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hmaninoff
里赫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豆瓣 Spotify
9.5 (65 个评分) Sergey Rachmaninov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柴科夫斯基一共有三首钢琴协奏曲,当然就是属第一号最有名了。在这首钢琴中,作者深深情地、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光明的渴望,钢琴与乐队的协奏成功地实现习了真挚的感情抒发与强烈的、激动人心的交响化效果的高度和谐与协调,从而使产生极其巨大的音乐感染力。

1963年由卡拉杨指挥维也维交响乐团、闻名世界、脾气怪异的前苏联钢琴大师演奏钢琴的"大禾花"版被众多乐评称为无出其右。李希特+卡拉扬+维也纳爱乐,这样的组合,精彩绝对可期。

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算是20世纪音乐家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这一乐曲被公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里赫特的这一版本充满梦幻色彩,可以说是最接近拉氏原意的演绎,当然成为“拉二”的首选版本!
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豆瓣 Spotify
9.5 (32 个评分) 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Riccardo Chaill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8月15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拉赫曼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0号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钢琴演奏: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
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Radio-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指挥:夏伊(Riccardo Chailly)
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Serge Rachmaninoff 1873-1943)
录音时间:1982.12
录音地点:柏林(Berlin)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号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钢琴演奏: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
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指挥:孔德拉辛(Kirill Kondrashin)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录音时间:1980.2
录音地点:慕尼黑(Munich)
本辑从发行以来就深受好评,尤以阿格里奇的狂魔般演绎与弹奏速度,更令人咋舌称奇。她的触键与诠释将永远被列为"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首选推荐盘。一九八二年底女钢琴家阿格里奇在柏林现场演出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当时透过电视及电台的转播,使得全德国人为阿格里奇著迷不已。但也因此很多品质不良的侧录有声产品也充斥市面。本辑除了收录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一九八三年德国唱片大奖)以外,最值得期待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一九八二年现场实况经过飞利浦唱片公司的数码技术重新呈现原有的亮丽风貌。
莱纳之声 豆瓣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Byron Janis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RCA
若说莱纳的众多录音,弱水三千只想取一瓢饮之,《莱纳之声》无疑是不二之选。它集合了Living Stereo众多优秀录音当中,精选出乐评认为最能表现演奏力和发烧音效的莱纳作品编辑而成,录音由著名制作人李察·莫尔和超重量级的录音师路易士·莱顿联手合作。
本片收录拉威尔《西班牙狂想曲》、《死公主的帕帆舞曲》,李斯特《死之舞》、韦伯《邀舞》、拉赫曼尼诺夫《死之岛》,首首都是考验管弦乐表现的乐曲。但在莱纳棒下,每首曲子性格鲜明、流畅悦耳,就像一道道可口精致的小菜,色香味具全入口难忘。《莱纳之声》始录于1956年,是RCA的“The Reiner Sound”系列中最经典古典录音之一,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堂音丰满,低频宏伟,瞬变、冲击力惊人。
这张唱片录音准确、开阔、透明……在历来的评论里,公认这个录音是指挥家功力和录音效果的完美统一,不愧为模拟录音时期的典范之作,难怪被评为TAS榜上的发烧天碟。
Tchaikovsky: Piano Concerto No.1,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2 / Cliburn 豆瓣
Van Cliburn / Kiril Kondrashin
发布日期 2004年9月14日 出版发行: RCA Red Seal
TWO COMPLETE LIVING STEREO LPS ON A SINGLE DISC!

Van Cliburn's history-making gold medal at the first Tchaikovsky Competition in Moscow at the height of the cold war helped his Tchaikovsky Concerto No. 1 to become classical music's first platinum record.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5” 豆瓣
Wolfram Schmitt-Leonardy / Janacek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7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Brillant Classic
刚一听到,我怀疑这碟是不是录错了。坑爹呢!这明明是拉二交!
拉赫玛尼诺夫写过第五钢琴协奏曲吗?当然没有。
改编那些耳熟能详的曲目是需要勇气的,特别把通常四乐章的交响曲改编成三乐章的协奏曲更是如此。熟悉拉赫玛尼诺夫二交的人可能会有诸多的不满,比如谐谑曲乐章和慢乐章的合并势必砍掉一些动听的段落。改变是再创作,也许吃力不讨好。重要的是,你得把它当作一部钢协来欣赏就对了。
拉赫玛尼诺夫:C小调第二钢协 & 交响诗"死之岛" 豆瓣
9.6 (5 个评分) Earl Wild /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发布日期 1990年3月7日 出版发行: Chesky Records
● 专辑介绍
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一直有个不可动摇的信念:音乐架构要具有说服力。他相信在每一部作品(包括他自己的作品)之中,都会出现音乐与情绪巅峰的一个“极点”。这个点可能出现在作品结束前一刻,或是出现在乐曲中间,但无论时机为何,演奏者都必须以赛跑者冲过终点线的冲刺精神,来表现出这个“极点”。
【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Piano Concerto No.2 in c Minor,Opus 18
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一悲怆交响曲》于1897年首演,由醉酒的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Alexander Glazunov)指挥,结局犹如灾难,并招致乐评家的严厉批判。拉赫玛尼诺夫自此抑郁寡欢,其后三年都无法创作任何乐曲。就在他绝望之际,朋友带他去看达尔(Nikolai Dahl)医生——一位催专家及业余音乐家。在医生的努力下,终于重建拉赫玛尼诺夫的自信心及创作冲动,于是在1900年的夏天,拉赫玛尼诺夫开始创作这首《C小调钢琴协奏曲》,此曲后来成为他最受人欢迎的作品。
此曲的第二及第三乐章,完成于1900年年底,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在当年12月在莫斯科曾演奏这两个乐章,受到演出成功的激励,他在次年春天又加入了第一乐章。全曲正式首演在1901年11月9日,拉赫玛尼诺夫将此曲题献给达尔医生。此曲表现出从阴沉的自省走向凯旋式的庆祝,相当程度地反映出作曲家本身走出阴郁的心路历程。第一乐章由钢琴弹出八个森冷的和弦,之后很巧妙地在第一乐章严峻的主要主题与激动的降E大调第二主题之间,利用与两个主题都相关的重复音符动机,来蓄积表现张力。
“浪漫”一词虽已是陈腔滥调,但确实是唯一可用来形容田园风E大调第二乐章的字眼。由加弱音的弦乐伴奏,钢琴唱出精致的阿拉贝斯克旋律,长笛及单簧管编织充满渴望与微弱热情的悠长旋律。拉赫玛尼诺夫以狂想曲式的自由来处理主题意念,创造出充满幻想的高潮,但却又以宁静美丽的终曲作结。第三乐章中,无论是钢琴或管弦乐的编曲,都生动而充满活力,和柴可夫斯基最精彩的作品不相上下,但只有拉赫玛尼诺夫能构想出这一乐章著名的第二主题——带有“东方”色彩的素材,后来改编为《满月下空荡荡的臂弯》(Full Moon and Empty Arms)一曲,非常流行。第三乐章从开头激动的乐风,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C大调,将c小调的气氛一扫而空。
【交响诗“死之岛”】
'Isle of the Dead' Opus 29
1909年,毕克林 ARNOLD BÖCKLIN(1827-1901)的这幅名画"死之岛"燃起了拉赫玛尼诺夫创作同名曲的念头.
"Isle of the Dead"是毕克林最受争议也最精彩的油画作品。他是一位对死亡眷恋颇深的画家;其大部份的绘画作品都围绕着死亡为主题。光是死之岛这幅画,由1880年起他就总共画过五幅(每一幅的细节都稍有修改)。在这幅作品中象征主义得以充分表达。毕克林从大自然中精心挑选物象加以组合,创造出奇特的氛围。死之岛峭壁林立,阴森可怖,只有一船可达,白衣的死神静立于船首,把新鬼渡往不归之地。从而引发观者对死亡的思考。
此画是描绘希腊传说中渡神夏隆(Charon)渡送亡灵越过冥河Styx前往地府Hades──一个满布岩石和柏树的小岛等情景的一幅画。 画中云层低沉、阴暗的天空,层叠笼照在郁青色的海面上;一座孤立的岛屿,突兀地耸立海中。岛的四周遍布岩石峭壁,中央植有高耸入云的柏树。 岛的右面岩壁上,雕刻着上下两列的停尸岩洞(类似中世纪教堂地下幕场的穴洞)。 海面上一叶孤舟,正放了桨任其慢慢漂进孤岛正中央柏树阴郁的狭小港湾。 小舟上停放一具棺木,渡神夏隆全身闪白,佝偻着身驱立于舟上,在晦暗的空间中闪现出画面的焦点。
曾有这样的说法:闪白矗立的夏隆是男性的象征,而柏树幽暗的狭小港湾则是女性的象征;代表浸渍子宫的海水,亦代表了孕育万物的生命之源; 而柏树自古来即为死之象征,亦是建造十字架复活的原料。夏隆引领着亡魂,在宇宙开天辟地的混沌中,进入死之岛阴郁的港湾。 如此死与生,在这亦始亦终的死之岛,完成了它交替循回的过程。这是毕克林──这位画家对生命与死亡提出的概念。
拉赫玛尼诺夫的这首“死之岛”,是以交响诗的形式写成的。乐曲一开始,定音鼓与低音提琴低沉地宣示远方渐近的夏隆、亡魂及孤舟。大提琴声部开始以节奏和固定的音形提示夏隆一阵阵划桨的动作──这也是贯穿全曲的节奏动态。随着夏隆的接近,划桨伴随的节奏、搅动海水的韵律愈来愈强。你可以想象在黑夜的海面上,某种神秘的仪式,随着渐近的桨声,就快开始了。当朦胧的黑夜中,巨石嶙峋的孤岛在望时,舟上的亡魂有着怎样的心情呢?它回首望向海面另一头快消逝的人世之光,想起生命的种种喜乐、痛苦,再望向进发中晦暗的死亡之岛,心中两种力量在纠缠着、搏斗着;乐曲这时进入了一个高潮。随着夏隆无情划动的双桨,亡魂忆起前世回忆的种种。晃动着的黝黑海水,穿闪白衣服的夏隆、以及那一去不回的死亡之岛啊,你们如何知道我对生之悬念呵!乐曲借用了教会调式圣歌主题“神怒之日(Dies Irae)”,混合在划桨的节奏中、或在下行的旋律里。在不断而起的冲突中,夏隆那一阵阵稳定的划桨声又出现了。随着起伏的水声,伴和神怒之日的下行主题,乐曲在缓慢行进中渐行渐远,直至消逝。(摘自《最后的浪漫派》,作者:韩定中)
这张专辑可说是Chesky创业代表作。母带录制由最具传奇性录音师Ken Wilkinson及制作人Charles Gerhardt所主导的梦幻团队掌控,这组担纲起早期Chesky绝大多数的古典大碟录音的优秀团队,早在60年代,便以掌舵伦敦古典大厂Decca而闻名。为什么这张专辑在过了20年后来聆赏,仍显得极为独特及突出呢?在当今以数字录音为主导的技术层次,即使我们从它当时模拟录音母带上听到的微细嘶声,这张专辑依然保有了我听过最丰沛的弦乐音色,饱满且圆润,音场硕大,深沉又宽阔。 再听其中的钢琴声,传奇大师怀尔德(Earl Wild)的魔力指尖,在琴键上漫游出丰润强力的声响。
厄尔·怀尔德和拉赫玛尼诺夫互相认识,交情甚好。怀尔德承认,拉赫玛尼诺夫是影响他最深的钢琴家,他永远不会忘记拉氏作品的的独特音色、他的造句以及速度;不过,给他印象最深的,是拉氏音乐的歌唱性。怀尔德自认他的演奏里也已经具备了这种歌唱性。“美丽”与“刺激”两个词语,可以用来形容怀尔德与霍恩斯坦/皇家爱乐乐团的这首拉氏钢协作品的特点。戏剧性的火力熊熊燃烧,热血沸腾,抒情片段充满诗意而不沉溺。不单钢琴演奏出色,就是指挥和乐队亦有最优秀的表现,绝对可以肯定是留声机史上最超卓的拉氏钢协作品之一。
乐队的层次和排列另人叹为观止。不但是天碟级录音,更是演绎的经典之作。Earl Wild的浪曼手法把这首钢琴协奏曲演活了,Horenstein和皇家爱乐的配搭亦是天衣无缝,构成一首动人心弦的佳作。——《CD天书&CD圣经》
贾尼斯、多拉蒂: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三号钢琴协奏曲 豆瓣
9.0 (12 个评分) Byron Janis / Antal Dorat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1年11月8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贾尼斯的琴艺师承自本世纪浪漫大师霍洛维兹,因而乐斯特别细腻。由他演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三号钢琴协奏曲,为最受欢迎的铨释版本之一。深情愉悦的演绎,让听者立刻深受感动。此外,杜拉第所领导伦敦交响乐团和明尼亚波利交响乐团,也相得益彰的搭奏出管弦乐的唯美音色。

《企鹅唱片指南》把这张唱片评为三星带花的最高荣誉,评语如下:贾尼斯对这个作品有充分的理解,他的有条理的抒情表达和对旋律起伏的自然反应给人以持久的愉悦。终乐章要求演奏家有高超的技艺,而这个伟大的抒情旋律被表现的诗意盎然。虽然1960年的录音气氛热烈,但明尼阿波利斯的小提琴却缺乏1961年在沃特福德录音的圆润,《第3协奏曲》简单的起始得益于特别热烈的气氛。贾尼斯从容自若地将主旋律展开,在终乐章发展到终结高潮时他将乐曲所表现的激情不慌不忙地推至顶点。
2010-8杨松斯美国巡演 豆瓣
马里斯·杨松斯 Mariss Jansons / 皇家大会堂管弦乐团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10年2月16日 出版发行: Jim DRP
专辑名称:杨森斯美国巡演 (二〇一〇年二月)
乐团指挥:Mariss Jansons
乐团演奏: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提琴独奏:Janine Jansen
演录时间:2010年2月16日,纽约现场录音 Live recording
版本来源:现场广播录音 Radio Broadcast
发行时间:Never Release 从未发行
资源出处:Jimdrp 自现场广播录制,私人收藏,原发
录音音质:以 96kHz 24-bit Wav 直录 (以及 44kHz 24-bit APE)
[注:此APE乃本人自电脑播放96khz 24bit WAV再以CD录之,原只为自己在开车时方便聆听,质量可想而知。欲聆听原始WAV和高品质音源者可往本人博客下载。]
演出节目:
Sibelius: Violin Concerto
Rachmaninov: Symphony N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