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 豆瓣
5.5 (6 个评分) 作者: 么振华 / 吕璐瑶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21 - 9
唐代女性在临终前最放不下的是谁?
为什么有许多唐代女性要在遗言中特意交待不与丈夫合葬?
唐代女性的遗言会得到执行吗?会由谁来执行?
一个信佛的唐代女性在临终前会怎样安排自己的后事?
……
这些问题都能在《离形去智,无累乎物:遗言中的隋唐女性世界》一书里找到答案。
本 书一共搜集了236例隋唐时期女性遗言,考据范围甚广,数量庞杂,有待字闺中的女子、官女子、比丘尼、皇帝后妃、官妓、官员之妻、平民女子等等,透过遗言考察隋唐时期女性在临终前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恨、所乐所痛,并关注这些遗言的实现与否, 即逝者的后代或亲朋对其遗言或遗嘱的态度。从隋唐人的临终关 怀,可以看出不同身份的女性临终前所关心的主要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其中展现出当时丰富多彩的思想文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对隋唐社会及女性的了解。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遗言是对亲朋真实意思的表达与真实情感的流露,纵使有所隐晦,一般不会作假虚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当作在世者勘破生死的一把钥匙。遗言体现了逝者的人生总结、社会认识、生命感悟、处世态度、思想智慧,因此我们可以透过遗言,对死者死亡观进行思想史的解读。隋唐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相对较高,从她们的遗言中可以发现不同身份女性临终前的关注内容及不同类型的生死观及临终心态,借助亲人对她们遗言的执行情况,可以对唐代会及女性地位进行另一视角的考察。
2023年3月25日 已读
一部史料汇编,非专业人士可以直接看后半部分的总结。人类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几乎没有性别和时代差异。对于非历史专业的一般读者来说,这本书没有带来太多启示和收获。
历史 女性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 豆瓣
9.4 (29 个评分) 作者: 王明珂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 11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本书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 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本书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社会历史记忆与失忆的过程,典范与边缘观点争论中的社会本质,以及历史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作者希望本书能帮助我们思考自身的认同问题(为何我们要宣称自己是中国人),以及思考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认同问题。
王明珂提出一个讲法,他认为我们要探讨什么叫作中华民族,或者什么叫作中国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地、正面地,去对“中国人”的内容或者内涵下一个定义,而是想办法去透过“中国人”这个族群的边界,来找它大概的意思。——凤凰卫视主持人、评论员、专栏作家 梁文道
这是一部对中文世界的人类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罗 新
基于对华夏形成一元论和多元论的质疑,作者利用多种工具,提出并论证“边缘理论”在华夏形成、变迁中的重大意义。“族群认同”、“历史记忆”,是支撑此一理论的两个关键概念,作者对此所做的历史、逻辑叙述,令人信服。我更想指出的是作者学思的根本立脚点和志向,即学问与生命的关系——在学术职业化、工具化的今天,这一学术立场尤为可贵可敬。本书为华夏一族通向自我认知的道路打开了一扇大门,远非就事论事者所能比拟。我由衷地向作者致敬!——学者、万圣书园创始人、中国图书市场的民间观察者 刘苏里
王明珂对华夏的界定,采以绘画“烘云托月”的手法,有别于华夏中心主义的传统视角,他被称为学界的“毒药猫”,在打通历史、人类学、人文地理的扞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人开阔视野。——民国学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研究者 岱 峻
乌克兰史 豆瓣
The History of Ukraine
6.8 (5 个评分) 作者: 保罗·库比塞克 译者: 颜震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 9
《乌克兰史》详细介绍了乌克兰的历史全貌,着重于苏联时代和后苏联时代的历史。《乌克兰史》收集多种第二手资料,包括一些普通读物和一些专题学术著作。《乌克兰史》的一部分,尤其是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主要参考作者本人于1992—1993年在利沃夫国立大学公民教育项目做讲师时的研究成果。
民族的神话 豆瓣
The Myth of Nations
作者: [美]帕特里克·格里 译者: 吕昭 / 杨光 2022 - 2
本书揭示了古代晚期到中世纪早期欧洲族群演化的真实版本,内容囊括从古代希腊到20世纪南非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科学的”历史学、印欧语文学和民族考古学等看似中立客观的学术工具共同创造了滥用和曲解历史的民族主义史学,为族群民族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历史依据。书中, 格里不仅考证了古典晚期和中世纪早期欧洲的族群演化,还阐述了民族主义史学在1800至1900年形成的过程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影响。作者以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巧妙深刻的论证,向公众展示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变动性。
*媒体/名人推荐
在种族主义、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纠缠混融的当下,这本有关欧洲中世纪早期族群演化的经典著作,在探索真知、道德警省和学科责任等多个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一本极为出色的通俗作品。书中勾画了现代欧洲国民国家的源头,以及演化过程,再次证实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有关国民国家的命题:它们是想象的共同体。它们的形成,罗马和基督教是两个关键因素。“蛮族从帝国里消失了,所以罗马人也绝迹了。”作者这句精彩的总结,试图说明,虽然现代国民国家其来有自,但它们与祖先的“家族相似性”都非常可疑。——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办人)
这部极具原创性的著作,以与众不同的视角探讨了现代学术圈中的热议话题,同时又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到这些争论与现代欧洲史的密切联系上。在思路的清晰度方面,这本书堪称典范,值得广泛阅读,它必然会引发学者间的一番热烈讨论。——彼得·布朗(普林斯顿大学荣休历史学教授)
王国与权力 豆瓣
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 :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New York Times: The Institution That Influences the World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张峰 / 唐霄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立斯 掘地三尺深挖《纽约时报》内幕
每个名字、场景、故事,句句属实
每一天,从早上的新闻,到晚上的热帖,所有这些信息和咨询,全由记者报道,再由编辑打磨挑选。是他们的“创造”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谈论什么。
《纽约时报》是所有媒体中公认最可靠的历史记录者,它报道的就是事实。从地方小报到世界自由主义阵营的旗帜,哪些人为它奠基,为它添砖加瓦?是一群只为新闻而活的人。
他们全力报导今天,截稿时间一过,该跳舞跳舞,该赛马赛马。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也是真正的野心家、投机客和享乐家。
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第一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最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
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第一件事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
本书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最权威细致的参考书,开启了当时写作、出版媒体著作的潮流。
出类拔萃之辈 豆瓣
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
作者: [美]大卫·哈伯斯塔姆 译者: 齐沛合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8
笃信“美国至上”和单边主义的美国政府,可以从越战中学到什么?
我们陷入分裂,需要团结。——尼克松
年轻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坛老手、国会影响力人物林登·约翰逊,福特公司总经理、“蓝血十杰”之一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罗德学者、洛克菲勒基金会主席迪安·腊斯克,满分进入耶鲁、差一点儿当上哈佛大学校长的麦乔治·邦迪,蜚声学界的经济学家、“经济增长阶段论”提出者沃尔特·罗斯托,既是军人又是知识分子的马克斯韦尔·泰勒,最年轻的西点军校校长威廉·威斯特摩兰,历史学家阿瑟·施莱辛格,自由派制度经济学家约翰·加尔布雷思……
肯尼迪总统上任后组建了一个全都由顶尖人才组成的团队。美国政府已经从艾森豪威尔时代的疲沓、软弱无能的市侩们转移到一代人中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的手里。
但一群那么理性、聪明和理想主义的人,让美国陷入一场惨烈的战争。
越战是美国建国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美军5.8万人阵亡,30.4万人受伤,耗资2500亿美元,两届美国政府(约翰逊及尼克松政府)被毁……
越南遭受巨大战争创伤,150万人死亡,400万人受到化学污染,留下100万寡妇、88万孤儿、20万残疾人、20万妓女、超过150万越南难民乘小船逃离越南……
然而,这场战争本不必发生。
全面展示《阿甘正传》《现代启示录》《全金属外壳》《猎鹿人》《野战排》《第一滴血》等经典电影所处的时代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