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vetlanov
斯维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家交响乐团:穆索尔斯基: 荒山之夜, 展览会之画 豆瓣
斯维特兰诺夫 Evgeny Svetlanov / 俄罗斯(苏联)国家交响乐团 Russian(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6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Melodiya / Victor Musical
1928年出生于莫斯科的史维特兰诺夫(1928-2002),学自葛尼辛音乐学校,之后进入莫斯科音乐院跟随夏波林(Yuri Shaporin)学作曲,并随高克(Alexander Gauk)学指挥。1951年毕业后即指挥莫斯科地方乐团首次登台,三年后指挥波修瓦歌剧院乐团,1965年更取代伊凡诺夫(Konstantin Ivanov)成为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总监,直到2000年为止。和另一位俄国指挥大师罗兹德斯特汶斯基(Gennady Rozhdestvensky)一样,史维特兰诺夫的录音数量亦相当可观,在俄罗斯作曲家作品之外,德奥作品也多有涉猎。这张1974年录音的「荒山之夜」是穆梭斯基最受欢迎的代表作,「展览会之画」它原是一首钢琴组曲,但真正使它大放光芒的该是由「管弦乐的魔法师」拉威尔所改编的管弦乐曲,其华丽的色彩效果,将穆索尔斯基的意图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另一首乐曲「荒山之夜」也充满着俄罗斯民族的韵味。史维特兰诺夫指挥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丰富的音彩,音乐充满粗犷与舒畅之感,完全掌握传统俄式管弦乐的精髓。
一开始「荒山之夜」那亮丽光泽的铜管(在展览会之画一开始漫步里的小号亦同),已让所有TAS、企鹅、刘汉盛所有榜单上相同曲目者相形失色,那节奏气氛掌握的好极了,让人忘记在听音乐如同像是在看电影一般,非常有画面的演出,唯一能与它相比的只有Classic Records 24k那张 Witches' Brew (魔女佳酿),真要挑出些什么,那就是粗犷不拘小节,细腻度上不够,但史维特兰诺夫特色就是粗犷不拘小节,更何况俄罗斯民族的特性也不是表现在细腻度上。
令人惊讶的是网络上找不到此片相关记录,只有Svetlanov / M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由Moscow Studio Archives所发行的,但只有展览会之画,录音时间一样在1974年,应该是同一个版本,专辑名为Mussorgsky: Pictures At An Exhibition, Etc,有兴趣的可以去找一找。
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交响曲/波西米亚随想曲/谐谑曲 豆瓣
斯维特兰诺夫 Evgeny Svetlanov / 俄罗斯(苏联)国家交响乐团 Russian(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3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Canyon
ロシアの巨匠スヴェトラーノフが、手兵ロシア国立響と残したラフマニノフ交響曲全集からの分売。演奏される機会の少ない交響曲第1番をラフマニノフ演奏の第一人者の指揮で楽しむ。
1894年,他的第一次个人音乐会取得成功。在这段时间里,他对朋友彼得的妻子,有吉普塞血统的安娜产生了爱情,写了《波西米亚随想曲》献给彼得。
1895年,他创作完成了D小调第一交响曲。这部作品在1896年的俄罗斯交响音乐会上首次公演。当时的指挥格拉祖诺夫擅自删去了一些片段,并在配器上越厨代庖。当演出进行到最后几小节时,拉赫玛尼诺夫从音乐厅逃了出来,无助的在街头徘徊,陷入悲愤与绝望之中。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把他的作品归为“第九流”,嘲讽声接踵而至。这件事在拉赫玛尼诺夫心上投下了阴影。
第一号交响曲是拉赫玛尼诺夫22岁时的作品,并不十分成熟,但其中已隐藏着他的个性特色,如夫幅度的起伏、充满表情的倾诉等。该曲为D小调,OP.13,作于1895年,1896年由格拉祖诺夫指挥首演。共4个乐章:1.最缓板导人部,转主部不太快的快板,奏呜曲式。导入部动机贯穿始终,进入主部后,在弦乐轻快的节奏下,单簧管呈示第一主题,若干动机作小发展后,转为中板,在发展小提琴的曲调下,双簧管呈示第二主题。发展部仍以第一主题为中心.经自由变化的再现部后,以第一主题变形而成的音型,精练后构成尾声。2.,}气勃勃的快板,F大调,回旋曲式。据第一乐章导人部动机构成短小导人部后,第一小提琴奏回旋曲主题.A—B—A—C一A—B—A结尾结构。3.小广板,三段体仍由曲首动机导人.单簧管呈示第一主题,按双簧管、长笛、第一小提琴的顺序承接,构成极富表情的优美旋律。第二主题由圆号切分音与弦乐动机构成纠缠.成为中段核心。4.热烈的快板,D大调,三段体。导人部仍以曲首动机为主导.进入主部后,据导人部曲首动机而成的丰题.纠缠前各乐章因素,多姿多彩地展开。中段用第二、第三乐章出现过的素材作各种发展,第三段为主部再现,结尾处回想第一主题,通过力度与色彩变化来作收束。
Borodin: Symphony No.1, Symphony No.2 豆瓣
The USSR Symphony Orchestra / Evgeni Svetlanov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Melodiya
Alexander Porfiryevich Borodin (12 November 1833 – 27 February 1887) was a Russian Romantic composer, doctor and chemist. He was a member of the group of composers called The Five (or "The Mighty Handful"), who were dedicated to producing a specifically Russian kind of art music. He is best known for his symphonies, his two string quartets, 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 and his opera Prince Igor. Music from Prince Igor and his string quartets was later adapted for the US musical Kismet.
Borodin - Symphony No. 3 / Works for Symphony Orchestra - Evgeny Svetlanov 豆瓣
斯维特兰诺夫 Evgeny Svetlanov / 俄罗斯(苏联)国家交响乐团 Russian(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出版发行: Melodiya
鲍罗丁:第三交响曲
BORODIN:Symphonie No. 3
鲍罗丁《第三交响曲)(未完成〕,作于1885-1886年,未完成,由格拉祖诺夫整理完成,共两个乐章(据说鲍罗丁原定作4个乐章):1.甚中庸的速度,A小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都是俄罗斯民歌旋律,在反复句上用上了合唱的应和方式,发展部为两个主题的交织,再现部双簧管有精彩表现。2活拨生动,D大调,谐谑曲,3段体,接近奏鸣曲式,发展部两个主题调性改变,以不同形态出现。这个乐章中重登空心五度的伴奏音型、五拍子节奏及节奏变化,大二度关系的两个调式乐句的结合方式.都极具俄罗斯民歌特征。
鲍罗丁《小组曲》(格拉祖诺夫配器)
《小组曲》是一部由七个乐章组成的钢琴曲,作为鲍罗丁钢琴作品的代表作,《小组曲》创作于1885年,但其中许多章节却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创作完成,鲍罗丁去世后,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将其改编成了交响作品,并自行加入了鲍罗丁的另一部作品中的一个乐章将其改编为八个乐章。这部作品本是献给比利时的路易斯伯爵夫人的,这位伯爵夫人致力于大力推广鲍罗丁的作品,她不仅组织翻译了《伊格尔王子》的部分唱段,还促成了其《第一交响曲》在比利时verviers和Liege地区的首演。这位路易斯伯爵夫人,也正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赞助人,她同样也为鲍罗丁所在的法国剧作家、作曲家和编辑协会提供赞助。鲍罗丁原来为这部作品所起的题目是《为爱人所作的小诗》,但在印刷时被出版商改为《小组曲》。
原作分为七个乐章,作曲家分别对每段起了单独的标题并作了解释:
第一乐章:修道院,行板,c小调(教会的誓言只有上帝培养的思考)
第二乐章:插曲,小步舞曲,F大调(梦幻般的生活)
第三乐章:玛祖卡,快板,C大调(为舞蹈而作)
第四乐章:玛祖卡,快板,D大调(为舞蹈及舞者所作)
第五乐章:回旋曲,慢板,D大调(为舞蹈而作)
第六乐章:萨拉班德舞曲,快板,D大调(为爱所作)
第七乐章:夜曲,小行版,G大调(被爱的幸福所愉悦)
斯维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交:柴可夫斯基第二交响曲[东京现场版] 豆瓣
斯维特兰诺夫 Evgeny Svetlanov / 俄罗斯(苏联)国家交响乐团 Russian(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1月18日 出版发行: Canyon
☆ 为纪念俄国指挥家史维特兰诺夫八十冥诞而发行的三十五份史氏生前录音作品之一。
☆ 史维特兰诺夫指挥的柴可夫斯基则一向被视为仅存的浪漫式俄国风格!
柴可夫斯基一共写有七首交响曲,但其中只有第一到第六号交响曲被视为正式作品,另一部曼符礼交响曲则被视为交响诗作品。其中最后三首交响曲是在他人生最艰苦的时期所创作的。第四号交响曲,被柴可夫斯基视为他和梅克夫人的交响曲,因为这是他特别为梅克夫人所写的。第五号交响曲也在描述命运,但却没有第四号那么表面化,而是深入到潜意识的底层去了。第六号交响曲「悲怆」在一八九三年十月二十八日首演完九天后,柴可夫斯基就过世,如今我们已经可以证实,他的死因是因为与一位俄国贵族有染,而被下令自杀以避免事端扩大。第二号交响曲呈现出柴可夫斯基受到白辽士影响的痕迹,但明显的地方则在柴氏引用俄国民谣的手法。他以各种不同的技巧来装点这些民谣,尤其是在终乐章里,他不断地反复乌克兰民谣「鹤」一曲的主题,再以管弦乐法和动机发展将此主题不断地变形,把交响曲作曲法发展到极致。第一号则因为冷冽的气氛而有「冬之梦」的标题。柴可夫斯基自承虽然此作中诸多不成熟,却是他最爱的一阙。
史维特兰诺夫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不同于市面上使用Melodiya 1967年录音版本,而是于1990年东京现场演奏版本。这份录音是华纳古典计划纪念史维特兰诺夫八十冥诞而发行的三十五份史氏生前录音作品之一,这位刚在2002年过世的俄国指挥家,生前最后一个职位是俄国总理普丁手下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而他指挥的柴可夫斯基则一向被视为仅存的浪漫式俄国风格。
斯维特兰诺夫指挥苏联国交:柴可夫斯基第一交响曲“冬日梦幻”[东京现场版] 豆瓣
Evgeny Svetlanov / Russian(USSR)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8月21日 出版发行: PONY CANYON
☆ 为纪念俄国指挥家史维特兰诺夫八十冥诞而发行的三十五份史氏生前录音作品之一。
☆ 史维特兰诺夫指挥的柴可夫斯基则一向被视为仅存的浪漫式俄国风格!
柴可夫斯基一共写有七首交响曲,但其中只有第一到第六号交响曲被视为正式作品,另一部曼符礼交响曲则被视为交响诗作品。其中最后三首交响曲是在他人生最艰苦的时期所创作的。第四号交响曲,被柴可夫斯基视为他和梅克夫人的交响曲,因为这是他特别为梅克夫人所写的。第五号交响曲也在描述命运,但却没有第四号那么表面化,而是深入到潜意识的底层去了。第六号交响曲「悲怆」在一八九三年十月二十八日首演完九天后,柴可夫斯基就过世,如今我们已经可以证实,他的死因是因为与一位俄国贵族有染,而被下令自杀以避免事端扩大。第二号交响曲呈现出柴可夫斯基受到白辽士影响的痕迹,但明显的地方则在柴氏引用俄国民谣的手法。他以各种不同的技巧来装点这些民谣,尤其是在终乐章里,他不断地反复乌克兰民谣「鹤」一曲的主题,再以管弦乐法和动机发展将此主题不断地变形,把交响曲作曲法发展到极致。第一号则因为冷冽的气氛而有「冬之梦」的标题。柴可夫斯基自承虽然此作中诸多不成熟,却是他最爱的一阙。
史维特兰诺夫指挥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演奏柴可夫斯基交响曲,不同于市面上使用Melodiya 1967年录音版本,而是于1990年东京现场演奏版本。这份录音是华纳古典计划纪念史维特兰诺夫八十冥诞而发行的三十五份史氏生前录音作品之一,这位刚在2002年过世的俄国指挥家,生前最后一个职位是俄国总理普丁手下的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而他指挥的柴可夫斯基则一向被视为仅存的浪漫式俄国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