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khidze
奥尔夫:布兰诗歌 豆瓣
Jansug Kakhidze (扬颂格·卡奇兹) / Tbilisi Symphony Orchestra(卡奇兹.第比利斯交响乐团)
发布日期 2000年5月20日 出版发行: TSO
女高音:奈拉·娜克哈塔维利 soprano:naira nachkhatashvili
男高音:列文·麦克哈图利维利 tenor:Levan Mekhaturishvili
男中音:塔麦兹·提瑟利尔维利 baritone:Tamaz Tseriashvili
指挥:扬颂格·卡奇兹 Conductor:Jansug Kakhidze
演奏:第比利斯交响乐团 Tbilisi Symphony Orchestra
艺术指导:吉维·孟迪维利 Artistic director:Givi Mundishvili
合唱:SIMI室内合唱团 SIMI Studio Choir
SIMI室内男童合唱团 SIMI Studio Boy's Choir
布兰诗歌(Carmina Burana)也称为 《博伊伦之歌》,原为舞台作品 《凯旋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作于1935—1936年, 1937年初演于法兰克福,后作为康塔塔单独演出,是德国作曲家奥尔夫(Carl Orff)最著名的代表作。 其歌词选自在巴伐利亚州贝内迪先特博伊伦修道院中发现的一本13世纪的诗集。共分25个乐章,用女高音、男高音、男低音、童声合唱、合唱及乐队(内有14个乐章为管弦乐曲)。
扬颂格·卡奇兹(Jansug Kakhidze,1936-2002),格鲁吉亚指挥家,号称““斯拉夫的卡拉扬”。1958年毕业于第比利斯国立音乐学院合唱指挥专业,后在莫斯科师从于法国著名指挥家马克维奇。自1973年起担任格鲁吉亚国家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长达二十年,1993年,他成立了“第比利斯交响乐团”并经营直至他去世。其间他还兼任第比利斯歌剧院和芭蕾舞剧院首席指挥,上演了大量的歌剧作品,如:理查·施特劳斯的《莎乐美》,莫扎特的《唐乔万尼》,马斯卡尼的《乡间骑士》等。1989年,卡奇兹创建了第比利斯交响乐团的新场馆,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第比利斯文化音乐中心,2000年成立了格鲁吉亚第一支专业的男童声合唱团。卡奇兹于1990年指挥巴黎乐团上演柏辽兹的作品《浮士德的沉沦》使他赢得了评论家的高度赞扬,也开始了他职业生涯的高峰。此后他的名声遍及欧洲、澳洲和美国,并同时成为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和国家交响乐团的客席指挥。
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乐 合唱 豆瓣
Tbilisi Symphony Orchestra / Jansug Kakhidze 类型: 古典
详细内容: Symphony No.9 in D minor(“Choral”),op.12501 I.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17’1102 II.Molto vivace 11’3103 III.Adagio molto e cantabile 16’1004 IV.Presto 25’08演奏:Tdilisi Symphony Orchestra,指挥:Jansug KakhidzeSIMI Studio Choir,artisitic director:Givi MundjishviliNaira Nachkhatashvili,soprano(4)Natalia voichenko,alto(4)Tatalia Volchenko,alto(4)Giya Assatiani,bass(4)广告语: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酝酿多年,1793年贝多芬就想把诗人舒勒(Schiller)的“欢乐颂”写成音乐,1815年他开始真正构思这部交响乐,1822伦敦爱乐协会(Philharmonic Society of London)任命他写这部交响乐,第二年即1823年他真正着手写他这部最伟大的作品。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乐在维也纳首演,当时贝多芬已经完全听不见,但仍担任指挥,虽然有另一位指挥帮助。但是此次演出仍获得巨大成功,在两个乐章的间隔甚至在乐章演奏中观众都疯狂拍掌。第一乐章充满恐惧和希望,畏惧和乐观的感情。到第二乐章则是贝多芬典型的充满力量的风格,旋律快速活跃。哀愁的第三乐章重复了前面的一些主题,就像要在进入第四乐章之前将之前的故事再次展现给观众一样。最后的是暴风似的第四乐章,这也是这部交响乐最著名的有人声合唱的部分。这个乐章加入一个大合唱团及四个独唱,兴高采烈地歌唱舒勒的“欢乐颂”,它唱出贝多芬赞颂人类和平友爱的精神。少数人认为在终曲部分贝多芬重复强调同一主题,就像在使劲驱策那匹在第二乐章已狂奔得筋疲力尽的马。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主题是大家都熟悉且受欢迎的。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是公认的贝多芬最成功的,也是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其中一部作品。
贝多芬:第4、5交响乐 豆瓣
Tbilisi Symphony Orchestra / Vakhtang Kakhidz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6月5日
《贝多芬:第4、5交响乐》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此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是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贝多芬在交响曲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引人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作品的这一主题贯穿全曲,使人感受到一种无可言喻的感动与震撼。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完成以前便已经有了创作本曲的灵感,一共花了五年的时间推敲及酝酿,才得以完成。乐曲体现了作者一生与命运搏斗的思想,“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这是一首英雄意志战胜宿命论以及光明战胜黑暗的壮丽凯歌。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详、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Symphony No.4 in B flat major,Op.60
01 I.Adagio-Allegro vivace 11:30
02 II.Adagio 11:36
03 III.Menuetto.Allegro vivace 06:15
04 IV.Allegro ma non troppo 05:08
演奏:Tbilisi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Vakhtang Kakhidze
Symphony No.5 in C minor,Op.67
05 I.Allegro con brio 07:17
06 II.Andante con brio 11:37
07 III.Allegro 05:01
08 IV.Allegro 08:59
演奏:Tbilisi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Jansug Kakhidze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乐 科利奥兰序曲 豆瓣
Tbilisi Symphony Orchestra / Kakhidze,J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上海声象出版社
《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乐 科利奥兰序曲》贝多芬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法国第一位执政者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这部作品于1805年在维也纳初演一举成功,从此贝多芬蜚声于欧……

科利奥兰序曲:科利奥兰是传说中的罗马英雄,莎士比亚以他的故事写成一部悲剧。贝多芬于1807年为它创作了这首序曲,瓦格纳对这个人物的评价是“他野性难驯,不虚伪,也不谦让。”这首序曲,以科利奥兰本人庄严的姿态开头,紧接着是他的愤怒不安。他愤怒的对抗被一个柔美的主题打断,形成传统奏鸣曲——快板曲式中的对比,这个主题可理解为科利奥兰亲人们的乞求。在发展部,表现了英雄内心的犹豫不定,内心的矛盾以及荣誉的崩溃。结尾,乐队渐渐沉浮在一片寂静之中。

01 I.Allegro con brio 18’08
02 III.Marcia funebre.Adagio assai 16’14
03 II.Scherzo.Allegro vivace 05’25
04 IV.Finale.Allegro molto 12’13
演奏: Tbilisi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 Jansug Kakhidze
05 Overture“Coriolan”,OP.62 07’51
演奏:Tbilisi Symphony ORchestra
指挥:Jean-Yves Gaudin
哈恰图良:舞剧《加雅涅》全剧(1957版) 豆瓣
USSR RTV Large Symphony Orchestra / Djansug Kakhidze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2月1日 出版发行: Melodiya / BMG
芭蕾舞剧《加雅涅》是1939年哈恰图良根据米高扬的建议,为亚美尼亚艺术节而创作的,原名为《幸福》。1942年,哈恰图良把剧情改写成描写在亚美尼亚边境集体农庄工作的年轻姑娘加雅涅的故事发表。同年12月9日此剧由苏联著名的舞蹈家阿妮西莫娃(Nina Anisimova)主演 、由列宁格勒基洛夫模范歌舞剧院于彼尔姆首演。作曲家也因该剧的公演而获得当年的斯大林奖。
芭蕾舞剧《加雅涅》的剧情为:亚美尼亚少女加雅涅的丈夫基柯是个酒鬼,挥金如土,好吃懒做,不仅不参加劳动,还怂恿加雅涅放下工作离开农场,与岳父和妻兄阿尔曼发生争吵。这时,边防军军官卡萨柯夫正好前来,加雅涅热情接待,取了一束鲜花献给他。基柯见状,妒火中烧,一把夺走鲜花,引起在场农工们的谴责,但他却满不在乎,扬长而去。加雅涅回家后为此心烦意乱,大家都去安慰她。正在这时,基柯回家,一反常态,假意请求加雅涅和朋友们原谅,但在夜幕降临时与三个歹徒窃议烧毁农场棉堆,私分赃物,越境潜逃,不料为加雅涅听到,她心情焦急,规劝无效,准备外出告发,被基柯反锁于家中。基柯与歹徒夺门而走,三个歹徒因迷路找不到边境,来到库尔德族聚居的地方,为正与库尔德族姑娘阿依莎谈恋爱的阿尔曼所见,报告卡萨柯夫后前去逮捕。正在这时,远处火光满天,基柯正在纵火焚烧棉堆。库尔德族人全都冲到亚美尼亚棉田中去灭火。加雅涅趁机从家里逃出,正遇基柯准备溜走,加以怒斥。基柯情急,将女儿高举空中,并威胁说如不让他平安逃脱,即将女儿扔下峭壁。危急之时,卡萨柯夫来到,夺下女孩。基柯惊慌失措,将加雅涅刺伤后逃走,但最终还是被捕归案。一年以后,农场上又是一派丰收景象。三对年轻人——卡萨柯夫与加雅涅、阿尔曼与阿依莎,奴纳与卡伦在此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各种民族舞蹈五彩缤纷,出现了无比热烈的民族团结的场面。
《加雅涅》这部舞剧的灵魂与活力集中体现在哈恰图良的音乐中。音乐最突出的一点是鲜明的民族特征,贯穿在全部作品中的民族民间音乐的音调、旋律、节奏,比哈恰图良以往的音乐作品更直接、更丰富、更生动。这种风格的芭蕾舞音乐与柴可夫斯基为代表的乐派形成了鲜明对比,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音乐创作是把俄罗斯音乐传统与西欧音乐传统结合起来,既具有俄罗斯民族气质,又兼有西方民族气质,二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使舞剧音乐典雅、抒情、优美。而哈恰图良的《加雅涅》舞剧音乐却是民族音乐大聚会,令人耳目一新。其中库尔德人、格鲁吉亚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等不同民族的民间歌舞,获得了广泛的展现,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的源流荟萃,使舞剧的音乐色彩绚丽浓烈,充满了活力。哈恰图良运用了七首亚美尼亚的民歌、两首俄罗斯舞曲、一首乌克兰的戈帕克以及一首格鲁吉亚舞曲作为素材进行创作。
哈恰图良为创作《加雅涅》这部舞剧,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深入生活过的亚美尼亚地区,结识了工人、农民和一些艺术同行并与他们切磋,认真研究描写当地风土人情的文学、诗歌、绘画、建筑和音乐作品,历览亚美尼亚迷人的自然风光,仔细观赏民间歌舞,记录了许多以后用在舞剧里的音乐素材。广泛熟悉民族文化,使作曲家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生活体验,激发出极大的创作热情。音乐作为舞蹈的灵魂,其作用并非是一般地配合舞蹈动作。音乐是“听得见”的舞蹈,舞蹈则是“看得到”的音乐。作曲家正是抓住了这个关系,运用独特的民族音乐素材,给舞剧主题思想的表现插上了独具个性的翅膀,使这部舞剧在音乐舞台上,历久弥新,其中《马刀舞》和《玫瑰女郎之舞》更是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1957年5月,该剧在莫斯科首演时,由裴雷特妮娃重撰脚本,配乐也增至50多首。如今《加雅涅》全剧已很少上演,哈恰图良将剧中音乐选成两套共十二曲的组曲形式发表。我们今晚听到的是其中的六首选曲,其中第三幕第二场的马刀舞曲(Sabre Dance)是音乐会上最常被演奏且最为听众喜爱的一支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