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素食者 豆瓣 博客來
채식주의자
8.2 (373 个评分) 作者: [韩] 韩江 译者: 胡椒筒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21 - 9 其它标题: 素食者套裝(全兩冊)
亚洲首位国际布克文学奖得主获奖作品
我在写作时,经常会思考这些问题: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何界定理智和疯狂;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我希望《素食者》可以回答我的这些问题。我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
——韩江在国家布克文学奖颁奖礼上的 致辞
编辑推荐:
1亚洲唯一布克国际 文学奖获奖作品
连续击败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和大江健三郎代表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水死》,阎连科《四书》、“那不勒斯四部曲”终曲《失踪的孩子》等154本全球热门佳作赢得桂冠
同时,这也是布克国际历史上第一次颁奖给单本书(之前都是颁给作者终生成就)
2 享誉全球的现象级杰作,锐利如刀锋,把整个人类社会推上靶场。
荣膺韩国最高文学奖李箱文学奖、全球售出43个国家和地区版权,累计销量突破600万册。《时代周刊》、《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出版人周刊》等60家媒体年度图书。
3 韩国最具国际声誉作家代表作!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
作为韩国文坛的中坚力量,韩江极有可能成为韩国当代作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人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文坛领军人勒克莱齐奥
像《素食者》这样精彩描写性与疯狂的杰作,理应获得巨大的成功。
——布克文学奖得主、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
4与《三体》并列选入十年十佳
2019年美国权威杂志《连线》将《素食者》选入10年来10本最佳类型小说之列,同时入选的还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被掩埋的巨人》和刘慈欣的《三体》。
5 女性写作巅峰之作
入选《纽约时报》21世纪15本重塑我们思想和写作的女性写作杰作书单
6 借阅人数超过《82年的金智英》
韩国国立中央图书馆于2017年1月至2021年4月针对全国845个图书馆的借阅数据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解忧杂货店》成为20-29岁人群最爱图书。
继《解忧杂货店》之后,《素食者 》超过话题图书 《82年生的金智英》夺得韩国原创文学借阅第一名,文学总借阅率第二名。
7韩国总统文在寅、BTS防弹少年团团长金南俊、red velvet金艺彬、GOT7朴珍荣、大势演员林秀晶真诚推荐
8改编电影入围圣丹斯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情片
为了逃避来自丈夫、家庭、社会和人群的暴力,她决定变成一棵树
在英惠的丈夫郑先生的眼中,“病”前的英惠,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不高不矮的个头、不长不短的头发,相貌平平,着装一般,温顺、平淡、文静。正如他所希望的那样,英惠完美地扮演了平凡妻子的角色——料理家务,伺候丈夫,就像千千万万的传统妇女一样。
然而,一场噩梦之后,妻子却突然开始拒绝吃肉,拒绝为家人准备荤菜,甚至到最后,她开始拒绝自己的“人类”身份,把自己当成了一株植物,一株只需要阳光和水,谢绝任何食物和交流的植物。而随着她被动的反叛以越来越极端和可怕的形式表现出来,丑闻、虐待和疏远开始让她螺旋进入她的幻想空间。在精神和身体的完全蜕变中,她现在危险的努力将使英惠——不可能的、狂喜的、悲剧性的——远离她曾经为人所知的自我。
《素食者》以一种抒情却又撕裂的风格,将柔情和恐怖微妙地融为一体。揭示出强烈反抗对女主人公和她身边所有人的冲击。这本凝练、精美而又令人不安的书将长久萦绕于人心,甚至潜入读者的梦中。
——国际布克文学奖主席博伊德·唐金
作为韩国文坛的中坚力量,韩江极有可能成为韩国当代作家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人选。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文坛领军人勒克莱齐奥
像《素食者》这样精彩描写性与疯狂的杰作,理应获得巨大的成功。
——布克文学奖得主、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伊恩·麦克尤恩
这部小说里那种近乎于变态的诱惑,恰恰源自字里行间的画面诗意。它们暴力又情色,彷彿恶梦。读这本书的过程仿佛置身于充满了奇花异草的房间,浓浓的香味会扼住你的喉咙、让你睁大眼睛、震惊不已。
——荷兰《阿姆斯特丹人杂志》
翻开这本书那你就准备好被切成薄片,被涂上颜色,被拍打,被爱抚,被撕成碎片,被震惊,摇摇欲坠吧!
——美国小说家阿米莉亚·格雷
我的天才女友 豆瓣 Goodreads
L'amica geniale
8.6 (733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我的天才女友》是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故事一开始,已经功成名就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母亲彻底消失了。埃莱娜想起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她们一生的故事……

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

莉拉聪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质,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家人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最终,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但在婚宴上,她发现了丈夫的背叛。而埃莱娜也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既为前途担忧,也因对思想前卫的尼诺产生朦胧好感而彷徨。
Animal Farm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George Orwell Penguin Books 2008
‘All animals are equal. But some animals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Mr Jones of Manor Farm is so lazy and drunken that one daz he forgets to feed his livestock. the ensuing rebell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pigs Napoleon and Snowball leads to the animals taking over the farm. Vowing to eliminate the terrible inequities of the farmyard, the renamed Animal Farm is organized to benefit all who walk on four legs. But as time passes, the ideals of the rebellion are corrupted, then forgotten. And something new and unexpected emerges...
情人 豆瓣 Goodreads
L'Amant
8.0 (596 个评分)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 7
杜拉斯代表作之一,自传性质的小说,获一九八四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全书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贫穷的法国女孩与富有的中国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
世紀末的華麗 豆瓣
作者: 朱天文 INK印刻 2008 - 3
在這本短篇小說集中,從二十歲到七十歲的人都在感嘆自己的青春消逝、新人卻無情地一一冒出來。
例如,〈紅玫瑰呼叫你〉中的翔哥遇到雙十年華的女人時自忖:「今晚鐵軋不過她,快四十歲人了能怎麼辦呢……」為了逃避,他竟然只能「嚕嚕打著鼾,裝死。」〈肉身菩薩〉中兩個四十幾年次的男人喝著酒說:「你知道,現在滿街跑的都是五字頭,邪門……六字頭都出來混嘍!」更不用說〈柴師父〉中七十餘歲的柴明儀:「手指觸摸到女孩涼軟的胸乳時,肚底抽起一絲凌厲顫動……等待女孩像等待青春復活。」
感嘆青春逝去的不只是中老年人,〈世紀末的華麗〉的米亞在她的女朋友們之中,「她最老二十五歲」,在看過所有最時尚華麗的服裝之後,「年老色衰」的米亞「不想玩了」,甚至不愛新鮮的花而愛乾燥花,「她目睹花香日漸枯淡,色澤深深黯去,最後它們已轉變為另外一種事物。宿命。」

《世紀末的華麗》共包含七篇短篇小說及兩篇附錄,詹宏志讚譽:「葛林(Graham Green)曾經稱道沙奇(Saki)的作品是『奪目、悅心』(They dazzle and delight),這句話完全可以搬來形容這一系列的小說。」
海边的卡夫卡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日] 村上春树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本书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长篇小说,以村上独特风格的两条平行线展开,一条描写少年"田村卡夫卡"立志成为世界上最坚韧的人,离开家乡踏上旅途,在一座旧图书馆遭遇一系列奇异事件,一条描写一名失忆老人在一桩离奇杀人事件以后走上逃亡之路,在汽车司机星野的帮助下恢复遥远的战争记忆。书中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表达了忧虑,对日本的文化传统作出了反思,是作者的重要作品。
2016年7月6日 已读 大四又忙又累好久不看书,怀着再读一本"挪威的森林"的心情读的,没想到是一部这么魔幻的故事,看的我头晕目眩,脑内画面丛生。要是可以被改编成像"未麻的部屋"那样疯狂的动画就好,视觉效果像"Waking life""恶之华"那样0 0
小说 日本
遥远的星辰 豆瓣 Goodreads
Estrella Distante
8.5 (111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罗贝托·波拉尼奥 译者: 张慧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
故事以"我"的视角讲述了维德尔的"传奇生平"。开篇讲与我同是文学社的维德尔给人的感觉睿智得体相貌出众自学成才,与人保持距离相当神秘,但没人不妒忌他,因为只有他征服了文学社的两位女性。遗憾的是姐妹最后终结于死亡。我因入狱得已目睹维德尔首次空中写诗表演,于是开始娓娓到来维德尔及其身边人物的故事,大家的经历、找寻以及各自的结局。最终只有我再次见到并认出维德尔,只不过这是一次赏金行动。
了不起的盖茨比 豆瓣
The Great Gatsby
8.0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巫宁坤 译林出版社 2013 - 2
1. 美国“爵士乐时代”的华丽挽歌:《了不起的盖茨比》为那个奢靡年代的缩影。盖茨比怀揣着对“美国梦”的期翼,投身到那个年代的灯红酒绿之中,却在名利场中看尽世态炎凉,以及浮华背后一切终将逝去的空虚怅惘。1925年《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成为了“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2. 二十世纪美国文学扛鼎之作之一,位居二十世纪百部英语最佳小说第二位:《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最具“美国梦”精神内涵的作品,亦是一部极具韵味,极富美感的“最为动人的美国悲剧”,一直被世人推崇为“经典中的经典”,其体现出的对个人理想的追逐和对“美国梦”实质的拷问感染了好几代人。
3. 经典译本,重新打造:巫宁坤为国内最早提出“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书名译法之人,曾师从卞之琳等大家,此译本也是国内流传最久,最为中国读者熟悉和推崇的经典译本。此次重新作以修订,收入译林“百读文库”,为这个系列最先推出市场的二十世纪经典。
4. 百年回溯,重温经典魅力:2013年,最新电影版《了不起的盖茨比》会再度登上大银幕。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近一百年来被电影家们反复演绎和改编,皆因经典之作魅力长存,日久弥香。此次再度推出《了不起的盖茨比》也是为了让读者在观看电影之余,亦能再度领略经典文学原著的魅力。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一派纸醉金迷之象。大富豪盖茨比的家中,每晚盛宴流觞,醉酒笙歌之中极尽奢靡。一个偶然的机会,小职员尼克闯入了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奢华的生活并没有让这个神秘起家的男人舒颜;相反,他深深牵挂着早年因贫寒而分手的女友黛西。盖茨比满心以为,如今的财富可以赢回当年的爱情。然而,他心目中美好的黛西不过是凡尘俗世的拜金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残酷现实粉碎了盖茨比的理想,葬送了他的性命。菲茨杰拉德以诗意般的语言谱写了一阕“爵士乐时代”的挽歌,献给了不起的盖茨比,而让人扼腕的是,唯有尼克得以倾听。
看不见的城市 豆瓣
La Ciutat Invisible
作者: [西] 埃米利·罗萨莱斯 译者: 尹承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1
童年时在海边城郊废墟中嬉戏玩耍的男孩罗塞伊,如今成了巴塞罗那小有名气的画廊老板。一天,有人匿名寄来一部十八世纪建筑师罗塞利的书稿《看不见的城市回忆录》,勾起他童年故乡的回忆:那时候,家中长辈禁止任何孩子提起那座“看不见的城市”。
神秘的书稿召唤着他去揭开传说中那座看不见的城市的重重谜团。然而,所有线索都指向罗塞利隐藏的一个秘密:巴洛克时代壁画大师提埃坡罗从未面世的古画。罗塞伊与童年的玩伴一起,历经千辛万苦寻找这幅失踪的古画,而名画的背后,正是一个发生在两百年前西班牙宫廷中爱情与理想、政治与艺术纠缠交织的传奇。
两百年前,统治西班牙的波旁王朝国王卡洛斯三世,雄心勃勃要仿效俄国彼得大帝兴建的圣彼得堡,在海边开凿运河,建造一座梦想之城“圣卡洛斯”。然而,这一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宏伟计划,因为一段没有结果的苦恋,因为一个人的妒嫉与仇恨而摧毁殆尽,它永远只是一座看不见的城市……
2015年12月6日 已读 托妈妈的同事买的书,封面都没认真看就开始读,读到四分之一觉得怪怪的,仔细一看发现不是卡尔维诺那本,怒摔书!
小说
外公的13号古宅 豆瓣
作者: 霍尔拜恩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7
《外公的13号古宅》的主要内容是:13岁女孩安妮-玛丽,由于生于13日13时13分13秒,所以人们都叫她丝汀(英语13的发音)。爸爸妈妈先后去世,丝汀将被送进孤儿院。正在这时她接到妈妈死前一年写给她的一封信(好像妈妈早己预料到自己什么时候离世!),信里还夹着一张巨额支票和一张机票。在信里,妈妈叮嘱丝汀去投靠她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一位亲人——她从来也没有听说过的、远在异国的外公。丝汀历尽惊险找到外公家,在这栋门牌为13号的古宅里,她发现了一扇神秘的门。她走进去,那是一座由无数走廊和房间组成的城堡,六个孩子被关在里面。从此丝汀变成了两个人,一个在现实世界,一个在梦幻世界。在现实世界里,她被当地13帮莫名其妙地关进收容所;远离古宅;在梦幻世界里,她疯狂地带领六个孩子寻找走出迷宫的道路。这两个世界都很诡异,但最令她惊诧的莫过于外公长生不老的秘密。
2015年5月31日 已读
童年阴影!
小说
微喜重行 Goodreads 豆瓣
10.0 (9 个评分) 作者: 黄碧云 天地圖書 2014 - 7
黄碧云的“遗书之作”。
这样一段文字描述黄碧云再合适不过:“如此才情横溢,却又如此苍凉酸楚,这扬眉女子也算是世纪末香港的独特产物了。”的确,她是一个独特的作家,爱她的粉丝总是爱进了骨髓里,尽管黄碧云一再强调她的小说只要有一千人读就足够了。所以她从来不加印不再版,也不会在内地出版她的作品。所以今天介绍的新书中,《微喜重行》是唯一一本你不可能买到简体版的书。从《沉默·黯哑·微小》到《末日酒店》,黄碧云曾休笔了七年。随后去年出版了《列佬传》,一下子摘得“第十二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微喜重行》尺度很大,写的是一对亲生兄妹的乱伦之爱。“你将我视作微喜,亦无不可,这是我写给我哥哥的遗书。”而黄碧云的回答更大胆,写作中的悲凉甚至牢牢渗透进了自己的生命。
平面国 豆瓣
Flatland
8.8 (24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德温·A·艾勃特 译者: 陈凤洁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 1
《平面国:一个多维的传奇故事(修订版)》是一本虚幻小说,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正方形,生活在二维空间里。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平面国的社会状况:统治阶层与被统治阶层之间的予盾和斗争,妇女的卑微地位和苦况。第二部分通过主人公正方形与三维世界来客——圆球——的邂逅,述说正方形如何认识立体物体和三维空间。读者从中可以初步了解更高维空间的知识。
死于威尼斯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Death in Venice
8.1 (135 个评分) 作者: [德] 托马斯·曼 译者: 钱鸿嘉 / 刘德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5
《死于威尼斯》采撷了作者两篇精彩的中篇小说,读者从中可领略到这位大文豪的创作特点。居首之篇《死于威尼斯》属“艺术家小说”,充满诗情画意,文字优美,是作者本人的得意之作,也得到评论界的大力推崇,二十世纪初,德国文学界出现了一颗光灿夺目的巨星,它华光熠熠地照亮了欧洲整个文坛,赢得了世界各国千百万读者,这就是一九二九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托马斯·曼。1971年由英国和意大利合作搬上银幕,影响深远。

《特里斯坦》是作者的成熟之作,以一座疗养院为背景,通过对作家史平奈尔和一位温柔美丽的富商太太之间的暖昧关系的描写,反映德国当时上层社会的病态生活。
政治少年之死 豆瓣 Goodreads
8.4 (19 个评分) 作者: [日] 大江健三郎 译者: 郑民钦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0 - 7
作为1994年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殿堂级作家大江健三郎,十几年后的今天居然还有首次变成中文的早期小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外和惊喜。而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两部小说——《十七岁》和《政治少年之死》——是如何优秀。正如它们的标题所暗示的,这些作品散发出一股炙热迷幻的青春气息,那种感觉,就仿佛在夏日午后,做了一个时空回旋,缤纷而惊栗的短梦,骤然梦醒,汗水淋漓心跳如鼓,不知身在何处。
白痴 豆瓣
作者: 耿济之 /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耿济之 人民文学出版社
共两册。
阿Q正传 豆瓣 Goodreads
9.1 (203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著 / 丰子恺 绘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3 - 7
《阿Q正传》讲述值此世纪末,衷心祈愿这里所议论的人物在下一世纪的中国现实生活中淡出;当然,作为光辉的典型人物,他将和哈姆雷特、唐·吉诃德等不朽的名字一样万古不朽。阿Q,是一个卑微渺小的人物,但却是一个巨大的名字。我不说:“伟大”而说“巨大”,是因为这个小人物的确称不上伟大,但这个名字的历史的和美学的涵容量却真是巨大得无比,我想不出世界任何一个文学人物能有阿Q那样巨大的概括性,把几亿人都涵盖进去。几乎每个中国人,你,我,他,都有阿Q的灵魂的因子。阿Q是一个“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的奴隶,比“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奴隶更可悲。做不稳,就要挣扎。他的挣扎当然不可能有过五关、斩六将或爬雪山、过草地那样的英雄事业,但作为一个小人物,他的一生也够悲壮的了。使阿Q的一生焕发悲壮的光采的是,他不仅呈现了清末民初的一个普通百姓的灵魂,几千年来成群而生、成群而死的默默的生长和枯死的灵魂;更是藉着这个灵魂的勾勒,多方面地全国民性的痼疾爆了光。阿Q虽然枪毙了,但他的阴魂不散,时时附在中国人的身上。因为痼疾的病灶埋藏得既深且久,不时复发,至少在本世纪还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愿即将降临的新世纪,这个人物在中国淡出,只留下无与伦比的形象在艺苑中永生。这肯定也是创造这一典型人物的鲁迅的夙愿。
细雪 豆瓣
8.6 (45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储元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小说以大阪的名门望族莳冈家四姐妹为主人公,以美丽娴静的三妹雪子的相亲故事为主线,旁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社会事件、对外交往等等。作品犹如一幅色彩艳丽、格调高雅的绘画长卷,展现了现代日本关西地区上流社会的生活全貌,被誉为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最上乘的风俗小说。
细雪》是一部描述日本中产阶级青年男女之间爱情故事的风俗小说。 小说采用以情为主、情与景、情与事交融的写实主义手法,成功塑造了以雪子为首的众多人物形象。作者善于选择和安排情节,真实生动地表现了这些人的思想感情和独特命运。人物对话采用大阪方言,别具特色。河畔捕萤以及洪水泛滥等情节的刻画精彩动人,仿佛将一幅栩栩如生的生活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小说对京阪一带的风土人情、重大社会事件也作了真实细致的描写。
在轮下 豆瓣
Unterm Rad
8.4 (53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张佑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轮下》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这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人都是要死的 豆瓣 谷歌图书
Tous les hommes sont mortels
8.5 (56 个评分) 作者: (法) 波伏瓦 译者: 马振骋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1 其它标题: 人都是要死的
《人都是要死的》内容简介:中世纪时期,意大利亚平宁半岛上并存着一百来个各自为政的小城邦,频年相互攻战,企图争雄称霸。城邦权力的建立依靠暴力和阴谋。君主们的生活骄奢淫逸,党同伐异,政权的更迭异常迅速。
公元一二七九年,雷蒙·福斯卡出身于卡尔莫那的一个贵族家庭。后来当上了该邦的君主。他努力振兴城邦,欲与当时强盛的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并驾齐驱。可是他感到人生须臾,无法在短短几十年的岁月中治理好一个国家。他盼望长生不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从一名老乞丐手里取得来自埃及的不死药,服下后以为从此可以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意大利各城邦争权夺利的结果,反而招致法国势力的入侵。
福斯卡看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命运是相通的,要励精图治真正有所作为,必须掌握一个统一的宇宙。他不惜把卡尔莫那献给疆域庞大的日耳曼神圣罗马帝国,自己充当皇帝的谋士。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位四十年,不但没有如愿地建立依照基督教教义行事的世界帝国,反忙于镇压各地诸侯的兴起与叛乱。兵连祸结,帝国分崩离析,基督教也分裂成新旧两派。在新发现的美洲大陆上,欧洲殖民者推行种族灭绝政策,贪得无厌,强占尽可能多的土地,使原来庞大昌盛的印加帝国、玛雅城镇、阿兹特克民族的家园只剩下一堆废墟。福斯卡看到这种情景心灰意懒,认为统一的宇宙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分裂的人。一个人形成一个宇宙,他的内心是无法窥透的。一个人妄想为他人建立的幸福秩序,在他人眼里可能是一种灾难。在这些短暂、多若恒沙而又各不相干的心灵中,能不能找到可以共同依据作为真理的东西?他无法肯定。一个人唯一能做的好事,是按照自己的良心行动,其结果则难以预测。除此以外,人不能有其他奢望。
尔后,福斯卡与法国探险家卡利埃勘探加拿大大草原;在法国度过一七八九年革命爆发前的启蒙时期;参加一八三〇年推翻波旁王朝的群众起义;目睹一八四八年席卷欧洲、使工人阶级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革命运动。在与普通人的接触中,福斯卡逐渐明白:人生虽然短促,谁都无法避免死亡,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潜伏着铄石流金的生命岩浆,在出生与死亡之间的生命过程中,一旦得到诱发和机遇,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一时的胜利会成为日后失败的伏笔,一时的失败也可能是日后胜利的种子。从有限的人生来看,一切成就还是具体而微的,胜利来临而失败未至的时刻人总是征服者,不管未来如何是奈何他不得的。福斯卡又看到,有了这样的信念,值得人去珍惜自己有限的生命;为了实现这样的信念,又值得人去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生命一代代往下传,使人始终有爱,有恨,有微笑,有眼泪,充满了理想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