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dern
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 豆瓣
Gil Shaham / Paul Meyer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0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Deutsche Grammophon
梅西安《时间终结四重奏》
这不是一首寻常的四重奏----既不是弦乐四重奏也不是钢琴四重奏。这是小提琴、单簧管、大提琴和钢琴的四重奏。如此古怪的搭配,并非梅西安有意标新立异,实在是出于无奈。这首诞生于纳粹德国集中营的传世之作,是在集中营中首演的。当时梅西安在狱中的难友中只能找到一个拉小提琴的,一个拉大提琴的,一个吹单簧管的,他本人担任钢琴演奏,其演奏的钢琴还是缺了许多琴键的。
就是这样一个残酷时代,这样一个严峻的时刻,每个人都在与死亡对视,在绝望中期待奇迹。聆听这首《时间尽头》,我可以想象梅西安的心境——在危机包围中,在死亡的窒息中,他仰面向天,用音乐散播安宁与爱,用音乐向上帝祈祷,赞美主赐予的生命。他用美来蔑视丑恶,用高尚纯净的灵魂来谴责纳粹的暴行。这是无声的轰鸣,受难者的表情令施暴者心悸。
末日,没有恐惧,没有焦躁不安,没有痛苦。
末日,一切终结的时刻,一个纯洁静谧的时刻,人们涤清灵魂的污浊之后,即将飞升天国。
一 纯洁的礼拜仪式 有节制的 3/4
二 为宣告时间终结的天使而歌唱
三 鸟儿的深渊 (单簧管独奏)
四 间奏曲
五 赞美耶稣的永生(大提琴与钢琴)极美,感人至深
六 七位吹号天使的愤怒之舞 果断,刚健
七 宣告时间终结的天使头上的彩虹大放光芒 梦幻地 相当慢3/4
双主题的变奏,展开的综合结构
八 赞美永恒的耶稣 极慢而温柔的,出神的4/4 (小提琴与钢琴)
[作曲家介绍](法)梅西安 Clivier Messiaen(1908-1992)
身为“二战”前后的作曲家,梅西安对宗教题材的巨大热情曾在西方现代文化中带起一股不小的热情。如果纵观梅西安一生的经历,就可以理解梅西安所有的音乐主题 ——宗教、大自然与爱情——从何而来。出生在笃信天主教家庭的梅西安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从1930年起担任巴黎三一教堂的管风琴师,任职达40年之久。 1940年,他被关入纳粹德国的集中营,1942年回国担任巴黎音乐学院的和声教授。
梅西安受象征主义美学影响,又有崇拜耶稣的宗教狂热,许多创作贯穿了神学思想。他讴歌大自然,因为这是造物主恩赐的杰作。他对自然界的反映,最终通过他长期对世界各地的鸟鸣研究和音乐化的再现来达到。其独特的鸟鸣在他的音乐中反复出现,不仅作为他音乐中的一个特征符号——象征大自然,更抒发了某种神秘意味的感恩之情。
梅西安被认为是第一首全面控制的音乐作品的作者。他的音乐技法与配器融合了神秘主义与实验精神,影响了西方现代主义音乐的思潮。我国的著名青年作曲家陈其钢就是梅西安的关门弟子,他可谓学到了梅的真传。
梅西安的主要作品有: 《上帝的诞生》 (1935)管风琴组曲
《十二圣婴默想》 (1945)钢琴曲
《俳句七首》 (1963)
《三部小神迹剧》 (1945)
《黑色的鸟》
《异国之鸟》 (1955——1956)
《我主耶稣的变形》 (1969)
《五首合唱曲》
茨维里希:第一交响曲/节庆曲/前奏及变奏曲 豆瓣
Indianapolis Symphony Orchestra / John Nelso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2月8日 出版发行: New World Records
Ellen Taaffe Zwilich was born in Miami, Florida, on April 30, 1939. She learned to play piano, trumpet, and violin, her principal instrument, which she studied with Richard Burgin and Ivan Galamian. She later studied music at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where she came into contact with Ernst von Dohnanyi, the great Hungarian pianist of the old European school; and she took degrees at Juilliard, where her principal composition teachers were Elliott Carter and Roger Sessions.
Pierre Boulez introduced her Symposium (1973) with the Juilliard Orchestra, but her String Quartet 1974, which had its conspicuously successful premiere at the ISCM World Music Days in Boston in 1976, probably launched her reputation. Since then she has produced solo works, chamber music of numerous kinds, and music for orchestra. In 1983 she won the Pulitzer Prize for her Symphony No. 1 (Three Movements for Orchestra); she was the first woman to win the Pulitzer Prize in music.
Prologue and Variations for string orchestra was commissioned by the Chattanooga Symphony, which gave the first performance under Richard Cormier on April 10, 1984. In her remarks on this piece, the composer also spoke of her wish to celebrate "the special sonorities, character, and expressiveness of the string orchestra"; qualities her extensive experience as a violinist taught her well.
Celebration for orchestra is an overture commissioned by the Indianapolis Symphony on the occasion of the inaugural concerts in its new home, the Circle Theatre; John Nelson led the premiere on October 12, 1984. About this work Ms. Zwilich wrote: "In writing this work I was motivated by three complementary goals. First, I wanted to celebrate a joyous and historic occasion with all its inspiring symbolism of beginning and renewal. My second goal was to write a kind of "toccata" or test-piece for the new Circle Theatre. Like an eighteenth-century organ toccata, Celebration for orchestra offers a wide variety of sounds, in this case from very soft to very loud (and many shades in between), and from very low to very high, and from legato to staccato. Finally I wanted to celebrate the orchestra itself, which is, after all, the centerpiece of the occasion."
2010年4月20日 听过
完全听不懂咧~~~音乐再这么走下去就成了艺术家的游戏了。相比之下梅西安的现代音乐还是不错的,特别是时间的尽头
IndianapolisSO John Nelson New.World Zwilich
华人优秀作品系列——陈永华《九州同》 豆瓣
佛罗内斯交响乐团 / 麦家乐
发布日期 2001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雨果 Hugo Productions
CD小册子内容:

陈永华于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随纪大卫学习作曲,后获英联邦奖学金于多伦多大学深造,获音乐硕士及博士荣衔,同时亦获伦敦圣三一音乐学院文凭。

陈氏音乐风格现代化及充满都市感,同时表现对生命的热忱,其作品包括多部交响曲、多首管弦乐及室乐创作,同时亦有数首中乐大合奏曲。其作品的演奏者包括美国克诺斯四重奏、英国伦敦火焰剧团、德国克莱曼弟三重奏、日本东风合奏团及中、港、台、加拿大、日本、罗马尼亚的交响乐团等。

陈氏作品屡获奖项,其中管弦乐《飞渡》除获亚洲作曲家同盟颁授“1998入野义朗纪念奖”外,更于1993年获北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选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之一;四重奏《秋》获1981美国国际双簧管协会作曲大赛首奖。德国政府学术交流部曾于1986年邀请陈氏参与达木士塔国际现代音乐节,并于德国演出其作品。陈氏于1991年获香港艺术家联会颁授“作曲家年奖”,1992年获颁“十大杰出青年奖”。

陈永华于香港及多伦多就读期间,已积极参与乐团及合唱团的指挥活动;布鲁克纳的安魂曲、帕莱斯特里耶的弥撒曲及不少圣乐作品的香港首演均由陈氏指挥演出。他亦曾客席指挥香港管弦乐团、香港小交响乐团、中国中央交响乐团及多伦多华人爱乐乐团演出其作品。

陈永华于1992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主任,并获香港管弦乐团委任为首位“驻团作曲家”,任期为1994-96年。陈氏现为香港作曲家联会主席、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理事、香港中乐团名誉顾问、赛马会音乐基金委员及香港艺术发展局成员,并担任香港电台第四台现代音乐节目主持。陈氏于1995年起担任香港圣乐团音乐总监。


第五交响曲《三国志》(为双乐队创作,1995)

三国时代的历史是作曲家小学时最爱的读物,至今仍不断的重看。构思第五交响曲时,他正在又一次的重看这段历史。而《三国志演义》书首的开启句所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引起他的联想。三国时代(公元220至280年)结束了强大的汉朝(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但最后亦一梳为晋朝(公元265至316年),同时结束了纷争及不安的三国时代。诉诸现世,中、港、台、澳原本就是一个国家,却有着不同的政制及社会制度。随着1997的回归,一梳的局面已迈进一步。本曲的创作感情来自“三国概念”,此曲虽非描述式,但仍有某种象征。至于作曲家对双乐队的运用始自他的第三交响曲,是其对交响乐均衡与对等的一种向往。

第一乐章以一个广阔的主题开始,表示昔日的光辉。紧接出现的稍快板有若对唱,表示出理想主义者(黩武者或缔造和平者?)的热诚,铜管的鼓号曲亦穿插其中。一段短暂的平和带出对位的重复段,再回到光辉的主题结束。

缓慢的第二乐章,主要用弦乐奏出近似赋格的体裁,间以延绵的自由乐段。赋格主题随后以原形、反向及增值于双卡农曲中出现,此象征手法或表示不同意见的爵协及修和。

第三乐章以缓慢及回响的和弦开始,透出礼仪的气氛。紧接着的稍快板主题是九及七的复拍子,或者是1997的萦绕!这主师稍后变成二部及三部的卡农曲,最终于凯旋的E大调和弦中结束,憧憬着希望与和平。

本曲由香港管弦乐团委约创作及首演。


冲击(为四位打击乐手而作,1995)

这首作品由四位敲击乐手演奏,三位演奏不同种类的鼓,另一位演奏大小不同的锣、钹和木鱼。听众会听到由皮革、金属和木发出的不同声音,此曲灵感来自京剧开场的锣鼓。

新事物往往对旧东西带来一定的冲击,在历史、文化、社会上也是如此。二十世纪末,香港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这冲击产生的力量,成为了社会进步的动力。

此作品于1995年由香港艺术节协会委约,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辖下之“香港音乐基金”赞助,并于同年香港艺术节由瑞典“鼓猛打”合奏团演出。


第六交响曲《九州同》(1996)

史记孟轲转谓“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据尚书记载黄帝分天下为九州,及后洪水为患,“帝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大禹治水成功后,更获帝舜禅让帝位,并得国人赞许,遂重划九州国界,自此州一词意指整个完整的中国。南宋产爱国诗人陆游嗟叹宋皇南渡,时刻希望北定中原,有“但悲不见九州同”之语。

反观现世,随着1997及99年的港、澳回归,中国复合之势已踏出重要一步,作者有感于此乃作此曲,意谓“九州同,山河一统”之期不远矣。陆游见不到的情景,可望在下世纪初实现。从宏观的角度看,但愿世上九州尽同,纷争止息,世界和平。

全曲共分三乐章,首乐章以击鼓开始,以示世上纷乱,缓慢的第二乐章抒发纷乱后的安慰,第三乐章紧接出现,展现光辉的统一局面。谨写此曲以纪念1997年的回归。

本曲由香港管弦乐团委约创作及首演。
Penderecki: Threnody to the Victims of Hiroshima; Canticum Canticorum Salomonis; De Natura Sonoris Nos. 1 & 2 etc. 豆瓣
Krzysztof Penderecki /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4年3月15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在第二次世纪大战后的国际乐坛上,波兰人彭德雷茨基可能是最成功、最具征服性的少数几个前卫作曲家之一。用52件弦乐器演奏的《广岛受难者挽歌》(1960年),是他最初获得国际声誉的成名作,也算是20世纪的经典了。尽管大量的使用现代音乐语言,诸如自然声、密集音簇、音区两极化,以及弦乐演奏中的滑奏、近码乃至码后的奇异音响等等,彭德雷茨基的音乐却并不生硬、晦涩,因为它们充满着与人类情感息息相关的人文精神。而尤其是那丰富多彩的想象力,激活了音像世界的一派生机,令现代爱乐者心醉神迷。
这张唱片上的八首曲子,都是彭德雷茨基最著名的管弦乐代表作,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20世纪后半叶的前卫音乐实验的成果。八首曲子依次是:《阿纳克拉西斯》、《广岛受难者挽歌》、《音标》、《声音的性质之一》、小提琴与乐队的《随想曲》、合唱与乐队的《所罗门之歌》、《声音的性质之二》和《雅各布之梦》。
70年代中期,作曲家本人亲自指挥了上述作品的演奏。而波兰女小提琴家维尔科米尔丝卡也正是这首《随想曲》(1967年)的首演者。唱片的录音好极了,一切细微尽在眼前。总之,这张唱片价值很高。
(摘自李杭育:《唱片经典》)
2012年11月12日 听过
我是有多么想不开大晚上的来听老潘的鬼哭神嚎~~其实感觉还是广岛挽歌和雅各布比较有意思
EMI LSO NOSPR Penderecki Wilkomirska
阿沃·帕特作品集《空白》 豆瓣
8.6 (7 个评分) Dennis Russell Davies / Keith Jarrett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9年11月16日 出版发行: Ecm Records
Arvo Pärt delivers a brief collection of sacred music -- bold, stoic, and sober. His compositions are full of a passionate and melancholy sort of life, a life of deep humility and faith. One of his earliest releases on the ECM label, Tabula Rasa is a richly woven tapestry of string arrangements, and a good introduction to his work. The album opens with Fratres -- a signature piece for the composer that would have many re-tellings over the years. Here, ECM veteran Keith Jarrett's piano has a rich dialogue with Gidon Kremer's violin; both musicians traverse the chilled waters of Estonia with urgent staccato and contemplative grace. The piece returns later in more ominous quietude, this time whispered out by the 12 cellists of the 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This arrangement is much more meditative in nature, more reverent perhaps to Pärt's deity, and essentially the centerpiece of the album. Cantus in Memory of Benjamin Britten is a loving, almost melodramatic tribute to a composer that Pärt wished very much to meet (though never did). Cellos and violins drip tears that cascade ever downward to a chord which seems to close infinitely, resonating with the peal of a distant church bell. Pärt's final selection, Tabula Rasa, follows much of the same bittersweet territory as what came before it, though it does encompass greater degrees of discord at the offset. As the 25-minute-long piece settles into night, icy clusters of prepared piano fall between the exchange of two violins and chamber orchestra to invoke feelings of sacrifice, mystery, and deliverance. This is a modest but pivotal recording to own -- the essence of Arvo Pärt. ~ Glenn Swan, All Music Gu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