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CA
Mendelssohn: Midsummer Night's Dream, Symphony No.3 "Scottish" / Maag, LSO 豆瓣
Peter Maag / Marion Low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6月13日 出版发行: DECCA
Peter Maag conducts a delightfully fresh "Scottish" Symphony, keeping tempos moderately brisk, textures lean, and phrasing intuitive--that is, everything flows easily and logically. The first movement's slow introduction is not weighted down with profundity but instead sets the stage for the terse, energetic allegro to follow. Maag's scherzo is not as fast as Abbado's (also on Decca), but is still vibrant and allows much inner detail to register. The Adagio can be (and often is) the soggy center of this symphony, but Maag's beauty-in-motion conducting prevents any static dullness from setting in, letting the music emerge as the moving piece it is. Maag begins the finale attacca, quickly dispelling the adagio's mood with flashes of fire from the violins.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s brass and strings really enliven the confrontations near the movement's end, before the seemingly tacked-on coda (Mendelssohn could have left well enough alone with the quiet ending) which, thanks to thrilling horn playing, sounds less tiresome than usual.

The well-filled (79 minutes) disc includes Maag's selections of incidental music from Mendelssohn's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This includes the usual Overture, Scherzo, Nocturne, and Wedding March, as well as four additional selections, some with female chorus and soprano soloists (Jennifer Vyvyan and Marion Lowe) who help create the fairytale atmosphere with vivid, pointed, and colorful singing. This collection allows us to probe deep into Mendelssohn's work without getting bogged down in the repetitions and minutiae of the complete version. The London Symphony again fulfills Maag's vision, playing with sparkle and polish. Decca's 1960 recording of the symphony is full and clear with plenty of depth; the 1957 sound for Midsummer is dynamically limited by comparison.

--Victor Carr, ClassicsToday.com
奥伊斯特拉赫 欣德米特 康德拉辛 霍伦斯坦:莫扎特交响协奏曲 降B大调二重奏;布鲁赫 苏格兰幻想曲;欣德米特 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Mozart / Bruch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1年12月24日 出版发行: Decca Import
辛德米特:《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苏格兰幻想曲》,莫扎特:《降E大调交响协奏曲》,为小提琴和中提琴而作的《降B大调二重奏》/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演奏,欣德米特指挥伦敦交响乐团。“企鹅”评价三星,“大师传奇系列” !

01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Violin, Viola And Orchestra In E Flat, K.364-Allegro Ma
02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Violin, Viola And Orchestra In E Flat, K.364 - Andante
03 Sinfonia Concertante For Violin, Viola And Orchestra In E Flat, K.364 -Presto
04 Duo For Violin And Viola In G, K.423 - Allegro
05 Duo For Violin And Viola In G, K.423 - Adagio
06 Duo For Violin And Viola In G, K.423 - Rondeau (Allegro)
07 Scottish Fantasy, Op.46 - Adagio Cantabile
08 Scottish Fantasy, Op.46 - Scherzo - Allegro; Adagio
09 Scottish Fantasy, Op.46 - Andante Sostenuto
10 Scottish Fantasy, Op.46 - Finale (Allegro Guerriero)
11 Violin Concerto - M?Ssig Bewegte Halbe
12 Violin Concerto - LangsamH
13 Violin Concerto - Lebhaft
郑京和/肯佩/迪图瓦: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9.3 (6 个评分) Kyung-Wha Chung / Rudolf Kemp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8月10日 出版发行: Decca
韩裔小提琴家郑京和可说是女性小提琴家中最出类拔萃的佼佼人物,她弓法精准利落,快板明亮爽朗,慢板柔韧致密,
演奏宜古宜今,如此全方位的表现即使男性小提琴家中也罕有其匹。辑中收录之两首小提琴协奏曲均是郑京和的拿手好
戏,分别录制于70年代与80年代,担任协奏的肯培与迪图瓦亦是一时之选,表现较郑京和毫不逊色。录音虽有模拟与数
字之分,而有不同的质感,但就聆赏上效果同样出色,郑京和于演奏中所散发的个人魅力,亦丝毫不见减损。

留声机杂志—
这是神奇、光灿的出色演奏,充满门德尔颂式的优雅,久已未见如此大师级的演奏了。郑京和是位可畏的演奏家,
她的弓法锐利钢劲且精准…布鲁赫作品中的抒情乐段明亮丰润,自始至终均有最出色的表现。

企鹅唱片评鉴—
似火花一般且欢愉,可爱的慢板乐章更是鲜活如歌。
德沃夏克:九首交响曲(全集) 豆瓣
Antonin Dvorak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2月11日 出版发行: Decca
Amazon.com essential recording
For decades, there were only three complete collections of Dvorák's symphonies: this one; Rowicki's with the same orchestra; and Kubelik's with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Kertész offers the most rustic, gutsy interpretations of all. Famous for his dislike of rehearsals, he allows the London Symphony to make a much rougher sound than his colleagues tolerate, and though not the last word in polish, the results have a spontaneous charm that's pretty hard to resist. More to the point, Dvorák's early symphonies (Nos. 1 to 5) remain sadly neglected, and each one of them is full of gorgeous tunes cloaked in mellifluous orchestration. At budget price, this set now costs less than it did on LP in the 1960s. How can you do better than that? --David Hurwitz
索尔蒂:马勒第一交响曲 豆瓣
Georg Solti /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Decca / London
2010年5月23日 听过
索大爷,其实哥不知道你的马一算不算好~~~但是你运气好~~~今天哥听你的马一听得很有味道呵呵~~~给五星啦~~~
CSO DECCA Mahler Solti symphony
巴伦博伊姆:2009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豆瓣
Daniel Barenboim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发布日期 2009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已经有超过六十年光荣历史。作为一项年度最热门的古典音乐事件,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有着全球性的影响力。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向全球五十多个地区转播,全世界有数以千万的人们观看。
2009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第一次由阿根廷——以色列钢琴家、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执棒。从1991年到2006年,巴伦博伊姆是芝加哥交响乐团的常任指挥,从1992年开始,他还是柏林State Opera Unter den Linden 的音乐总监。巴伦博伊姆与维也纳爱乐乐团从1989年开始合作,现在他已经是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客席指挥。
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豆瓣
Georges Pretre / Wiener Philharmoniker
发布日期 2010年1月12日 出版发行: Decca (UMO)
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由乔治·普莱特指挥。
新年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人们庆祝新年的方式有各种各样,但世界各大城市都不约而同地会有一场高水准的音乐会,在轻松美妙的音乐中宣告新的一年的开始。
新年举行音乐会的传统源自维也纳。时至今日,每年一度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仍是世界最引人注目的年度音乐盛会,全球绝大部分电视台和电台都进行现场直播,听众数以千万。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票都要提前几年预订,音乐会的CD和录像资料的发行权都是各唱片公司争夺的焦点,因为它意味着崇高的声誉和丰厚的商业利润。中国中央电视台于1996年以后一直派专题摄制组去维也纳现场直播,使国人对维也纳和新年音乐会有了更多的了解。
每年的1 月1日上午,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大厅——富丽堂皇的维也纳金色大厅被鲜花装点得分外秀丽,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在全球的瞩目下举行,演出的曲目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及其家族的音乐作品,由世界历史最悠久、素质最高超的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新年音乐会展示的是人类最文明、最欢快、最明亮的侧面,高雅、轻松、豪华、热烈是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最大特点。
Saint-Saens: Danse Macabre 豆瓣
9.8 (10 个评分) Charles Dutoit / Kyung Wha Chung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5月12日 出版发行: Decca
这张碟是Decca的“Ovation”系列里的精华之一,三星带花名盘。迪图瓦指挥爱乐/皇家爱乐乐团演奏,郑京和小提琴,录音地点是著名的伦敦金韦斯大厅。迪图瓦以其敏感度,极力发挥出圣桑音乐特质,管弦乐处理令人愉悦。《骷髅之舞》充满了想象力,《年轻的海格勒》则是一首较具企图的乐曲,优雅动听;而《英雄进行曲》华丽灿烂。
《死之舞》是根据法国诗人卡扎里斯的同名诗篇改编的,描写死神在墓地里为一群骷髅拉小提琴的故事。尽管是描写死神的,但其中的旋律特别是小提琴却很动听。《骷髅之舞》又名《死之舞》,从字面上看似乎有点毛骨悚然,但细听之下却发现是一首非常优美和富有想象力的交响诗!是法国近代作曲家卡米尔•圣桑继《动物狂欢节》后最为世人熟知的名曲。旋律采用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曲调,深刻而生动地描绘了死神在墓地里为一群骷髅拉小提琴的“派对”场景。
尽管音乐是讲述所谓“不吉利的东西”,但由于旋律娓娓动听、高潮时澎湃激昂,再加上以小提琴、木琴、鼓乐打击为主的大型管弦乐作鸣奏,栩栩如生地塑造出大批骷髅闻曲起舞的“卡通”形象。不仅没有幽怨、恐怖的感觉,还焕发出一种热闹、激扬的舞会气氛,使人百听不厌!
唱片为Decca的Ovation系列之精华,由指挥大师迪图瓦指挥爱乐及皇家爱乐乐团倾力演奏。录音更采用了笛卡独门的ADRM模拟转数码秘方,令声音(特别是小提琴)纯净、顺滑,充满模拟味道。需要留意的是此碟电平极低,因此最强音与最弱音之间的动态对比非常明显,给重播器材带来严峻考验。尤其在《骷髅之舞》高潮时,各种敲击与管弦乐的强奏如金鼓齐鸣,低音冲击力犹如五雷轰顶,震天动地!第四段《引子与随想回旋曲》更有蜚声国际的韩籍小提琴家郑京和的演出,小提琴和大鼓的刚柔交替带来了震撼的戏剧性hi-fi效果,残响的延伸和舞台感的深阔完全将昔日伦敦金韦斯演奏大厅活现眼前。
同碟中还收录了《年轻的海格勒》和《英雄进行曲》,都是名演录。
圣桑《骷髅之舞》:
不可回避的优美旋律,骷髅之舞,邪恶而又让人惊艳的音乐力量!
这不是一首歌曲,而是一首不可回避的优美旋律!一首能让你热血沸腾的曲子!好嘲弄出名的圣—桑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相当明确的标题,怀着一种可怖的寓意,来构筑他的这首作品的。这是一则古老的神活所叙述的万圣节之夜,据说每年十—月一日,所有的鬼魂在午夜里都聚在一起狂歌乱舞。乐曲开始时,竖琴在弦乐器持续和弦的陪伴下,准确地拨出十二个附点二分音符,宣告“鬼魔的时辰”已经到来,墓地的石门随即大开,众鬼魂那从自己的墓穴里爬出来,为首的一个拿着一把小提琴,这就是死神;现在,他正在调试他的乐器 ---按作者的要求,乐队的独奏小提琴的调弦比较特别,它的第四根弦(E弦)调低半音(成bE),同第三根琴弦(A弦)构成一个减五度音程,因此给人一种古怪的感觉。接着诸鬼魂的群舞便开始了。
交响诗《骷髅之舞》 又名《死之舞》,作品完成于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作者所作的四部交响诗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乐曲是根据法国诗人亨利• 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诗写成。
乐曲旋律采用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给人以阴阳怪气的感觉。起初音很弱,逐渐发展到全奏,好象聚集到墓场上的骷髅越来越多,舞跳得越来越热烈。木琴的乾枯音色,描写了骷髅在跳舞中的互相碰撞声。乐曲根据诗的内容,从半夜的钟响开始,先用竖琴在D音上反复了十二次,表明半夜零点的到来。突然,独奏小提琴奏出圆舞曲的节奏,描写死神的骷髅互相击碰着出现了。作品要求小提琴用特殊的调弦,形象地刻画出骸骨的击碰声。接着由长笛以弱音奏出富有特征的主题,小提琴奏出坟墓的主题,也就是第二主题,描绘出深夜墓地寂静和恐怖的气氛。整部作品具有神秘、恐怖的特色。
法国作曲家圣桑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但真正著名的并不多,而这首管弦乐交响诗《骷髅之舞》却是他最为著名作品之一。
这首曲子根据法国诗人卡扎利的诗歌而作:
咕咕,咕咕,咕咕,
这是死亡之舞,
脚跟着节拍起舞,
死神也敲着基石,
在深夜里猛奏舞蹈的音符;
咕咕,咕咕,咕咕。
这是死亡之舞,
深夜里寒风呼叫,
菩提树的呻吟像海浪呼啸,
发亮的骨架,
带着帷帐在东奔西逃;
咕咕,咕咕,咕咕,
骷髅拥抱着狂舞,
带给人们恐惧和痛苦,
嘘,
舞蹈的声浪已经停止,
骷髅们仓皇逃跑,
因为已鸡鸣破晓。
极致 德沃夏克 作品集 豆瓣
Rowicki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发布日期 2008年3月11日 出版发行: Decca
Ultimate Dvorak: The Essential Masterpieces. The title alone lends itself to all kinds of problems. Who decides which of Dvorák's compositions are indeed his "essential" ones? Are the performances of these masterpieces also the ultimate? This five-disc collection by Decca is certainly an adequate introduction to some of Dvorák's most popular works: the final three symphonies, the cello concerto, and the Serenade for Strings. What's more noticeable is what's missing; despite Dvorák's rathe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chamber music, this genre is passed up in favor of lesser-known works like the Op. 44 Wind Serenade or both the Op. 46 and Op. 72 Slavonic Dances. The actual performances throughout the five CDs are, again, adequate. The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heard performing the Seventh, Eighth, and Ninth symphonies, suffers from some unusual and unexpected balance problems. Julian Lloyd Webber's interpretation of the Cello Concerto is neither remarkably in tune, nor musically enthralling. The highlight of the collection is the beautifully performed Serenade for Strings with the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Apart from its bargain price, however, most listeners may do better shopping for Dvorák's "essential masterpieces" using the a la carte method: choose superior performances of fewer works rather than passable performances of more compositions. ~ Mike D. Brownell, All Music Guide
极致 壮丽古典音乐 豆瓣
V.A.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DECCA
专辑介绍:
关于DECCA的《Ultimate》极致系列:
DECCA 公司出版的《Ultimate》极致系列包括多套5CD一组的主题选集,着重地介绍了各个时代的大师们最有影响力、最广为流传的古典音乐作品,其中包括贝多芬、巴赫、肖邦、柴可夫斯基、莫扎特、舒伯特等的必听之作。此外,该系列还以不同体裁作为类别划分,加入了古典小提琴、大提琴、钢琴、钢琴协奏曲、休闲古典、巴洛克、歌剧等主题选集。虽然这个系列中某些选曲的录音年份有些久远,但演绎者中不乏宗师级的人物,故欣赏价值也是颇高的。全系列由环球公司下属的德国 EDC压片生产,品质优良,而封面设计则简约而不失典雅。该系列比较适合初涉古典音乐的朋友欣赏、收藏,通过这套入门级的CD能对古典音乐有一个基本的、初步的认知和了解。而已是古典音乐爱好者的乐友,或许也能从中找到一些自己可能还没有听过的演绎版本。
部分作品简介:
《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该曲作于1880年。这一年是俄国皇帝亚历山大二世即位二十五周年,当时筹划举行一个“俄罗斯历史活动画面配乐展览会”,画面的题材选自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些故事和传说。鲍罗丁的交响音画《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就是为其中的一幅画面所写的配乐,这部音画由于其朴实动人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意境而得以广泛地流传,成为世界名作。作品描绘了一支骆驼商队在俄国军队的护送下,行进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上,由远而近,继而又消失在空旷的远方。这是一部形象鲜明,具有珍贵艺术价值的标题交响诗。1881年,鲍罗丁访问李斯特时,曾把这部作品呈献给李斯特。原曲的总谱出版于1882年。本曲为小快板,A大调,2/4拍子。
乐曲一开始由第一小提琴在高音区轻轻地奏出空八度的持续泛音,描绘了草原的寂静空旷。在这个背景上由长笛和双簧管歌唱性地奏出和平的俄罗斯民歌旋律,这就是乐曲的第一主题。
大提琴和倍大提琴拨奏着固定的音型,使听者联想到远方传来的骆驼和马队的脚步,感到一支商队正逐渐走近。他们在俄罗斯士兵的保护下,好象十分安详、无忧无虑。英国管吹出的描写商队的音乐悠扬迷人,且具有东方特点,这就是乐曲的第二主题。
音乐由小提琴E音的持续音变成了合奏。马和骆驼的蹄声及俄罗斯民歌在进行中成和声的关系,接着,乐队以全奏来演奏出一支威武的进行曲。脚步声和蹄声融为一体,再一次响起了由大提琴伴奏、英国管演奏的悠扬迷人的带有东方特点的音调。接下去,小提琴将乐曲推向了高潮。中提琴和大提琴过后,出现了双簧管演奏的俄罗斯民歌,与小提琴演奏出的东方式音调构成对位的组合。随后,音乐又在全奏中加以发展,表现出商队和军队间的融洽关系。在军队的保护下,商队安然地在草原上继续行进,越来越远,渐渐消失在远方。
《鲁斯兰和柳德米拉》:
1837 年春,格林卡构思写作了第二部歌剧《鲁斯兰和柳德米拉》,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神话歌剧。格林卡在剧中歌颂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不畏艰险的勇敢精神。歌剧音乐出色,其声乐部分着力刻画人物的气质和心理,管弦乐部分继续运用了交响性发展手法,浓郁的俄罗斯气质与迷人的东方情调交融在一起,配器简洁、清澈,富有色彩。1842年,格林卡完成了歌剧的全部创作,并与当年的12月9日在圣彼得堡公演。但这部作品并未引起轰动,只有少数作曲家认为它是“非常成功的”, “在俄罗斯的土壤上又出现了美丽的花朵”。《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遭到贵族社会的抵制,他们在最后一幕前集体提前退场,以表示不满。对于反对派的意见和攻击,格林卡采取了委曲求全的策略,他不得不接受各种修改建议,结果把这部本来很优秀的作品改得面目全非,歪曲了原有的创作构思。直到格林卡逝世后的70年代,《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才以本来的面目再现于世,并赢得了积极的评价。
《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歌剧的序曲是格林卡最出色的交响作品之一,直至今日仍然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而且还被改编为各种形式的轻音乐。它以鲜明、生动的音乐语言,概括了歌剧的剧情,表达了正义战胜邪恶之后,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这部序曲的旋律轻快、华丽,演奏技巧高超,在俄罗斯管弦乐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序曲的引子是对鲁斯兰坚不可摧的力量的描写,欢快的、充满活力的节奏渲染出婚礼场面的热烈欢腾气氛。第一主题豪放、奔腾,勾划出鲁斯兰跃马挥戈,一往无前的英雄形象。第二主题充满高尚而热烈的爱情的歌声,曲调来自歌剧第二幕鲁斯兰的咏叹调,富有很强的俄罗斯性格激烈的展开部展现出鲁斯兰与恶魔数次较量、搏斗的场面。而当再现部出现时,比原来的气势更为宏大,甚至还出现了下行全音阶,胜利的喜悦之情也随之洋溢其间。最后乐曲由强有力的和弦引出热烈而壮大的场面,全曲在欢庆胜利的气氛中结束,把光明战胜了黑暗的这一喜讯告诉人们。
《西班牙狂想曲》:
夏布里埃和当时的许多法国人一样,都醉心于西班牙。他访问西班牙时,曾悉心研究过那里的音乐、舞蹈和舞蹈家,而且详细地做了笔记,并经常在给友人的信中生动地谈论起这些问题。1882年11月,他从格拉纳达写信给友人。信中提到:“每天晚上,我们到咖啡馆听音乐,那里演唱马拉圭那、索立达、萨帕台阿多和佩台涅拉,还有那里的舞蹈,说实话,那是纯而又纯的阿拉伯舞蹈。你若是能看到她们的臀部像脱了臼似地扭来扭去,我敢说你再也不想离开。在马拉加,那舞蹈越跳越狂热,我不得不带了我的妻子离场;不用说,你也知道我记录了有关这些音乐的不少东西……”。这就是我们在夏布里埃的《西班牙狂想曲》中听到的那种色彩与激情。
这部作品是为钢琴而谱写的,后由作者配器。整个乐曲主要包括两种西班牙舞曲:马拉圭那(一种狂热而放荡的舞蹈)和霍塔(一种火热、冲动的快速圆舞曲,边唱边跳)。乐曲的第一主题为霍塔主题,由大管和小号奏出,其间有三角铁进行点缀。这一具有跳跃性的主题,带有狂放的西班牙民间风格;经过整个乐队对第一主题的反复,乐曲进入第二主题。第二主题为圆舞曲式,依然奔放的性格中不乏抒情色彩,其后又产生各种多姿多彩的派生主题,生动地描绘出节日般的欢庆气氛。
《波莱罗舞曲》:
由法国作曲家莫里斯·拉威尔创作于1928年。《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最后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乐方面的一部最优秀的作品,同时又是二十世纪法国交响音乐的一部杰作。本曲是拉威尔受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委托而作。民间舞蹈风格的旋律是这部作品的基础。“波莱罗”原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响板击打节奏来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间部和再现部构成。但拉威尔所作的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莱罗”的标题,实际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也是拉威尔为数不多的专为乐队而写的作品之一。
舞曲开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拨弦来表现“波莱罗”的节奏(铃鼓自始至终打着相同的节奏)。这种节奏持续四小节之后,从第五小节开始出现了第一主题,这个主题依次在长笛、单簧管等乐器上展开,音乐富有生气,给人以明朗、安静的感觉。乐曲的第二主题是第一主题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题重复两次之后进入,这一部分也是由两段组成,中间还使用了几个变化音。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穿插重复进行,没有展开和变奏,只是不断地更换乐器,音乐的力度也逐渐加强。全曲中,这种反复共进行了九次。音乐的结尾以转调和乐队的全奏达到高潮。
《意大利随想曲》:
作品完成于1880年夏,初演于同年十二月十八日。1879年十二月至第二年三月,柴科夫斯基曾旅居意大利罗马,其间广泛收集了意大利的民间音乐素材。 1880年二月十七日,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说:“在过去的数天中,我已写好了《意大利随想曲》的草稿,这是根据意大利民间的若干流行曲调而谱写成的。我想这一作品是成功的;它所以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要归功于这些从无意中得来的动人曲调——有些是我从民歌集里收集来的,有些是我在马路上亲耳听到的”。由此可见,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之所以雅俗共赏,流传广泛,与他不断从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有着密切关系。
乐曲开始,小号和短号同时吹奏出华丽而又带有号角味的音调。在伴奏音型之后,由小提琴、大提琴奏出具有“随想”气质的主题,这一主题采用“威尼斯船歌”的形式,为行板,A小调,6/8拍子,带有摇动性质的旋律中流露出明显的伤感色彩。接下去是这个主题的发展。当乐曲发展到高潮时,号角声再次出现,紧接着是主题的再现。然后,由双簧管吹出意大利民谣《美丽的姑娘》。这一部分为小快板,A大调,6/8拍子,旋律温柔动听,富有意大利民歌特色。在逐渐加快的速度之下,乐曲进入了下一部分。其主题的前半部分为中庸的快板,降E大调,4/4拍子,号角般欢快有力的旋律,具有罗马市民庆祝狂欢节时的气氛;主题的后半部分是带有舞蹈节奏的歌唱性旋律,优美舒展。经过对前面几个主题的反复与展开,全曲在异常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匈牙利进行曲》:
作于1846年,管弦乐曲,为柏辽兹所作戏剧《浮士德的沉沦》(作品24号)第一部分的选曲,首演于巴黎。《浮士德的沉沦》取材于德国文学家歌德的长诗《浮士德》的第一部。1845年作者旅居布达佩斯时,听到匈牙利民间乐曲《拉科奇之歌》后深受感动,于是将此曲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用于所作的《浮士德的沉沦》。
匈牙利王子弗朗兹·拉科奇二世(1676-1735)是匈牙利反抗哈布斯王朝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其军中常演奏一首咏唱风格的器乐曲,名为《拉科奇之歌》。传说此曲为宫廷乐师巴尔纳所作,后被改编为进行曲,在匈牙利民间广泛流传。《浮士德的沉沦》第一部分的内容为:浮士德独自漫步在匈牙利原野上,天色破晓,田野上响起农民的合唱和民间舞曲。突然远处传来雄壮的号角声,出征的匈牙利军队列队走来。这时乐队演奏本曲。本曲常单独演奏,或与此剧另两首器乐选曲《鬼火小步舞曲》和《精灵之舞》组成组曲演奏。
乐曲采用A小调,2/2拍。首先由圆号、小号、短号吹奏出进行曲节奏的号角性音调作为引子,其节奏型带有军鼓敲击的特点,表现了军队行进的步伐;接着,在木管和弦乐器的伴奏下,短笛、长笛和单簧管呈示出进行曲主要主题,其富于跳跃感的旋律,活泼而充满生气,使人联想到精神抖擞的匈牙利军队的行进队列。十八世纪初,匈牙利军乐多采用一种单簧管类型的民间木管乐器。本曲采用单簧管和无簧木管乐器,可能就是为了“再现”两百多年前匈牙利军乐队的音响效果。乐曲的中段存在一系列变化,由整个乐队在下属调上奏出了雄壮粗犷的旋律,经过多次演变之后,再现主要主题。最后在声势浩大的进行曲声中全曲结束。
《死之舞》:
交响诗《死之舞》完成于1874年,1875年在巴黎首次上演,是圣桑所作的四部交响诗中最负盛名的作品。乐曲是根据法国诗人亨利·扎里斯的一首奇怪的诗写成。
乐曲旋律采用了中世纪末日审判的圣咏《愤怒的日子》的曲调,给人以阴阳怪气的感觉。起初音很弱,逐渐发展到全奏,好象聚集到墓场上的骷髅越来越多,舞跳得越来越热烈。木琴的干枯音色,描写了骷髅在跳舞中的互相碰撞声。乐曲根据诗的内容,从半夜的钟响开始,先用竖琴在D音上反复了十二次,表明半夜零点的到来。突然,独奏小提琴奏出圆舞曲的节奏,描写死神的骷髅互相击碰着出现了。作品要求小提琴用特殊的调弦,形象地刻画出骸骨的击碰声。接着由长笛以弱音奏出富有特征的主题,小提琴奏出坟墓的主题,也就是第二主题,描绘出深夜墓地寂静和恐怖的气氛。整部作品具有神秘、恐怖的特色。圣桑一生写了许多作品,但真正著名的并不多,而这首管弦乐交响诗《骷髅之舞》却是他最为著名作品之一。
《牧神的午后前奏曲》:
法国作曲家拉威尔(Maurice Ravel)说:“假如在临死之前有可能再听音乐的话,我要听《牧神的午后》”。《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是一部标题性交响诗,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德彪西的成名作,德彪西受与他同时期的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梅的影响,以马拉梅的新诗《牧神的午后》为标题,反复修改后于1894年完成了这部交响诗。
牧神是古罗马神话中半人半羊的农牧之神,人面羊耳,头上生角,人臂羊腿,吹一支竖笛。《牧神的午后前奏曲》以长笛在柔和的低音区开始,速度平缓,表现出牧神在半睡半醒间陶醉于对三个盘旋于林中半空的美丽仙女的暇思中,慵懒的醒来后却不确定仙女们的造访是他神魂颠倒的幻影还是回忆。竖琴的刮奏引出圆号缠绵的对话,而后长笛、单簧管、双簧管、圆号相继独奏,把一场爱情的白日梦表现的朦胧恍惚,细腻柔情。音乐主题连续向前,独奏的双簧管温柔而富于表现力的演奏将音乐推向小高潮,木管合奏出热情的旋律,乐曲在这里达到情感的高潮。但欢娱只是片刻的,这种美好经历的印象变的越来越模糊,音乐又回到开始的慵懒情绪,在静寂中结束,牧神又蜷起身体睡起觉来,以便进入梦乡去追逐那心醉神迷的情景。
德彪西用音乐自由地解说马拉梅美丽的诗意,音乐把一幕接一幕的图画及牧神的梦幻带到听众的思维中。马拉梅在听完乐曲的首演后赞赏地写道:“你对《牧神的午后》的音乐图解除了用技巧、微恙和丰饶延伸诗意到更具怀恋之情和更美的光线中外,没有任何与原诗不协和之处。”
《牧神的午后前奏曲》可以被看作是现代音乐的第一部作品,德彪西让贯穿两百多年的大小调体系趋于瓦解,抛弃了固定乐思的主题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音乐的个性,这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胆革新。
《荒山之夜》:
《荒山之夜交响诗》原名为《圣约翰之夜》,是钢琴谱。在穆索尔斯基逝世后由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配器并指挥演出。从1860年开始酝酿构思,至1874年起动手修订,于1877年基本完成,前后历时十余年之久,几经周折才完成了这首富有俄罗斯民族色彩的交响音画。乐曲原包括:(1)女巫的集会,(2)魔王的出现,(3)颂赞魔王的仪式,(4)巫女们的舞蹈等四段。由于某些原因未能最后完成,而写成今天的《荒山之夜》的雏形。这首乐曲的发展、音乐形象的塑造,都紧紧按着“写作提纲”的思路进行着,它是一首典型的标题音乐。乐曲以快板为主体,直到结尾处方用了稍为徐缓的速度。乐曲开始d小调,结束在D大调。
《俄罗斯复活节序曲》:
这首序曲作于1888-1889年,原标题为星期日序曲《光辉的节日》,在俄国,复活节又称为“光辉的节日”。此曲从俄罗斯东正教圣歌《奥比霍德》中选取了一些旋律,里姆斯基一科萨科夫在自传中这样概括此曲:“从受难礼拜六傍晚幽郁神秘的气氛,转为复活节星期日早晨尽情欢乐聚会的气氛”。在总谱上,有这样的前言:“愿上帝兴起,使他的仇敌四散,叫那恨他的人,在他面前逃跑。他们被驱逐,如烟被风吹散;恶人见上帝而被消灭,如蜡被火熔化。——《诗篇》第六十八篇”。
“过了安息日,抹大拉的玛利亚和雅各的母亲玛利亚及撒罗米,买了香膏,要去膏耶稣的身体。七日的第一日清早,出太阳时,他们来到坟墓那里。彼此说,谁给我们把石头从墓门撬开,那石头原来很大,他们抬头一看,却看见石头已经撬开了门。他们进了坟墓,看见一个少年人坐在右边,穿着白袍,就很惊恐。那少年人对他们说,不要惊恐,你们寻找那钉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稣,他已经复活了,不在这里,请看安放他的地方。——《马可福音》第十六章一至六节”。喜讯传遍全球,曾憎恨过耶稣的人,将从他面前逃走,如烟一般消息。“复活了!”天使的歌声从天际响起,弥漫云霄。无数灯火点亮了,胜利的钟声响自教堂,僧侣们也歌唱着。
此曲以木管齐奏《奥比霍德》中的《愿上帝兴起》的旋律,歌唱受难气氛。在竖琴独奏与小提琴分散和弦背景上,大提琴奏圣歌《天使的感叹》。进入小休止后,变成庄严气氛,长号奏《愿上帝兴起》旋律,以赋格方式展开,转悲伤的行板。然后是兴奋的快板,奏圣歌《叫那恨他的人,从他面前逃跑》主题,与《愿上帝兴起》旋律形成纠缠。高扬后,复活之歌响起,之后在钟声中,不断加强力度,宣告耶稣复活。在长号模仿僧侣的祈祷声中变成兴奋的快板,进入稍生气蓬勃的尾奏,以号角庄严地结束。
《图画展览会》:
1873年,与穆索尔斯基有深交的激进派建筑家维克多·哈尔德曼去世了,交往四年之久的密友的故去,似乎给穆索尔斯基很大的打击。
同年于圣彼得堡的美术学校举行了哈尔德曼的绘画遗作展览会,这一展览会成为穆索尔斯基写作这一首组曲的动机。这一钢琴组曲,不仅是穆索尔斯基的代表性器乐作品,而且是十九世纪俄国最有独创性的乐曲之一。乐曲是由与“图画”有关的十首小品,以及有间奏功用的“漫步”主题组合而成。其配合之佳,表现了穆索尔斯基所独有的大胆的创造性,因此,这一首乐曲时至今日仍然很受欢迎。这种直接了当的表现方式,对后来的法国印象派有很大的影响。
这一乐曲的出版是在作者逝世后五年(1886年)在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努力下才得以完成的。很多作曲家对于这一钢琴组曲的管弦乐编曲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现在一般只演奏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曲。
这里介绍的正是由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曲整部组曲中的两个主题:
“漫步”主题:这一主题在整部组曲中反复出现,作为连接十首小品的间奏曲,主要用来表现作者漫步欣赏画展的情景,但这一主题在每一次反复时都有情绪上的变化,直接提示着下一幅图画的内容。
“基辅城门”:这是十首小品中最为精彩的一曲,风格壮严肃穆,威风堂堂。此曲是根据已决定在基辅建造的城市大门设计图所得的灵感而作的。由稳重的主题开始,逐渐增强之后,突然变成了平静的圣咏调。然后先前的主题再度强有力地出现,八度音程的上下移动在此增添了辉煌的色彩。接着经过圣咏调的再现,开头主题更加壮大,最后的尾奏像是再次把主题的精力全部释放出来一样,全曲结束。
《天方夜谭》:
作于1888年,管弦乐曲。同年在彼得堡首演。这一组曲取材于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即《天方夜谭》)。作者在初版总谱上介绍了原作的梗概:古代阿拉伯的苏丹王沙赫里亚尔专横而残酷,他认为女人皆居心叵测而不贞,于是他每天娶一位新娘,次日便处死。机智的少女山鲁佐德(又译“舍赫拉查达”)嫁给这位苏丹王之后,在当夜给苏丹王讲了一个离奇生动的故事。第二天,这个故事正讲到关键之处,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苏丹王,为了继续听下去,破例没有处死山鲁佐德这位新娘。之后,山鲁佐德又以同样的方式给苏丹王讲了一连串的动听故事,一直讲了一千零一个夜晚。最后,苏丹王被山鲁佐德的故事所感化,终于彻底放弃了残酷的念头,决心与山鲁佐德白头偕老。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在最早出版的总谱中,每个乐章均附有标题,标题内容取自《一千零一夜》里的故事:第一乐章“海洋与辛巴达的船”;第二乐章“卡伦德王子的故事”;第三乐章“王子与公主”;第四乐章“巴格达的节日 - 海洋 - 撞船”。
但在重版时,作者将各乐章的小标题全部删去了。为此作者指出:“我采用这些提示,只是想把听众的想像,引入我自己的想像所遵循的发展轨道,使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地想像更为详细的个别细节。”看来作者后来并不希望本曲具有过于明确的标题内容。前苏联音乐学家阿萨菲耶夫评论本曲时说道:“在富于造型性、色彩性的组曲中,里姆斯基-柯萨科夫充分发挥了他的造型能力与幻想力。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的不是情绪的紧张度和戏剧性,而是色彩和装饰的对照性配置,是优美的节奏和出色的表现力。……在这部大规模展开的东方风格的交响组曲中,有着用音响来表现的风光景物、风俗性场面、传奇性故事以及抒情性的插曲。……在色彩合理的配置、动力性的音响(音的积蓄与释放)、拍节的匀称以及诸音乐要素的平衡等方面,《天方夜谭组曲》无疑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中最成功的”。这里主要介绍交响组曲的第一乐章“海洋与辛巴达的船”。
乐章的序奏为庄严的广板,序奏的第一主题为苏丹王沙赫里亚尔主题,显得威严而冷酷;序奏第二主题为山鲁佐德主题,由优美抒情的小提琴奏出,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接下来乐章便进入辛巴达的故事氛围之中,首先呈示出大海主题,其旋律悠长而且带有起伏性,给人以浩瀚、宽广的海洋形象;然后是一组带有东方色彩的上行音,由木管乐器奏出,仿佛辛巴达的小船在大海上轻轻飘行,紧接着由长笛奏出柔和的辛巴达主题。
《野蜂飞舞》:
这首常用于小提琴或其他器乐独奏的小曲,原是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所作歌剧《萨尔丹王的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中,由管弦乐演奏的插曲。今日,这首风格诙谐的管弦乐小曲,已脱离原歌剧,成为音乐会中经常演奏的通俗名曲。四幕歌剧《萨尔丹王的故事》完成于1900年,是根据俄国文豪普希金的小说改编而成的。歌剧叙述萨尔丹王喜获独生子后,因受奸人的恶意中伤,将爱儿和王后,装在罐里流放汪洋中。后来母子安然漂流到一个孤岛上,王子终于平安长大。某日,王子救了一只被大黄蜂蜇伤的天鹅,不料天鹅却变成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公主。这时明白了王后的无辜的父王,也带了侍从,乘船来到这孤岛,找到久别无恙的王子。全剧最后在大团圆与欢乐中结束。
这首管弦乐曲《野蜂飞舞》(又名《大黄蜂的飞行》)的原曲谱上记有:“从海面的远方,飞来一群大黄蜂,围绕到天鹅的四周,盘旋飞舞。”此曲用小提琴或长笛独奏时,更能生动地表达出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这里选用的是小提琴独奏的版本。全曲由半音阶的下行乐句开始,经过旋律轻快而有力的中段后,又回到了第一主题。最后半音阶上升乐句,则描写大黄蜂的离去,直到消失在视线以外。
(资料来源:网络搜索整理 | 感谢原创资料提供人)
帕格尼尼:24首随想曲 豆瓣
Julia Fisch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9月7日 出版发行: Decca
German violinist Julia Fischer is recognized worldwide for possessing a talent of uncommon ability and as an exceptionally gifted performer, reflected in the numerous awards and effusive reviews she has received for both her live performances and recordings, including being named 'Artist of the Year' at The Gramophone Awards in 2007. Praised for her imaginative and illuminating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lassical repertoire, 26-year-old Ms. Fischer is equally lauded for her technical skill, with the Financial Times saying 'She may have spitfire technique... but in Fischer's case the notes are not an end in themselves but purely a means to expressing musical truths.' Julia Fischer confirms her position as a fore most virtuoso of the violin with her assured ascent of an Everest of the solo violin repertoire - Paganini's towering and fiendishly challenging 24 Caprices.
布隆斯泰特:尼尔森交响曲全集上/第一 第二 第三交响曲 阿拉丁 豆瓣
Herbert Blomstedt / San Francisco Symphon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8月2日 出版发行: Decca
Disc 1:
01 Symphony No.1 in G minor, Op.7 - 1. Allegro orgoglioso
02 Symphony No.1 in G minor, Op.7 - 2. Andante
03 Symphony No.1 in G minor, Op.7 - 3. Allegro comodo
04 Symphony No.1 in G minor, Op.7 - 4. Allegro con fuoco
05 Symphony No.2, Op.16 - "The Four Temperaments" - 1. Allegro collerico
06 Symphony No.2, Op.16 - "The Four Temperaments" - 2. Allegro comodo e flemmatico
07 Symphony No.2, Op.16 - "The Four Temperaments" - 3. Andante malincolico
08 Symphony No.2, Op.16 - "The Four Temperaments" - 4. Allegro sanguineo

Disc 2:
01 Symphony No.3, Op.27 - "Espansiva" - 1. Allegro espansivo
02 Symphony No.3, Op.27 - "Espansiva" - 2. Andante pastorale
03 Symphony No.3, Op.27 - "Espansiva" - 3. Allegretto un poco
04 Symphony No.3, Op.27 - "Espansiva" - 4. Finale - Allegro
05 Maskerade - Opera in three acts - Overture
06 Aladdin - Concert Suite - 1. Oriental Festive March
07 Aladdin - Concert Suite - 2. Aladdin's Dream and Dance of the Morning Mist
08 Aladdin - Concert Suite - 3. Hindu Dance
09 Aladdin - Concert Suite - 4. Chinese Dance
10 Aladdin - Concert Suite - 5. The Market Place at Ispahan
11 Aladdin - Concert Suite - 6. Dance of the Prisoners
12 Aladdin - Concert Suite - 7. Negro Dance
Van Helsing (Score) OST 豆瓣
Alan Silvestri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2004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cca
Alan Silvestri,纽约着名电影音乐作曲家,早年以为低成本B级电影和电视剧配乐出名,1985年为暑期大片《回到未来》配乐,一战成名。他处理动作电影的音乐方式也创造了好莱坞的“重低音打击乐”派别,他常常光用电脑合成音效就完成整部电影配乐,而根本不用任何乐器,在乐界他甚至有“重击老大”的外号,堪称九零年代好莱坞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作曲家。在九零年代后期Silvestri也开始重视乐曲情感深度。他为《阿甘正传》所作的配乐令人耳目一新,并获当年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和格莱美提名。
夏伊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帕瓦罗蒂主演:威尔第《弄臣》 豆瓣
Edita Gruberova / Luciano Pavarotti
发布日期 2006年5月18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 Filmed on location in 1981 in Italian Renaissance landmarks including the Castello di San Giorgio in Mantua, the Piazza Duomo in Cremona, and the Teatro Farnese in Parma, Jean-Pierre Ponnelle’s authentic rendering captures all the tenderness and tragedy of Verdi’s heart-breaking drama.
* Riccardo Chailly conducts the Wiener Philharmoniker and a stellar cast featuring Luciano Pavarotti, Edita Gruberova and Ingvar Wixell.
* Luciano Pavarotti sings the role of the Duke of Mantua, a part in which he is unsurpassed; Edita Gruberova, internationally acclaim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coloratura sopranos of our time, sings the role of Gilda; and Ingvar Wixell, a superlative baritone, sings a captivating Rigoletto.
索尔蒂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瓦格纳序曲和管弦乐曲集 豆瓣
Wiener Philharmoniker / Georg Solt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10月11日 出版发行: London / Decca
详细内容: Disc: 11. Rienzi: Rienzi -- Overture2. Der fliegende Holldnder: Der fliegende Holldnder -- Overture3. Tristan und Isolde: Tristan und Isolde -- Prelude, Act I4. Tannhauser: Tannhauser -- Overture5. Tannhauser: Tannhauser -- BacchanaleDisc: 21. Lohengrin: Lohengrin -- Prelude, Act I2. Siegfried Idyll3.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 Die Meistersinger von Nurnberg -- Prelude and Hymn, Act I4. Parsifal: Parsifal -- Prelude, Act I5. Gotterdammerung: Gotterdammerung -- Siegfried's Funeral March广告语: 这张唱片是已故伟大的指挥家索尔蒂爵士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名曲集,它与棱角分棱线突出的德国风格演奏方式迥异,其诠释方式反而比较珍惜作品中的和谐之美。唱片收录了瓦格纳最著名歌剧《作品选自《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汤豪塞》,《罗恩格林》等选段.
维也纳八重奏团:门德尔松八重奏;贝多芬七重奏 豆瓣
Wiener Okte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8年1月29日 出版发行: Decca
详细内容: MendelssohnOctet in E flat majormi bémol majeur·Es-dur,op.20BeethovenSeptet in E flat majormi bémol majeur·Es-dur,op.20Members of the Wiener Oktett1-4 Mendelssohn:Octet in E flat major(33.01)5-10 Beethoven:Septet in E flat major(40.54)(Total timing·Durée·Spielzeit:74.06)广告语: 门德尔松:《降E大调八重奏》/门德尔松的降E大调八重奏是1825年献给柏林管乐协会创办人小提琴家利茨,采用两个四重奏的编制,是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八重奏之一。另有贝多芬七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