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rtwängler
贝多芬:第9交响曲"合唱"(富特文格勒,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现场录音) 豆瓣
9.8 (17 个评分) Hans Hopf / Elisabeth Schwarzkopf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8年4月15日 出版发行: Orfeo
拜鲁伊特贝九原版录音发现经过
1951年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时,上演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听说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档案中尚保存着这场著名演出的录音带后,我尝试去寻找关于这个事件的更多具体情况。对于这个可说是富特文格勒最著名录音的起源,已经有很多传闻和推测,现在似乎有机会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了。
在一位朋友的慷慨帮助下,我证实这个录音的确存在,并得到了听录音带的好机会。于是有一天,我去到位于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大办公室,那里配备了我们通常所听的EMI公司出版的CD及一本总谱。录音带装在一个旧的硬纸匣里,上面用旧体字打印出录音师、录音计时等说明以及“不准播放”的标记,看起来的确是在架子上存放了很多年,到现在才第一次被取出来。
接着我开始听录音。从一开始就明显感觉到,这个录音是从一个不同的话筒位置录的,声音形象很不一样。我于是一小段一小段地播放录音带,然后再切换到CD唱片,这样对比着一直往下听。我越往下听越觉得兴奋,越来越确定这个录音带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为人所熟知的“官方”版本是完全不同的演出。最初的迹象是演奏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及观众的咳嗽声,而最终的证明则是在慢乐章中,小提琴提早进入——这个情况在EMI的CD中没有出现。所以,可以肯定EMI的工程师们曾经运用了更多的材料和手段对录音进行过制作。细心的听众可以自己听出所有不同的部分,这里只列举其中一些:EMI版在极弱段落加大了动态处理使其听起来更加响亮;在结尾的和弦增加了渐强;歌唱部分也变得不同,他们对总体的休止进行了编辑,改变了各位歌手间演唱的均衡。原版录音在这些方面都显得更加自如、更加紧凑。当我们使用更好的播放器材去听这个未经修改的录音时,上述的聆听印象再次得到加强。
此后的事情,就是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展开顺利的谈判,结果发行了这张美妙的CD唱片。现在,所有的富特文格勒崇拜者终于可以完整、真实地听到未经瓦尔特.李格修饰处理过的、这场在难忘的时刻举行的音乐会了。
————Dietrich von Kaltenborn
富特文格勒1951拜鲁伊特贝九现场录音
1951年7月29日,在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的纪念音乐会上,富特文格勒指挥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慕尼黑的巴伐利亚广播公司(BR)派出录音团队,通过覆盖全欧洲(包括巴黎)的广播网络,对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进行现场直播。这一事件标志着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录制并现场直播拜鲁伊特音乐节舞台演出的传统由此开始。
第九交响曲由音响工程师Hildebrandt和技术指导Bethkenhagen录音,只作了现场直播,但没有重播。因此,这个录音带一直收藏在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音响档案馆里,从未以任何形式再次播放。1968年1月,原始录音带以单声道38cm/秒的速率复制到两卷由BASF公司生产的15英寸大圆轴盘式磁带上,以作更好的保存。第一盘磁带收录第一、二乐章,第二盘磁带是第三、四乐章,总时间长约74分钟。期间,HMV的商业录音于1955年被制成密纹唱片出版,而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档案中的录音带却仍然鲜为人知。
2006年初,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年轻的大提琴手Dietrich von Kaltenborn向巴伐利亚广播公司询问这个录音带的情况。在听录音带时,发现由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所录的演出,与HMV出版的商业录音存在很多不同点。Dietrich von Kaltenborn曾经于2004年在慕尼黑诸圣教堂的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公众演出中演奏大提琴声部。接着,2006年10月30日,在巴伐亚广播公司主楼的第一录音室举办了一个试听会。Dietrich von Kaltenborn,Michael Arlt(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小提琴手,在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公众演出中演奏小提琴声部)和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的理事们一起参与试听,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几位雇员也在场。试听会是真正激动人心的、令人难忘的,大家尤其对来自日本的访问者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留下深刻印象。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决定授权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以CD唱片的形式专门向其会员以及世界各地富特文格勒协会的会员们出版这个录音。
————Mary Ellen Kitchens(巴伐利亚广播公司 电台档案馆)
真实的传奇:富特文格勒1951年拜鲁伊特"本真”贝九
1951年7月29日,富特文格勒受邀在拜鲁伊特音乐节重开的纪念音乐会上指挥演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拜鲁伊特音乐节就中断了。英国HMV唱片公司派出唱片制作人瓦尔特.李格到拜罗伊特,负责对这场音乐会进行录音。
传闻在音乐会后,李格立即拜访了富特文格勒,表示对演出感到很失望,声称此前他曾听过富特文格勒更好的演出。此后数年间,这个录音一直未能出版,甚至到富特文格勒离世以后。尽管当时高品质的磁带录音和密纹唱片都发展起来了,但是唱片公司仍然不习惯对现场演出的录音作商业发行,HMV显然也不例外。另一方面,从1950年开始,HMV正着手进行富特文格勒与维也纳爱乐的贝多芬交响曲系列录音,本来还应该包括第二、八、九交响曲,而拜罗伊特的录音是为未来的录音室录音作某种准备。但是富特文格勒于1954年离世,没有录下以上三首交响曲。鉴于第九交响曲的重要性,HMV不得不发行在拜鲁伊特的录音。
结果证明这个演出是HMV所发行的最成功的富特文格勒录音之一,远远超出了李格和HMV的想象。它变得相当“流行”,不管发行的形式如何变化——单声道密纹唱片、Elektrola-Breitklang、开盘磁带、Musicassete及CD唱片,它始终保留在目录上。现在我们在市场上还看见一些非EMI的CD唱片,据称是从EMI各个分公司早期压制发行的密纹唱片转制而成。这些出版公司不约而同地声称,拜鲁伊特贝九的原版录音带已经损坏,他们根据以前的老密纹唱片转制的CD,声音比新出版的根据原版录音带重新制作的CD更加好,而且每间公司竞相表示,自己的转制技术比其他公司强。
EMI日本分公司(东芝)长期以来发行一个独特的版本,这个版本包含了富特文格勒上台前观众的短暂嘈杂声,接着是热烈的掌声,富特文格勒走向指挥台的脚步声,以及他与一些乐团团员的“简短交谈”。有些追捧者称赞这个版本,宣称它是一个杰作,真正传达出富特文格勒这场音乐会的紧张气氛。无论如何,“拜罗伊特贝九”仍然是 最受喜爱的富特文格勒录音之一,尽管后来又发行了柏林、卢塞恩和维也纳的贝九现场音乐会录音。另一方面,尽管人们非常喜爱这个录音,但仍然有人对它提出怀疑。例如:(1)录音带有明显的剪接痕迹;(2)演出中最后的和弦有点奇怪;(3)在合唱部分“vor Gott”的结尾,有突兀和不寻常的渐强;(4)演出结束后的掌声存在数个不同的“版本”;(5)最后,对东芝版的疑问:在登上指挥台之后,富特文格勒真的会跟乐团团员交谈吗?去年(2006)我们拜访伊丽莎白.富特文格勒夫人的时候,就最后一点向她提出询问。听完东芝版后,她的意见是“komisch!”(奇怪!)这些现象意味着,目前为止我们所听到的HMV拜罗伊特贝九并非纯粹的现场演出,而是一个被瓦尔特.李格剪辑过的、由排练和现场音乐会混合而成的版本。
这场历史著名的音乐会由巴伐利亚广播公司录音,于演出当天在慕尼黑、斯图加特、巴黎和赫比(Hörby)现场广播。(资料来源:奥尔森著《富特文格勒1932-1954年广播录音》/《Furtwängler Broadcasts / Broadcast Recordings 1932-1954》by Henning Smidth Olsen)如果巴伐利亚广播公司仍然保存着这场音乐会的“本真”现场录音带的话,那么HMV后来做的手脚将会无所遁形,上述指出的种种问题也理应得以澄清。在René Trémine编著的《富特文格勒唱片目录》(《The Furtwängler Discography》)中提到,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档案中保存着这份录音带。幸运的是,这份录音带真的存在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档案中!这个录音带被巴伐利亚国家管弦乐团的大提琴手Dietrich von Kaltenborn先生“重新发现”,他曾经在2004年德国耶那(Jena)的“富特文格勒日”上演奏富特文格勒钢琴五重奏的大提琴声部,我们在那里相识。他联系到他的朋友,证实存在这份录音带,并且得到了听录音带的机会。此外,他还好心地为我们安排了一次试听会。借此机会,我们愿向von Kaltenborn先生所作的安排表示最由衷的感谢。现在,未经任何剪辑处理过的“本真”拜鲁伊特贝九已经投入发行,根据与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签署的正式合约,唱片封套将打上“BR”的标记。
关于这场演出的特征,请听众们参考Dietrich von Kaltenborn先生的笔记。各个乐章之间的间隔大部分都幸运地保留下来,我们可以听到,独唱家们在第三乐章之前进场,而第三乐章结束仅一瞬间,第四乐章便开始。录音的质量非常好。弦乐的音色被完美地捕捉下来,动态幅度惊人地宽广,我们在同一年斯图加特音乐会(富特文格勒中心发行)上的拉威尔和海顿作品中,同样感受到这一点。这有力地证明了关于拜鲁伊特贝九“原版录音带已经损坏,声音比密纹唱片还差”的故事是不真实的。总之,对比之下,HMV版清楚地显示瓦尔特.李格作了一些改动:增加回响,用其他录音替代了带有听众杂音的乐句,改变动态,以及在合唱“vor Gott”的结尾部分增大渐强。
至于为什么这个录音直到目前都未被发行,这是一个谜。现在就连巴伐利亚广播公司自己也弄不清楚那些“广播播放-摘要-封存”的字样当初是想说明什么。总之,我们可以听到,在经过56年的漫长沉睡之后,这场历史著名的演出仍然具有出色的声音。经巴伐利亚广播公司的许可,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得以使其会员以及国外的富特文格勒协会会员们拥有这个录音,这是一件令人相当欣喜的事情。我们将共同分享富特文格勒中心理事们2006年10月在巴伐利亚广播公司播音室里聆听这个录音时经历过的那种战栗感觉。
我们的唱片封套选用了1951年拜罗伊特音乐节的原版宣传品的部分页面,其中包括四整页的“1951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和合唱团”成员名单。
————Masayuki Nakamura(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主席)
英译文审校:Lee Schipper
中文翻译:岛冰
原文出处:日本富特文格勒中心“世界首发”原版拜罗伊特贝九唱片说明书翻译+听后乱弹
威尔海姆·富特文格勒-《战时Melodiya传奇录音》 豆瓣
WILHELM FURTWANGLER /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发布日期 2006年7月15日 出版发行: MELODIYA(RUS)
富特文格勒 戰時傳奇錄音Melodiya MEL-FURT16 套裝16CD
紀念大師冥誕120週年, 限量珍藏版本
全套16CD皆採獨立規格包裝 (非環保包裝)並編註序號備查;
特沿用Melodiya 原始古樸LP封面及內頁圖文,意義非凡
源自Melodiya原始母帶,精心轉製,不同凡嚮
敬告 非100% "福迷" (FURT FANS)者 ,不建議隨興擁有!!
2006年7月15日 全球獨家 限量發行
贝多芬C大调第一号交响乐 & C小调第五号交响乐 豆瓣
Furtwangler
发布日期 1985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Emblrm
贝多芬的第一首交响乐作品和其他很多人的处女作一样,并不太具备成型的个人风格,可以很轻易地发现年青的作曲家受前辈影响深远的程度。尽管如此,她气质刚劲,咄咄逼人,预示着作者无可估量的前途。
大师平生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演出的正是这一曲目。本来很希望能够发布54年的这一版本,无奈唱片始终未能得手。不过就演出而言,毕竟告别演出的历史意义总是重于欣赏意义,最后的贝1确实从客观上来讲是不如以下这一版本的(据说)。
现场演出的前后连接适当,比例调节可取,维也纳爱乐的独特音色使这首贝多芬最悦耳动听的交响乐作品显得异常华丽。作品本身不太具备可供强劲处理的基础,但大师和马勒一样是不惧怕修改贝多芬的总谱和配器的,在他指挥下的贝一声部处理自如,起伏强烈,毫无疑问独特的处理和理解使稍显欠缺戏剧性的贝一同样气势宏伟,光彩照人。
“贝五”则在贝多芬作品中占据了绝对的核心地位,无疑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上至八十下至十八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命运之神的敲门声”(实际上那四连音的创作灵感来自一种鸟的叫声)。
大师为了贝五毕生孜孜以求地探索,从第一次录音到最后的这一录音间隔28年的沧海桑田,重音,色彩和速度的不断变化和修正正是为了努力表现作品的崇高气质。贝五可能是大师的指挥作品中演绎变化最剧烈的一首,即便是同一时期的演绎也呈现出非常不同的面貌。
贝五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可能都是“愤世嫉俗”的代名词,其实许多人对贝五的印象仅仅限于第一乐章。但在无数次倾听这首交响曲的心理体验后才渐渐发觉: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这一作品确实是太过狭隘太过片面了。贝五本身的高度内涵仅仅依靠强有力的迅猛手法是无法表达的,她本身的战斗意识即使贯穿全曲,也呈现出各种各种不同类型的情绪扩展。连贯演奏的三四乐章在不同的指挥家手下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即使是Furtwangler自己的不同演出也有显著的区别。因为贝多芬从未有过片言只语说明过自己的音乐,所以很难判断究竟什么样的理解才是最符合作曲家的原意。但这无关紧要,作曲家留给演奏家们更大的发挥空间,爱乐者们也自然拥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贝五自诞生之日起就五彩缤纷,永无发展的止步之日。从这层意义上来理解,贝五永远生机勃勃。
曾经极度欣赏他的战时录音,但或许是因为年龄渐长阅历渐深,对“斗争性”一词的理解也在慢慢地变化,不知从何时开始,这一告别演出的唱片成为我本人最为钟爱的演绎。她并不具备十分迅猛的速度,这是一场十分沉稳优雅的演出。她带给听众的更多的是思索,超然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愤怒。就对作品的内涵理解的深度上,个人认为远胜其他版本包括大师自己的其他演出。
如果不是看见唱片封面上白纸黑字的“柏林爱乐”,我可能不会相信这样华丽的音色是发自这一乐团。大师在演出中经常把管乐部分加倍,或者让法国号等乐器在全曲中占主导位置。这一演出的铜管乐演奏无与伦比!令人激动异常!从沉稳的第一乐章步步逼近,直到末乐章即将开始的部分仍然是控制在非常克制的强度之下,听众的期待心理一再集聚,被充满的渴望和对作品张力的深切体会在那一瞬间全面绽放!节节攀升的庄严末乐章将作品的“斗争意识”全面升华,绝没有人能够抗拒那排山倒海般的强烈冲击!
这一演出是绝美的:她的强劲和复杂手法使贝五呈现出高度内涵和极强的感染力。在她的影子底下,其他的版本似乎都只是崇山峻岭旁边的小山丘。她不但是雄伟的,更是超然的————她不可被攀登。
作为年青的听众有时候确实很难理解一位已知天命的老人在经历了所有的风风雨雨之后对“命运”一词的注解,有时候确实也只能是停留在“仰望”而不是“共鸣”的层次。虽是遗憾但也无伤大雅————我们不必愧于在伟大灵魂面前承认自己的无知和谦卑。
这是当年已经年老力衰的大师呕心沥血的杰作。这一演出形成了登峰造极的时刻。无论任何赞美都不可能言过其实。
1954年夏末,大师曾经在贝桑松再度指挥贝五,法国广播乐团演出。他最后一次指挥这一作品没有留下任何录音或资料。
这是大师最后的“命运”录音。
黑色贝九 豆瓣
9.6 (9 个评分) Berlin Philharmonic / Wilhelm Furtwangl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7月27日 出版发行: Russian Compact Disc
专辑介绍:
2004年是FURTWANGLER逝世50週年紀念,各大小廠紛紛推出許多紀念盤。
其中最大的話題盤,莫過於Archipel所推出的希特勒生日前一晚的祝壽音樂會實況錄音。
該場1942年4月19日的演出,曲目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這是前所未聞的新發現。
根據網路上的討論,這個錄音最初是去年四月間出現在Truesound Transfers所發行的CD-R盤,據說Truesound Transfers的老闆Christian Zwarg 在無意間買到此錄音的唱片,後來他把蒐集來的唱片賣給Archipel發行。日本著名的福特萬格勒研究網站shin-p討論區的幾位常客,都認出這是真品。
————chiu719
blue97 音盤日誌
富特文格勒/梅纽因: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大小提琴双重协奏曲 豆瓣
9.7 (7 个评分) Furtwaengler / Menuh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Angel Records
Cello – Emanuel Brabec (tracks: 4 to 6)
Composed By – Johannes Brahms
Conductor – Wilhelm Furtwängler
Orchestra – Orchestre Du Festival De Lucerne* (tracks: 1 to 3), Wiener Philharmoniker (tracks: 4 to 6)
Violin – Willi Boskovsky (tracks: 4 to 6), Yehudi Menuhin (tracks: 1 to 3)
富特文格勒:b小调钢琴协奏曲 豆瓣
Furtwängler / Alferd Walt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MARCO POLO
CD编号:MARCO POLO 8.223333
不象贝多芬交响乐那样有无数个版本可以比较,深入了解富特文格勒的音乐的机会实在不多————1939年富特文格勒曾经和Fischer合作留下了一个现场演出和一个“柔板”的录音室录音,但是音质很差,技术缺陷明显,如此朦胧的唱片实在难于作为这首曲子的演绎典范。
梅塔1967年的演出录音据我所知至今未发行过CD版本。
Alferd Walter的这张唱片似乎是可以了解这首钢琴交响协奏曲的唯一依据。
富特文格勒的曲作有显而易见的共同特征:她们都循环性质强,由下行的旋律花式构成。这一协奏曲有气势宽宏,意念深沉的显着特点,巴伦勃伊姆称赞她为“BRAHMS之后真正的后浪漫主义钢协作品”。
但瑕疵在这一曲目中同样明显:大师所有曲作都存在着乐句之间奇特而且非常生硬的转折————她似乎是一种试图互相联结的分段式结构。但和一些布鲁克纳的作品一样,“一气呵成”和“循环花式”两者之间产生了矛盾,并且不可调和。我把之归属于曲作本身的问题而不是演出的手法问题。
对于他的曲作“内容异常丰富”的称赞是理所当然的:富特文格勒显然为自己的作品准备了大量的素材,里面基本上你可以找到所有他喜爱的作曲家的影响所在,配器的瓦格纳特色简直就明显得失衡。但是这样一来作品不但显得结构格外复杂,主题不明确,对听众而言也存在着“专注聆听一场紧凑的演出但仍然无法掌握其轮廓”的可能。
这一特点的产生根源应该在于他由于从事指挥事业而过分低产,导致大量信息的积累堆砌而缺乏筛选意识。按照这一钢协里面现有的素材起码可以扩展到三至四首完整的钢协作品,这当然也是作品面貌显得格外庞大的缘故。尤为奇怪的是三个乐章乃是同一个大主题的变奏,而不是象大多数的钢协作品那样各乐章有各自明显的副题。如果有可能的话把这一作品象拼图板一般重新整理一番很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质量。毕竟这一作品的主题是十分优美,独特而且不弄虚作假的。
这是一首典型到有些极端的“酒神”风格的曲作,由于她非常突兀的分段式结构使她绝对不能用“相对平衡”的手法来表现,乐段之间的色彩区分必须分明,而且转折处需要钢琴家,指挥家和整个乐团的大胆处理默契配合才不至于使作品显得太勉强。
显然,Alferd Walter做不到这一点。
此场演出中的若乾问题基本是因为“速度和节奏的把握”有误引起,因为根本就没有什么“速度和节奏的把握”试图。Alferd Walter低估了作品本身的能量而采取一种类似处理奏鸣曲的手法均衡处理,无论是活板还是柔板,指挥和钢琴从音乐色彩上几乎完全没有区别。这一举措使作品的结构尤显模糊,内在结构的联结也更加薄弱和牵强。整场演出的节奏过分拖拉,因此总谱中弱强之间的突变显得尤其让人不舒服。
回过头去再听1939年富特文格勒和Fischer合作演出的版本令我有欣慰之感:虽然录音非常差,但这是一场强劲矫健的演出。Fischer的钢琴演奏掷地有声,乐段转折处理流畅,有一种强烈的整体推进意识。反倒是大师的指挥显得还是太过保守(当然比起Alferd Walter是大大地放开了),乐团表现仍然显得太过均衡,相对缺乏凝聚力,但曲目中的若乾热点是非常自如的。
虽然事后非议作曲家不可取,但我觉得从纯粹探讨音乐角度其实这样也无妨:我个人觉得总谱仍然有非常大的问题————结构需要调整,素材也需要适当重组。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第一乐章的尾声处有两对主题和弦的反复:我尝试着哼唱的时候发现其实乐句是在顺畅地提升,但在两场演出里听起来却都是错误的变调。类似错误我曾经在听一些音乐学院的学生作品的时候感觉到过,这显然是一种缺乏经验导致的创作错觉,犹如画家不了解我们的眼睛会产生错觉而没有对之加于克服的道理一样。
即使旋律结构部分保持原状,总谱上的速度标记也需要修改。就现在的两场演出来判断,这一作品几乎必须用强制性的变速和变调标记来强制演出者遵循作品的精神和固有结构。相对刻板的任何手法都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