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nck
Franck: Symphony in d minor; Hindemith: Symphonie »Mathis der Maler« 豆瓣
Sergiu Celibidache / 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弗兰克交响曲
弗兰克(1822-1890)是比利时人,但因为定居巴黎,通常被当作法国作曲家。由于长期从事教堂音乐,担任管风琴师(这个经历与布鲁克纳有些相像),他的作品气势宏伟,富有浪漫的神秘色彩。也几乎就像布鲁克纳那样宽厚忍让,与世无争,既拙于表现自己,又不善笼络舆论,弗兰克生前未能得到与他的成就相称的名望。首演于他逝世前不久,竟也是一场惨败。当然,如今它已是交响曲家族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曲目之一,成为演奏和录音的热门。
这首交响曲的三个乐章都不短,总起来有将近40 分钟。首乐章引子的主题很出名,是曾让贝多芬、李斯特和瓦格纳都深感兴趣的那种疑问乐句。它意味深长,引出后来一系列答复的尝试,然后逐渐变得精神抖擞,热烈而肯定。忽然这一切都在表现出渴望的对比乐段中得到安抚了。那气息宽广,犹如辽阔的海岸,像海浪绵绵,又像海鸟翱翔,旋律温柔、亲切,无比醉人。
◆欣德米特:画家马蒂斯
1934 年在柏林的音乐界有过一场轩然大波:纳粹宣传部禁演了正在柏林歌剧院排练的欣德米特歌剧《画家马蒂斯》,因为它取材16世纪德国画家马蒂斯•格伦纳瓦尔德的生平,表现艺术家的个人事业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这在当时纳粹气焰日益嚣张的德国是个敏感话题,触动了纳粹的神经。禁演激起反抗,当时的德国大指挥家富特文格勒愤然辞职,以此声援欣德米特。
歌剧虽遭禁演,但此前欣德米特据歌剧音乐改编的一部同名交响曲,成为他最重要的传世之作。交响曲有三个乐章,标题分别是:“天使的音乐会”、“埋葬”和“圣安东尼的诱惑”。虽然如此,作者断然否认此曲为标题音乐,因为这实际上也是马蒂斯所作三幅祭坛画的题名。这部令听众宛若观画的交响曲,充分显示了欣德米特融通古今的巨大综合能力,在中世纪曲调、巴罗克对位、古典曲式和现代和声的相互渗透、缜密交织中,创造出这继往开来的崭新音乐。深刻,却动听;神秘,但决不晦涩。
(文字摘自李杭育《经典唱片》)
Franck: Symphony in D Minor 豆瓣
Bernstein
发布日期 1995年5月16日 出版发行: Polygram Records
弗兰克d小调交响曲
弗兰克是一位充满沉静、凝重的气质的伟大作曲家。他深信神是至高无上的,唯有通过理性才可以追求宇宙的真理。他追求永恒的光荣,反对世俗,平生默默地埋头研究巴赫与贝多芬,并因此而奠定了自身的音乐基础。弗兰克这种对艺术无限忠诚的态度,深深地吸引着当时一些热衷于音乐的年轻作曲家。很快地,弗兰克身边就聚集了许多真正的音乐艺术家,正是这些艺术家们将已经濒临衰亡的古典主义音乐,重新在法国振兴起来。弗兰克希望能借着音乐的力量,来表达他关于宗教与哲学的思索,因此他是一位靠音乐来思索的人。这首d小调交响曲是他唯一的交响乐作品,能在这首乐曲中感受到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思索方式,就是本曲最正确的欣赏途径了。乐曲由三个乐章构成:
第一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由全体乐器强而有力的齐奏呈现。
第二乐章 稍快板,3/4拍子。此乐章同时包括徐缓乐章与诙谐曲,形式为三段曲式。在本乐章中,将几个不同的主题加以组合的手法即为弗兰克最擅长的技巧,它的特征是自然流畅,不加雕琢。
第三乐章 不很快的快板,2/2拍子。由全体弦乐器如爆发般的d音连续奏出开始,形式与第一乐章相同,为奏鸣曲形式。在本乐章中,作者多次使用了他所独创的“循环动机”。最后全曲在庄严而强有力的气氛中结束。
阿尔贝·鲁塞尔Roussel, Albert
(1869年生于图尔宽;1937年卒于鲁瓦扬)。法国作曲家。幼年虽已显露音乐才华,后来却任职于海军。在印度支那服役给他留下深刻印象。1894年辞去军队职务专攻音乐。初随吉古学习,从1898-1909年在圣咏学院受教于丹第,1909-14年任圣咏学院对位法教授。1914-18年服役于法国军队,此后专心致力于作曲,同时因病而隐居。在摆脱了丹第的影响之后,鲁塞尔发展自己的新古典主义风格。他使斯特拉文斯基式的强烈节奏与大胆的和声手法交融于丰富多彩及有时带有东方异国情调的配器,所用旋律富有表现力。他的第三和第四交响曲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而芭蕾《巴克斯与阿里阿德涅》(Bacchus et Ariane)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