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haikovsky
多拉蒂:1812序曲/意大利狂想曲/威灵顿的胜利 豆瓣
9.0 (8 个评分) Antal Dorati / Mini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11月14日 出版发行: Mercury
先说一下此曲的创作背景《1812序曲》是伟大的俄国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创作的作品。是为了庆祝莫斯科救主基督大教堂的建成而写的。这所教堂曾经于1812年法俄战争时毁于战火。而柴可夫斯基的这首作品也用音乐的形式回眸了当年血与火的战争场景。《1812序曲》描述的是1812年发生的法俄战争。在十九世纪初,法国人的英雄拿破仑横扫欧洲大陆。在1812年,他把枪口瞄向了欧洲东面的庞然大物俄国。在当年的6月22日,他发动了对俄国的侵略战争。俄国人民奋起抵抗,在巴格拉季昂、库图佐夫等优秀将领的率领下,粉碎了法国人的进攻,使拿破仑的法兰西帝国走向衰亡。柴可夫斯基在作品中,对于战前俄国人民的平静生活、战争时双方激战的场面以及战后俄国人民庆祝胜利等场景都用音乐做了细致的刻画。
下面来说一下此张CD,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是音乐、音响界的“斗气曲”,不断有新的版本、录音面世,TELARC、PHILIPS、MERCURY、DG等唱片公司出品的曲目都是发烧友津津乐道的录音杰作。这些唱片中有一张被称为“里程碑”的录音,即以MERCHRY PRESENCE发行的《1812序曲》和《威灵顿的胜利》,四十年来畅销不衰。当年的LP唱片销量超过了200万张,而如今它有成为广大音乐、音响爱好者新的收藏热点:LP唱片的录音版本经录音师的再次整理,发行激光唱片曲目包括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意大利随想曲》,以及贝多芬的《威灵顿的胜利》。
唱片采用当时的模拟录音母带制作,录音动用真枪真炮一齐开火。采用的大炮是从美国西点军校博物馆找到的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大炮,这门大炮于1775年6月20日在法国杜埃制造,重3180磅。为了再现莫斯科的钟声,工作人员仔细研究了莫斯科钟声的音响,选用了劳拉·斯波尔曼·洛克菲勒纪念编钟,由大小74座钟组成,当中有一座世界上最重的低音钟重达40296磅。为了表现类似于莫斯科的钟声效果,工作人员又把编钟放置在瑞沃赛德教堂的钟楼上,把MERCURY三轨立体声录音的3支话筒分别高高的挂在钟楼上,左声道的话筒靠近低音钟,右声道的话筒靠近中音种,中间的话筒靠近高音钟,之后进行后期制作。再出激光唱片时,原版的三轨录音的音乐效果磁带再次合成,使欣赏者能够充分领略到音乐、炮声与钟声一起鸣响所产生的空间感。
《1812序曲》录制于1958年4月5日,录音地点是明尼苏达州诺斯罗普大会堂。其中劳拉·斯波尔曼·洛克菲勒编钟录制于1958年5月10日,加农炮录制于1958年7月10日,地点是西点军校。《意大利随想曲》录制于1955年12月22日。《威灵顿的胜利》录制于1960年6月9日,地点是伦敦城外温伯利城音乐厅,枪炮声录制于1960年8月20日,地点是西点军校。
枪炮声的录音可以说是非常棘手,整个过程都在室外。首先要保证在录音时话筒别被子弹击中,其次是话筒拾音头的长度位置,在录制钟声的时候话筒在20米的高空。还有就是必须把握录音的机会必须一次成功,因为博物馆收藏的大炮已经一个多世纪填入过炮弹了,火药是军校的专家专门调制的。
录音的最大难题是声音效果的混音,这在技术上相当有难度。只从技术上来说,《1812序曲》还比价容易,只有16声炮声和两组钟声但《威灵顿的胜利》则不同,里面有194声炮击和25处枪的连发,要求非常准确地出现在某一小节段落。贝多芬甚至在乐谱上作出了标注。
《1812序曲》MERCURY的CD版本总体上来说,曲目并不新,搭配也是老套路发行目的有赚钱之嫌。但此唱片最大的成功,主要是乐曲的演绎。在众多的类似的的录音版本中此版CD的音乐特点比较突出,在乐曲的处理手法上多拉第与其他著名指挥家也不同,且多拉第也是听过指挥这几部作品的录音后被人们广为接受。
归结起来这张唱片有以下特点。
1 曲目搭配得当。
2 录音相当出色,当年的LP唱片发行量超过200万张,所以此录音版本值得收藏。
3 演奏中的“音乐味”突出。
4 曲目时间略短。
5 迪姆斯·泰勒在唱片中近20分钟有关录音的英文讲解对普通听众没有意义,但对于有兴趣的发烧友和专业人士或许有益。
20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尼科莱·戈洛瓦诺夫 / 20世纪伟大指挥家系列:尼科莱·格洛凡诺夫 豆瓣
Nikolai Golovanov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6月4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指挥:尼科莱·哥洛凡洛夫
EMI CZS 5751122(2CD)
格拉祖洛夫:第六交响曲
孟德尔松:仲夏夜之梦序曲和谐谑曲,莫斯科广播乐团,1952年莫斯科
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莫斯科广播乐团,1948年莫斯科现场
李斯特:奥非欧,莫斯科广播乐团,1952年莫斯科
李斯特:挽诗,莫斯科广播乐团,1953年莫斯科
李斯特:马捷帕,莫斯科广播乐团,1952年莫斯科
李斯特:节庆的声音,莫斯科广播乐团,1953年莫斯科
李斯特:普洛米休斯,莫斯科广播乐团,1952年莫斯科
哥洛凡洛夫是苏联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他是Ippolitov-Ivanov的学生,1930-36年担任莫斯科大剧院的指挥。1948-53年成为莫斯科广播乐团的领导人。苏联指挥大师Svetlanov就是他的学生。哥洛凡洛夫是苏联政府在文艺方面的干将,他曾四次获得“斯大林奖”。他是俄罗斯作曲家首屈一指的演绎者。
哥洛凡洛夫的录音平常很难找到。这次的录音,全部是由莫斯科的MK’sStudio借出的。全部的录音都是非常珍贵的。他指挥的李斯特即使是俄罗斯的音乐专家也是非常关注的录音。
穆拉文斯基 柴科夫斯基 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悲怆)交响曲 豆瓣
9.7 (37 个评分)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 Yevgeny Mravin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历史上只有五张唱片曾经同时登上日本究极100、日本名曲300、企鹅三星戴花与留声机百大这四份权威榜单,这张就是其中之一。
柴科夫斯基,F小调第四交响曲
创作于1877年,是柴科夫斯基获得国际声誉的第一部交响曲。当时,草率的结婚和快速的夫妻分居使作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乐曲正是表现了他痛苦的心情和对幸福的渴望。本曲为柴科夫斯基交响曲当中最富变化、最热情的乐曲,具有明显清楚的叙述内容,采用纯音乐的形式,却有标题音乐的实质,此处所表现的是苦恼彷徨的众生相,以及威逼、协迫人类的命运魔掌,使听者产生一种凄怆之感。 曲中,作者还指出了: 只有投入人民之中,才能战胜命运、获得力量。当时,作者得到了梅克夫人的捐助,才得以脱离繁重的教学工作而专心投入到创作中去,该曲即是题献给梅克夫人。题辞是——“赠给我最好的朋友”另外,柴科夫斯基独特的旋律美感、精妙的结构、精巧的管弦乐技巧,也是本曲永久受欢迎的主要原因。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序奏为持续的行板,c小调,3/4拍子。全曲的核心出现在第一乐章序奏中,这就是贯穿于整部交响曲的威严的“命运的主题”。乐章的第一主题由弦乐奏出,充满了苦恼的情绪,接着又由木管反复。这一乐章通过表现沉重忧郁的心情和转瞬即逝的幸福梦幻不停交替,揭示出渴望幸福的个人和严峻的命运压力之间的冲突。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降b小调,2/4拍,三段体。双簧管呈现孤寂的主旋律,紧接着是感觉兴奋的副属旋律, 在主旋律以更加凄寂的形态反复而告一段落后,中段如农民舞蹈般优美。整个乐章富于诗意的音调表现了主人公暂时忘记了现实的痛苦,沉浸于对往事的回忆。
第三乐章,诙谐曲, 快板,F大调,2/4拍子。第一部分由弦乐器单独演奏,全体弦乐器持续拨奏。主旋律显得急促匆忙,但却给人以梦幻茫漠的感觉。 此部分进行至一段落, 即由木管乐器单独奏出俄罗斯舞曲般的旋律。这个乐章没有明确的感情,只是一些虚无飘渺、错综复杂的音型。
第四乐章,终曲,热情如火的快板,F大调,4/4拍子。形式为类似回旋曲的自由形式。 强烈的第一主题以全合奏形式奏出。紧接着的第二主题是根据俄罗斯民谣《野地里的桦木》所写成的朴素、优美的旋律,表现出人民的强大力量。最后,音乐在描绘节日欢乐景象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柴科夫斯基e小调第五交响曲
e小调第五交响曲是俄国代表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40-1893)留下来的六首交响曲中的一首,它之后就是广为人知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这首曲子于1888年在彼得堡初演。作曲家独有的忧郁和甜美的曲风交错穿插,使得整部交响曲内容丰富多彩,第二乐章里圆号独奏部分充满了温暖的憧憬,这段旋律很出名。而作者自身对于宏大的“命运主题”的呼喊则在序曲部分以单簧管演绎出来,在之后也不断回旋体现。
第一乐章 行板,转朝气蓬勃的快板 奏鸣曲形式。行板,e小调,4/4拍子的序奏开头,单簧管呈现凝重,阴沉的旋律即为本交响曲的中心旋律,它在四个乐章中都会露面。一般都这一中心旋律视为“命运”,但它只是微弱,暗淡地暗示着某种不可预期的凶兆。进入主部以后,转成生气蓬勃的快板,富有节奏的旋律,据说是取材自波兰的民谣
第二乐章 略带有自由感的如歌行板,D小调 12/8拍子 三段体。乐章的主旋律甜美而兼有肃穆,伤感,充满期盼与憧憬。双簧管演奏的副旋律中注入了温柔而具有抚慰力量的女性光辉。
第三乐章 中庸的快板 A大调 3/4拍子,三段体。摒弃了传统的谐谑而使用圆舞曲乃是柴可夫斯基的新尝试,以艳丽的旋律为中心的梦幻式圆舞曲,给听众 一种飘渺的感觉
第四乐章 终曲,庄严的行板转活泼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序奏为E大调,4/4拍子,实际是全曲“中心旋律”的大调形式,开始是弦乐合奏,接着在弦乐器以三连音装饰下,管乐合奏庄严地呈现。此乐章庄严,雄壮,仿佛在高唱“战胜悲哀”的凯歌一般,又以人类的力量最终战胜了命运而告终。
〖音乐,升起或沉落〗——转帖,作者不详
——柴科夫斯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
像就长寿的托尔斯泰对自己的健康非常感谢一样,柴科夫斯基的天分是感谢他的忧郁病(Hypochondria),感谢这件随他终生的恶魔般的厄运。它把他抛入生命充满了一切苦难和甜蜜的两个极端,在他被单纯的瞬息的感情所支配,生活就要变得好受时,忧郁和始终存在的恐怖把美好的画面一点点蹂躏。柴科夫斯基的幸福是忧郁症,是精神濒临崩溃的折磨,他的痛苦是冯•梅克夫人的信,是一次次从莫斯科倾斜着落向彼得堡的大雪。在他的《第四交响曲》中,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中,甚至是那几部欢乐的芭蕾舞剧《天鹅湖》或《睡美人》,我们经常在美丽的场景音乐中听到如利器般划破湖面的紧张不安的音符,而后浪漫的耳朵在尖利、金属性的声音中恐惧和颤栗着,那个半夜来到哈姆雷特跟前的魑魅又出现:“To be, or not to be?”当然,柴科夫斯基绝无贝多芬理性,他更无法想到超越,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倾听到最多的是他的真诚和赤裸裸的痛苦,这种痛苦也是19世纪末俄罗斯人深刻的绝望。这一点,我们在文学上找到类似的人倒不是曾被《如歌的行板》感动过的托尔斯泰,而是描写在受苦边境生活过的俄罗斯同胞陀思妥耶夫斯基。
1891年夏天,柴科夫斯基从美国回来后,一直蛰伏在一个叫迈伊丹诺伏的小镇写作。每天他望着被落叶盖满的黑色大道,期待仆人愉快的门铃带来梅克夫人的书信。一部歌剧和一部舞剧。这部舞剧叫《胡桃夹子》。冬天,他的《黑桃皇后》在布拉格和基辅上演,他在莫斯科和汉堡之间穿梭指挥。接着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剑桥大学又将音乐博士的头衔赠予他。柴科夫斯基似乎在晚年得到了世人梦寐以求的名和利,只是他不像以前那个终日抑郁的柴科夫斯基了。连他的弟弟莫德斯特也不相信:“我的哥哥似乎已经不属于他自己了;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似乎已经占有了他,驱使他的那种神秘的力量,是一种深沉,不可解释的焦虑,那是一个绝望的心情,我不能把这种解释为一种死亡的预告。”实际上这时候的柴科夫斯基已是站在天堂门口等候领取上帝的牌子了。他只差一样来总结和申诉一生,很快地,在1893年2 月,他写道:“我一生中从没有这样满足过,从没有这样骄傲过,这样快活过,因为我确确实实写出了一件好东西。”柴科夫斯基在这部有四个标题乐章的交响曲中展开他一生的命运:热情、爱情、失望、死亡。
第一乐章柔板,缓慢的引子中,独奏大管阴沉地吹出后来成为第一乐章主题的音型,这一章是柴科夫斯基生活常态的写照,他是一个生活在内心的作曲家,不善与人交往。从他与梅克夫人的恋情来看,他宁愿与她在信纸上见面,——他们之间的书信可谓是音乐史、文学史上的杰作,——也从没有(不愿?)单独约会过。速度加快时第一乐章主题被肢解,并从一乐器转到另一乐器,越来越焦躁不安。激动渐渐消退后,第二乐章进入。优美的快板,这一乐章是痛苦时的甜蜜回忆:和法国歌手热烈的爱情,在梅克夫人的弗罗洛夫庄园享受美好时光,在欧洲轻快潇洒的旅行——这一切像满山遍野的阳光一样在第二乐章里铺开。我们感受到了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爱情。第三乐章急板,开头似乎是一堆印象,远远有进行曲作为暗示,它越走越近,越来越响,冷对一切。它的力量背后潜伏着恐惧。这个乐章是对黑暗丑恶和恐惧的表达,是前几部交响曲所没有的。1890年,资助了柴科夫斯基十三年之久的梅克夫人断绝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梅克夫人是他心中的上帝,她突如其来的绝交从灵魂上陷柴科夫斯基于死地。接着,在第四乐章悲哀的柔板里,弦乐开始像是悲怆地哀叹结局的黑暗、空洞,其中美妙的第二乐章隐隐若现。似乎是含情脉脉的告别,再会了,家乡的树木;再会了,母亲的呼唤;再会了,亲爱的兄弟;再会了,圣母般的梅克夫人!最后的高潮不是像传统交响音乐的向前冲,而是无能为力地向命运低头,金属的管弦乐器像一朵蔫了的花。这个乐章几乎是安魂曲,其中看不到永恒的安息,除了坟墓,什么也没有。如果你想在《悲怆》里听到什么勇气、超越之类的东西,你可找错了对象,他能给你的就是这么多了。悲怆而不是悲壮。当一个人能面视自己的体伤和血泪时,我们为什么还要他悲剧地思索?这一点我反而更相信柴氏的单纯和真诚。
柴科夫斯基不如马勒深刻?最近,渐渐听到对他的非难之言,有人甚至抓住他的同性恋丑事,说他是位滥情作曲家。但这已足够了。对于这位生前忍受苦难折磨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我们无法要求太多,我们甚或像晚柴氏四十年的俄罗斯阿克梅派女诗人阿赫玛托娃长诗《安魂曲》中的《致死神》,借以作一曲致柴科夫斯基的灵魂哀歌:
你终归要来,何必不是现在?
我虽然很难,但我在等待,
我熄了灯,打开门,请你来,
你既神秘,又平常,
来吧,因你乐意出现的面目,
…… ……
北极星当空照耀,叶尼塞河翻滚波涛。
那一双我所钟爱的蓝眼睛,
光焰把最后的恐惧遮盖住了。
〖唱片介绍〗
这套双CD唱片收录俄罗斯指挥大师穆拉文斯基指挥列宁格勒爱乐乐团演奏的柴柴科夫斯基第4、5、6交响曲。这个版本本公认是正宗原汁原味的俄罗斯演绎,令无数人趋之若骛。
穆拉文斯基是本世纪苏联指挥界的元老,在苏联乃至世界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穆拉文斯基的指挥风格细致而严谨,他具有随心所欲地操纵乐队的能力,无论是指挥古典主义作品还是浪漫主义作品,他都能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风格,并且恰到好处地加进自己的精辟而独到的见解,穆拉文斯基最擅长指挥俄国作曲家的作品,他对柴科无斯基、肖斯塔科维奇等俄罗斯作曲作品的处理是最具权威性的,1960年,穆拉文斯基率领列宁格勒爱乐造访英国,趁隙录下了柴可夫斯基最后三首交响曲。虽然同样的曲目,穆拉文斯基在前苏联也曾数次留下录音,但却都略嫌寒冷坚硬,未能达到这个伦敦录音的成就,这是柴可夫斯基交响曲的一种典范,相信再过百年也不会改变。
历史上只有五张唱片曾经同时登上日本究极100、日本名曲300、企鹅三星戴花与留声机百大这四份权威榜单,这张就是其中之一。同时这套唱片还曾获得1988年爱迪生唱片大奖、1990年Penguin Rosette Award。
这张专辑听得最多的是柴5,很少听悲怆,因为害怕自己陷入这痛苦的音乐中不能自拔。了解老柴人都知道他过的是多么可怕的艰难生活,没有什么东西比他在第六交响曲中表现这种挫折更为激动和准确了。当我听到第四乐章时(也就是本帖默认播放的)它简直把我打倒了。这时我感受到的东西,就是生活二字。任何人如果恋爱过和失恋过,他立即就会明白这儿表达的感情。谱纸上端写着“柔板的哀歌”,主题是在小调上,音乐的爆发就是一个受伤灵魂在呼叫…………柴可夫斯基音乐中的主角在这个乐章中放弃了一切生的希望,吟唱着葬礼的咒语,在充满悲哀的旋律中一切都结束了,包括生命。
这首悲怆是老柴生命最后几个月中痛苦经历的真实写照。悲怆公演后的一个星期,他就与世长辞了。
里赫特: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豆瓣 Spotify
9.5 (65 个评分) Sergey Rachmaninov /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6年2月13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柴科夫斯基一共有三首钢琴协奏曲,当然就是属第一号最有名了。在这首钢琴中,作者深深情地、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光明的渴望,钢琴与乐队的协奏成功地实现习了真挚的感情抒发与强烈的、激动人心的交响化效果的高度和谐与协调,从而使产生极其巨大的音乐感染力。

1963年由卡拉杨指挥维也维交响乐团、闻名世界、脾气怪异的前苏联钢琴大师演奏钢琴的"大禾花"版被众多乐评称为无出其右。李希特+卡拉扬+维也纳爱乐,这样的组合,精彩绝对可期。

而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可以算是20世纪音乐家创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最受欢迎的。这一乐曲被公认为拉赫玛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喜爱和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所作的钢琴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里赫特的这一版本充满梦幻色彩,可以说是最接近拉氏原意的演绎,当然成为“拉二”的首选版本!
弗里乔伊:巴托克第三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六 “悲怆”交响曲 豆瓣
10.0 (5 个评分) 费伦茨·弗里乔伊 Ferenc Fricsay / Annie Fisch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4月20日 出版发行: Orfeo D'or
这是Ferenc Fricsay有生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注),之前处于自己艺术生涯颠峰的指挥家已经身怀绝症,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Fricsay选择了这两首特殊的作品。他们分别是两位伟大作曲家的天鹅之歌,而在指挥这两手作品的时候指挥家复杂的内心影响了对作品的演绎。所以这个1960年的实况“悲怆”不同于 Fricsay以往那种棱角分明的演绎,而是在舒缓悲情的气氛下产生了一次次撕心裂肺的演奏,并且也不再仅仅是一种感情上的宣泄,更多了几分对于宿命主题的深沉思考。——LAOXU (古典音乐论坛)
注:
LAOXU乐友的这一说法有误————这不是艺术家的最后一场音乐会。Fricsay平生的最后一场音乐会是1961.12.7在伦敦指挥英国爱乐乐团(Philharmonic Orchestra)演出的《贝多芬第七号交响曲》。
Dvorák: Cello Concerto / Tchaikovsky: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豆瓣
9.3 (28 个评分) Mstislaw Rostropowitsch / Herbert von Karajan
发布日期 1995年2月24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01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 1. Allegro 15:44
02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 2. Adagio ma non troppo 12:40
03 Cello Concerto in B minor, Op.104 - 3.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12:57
04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Moderato assai quasi andante 1:00
05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Tema: Moderato semplice 1:42
06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I: Tempo del Tema 0:52
07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II: Tempo del Tema 1:13
08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III: Andante sostenuto 3:59
09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IV: Andante grazioso 1:53
10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V: Allegro moderato 3:28
11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VI: Andante 2:52
12 Variations on a Rococo Theme, Op.33 - Variazione VII e Coda: Allegro vivo 1:58
斯托科夫斯基:《幻想曲》原声音乐 豆瓣
斯托科夫斯基 Leopold Stokowski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2月31日 出版发行: Buena Vista Pictures Distribution
《幻想曲》是迪斯尼最具艺术性的一部作品,也是迪斯尼到目前为止重映次数最多的一部经典动画片,它还是电影史上最早的立体声电影,当年,沃特.迪斯尼对这部影片的宣传重点就是标榜它是一部可以“听”动画、“看”古典音乐的作品。
从对少年儿童甚至成年人的古典音乐普及教育角度上来看,动画片《幻想曲》所起的作用无疑是积极巨大的,但世界音乐界和欧洲电影评论界却站在维护古典音乐内涵的神圣与纯洁的立场上,批评《幻想曲》图解音乐、简化古典音乐的内涵,是“大逆不道”的。
米老鼠被淹过膝盖的大水惊醒,他发现,扫帚人仍然永无休止地往早已灌满的水缸里倒着水,整个屋子已经成了水的世界。
水越积越多,米老鼠不知道解咒的咒语,情急之下,抓起斧头往扫把身上一阵猛砍。在一声和弦后,全曲顿失力量,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没多久,所有的小碎屑都渐渐苏醒过来,扫帚居然分身了,变成了一个个小扫帚,全都更奋力地打起水来。小提琴、低音管、倍低音管、竖笛争相吹出主题,法国号、短号也来凑热闹,音乐达到前所未有的张力。水越积越多,米老鼠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慌乱极了。
在米老鼠的出色表演下,《魔法师的弟子》成为《幻想曲》中最讨人喜爱的篇章,米老鼠那身穿红袍子的小魔法师的造型更是成为60多年来迪斯尼最着名的代表性标记之一。
1940年,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和制片人迪斯尼由于他们在《幻想曲》音乐创意与制作方面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录音技术方面的突破性成绩分别荣获了奥斯卡特别荣誉奖;1998年,《幻想曲》被美国电影协会选为20世纪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2000年,迪斯尼推出了全新版本的"幻想曲2000",用更加精彩的动画和音乐使人们快乐地跨入新千年,而延续并珍藏保留下来的,仍然是米老鼠扮演的这个滑稽可爱的小小魔法师。
米老鼠的师傅终于出现,沉重的铜管乐器中,魔法大师解除魔咒,乐曲回到与序曲相同的缓慢拍子,水势嘎然而止。
与其他的众多魔法师相比,米老鼠这个小小魔法师的故事不免显得有些单薄,米老鼠就象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一个平凡普通不起眼的小孩子,他的全部使命就是令人们开心,使观众发笑。然而,正是这个顽皮淘气、不自量力,粗心急躁、蹩脚惹祸、满脸稚气的小小魔法师,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以自己那虽不完美却纯真可爱的独特性格,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带给人们一种纯粹而又简单的快乐。
穆拉文斯基:柴可夫斯基第六交响曲/但丁幻想曲 豆瓣
Evgeny Mravinsky / Leningrad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latus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 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恼,既使这样,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为此他辞去音乐学院的职务,并就此永远结束了繁重的教学工作。此后,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乡下或到国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
这个期间,通过鲁宾斯坦的介绍,他得到一位非常热爱音乐和十分慷慨的富孀——梅克夫人的赏识和资助(1877-1890年),使他有可能就此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同时,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
这时候,俄国的现实生活进入反动的时期,革命的力量转入地下活动,俄罗斯社会思想和俄罗斯艺术的一切进步的和民主的表现,都受到了残酷的压制。他在这个时期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反映了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黑暗的反动时期的社会情绪——俄国人民,特别是俄国知识分子感到惶惑不安和不知所措的情绪,以及思索着祖国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的心境。但他并不是消极无为的,柴科夫斯基在扎记中曾说:“从完全听从命运, 转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他对生活是持肯定的态度。
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 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1891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获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在这 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 《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舅人》、《胡桃夹子》;还 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乱病,于10月25日不幸与世长辞。
柴科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人门阶梯和“门径”。 柴科夫斯基曾说:“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乐传播开去,渴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它,会从这望面得到安慰和支持”。
历史上有过许多音乐家,对于他们的才能,专业音乐工作者给予的评价比一般听众安分的多,但是柴科夫斯基所一贯追求的——只是他的音乐 使更多人被感动,为大多数人所喜爱,这个愿望在他生前就已经实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知音,不只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而且还有广大的无名听众。他的音乐力求用最直接的抒 发个人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他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乐语言组织出 一层生活中的诗意和人类感情中风流迷人的成份,因而能触动人们的心灵。
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 豆瓣 Spotify
9.5 (32 个评分) Berli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 Riccardo Chailly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5年8月15日 出版发行: Philips
拉赫曼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0号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钢琴演奏: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
乐团:柏林广播交响乐团(Radio-Symphonie-Orchester, Berlin)
指挥:夏伊(Riccardo Chailly)
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Serge Rachmaninoff 1873-1943)
录音时间:1982.12
录音地点:柏林(Berlin)
柴可夫斯基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作品23号 (Piano Concerto No. 1 in B flat minor, Op. 23)
钢琴演奏: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
乐团: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Symphonie-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指挥:孔德拉辛(Kirill Kondrashin)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录音时间:1980.2
录音地点:慕尼黑(Munich)
本辑从发行以来就深受好评,尤以阿格里奇的狂魔般演绎与弹奏速度,更令人咋舌称奇。她的触键与诠释将永远被列为"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首选推荐盘。一九八二年底女钢琴家阿格里奇在柏林现场演出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当时透过电视及电台的转播,使得全德国人为阿格里奇著迷不已。但也因此很多品质不良的侧录有声产品也充斥市面。本辑除了收录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一九八三年德国唱片大奖)以外,最值得期待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一九八二年现场实况经过飞利浦唱片公司的数码技术重新呈现原有的亮丽风貌。
杨松斯指挥奥斯陆爱乐乐团:柴可夫斯基曼弗雷德交响曲 豆瓣
Mariss Jansons / Oslo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88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Chandos
今日乐评家对柴可夫斯基(1840~1893)常有两种负面评语:其一,他是个肤浅的乐匠;再者,他是一个在歇斯底里边缘徘徊、疯狂投入、沉溺于自我情境的人。然而事实上,这两种评语都不正确。
就一个交响曲作家而言,柴可夫斯基丰富了这个领域,并且对不同风格的作曲家如西贝柳斯、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等影响深远。然而直到《第四交响曲》,他才在热烈情绪的表达中发现激发旋律与完美处理曲式的关键,倘若柴可夫斯基当时生活中没有出现那个重大变化,那么他可能会发展成另一种作曲家:比较不信任自己的天赋,也不愿意完全表白自己的情感。但是,命运神秘不可预知的力量——正是他许多作品试着去解释一种现象——直接介入他的生命。
无可避免地,音乐成为宣泄强烈情感的唯一方式,听众可以明显听出来,曲中的情感来自于内心的脆弱与失落极深的感受与了解。在他最富情感的音乐像《第四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曼弗雷德交响曲》中,结构上都展现了他最丰富的原创力。柴可夫斯基也正如他敬仰的莫扎特一样,对舞台音乐和交响曲中角色的刻画与挑战,做出回应。他企图深入他歌剧每个角色的内心,并且在交响曲中创造出情感世界。在谱曲的过程中,他得到了挥洒情感的自由和控制的方法,那是他生命中最深沉的渴望。
“曼弗雷德在阿尔卑斯山中徘徊。为生活中决定命运的问题苦恼着,被绝望的极端烦恼和过去的罪恶的回忆折磨着,他感受到剧烈的精神痛苦。……他对于他曾经热爱过、而夭折阿斯塔尔塔的回忆折磨着他的心,曼弗雷德的绝望是无止境的。”
IPB Image
Watercolour - Manfred On The Jungfrau (by John Martin)
《曼弗雷德交响曲》(Manfred Symphony Op.58)是柴可夫斯基后期作品,完成于1885年。早在1882年秋天,巴拉基列夫将此题材提供给柴可夫斯基,直到1885年9月13日柴氏才写信给巴拉基列夫说:“《曼弗雷德》完成了……在我一生中向来没有这样努力过,也没有由于工作而觉得这样疲倦,交响曲是依照您的提示而写成四个乐章……自然,它是献给您的。”Manfred是根据拜伦(Lord Byron)的同名长诗谱写的。饱受痛苦和反叛的曼弗雷德形象是整个作品的中心主轴:曼弗雷德悲剧的主题在交响曲各个乐章贯穿发展着。
第一乐章的引子是交响曲的基本主题,是一幅曼弗雷德的心理画像,也是整首交响曲最主要的一部分。
阿斯塔尔塔(Astarte)是柴可夫斯基所寻求的 “高尚的、光明的人物形像”,这是幸福的象征,也是所渴望而在现实生活中却不能找到的,主题时隐时现,逐渐形成一个抒情诚挚的旋律。他的尾声是悲剧性的,具有“葬礼进行曲”的性质。
第二乐章是轻快而有活力的谐谑曲。作曲家拟有如下的标题:
“阿尔卑斯山的女神,在瀑布水珠的彩虹中,出现在曼弗雷德的面前。”音乐体现了大自然的美和生机勃勃的景象。中段如歌的旋律,优美深情十分动人。进入高潮时,出现曼弗雷德主题,仿佛是主人公在回味着人间的悲苦。
第三乐章是“间奏曲”式的行板、活泼轻快的牧歌。作曲家的标题是:
“山中居民朴实的、贫困的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景象。” 牧歌的曲调纯朴而富于诗意。紧张而悲剧性的曼弗雷德主题突然打断了如歌的愉块音调,乐队中响起了钟声,又是充满了忧郁和悲伤的影象像在徘徊,牧歌的音调最后愈来愈弱,以至消失在远方。
第四乐章的快板,生动描绘出拜伦长诗中最阴郁和幻想的一个情节:
——地狱统治者阿里曼的王国(在长诗中阿里曼是一个寓意的形像。“世界的罪恶”的代表者)。曼弗雷德毫无畏惧地来到这里,他为思念的阿斯塔尔塔而苦恼着,想借助于地狱之神把她召唤来。作曲家的标题是这样的:
“阿里曼的宫殿,地狱的狂欢。曼弗雷德出现在杂乱的狂欢中,呼唤阿斯塔尔塔和她的出现;他被宽恕了;曼弗雷德之死。” 曼弗雷德之死是通过低音声部缓缓奏出中的世纪圣歌《愤怒的日子》来描述的。1831年,自柏辽兹在《幻想交响曲》中首次引用此旋律后,西欧作曲大师们相继效仿,该曲也成了诸多音乐名作中死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