色的魔術,只有長期合作的夥伴巴伐利亞國家管弦樂團,才能把音樂提升到這麼驚人的境界。在這裡,管弦樂團成為有機的整體,在終樂章,已像是一隻身段柔軟的野獸,跳躍猛進。
那一場音樂會的在場聽眾,一定是聽得發呆了。因此樂曲結束後忘了拍手。先是零零落落的掌聲,等到聽眾醒過來,就是一陣狂風似的歡呼聲,聽眾以所能做到的最極限的歡呼,來讚美這位天才。
錄音甚佳。更直得一提的是這張CD以普通CD與SACD兩種方式製造,因此除可以使用一般CD播放機聽到清晰的聲音,如使用SACD播放機,那就會聽到從未聽過的臨場感十足的交響曲錄音。
既傳奇又神祕的指揮巨擘卡洛斯.克萊伯(1930-2004),他指揮之時有如酒神戴歐尼索斯附身,讓樂團或歌者深信別人都不對,只有他最正確,充滿無與倫比的魅力。此外,他又是完美主義者,唱片錄音和現場音樂會都極為鮮少,所以任何一個現場音樂會實況錄音的出現,均被內行鑑賞家視若珍寶。
本片取自1982年5月3日慕尼黑國家劇院演出實況,克萊伯的節奏動量生龍活虎,光輝燦爛質感豐富的高潮就像白熱化電流,不愧是目眩神迷的偉大演奏。採用超級音響SACD發燒模式上市,逼真臨場感更加令人顫慄不已!
1982年5月3日,克萊伯在慕尼黑國家劇院指揮巴伐利亞國家管弦樂團舉行「追悼卡爾‧貝姆的音樂會」。演奏曲目是貝多芬的交響曲第4號與第7號。這次音樂會獲得極大成功,許多著名的評論家都給他極高的評價。
兩首交響曲中,前半的第4號為了籌募「整修Prinzregenten劇場基金」而由Orfeo唱片發行LP唱片,並衝擊全世界的古典樂迷。其演奏併有不知止境的狂熱而猛烈的速度感,與仔細表現細部而獲得的多彩又細膩的情緒,自由操縱緊張與解放,使此曲達到未曾有過的熱度,因而被認為是稀有的名演,並說是天才卡洛斯.克萊伯把他的才能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名唱片。這張LP後來翻製為CD,並成為眾多CD唱片中,屈指可數的大暢銷CD。
樂迷們當然期待音樂會後半的第7號也製成CD發行。但是碰到自認是得了「發行唱片恐懼症」的克萊伯,實在沒有什麼希望看到第7號CD上市。第4號的CD是例外,因為那是籌募「基金」所需。
現在樂迷們有福了。Orfeo唱片終於發行第7號的CD。這是與超級名演第4號同一次音樂會的錄音,因此其氣氛當然與第4號相同。其演奏只能說是強烈。試聽第3樂章急板,那突突逼人的氣勢,聽得使人喘不過氣。克萊伯表現毫不含糊而強烈嚴峻的音響,給各音部雄辯角色的魔術,只有長期合作的夥伴巴伐利亞國家管弦樂團,才能把音樂提升到這麼驚人的境界。在這裡,管弦樂團成為有機的整體,在終樂章,已像是一隻身段柔軟的野獸,跳躍猛進。
那一場音樂會的在場聽眾,一定是聽得發呆了。因此樂曲結束後忘了拍手。先是零零落落的掌聲,等到聽眾醒過來,就是一陣狂風似的歡呼聲,聽眾以所能做到的最極限的歡呼,來讚美這位天才。
錄音甚佳。更直得一提的是這張CD以普通CD與SACD兩種方式製造,因此除可以使用一般CD播放機聽到清晰的聲音,如使用SACD播放機,那就會聽到從未聽過的臨場感十足的交響曲錄音。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5 豆瓣 Spotify
9.6 (10 个评分)
Ludwig van Beethoven
/
Krystian Zimerman
…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 1992 Deutsche Grammophon GmbH, Berlin
/
℗ 1992 Deutsche Grammophon GmbH, Berlin
01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 -"Emperor" - 1. Allegro
02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 -"Emperor" - 2. Adagio un poco mosso
03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 -"Emperor" - 3. Rondo (Allegro)
02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 -"Emperor" - 2. Adagio un poco mosso
03 Piano Concerto No.5 in E flat major Op.73 -"Emperor" - 3. Rondo (Allegro)
卡尔·伯姆:1977年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 豆瓣
Karl Böhm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10月21日
出版发行:
ユニバーサル ミュージック クラシック
贝多芬:第四、五钢琴协奏曲(肯普夫) 豆瓣
9.2 (8 个评分)
Ludwig van Beethoven
/
Ferdinand Leitner
…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2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详细内容: 1.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4 In G Major: Allegro moderato2.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4 In G Major: Andante con moto3.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4 In G Major: Rondo Vivace4.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5 In E Flat Major 'Emperor': Allegro5.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5 In E Flat Major 'Emperor': Adagio un poco mosso - attacca6.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5 In E Flat Major 'Emperor': Rondo - Allegro广告语: 贝多芬第4、5钢琴协奏曲,著名钢琴家肯普夫演奏,莱特纳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协奏。DG大荷花版,企鹅唱片指南评为三星。肯普夫和莱特纳这一特别的组合使这张唱片成为此DG大荷花这些中价系列中最出色的推荐,重整为数字录音之后显然提高了声音的质量,《第4协奏曲》的平衡十分自然。肯普夫灵巧的指法和明暗相交的音色很能抓住人,指挥家控制有素,保证了诠释的整体性。虽说《皇帝》算不上一史诗般的演绎,但是却很有力度,令人振奋。肯普夫的音色范围宽广,甚至连半音都不放过,手指好像在键盘上一掠而过,极强处跳跃,有冲击力,莱特纳的管弦乐配合水平极高,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既有气势又悠扬温情。
贝多芬:第五(命运)、七交响曲 豆瓣 Spotify
9.7 (105 个评分)
Carlos Kleiber
/
Wie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20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历史上只有一张唱片同时登上企鹅三星带花、日本唱片艺术名曲三百、《留声机》百大、DG 100(英国的Gramophone杂志为纪念Deutsche Grammophon的百岁生日,特别评选出的榜单,名为「DG百年历史最伟大的百张唱片」),Classic CD百大(由台湾著名古典音乐杂志《CD Hi》推出)五份权威榜单!这张唱片就是由卡洛斯克莱伯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录制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七交响曲。
当录音技术发展到本世纪中期以后,在那么多伟大指挥家都一再与一流乐团录过贝多芬的交响曲之后,几乎没有人相信还有谁能在这些音乐中找出更多令人振奋的新素材,可是一九七五年,克莱巴的第五、七号交响曲录音出现了,这是一份真正伟大的录音!这张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
如果你的唱片架只允许一张唱片,那么留下的一定是这一张!
当录音技术发展到本世纪中期以后,在那么多伟大指挥家都一再与一流乐团录过贝多芬的交响曲之后,几乎没有人相信还有谁能在这些音乐中找出更多令人振奋的新素材,可是一九七五年,克莱巴的第五、七号交响曲录音出现了,这是一份真正伟大的录音!这张是唱片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是经典中的经典。
如果你的唱片架只允许一张唱片,那么留下的一定是这一张!
Beethoven: Symphonie No. 9; Overture "Egmont" 豆瓣 Spotify
9.6 (10 个评分)
Ferenc Fricsay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1月2日
出版发行:
Dg Imports
早逝的匈牙利优秀指挥家 Ferenc Fricsay 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1958 年录音,2001 年发行 CD。媒体和听众普遍认为这是贝九最优秀的录音之一。电影《发条橙》曾使用此录音。
哈农库特指挥欧洲室内乐团:贝多芬序曲集 豆瓣
哈农库特·尼可劳斯 Nicolaus Harnoncourt
/
chamber orchestra of europ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0月23日
出版发行:
Elatus
斯托科夫斯基:《幻想曲》原声音乐 豆瓣
斯托科夫斯基 Leopold Stokowsk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2月31日
出版发行:
Buena Vista Pictures Distribution
《幻想曲》是迪斯尼最具艺术性的一部作品,也是迪斯尼到目前为止重映次数最多的一部经典动画片,它还是电影史上最早的立体声电影,当年,沃特.迪斯尼对这部影片的宣传重点就是标榜它是一部可以“听”动画、“看”古典音乐的作品。
从对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的古典音乐普及教育角度上来看,动画片《幻想曲》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巨大的,但世界音乐界和欧洲电影评论界却站在维护古典音乐内涵的神圣与纯洁的立场上,批评《幻想曲》图解音乐、简化古典音乐的内涵,是“大逆不道”的。
米老鼠被淹过膝盖的大水惊醒,他发现,扫帚人仍然永无休止地往早已灌满的水缸里倒着水,整个屋子已经成了水的世界。
水越积越多,米老鼠不知道解咒的咒语,情急之下,抓起斧头往扫把身上一阵猛砍。在一声和弦后,全曲顿失力量,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没多久,所有的小碎屑都渐渐苏醒过来,扫帚居然分身了,变成了一个个小扫帚,全都更奋力地打起水来。小提琴、低音管、倍低音管、竖笛争相吹出主题,法国号、短号也来凑热闹,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张力。水越积越多,米老鼠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慌乱极了。
在米老鼠的出色表演下,《魔法师的弟子》成为《幻想曲》中最讨人喜爱的篇章,米老鼠那身穿红袍子的小魔法师的造型更是成为60多年来迪斯尼最着名的代表性标记之一。
1940年,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和制片人迪斯尼由于他们在《幻想曲》音乐创意与制作方面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录音技术方面的突破性成绩分别荣获了奥斯卡特别荣誉奖;1998年,《幻想曲》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20世纪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2000年,迪斯尼推出了全新版本的"幻想曲2000",用更加精彩的动画和音乐使人们快乐地跨入新千年,而延续并珍藏保留下来的,仍然是米老鼠扮演的这个滑稽可爱的小小魔法师。
米老鼠的师傅终于出现,沉重的铜管乐器中,魔法大师解除魔咒,乐曲回到与序曲相同的缓慢拍子,水势嘎然而止。
与其他的众多魔法师相比,米老鼠这个小小魔法师的故事不免显得有些单薄,米老鼠就象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平凡普通不起眼的小孩子,他的全部使命就是令人们开心,使观众发笑。然而,正是这个顽皮淘气、不自量力,粗心急躁、蹩脚惹祸、满脸稚气的小小魔法师,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自己那虽不完美却纯真可爱的独特性格,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给人们一种纯粹而又简单的快乐。
从对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的古典音乐普及教育角度上来看,动画片《幻想曲》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巨大的,但世界音乐界和欧洲电影评论界却站在维护古典音乐内涵的神圣与纯洁的立场上,批评《幻想曲》图解音乐、简化古典音乐的内涵,是“大逆不道”的。
米老鼠被淹过膝盖的大水惊醒,他发现,扫帚人仍然永无休止地往早已灌满的水缸里倒着水,整个屋子已经成了水的世界。
水越积越多,米老鼠不知道解咒的咒语,情急之下,抓起斧头往扫把身上一阵猛砍。在一声和弦后,全曲顿失力量,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没多久,所有的小碎屑都渐渐苏醒过来,扫帚居然分身了,变成了一个个小扫帚,全都更奋力地打起水来。小提琴、低音管、倍低音管、竖笛争相吹出主题,法国号、短号也来凑热闹,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张力。水越积越多,米老鼠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慌乱极了。
在米老鼠的出色表演下,《魔法师的弟子》成为《幻想曲》中最讨人喜爱的篇章,米老鼠那身穿红袍子的小魔法师的造型更是成为60多年来迪斯尼最着名的代表性标记之一。
1940年,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和制片人迪斯尼由于他们在《幻想曲》音乐创意与制作方面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录音技术方面的突破性成绩分别荣获了奥斯卡特别荣誉奖;1998年,《幻想曲》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20世纪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2000年,迪斯尼推出了全新版本的"幻想曲2000",用更加精彩的动画和音乐使人们快乐地跨入新千年,而延续并珍藏保留下来的,仍然是米老鼠扮演的这个滑稽可爱的小小魔法师。
米老鼠的师傅终于出现,沉重的铜管乐器中,魔法大师解除魔咒,乐曲回到与序曲相同的缓慢拍子,水势嘎然而止。
与其他的众多魔法师相比,米老鼠这个小小魔法师的故事不免显得有些单薄,米老鼠就象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平凡普通不起眼的小孩子,他的全部使命就是令人们开心,使观众发笑。然而,正是这个顽皮淘气、不自量力,粗心急躁、蹩脚惹祸、满脸稚气的小小魔法师,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自己那虽不完美却纯真可爱的独特性格,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给人们一种纯粹而又简单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