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ifetz
海菲兹:告别演出 豆瓣
9.6 (11 个评分) Jascha Heifetz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7年6月17日 出版发行: RCA
1972年10月23日,洛杉矶音乐中心里座无虚席,在全体起立的听众面前,已久违演奏会多时的音乐巨匠亚莎·海飞兹,最后一次公开露脸,并以不同于平时冷漠完美主义者的形象,而以幽默自然的方式,为热爱他的听众,呈上了一场惊世的演奏会,作最后的告别。
演奏会上演出的曲目难度极高,海飞兹的惊人技巧、完美音色淋漓尽现。弗兰克的《A大调小提琴奏鸣曲》拉开了盛会的序幕,接着是理查·施特劳斯的《降E大调小提琴奏鸣曲》,这是小提琴演奏家必备的演出曲目。另外,难度超高的《茨冈》与海飞兹从未灌录的压轴之安可曲《海的耳语》也都完整收录。
时隔32年后,这次告别演奏会的珍贵录音终于在中国首次发售,并且,经过了96kHz•24bit的技术处理后,这套绝无仅有的珍贵录音的音质更纯美,是海飞兹不朽的艺术遗产。
贝多芬,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 豆瓣
Jascha Heifetz
发布日期 2004年10月9日 出版发行: Sony Music Classical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本曲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本曲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片段1),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片段2)。本乐章最后部分的华彩乐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谱写的。
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G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片段3)。
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片段4)。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
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
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乐章之间不中断地连续演奏,这在当时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围的快速流动被切断;而各乐章却各自独立,体现了门德尔松以古典派传统为基础,并灌入新时代气息的典型作风。
第一乐章:热情的甚快板,e小调,2/2拍,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第一主题是一个充满幸福,又荡漾着忧愁的优美旋律(片段1)。 这一乐章是如此的出名, 以至于一提到门德尔松,人们便会联想到这个主题。同时, 这一乐章的华采乐段也体现了小提琴演奏的高超技巧。
第二乐章,行板,D大调,6/8拍, 这是一个抒情的而且富有门德尔松韵味的极其醇美的乐章(片段2)。
第三乐章,以奏鸣曲式写成,也是世界著名的乐章(片段3)。
海菲茨的技巧堪称完美,演奏时冷峻的外表后面是被帕尔曼形容为"tornado"的感情。这个版本的门德尔松协奏曲速度较快,但是非常清晰,典型的海菲茨风格。这首曲子的华丽技巧被表现的很充分,音色有些偏冷,但是明快优雅。相比之下,海菲茨贝多芬的曲子上更“用情”,但是没有丝毫拖沓,表现的非常大气。这种对感性和理性的完美平衡,让海菲茨的演奏不可被超越。
卡耐基音乐厅 (1947) 豆瓣
Carnegie Hall
导演: 埃德加·G·乌默 演员: Marsha Hunt / William Prince
其它标题: Carnegie Hall / 卡内基音乐厅
纽约爱乐乐团的钢琴手托尼在卡内基音乐厅排练时认识了做清扫工的诺拉。两人相恋结婚、并育有一子小托尼。后老托尼因为自己的新式艺术理念得不到理解被辞退,酗酒摔下楼梯身亡,诺拉努力想要培养小托尼成为能登上卡内基音乐厅的音乐家,并且借着工作之便,让儿子从小就一直观摩在卡内基音乐厅各大师的演出。时间流转,中间穿插很多当代顶尖音乐家的演出。但是小托尼也和父亲一样试图进行新式音乐的创作,与母亲发生了争执并离家出走。诺拉后来成为卡内基音乐厅的管理者,并也对很多有才华的年青音乐家伸出援手,而小托尼最后也登上卡内基音乐厅,完成了母亲的梦想。 (根据台湾友人Hwa's Memory in the Star提供的资料编辑)
多名音乐大师友情出演:指挥家达姆罗施、布鲁诺·瓦尔特、罗金斯基、弗里茨·莱纳和斯托科夫斯基;歌唱家ise Stevens, Lily Pons, Jan Peerce and Ezio Pinza;钢琴大师鲁宾斯坦、大提琴家皮亚蒂戈尔斯基、以及小提琴大师海菲兹;好莱坞作曲家沃恩·门罗
2010年10月23日 看过
纯粹是打给各位大牌的的,来看电影情节的避让。
2010年12月3日 评论 和这部影片不得不说的故事 - 大约在一年前,我在电驴子上下到了一段海菲兹和莱纳合作柴小协的片段,起初以为只是录像之类的,但是最后出现海菲兹和一位女士谈话的镜头,海爷还颇为暧昧地用手托起那位女士的下巴(正是海菲兹和诺拉谈话那段)。再一看文件名中有Carnegie Hall 1947 这才发觉这是一部电影。于是当时就到处找片子。但是很快失望,除了IMDB有些信息,连豆瓣都没有这个条目。在创建了这个条目后,就把它忘了。 今年9月份,偶然想起此片,就在驴子上试着搜搜。结果居然有资源。在一帮D版大户——西班牙驴友的给力供源下(中间有个爱尔兰的老兄供源速度惊人,达到70K,真是国际友人呐),半个月下好此片。一个礼拜做出字幕,终于了却了一桩心事。片中的那些大师,不少人之前只是见过照片。当他们操着各自的口音,真实的出现在银幕上时,这种临场感真的是无法形容。为这部片子付出了这么多,值了
BrunoWalter Damrosch FritzReiner Heifetz LilyPons
青少年与音乐 (1939) 豆瓣
They Shall Have Music
导演: 阿齐·梅奥 演员: 乔尔·麦克雷 / 雅沙·海菲兹
其它标题: They Shall Have Music
这是一家专为出身贫困但具有音乐天分的青少年提供音乐教育、自组乐团而创立的音乐学校。由于不收学费、缺乏资金赞助正在面临倒闭的危机。片中主角正是个精力旺盛、调皮、具有音乐天份但因为环境恶劣家长放手不管正濒临走入歧途的孩子。这家学校发现他的才能,让他接受真正的音乐教育,并从中得到肯定和快乐,改变了他的人生。学生们因在街上募款而巧遇了著名小提琴家海菲兹,海菲兹了解情况后答应成为该校代言人兼赞助,并即席与该校青年乐团共同演奏一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因此,这所学校也得到了继续办下去的支持。
本片曾获得1940年奥斯卡音乐提名,里面海菲茨亲自出演自己,也为现在留下了难得的珍贵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