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dos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 豆瓣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 Sir Alexander Gibson
发布日期 1992年7月29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 (Gustav Dheodore Holst,1874 - 1934),英国作曲家。生于具有瑞典血统的音乐家庭。1893年入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学习钢琴、管风琴、作曲和长号。后在歌剧乐队中任第一长号手、管风琴手。1905年起,曾提任过伦敦圣保罗女子学校音乐科主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研究过梵文并对东方哲学深感兴趣。作品富有独特的个性,偏爱于运用多调性技法。其代表作有为供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组曲《行星》(作品32,由七个乐章组成),歌剧《赛维特丽》、《在野猪头酒家》,舞剧《大笨蛋》、管弦乐《圣保罗组曲》等,其中《行星》组曲最为著名。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如此众多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但正是由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这部作品启发了像星球大战这一类的电影音乐,也为交响乐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本盘由皇家苏格兰国立管弦乐团演奏,亚历山大·吉布森指挥,是CHANDOS公司第一张数码录音的CD。
BLACK DYKE MILLS BAND: Complete Champions / 黑磨坊铜管乐队:夺冠作品集 / 黑磨坊铜管乐队:夺冠作品集 豆瓣
BLACK DYKE MILLS BAND / John McCabe
发布日期 2008年10月30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铜管乐队产生于英国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那时很多工人在业余时间都热衷于参加政治活动,老板们为了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于是纷纷资助工人们成立铜管乐队,老板们的目的达到了,早期的铜管乐队也就这样慢慢建立起来了。但到底哪个乐队最先成立,目前还无法确定,而能够确定的拥有最悠久历史且最负盛名的乐队之一是本盘的演奏团体、1816年成立于英格兰的黑磨坊(Black Dyke Mills)铜管乐队。
随着乐器制作技术、院校管乐教育以及演奏水平的不断提高,1860年英国已经拥有了750多支铜管乐队。初期这些乐队的乐器配备不够完善,一直到了19世纪后期,配置齐全的铜管乐队才初步成型。随后乐队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客观上促进了铜管乐队的普及和发展。目前在英国主要有两项铜管乐队赛事,即全英铜管乐锦标赛和英国铜管乐公开赛。全英锦标赛是唯一向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开放的比赛,1856年以来,这个赛事一直是不定期举行的,直到1900年由Arthur Sullivan爵士正式接管本赛事后,才真正规范和延续下来。
始于1853年的英国公开赛,主要是邀请世界各国的乐队参加,第一届的优胜乐队是Mossley Temperance Saxhorn Band。这两大比赛都是每年秋天举行,竞争非常激烈,无论赢得哪项比赛乐手们都会感到无尚的光荣。据英国媒体报道,参加比赛的乐队赛前每周至少排练三个晚上,到了比赛前一星期更是每天晚上都排练。还有其它青年铜管乐比赛也是如此,他们使得学习演奏铜管乐的人越来越多。
英国现在有几千支铜管乐队,其中大部分成立于1900年之前,起初都是由当地的煤矿成立,至今还有一些企业赞助。这些乐队中很多乐队成员是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乐队排练演出,他们的职业是公司职员,随着乐队水平的提高以及频繁的演出锻炼,其中部分人转为职业乐手了,如纽约交响乐团的小号首席Phil Smith 以及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长号演奏家Michael Mulcahy等等。如今,英式铜管乐队在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也很受欢迎。最近几年,铜管乐队在很多欧洲国家也相继成立。欧洲铜管乐队比赛也同样如火如荼。
斯坦福:《复仇号:舰队叙事诗》、《海之歌》、《舰队之歌》 豆瓣
BBC National Orchestra of Wales / BBC National Chorus of Wale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6月23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查尔斯·斯坦福,1852年生于都柏林,1924年卒于伦敦,爱尔兰作曲家、指挥家、风琴家、教育家。1870年就学于剑桥大学,1873-92年任剑桥大学圣三一学院管风琴师,1874-76年在莱比锡师从赖内克,后又在柏林从基尔学习。1873年起任剑桥大学音乐学会指挥,为该会赢得很高的声誉,并最先在英国指挥演出布拉姆斯的作品。1876年,应坦尼森之请,为其戏剧《玛丽女王》(queen Mary)写了配乐,1883-1924年任皇家音乐学院作曲教授,他的学生有沃恩·威廉斯、布利斯、豪厄尔斯、艾尔兰、霍尔斯特、格尼等。 1887-1924年任剑桥大学音乐教授,1885-1902年任巴赫合唱团指挥,并在皇家音乐学院组织的音乐会及歌剧演出中任指挥。1901年以后在数届利兹音乐节上任指挥,同年被封为爵士。其创作产量甚多,最优秀的作品在歌剧、合唱与歌曲。他对勃拉姆斯钦佩之至,成为他在器乐领域至高的向往。他是19 世纪后期英国音乐“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人物。曾为收集爱尔兰传统曲调做了不少编辑和改编的工作。
在斯坦福的创作辉煌期里,其合唱作品尤其著称,这些作品主要是斯坦福受委托为当时英国的一些地方节日中的表演而创作的,包括两部宗教剧、一首《安魂曲》(1897)及一首《圣母悼歌》(1907)。此外,还创作了大量的通常以航海为主题的世俗作品,包括《麦尔度的航行》(The Voyage of Maeldune, 1889)以及本盘所收录的《复仇号:舰队叙事诗》(Revenge: A Ballad of the Fleet, Op. 24, 1886)、《海之歌》(Songs of the Sea, Op.91, 1904)、《舰队之歌》(Songs of the Fleet, Op. 117, 1910)等。《海之歌》与《舰队之歌》为姊妹篇,是斯坦福晚期的作品,两者均采用了英国诗人亨利·纽伯特(Henry John Newbolt, 1862-1938)的诗词写成。
斯坦福的大半生都是在维多利亚时期渡过的,其间英国的殖民扩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日不落帝国”的神话也像泡沫般越吹越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文学创作也应运而生,将一些看似平常的战斗故事升华到了英雄主义的崇高境界,而斯坦福极其喜爱这些史诗和故事。《复仇号:舰队叙事诗》选材自维多利亚时期代表诗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的《叙事诗及其它诗集》,讲述了英国大型帆船“复仇号”1591年遭遇西班牙战舰的攻击,因寡不敌众被西班牙人夺走,故事以舰长格伦维尔爵士倒在甲板上阵亡、“复仇号”随后也因受重创而沉没为结局。斯坦福试图以这部作品向人们表达出这样的一个理念:不管身边的景况如何,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要活得高尚。这部作品编曲手法十分灵巧,声音效果激烈,结构上几乎已接近歌剧,在当时颇受欢迎。
本盘由希科克斯指挥指挥威尔士国立 BBC管弦乐团及合唱团,杰拉尔德·芬利任男中音演唱,获留声机奖,《企鹅》评介四星带花。与第8张一样,该盘在此合集里没有做成首版时的SACD。
埃尔加-小提琴小品 豆瓣
Nigel Kennedy / Peter Petting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28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爱德华·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英国作曲家,自幼随父亲学钢琴与小提琴,异常勤奋,主要靠自学掌握了多种乐器的演奏,尤以小提琴见长。1885年承父业任伍斯特教堂风琴手。他的音乐真实自然,富于创新精神,对英国音乐的发展很有促进。其妻卡罗琳·艾丽丝·罗伯茨对他帮助极大,其成功之作几乎全是在婚后创作的,著名的有:大合唱《杰龙修斯之梦》、《B小调小提琴协奏》、《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合唱曲《黑色骑士》和《奥拉夫国王》等等,他的艺术毫不偏狭,思维极为宽广,曾受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风格庄严而淳朴,英国人民把他看作是英国的贝多芬。他一生忠心耿耿地为提高英国的音乐水平而努力,1904年曾封为爵士并获功绩勋章。此外,还获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坎脱勃莱及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博士学位,1924年被聘为英王御前音乐教师。
埃尔加作为作曲家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把高雅脱俗的陈述与流行风格相结合。和他的大型作品并列的有几十首较轻快的小曲。其特点是旋律妩媚、技巧精湛,这完全得益于其自年轻时所开始积累的实践经验。他成为掌握配器法技巧的超级大师之一,但他对于合唱效果之控制,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他的和声语言源自舒曼和勃拉姆斯,也具备他那一代人所特具的瓦格纳式变化音的色彩,但由于和比才、圣-桑斯的优美雅致相近似,整体显得比较轻快 。他的音乐犹如他的个性,从极其外向的亲切和蔼转为深刻内省的抑郁。
《爱的致意》一译《情人的问候》,作于1888年,原为小提琴与钢琴而作,它不仅是作者埃尔加的代表作之一,而且是小提琴独奏曲中的名篇。本曲具有典型的"小夜曲"风格,轻松而典雅,是极适用于舞会和沙龙等场合的音乐。乐曲为典型的"ABA"三段体加一个尾声构成。A段主题为E大调,4/4拍子,小提琴在高音区奏出饱含深情的旋律,恰似来自情人的绵绵情话;乐曲的B段主题转为 G大调,柔美的曲调中多了一丝哀怨的情调;经过带有泛音色彩的华丽过门,乐曲又回到A段,经过带有复杂情绪的尾声,全曲在A段主题的变奏形式下逐渐减弱而终了,仿佛是情人还在喃喃私语……
奈杰尔·肯尼迪(Nigel Kennedy)1956年出生于英国布莱顿,其祖父曾任BBC交响乐团首席大提琴,与克莱斯勒、海菲兹、鲁宾斯坦等大师合作演奏,过从甚密;祖母为钢琴家,约翰·麦高麦克的钢琴伴奏,也教过恩里科·卡鲁索的孩子;父亲约翰·肯尼迪也是一名大提琴演奏家,曾任皇家爱乐乐团的首席大提琴。使得肯尼迪大红大紫的是他在1989年与英国室内乐团一起录制的维瓦尔第《四季》,该CD曾以200多万张的销量而成为最畅销的古典音乐作品,打破了当时的吉尼斯世界记录,并在英国古典排行榜上稳居榜首位置达一年之久。1997年,肯尼迪荣获BRIT大奖中的“英国音乐杰出贡献奖,2001年获“年度男艺术家”奖。
本盘由小提琴家奈杰尔·肯尼迪和钢琴家佩蒂吉(Peter Pettinger)联手演绎,企鹅三星评介,在《BBC音乐杂志》的问卷调查中被评为埃尔加小提琴奏鸣曲的首选录音。这也是肯尼迪所录制的第一张CD。
杨松斯指挥奥斯陆爱乐乐团: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 豆瓣
Mariss Jansons / 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今日乐评家对柴可夫斯基(1840~1893)常有两种负面评语:其一,他是个肤浅的乐匠;再者,他是一个在歇斯底里边缘徘徊、疯狂投入、沉溺于自我情境的人。然而事实上,这两种评语都不正确。
就一个交响曲作家而言,柴可夫斯基丰富了这个领域,并且对不同风格的作曲家如西贝柳斯、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影响深远。然而直到《第四交响曲》,他才在热烈情绪的表达中发现激发旋律与完美处理曲式的关键,倘若柴可夫斯基当时生活中没有出现那个重大变化,那么他可能会发展成另一种作曲家:比较不信任自己的天赋,也不愿意完全表白自己的情感。但是,命运神秘不可预知的力量——正是他许多作品试着去解释一种现象——直接介入他的生命。
无可避免地,音乐成为宣泄强烈情感的唯一方式,听众可以明显听出来,曲中的情感来自于内心的脆弱与失落极深的感受与了解。在他最富情感的音乐像《第四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曼弗雷德交响曲》中,结构上都展现了他最丰富的原创力。柴可夫斯基也正如他敬仰的莫扎特一样,对舞台音乐和交响曲中角色的刻画与挑战,做出回应。他企图深入他歌剧每个角色的内心,并且在交响曲中创造出情感世界。在谱曲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挥洒情感的自由和控制的方法,那是他生命中最深沉的渴望。
“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山中徘徊。为生活中决定命运的问题苦恼着,被绝望的极端烦恼和过去的罪恶的回忆折磨着,他感受到剧烈的精神痛苦。……他对于他曾经热爱过、而夭折阿斯塔尔塔的回忆折磨着他的心,曼弗雷德的绝望是无止境的。”
IPB Image
Watercolour - Manfred On The Jungfrau (by John Martin)
《曼弗雷德交响曲》(Manfred Symphony Op.58)是柴可夫斯基后期作品,完成于1885年。早在1882年秋天,巴拉基列夫将此题材提供给柴可夫斯基,直到1885年9月13日柴氏才写信给巴拉基列夫说:“《曼弗雷德》完成了……在我一生中向来没有这样努力过,也没有由于工作而觉得这样疲倦,交响曲是依照您的提示而写成四个乐章……自然,它是献给您的。”Manfred是根据拜伦(Lord Byron)的同名长诗谱写的。饱受痛苦和反叛的曼弗雷德形象是整个作品的中心主轴:曼弗雷德悲剧的主题在交响曲各个乐章贯穿发展着。
第一乐章的引子是交响曲的基本主题,是一幅曼弗雷德的心理画像,也是整首交响曲最主要的一部分。
阿斯塔尔塔(Astarte)是柴可夫斯基所寻求的 “高尚的、光明的人物形像”,这是幸福的象征,也是所渴望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找到的,主题时隐时现,逐渐形成一个抒情诚挚的旋律。他的尾声是悲剧性的,具有“葬礼进行曲”的性质。
第二乐章是轻快而有活力的谐谑曲。作曲家拟有如下的标题:
“阿尔卑斯山的女神,在瀑布水珠的彩虹中,出现在曼弗雷德的面前。”音乐体现了大自然的美和生机勃勃的景象。中段如歌的旋律,优美深情十分动人。进入高潮时,出现曼弗雷德主题,仿佛是主人公在回味着人间的悲苦。
第三乐章是“间奏曲”式的行板、活泼轻快的牧歌。作曲家的标题是:
“山中居民朴实的、贫困的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景象。” 牧歌的曲调纯朴而富于诗意。紧张而悲剧性的曼弗雷德主题突然打断了如歌的愉块音调,乐队中响起了钟声,又是充满了忧郁和悲伤的影象像在徘徊,牧歌的音调最后愈来愈弱,以至消失在远方。
第四乐章的快板,生动描绘出拜伦长诗中最阴郁和幻想的一个情节:
——地狱统治者阿里曼的王国(在长诗中阿里曼是一个寓意的形像。“世界的罪恶”的代表者)。曼弗雷德毫无畏惧地来到这里,他为思念的阿斯塔尔塔而苦恼着,想借助于地狱之神把她召唤来。作曲家的标题是这样的:
“阿里曼的宫殿,地狱的狂欢。曼弗雷德出现在杂乱的狂欢中,呼唤阿斯塔尔塔和她的出现;他被宽恕了;曼弗雷德之死。” 曼弗雷德之死是通过低音声部缓缓奏出中的世纪圣歌《愤怒的日子》来描述的。1831年,自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首次引用此旋律后,西欧作曲大师们相继效仿,该曲也成了诸多音乐名作中死神的象征。
Shostakovich: Violin Concertos No. 1, Op. 77 & No. 2, Op. 129 豆瓣
Lydia Mordkovitch /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发布日期 1989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01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77: I. Nocturne: Moderato Neeme Jarvi 12:29
02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77: II. Scherzo: Allegro Lydia Mordkovitch 6:29
03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77: III. Passacaglia: Andante Neeme Jarvi 14:44
04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A minor, Op. 77: IV. Burlesque: Allegro con brio Lydia Mordkovitch 4:47
05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C sharp minor, Op. 129: I. Moderato Neeme Jarvi 13:03
06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C sharp minor, Op. 129: II. Adagio Lydia Mordkovitch 9:36
07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C sharp minor, Op. 129: III. Adagio - Allegro Neeme Jarvi 8:13
肖斯塔科维奇:第一钢琴协奏曲、室内交响曲 豆瓣
蒙特利尔音乐合奏团 / Maxim Shostakovich 马克西姆·肖斯塔科维奇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9年2月1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肖斯塔科维奇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读书时,是钢琴和作曲的双料高材生。他在作曲和演奏这两方面的天赋使他创作了《C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为钢琴、独奏小号和弦乐队而作),作品35号。这部作品创作于1932年,配器采用小型乐队的编制,这表明了他对古典室内乐形式深怀偏爱。作品于1933年10月15日首演,由斯蒂多里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协奏,肖斯塔科维奇本人演奏钢琴,这一年他刚刚27岁。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肖斯塔科维奇不止一次地说过,他的这部作品当年“填补了苏维埃器乐协奏曲音乐创作的空白”。
这部作品充满了灵感和朝气,既体现了古典室内乐的灵透,又有着现代交响乐的丰茂。全曲格调轻松欢快,有着莫扎特般的乐天情趣,而没有他其后交响曲中的那种历史沉重感。作品反映了作曲家此时的真实创作状态。肖斯塔科维奇在音乐的美学追求上,崇尚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等人,他不认同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和马勒,更对勋伯格的前卫派敬而远之,但他在音乐形式和手法上的求新求变上,在和声的戏剧性冲突上,与“新古典主义”的斯特拉文斯基异曲同工。例如在第二和第四乐章中,肖斯塔科维奇两次运用了爵士乐的蓝调乐句。但只是浅尝辄止,没有加以过分的渲染。他继承了柴科夫斯基对于俄罗斯民歌旋律的咏叹,但又加进了滑稽和幽默的音乐元素,这在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中是不多见的。而在钢琴的歌唱性方面,他更多地倾向于拉赫玛尼诺夫那样的抒情性, 宽广绵长,意境深远。这可以从第一乐章呈示部的第一主题那里听出。作品适度地恪守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框架之内。但是,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高明之处在于,他的音乐不是单纯地归为喜剧性或悲剧性,而是还包括有一种“第三性”的东西,也就是“冷眼看世界”的态度。
本协奏曲由肖斯塔科维的孙子小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Dmitri Shostakovich Jr.)钢琴演奏,其儿子马克辛姆·肖斯塔科维奇(Maxim Shostakovich)指挥蒙特利尔音乐合奏团协奏,乃肖氏三代人共同的一个作品。
肖斯塔科维奇的室内交响曲,其实都是弦乐四重奏的改编版。肖斯塔科维奇的学生巴尔沙伊改编了4首,据第三号(Op.73a)、第四号(Op.83a)、第八号(Op.110a)、第十号(Op.118a)弦乐四重奏改编,所以这4首交响曲最权威的版本就是巴尔沙伊指挥欧洲室内乐团DG版。而Chandos公司的这个版本是其中的第八号(Op.110a),由图洛维斯基指挥,蒙特利尔音乐合奏团演奏,也是一个可以备选的版本。
普罗科菲耶夫:第六交响曲、圆舞曲组曲 豆瓣
Royal Scottish National Orchestra / Neeme Järvi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9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 (Sergei Prokofiev,1891-1953),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音乐,1904年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在毕业演奏会上独奏自己创作的《降D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并获安东·鲁宾斯坦奖。最初以钢琴家身份活跃在国内外乐坛。他早期作品的音乐语言清新而有朝气,继承了古典传统而又有大胆革新的精神,某些作品则受现代主义影响;晚期作品风格简朴而抒情,尤以《第七交响曲》最为典型。主要作品还有童话歌剧《三个桔子的爱情》,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声乐- 交响组曲《冬日的篝火》,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灰姑娘》、《宝石花》,清唱剧《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保卫和平》,歌剧《战争与和平》,以及不少钢琴、小提琴的器乐作品。是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普罗科菲耶夫的《第六交响曲》作于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普遍被认为是《第五交响曲》的姊妹作,所不同的是后者更多地是一部胜利的赞歌,而前者则更着重于战争的阴暗面而成为对二战给人类所带来的灾难的一部挽歌。由于与党的路线背道而驰,《第六交响曲》从1948年开始遭到了斯大林领导下的苏俄政权的批判,但它在艺术评论界却是广获好评的。 《圆舞曲组曲》,Op. 110,作于1946-1947年间,1947年5月在莫斯科首演,普罗科菲耶夫自任指挥。该组曲由六首圆舞曲组成,改编自其三个作品中的圆舞曲:歌剧《战争与和平》、舞剧《灰姑娘》以及为电影《莱蒙托夫》的配乐。 本盘由贾维指挥苏格兰国家交响乐团,《企鹅》评价三星。
杨松斯指挥奥斯陆爱乐:柴可夫斯基交响曲全集 豆瓣
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 Mariss Janson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4月29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交响全集/扬颂斯Complete Symphonies》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古典”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01 Symfoni Nr 1 G Moll Op 13 'Winter Daydreams'
02 Symfoni Nr 1 G Moll Op 13 'Winter Daydreams'
03 Symfoni Nr 1 G Moll Op 13 'Winter Daydreams'
04 Symfoni Nr 1 G Moll Op 13 'Winter Daydreams'
05 Symfoni Nr 2 C Moll Op 17 'Little Russian'
06 Symfoni Nr 2 C Moll Op 17 'Little Russian'
07 Symfoni Nr 2 C Moll Op 17 'Little Russian'
08 Symfoni Nr 2 C Moll Op 17 'Little Russian'
09 Symfoni Nr 3 D Dur Op 29
10 Symfoni Nr 3 D Dur Op 29
11 Symfoni Nr 3 D Dur Op 29
12 Symfoni Nr 3 D Dur Op 29
13 Symfoni Nr 3 D Dur Op 29
14 Symfoni Nr 4 F Moll Op 36
15 Symfoni Nr 4 F Moll Op 36
16 Symfoni Nr 4 F Moll Op 36
17 Symfoni Nr 4 F Moll Op 36
18 Capriccio Italien, Op. 45
19 Manfred Symphony, Op. 58
20 Manfred Symphony, Op. 58
21 Manfred Symphony, Op. 58
22 Manfred Symphony, Op. 58
23 Symfoni Nr 5 E Moll Op 64
24 Symfoni Nr 5 E Moll Op 64
25 Symfoni Nr 5 E Moll Op 64
26 Symfoni Nr 5 E Moll Op 64
27 Symfoni Nr 6 B Moll Op 74 'PathÉtique'
28 Symfoni Nr 6 B Moll Op 74 'PathÉtique'
29 Symfoni Nr 6 B Moll Op 74 'PathÉtique'
30 Symfoni Nr 6 B Moll Op 74 'PathÉtiq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