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平面国 豆瓣
Flatland: A Romance of Many Dimensions
8.9 (170 个评分) 作者: [英] 埃德温·A·艾勃特 译者: 鲁冬旭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8
很难简单概括《平面国》这本书。
它可以是:首次解释"维度"概念的科普读物、脑洞大开的科幻小说、煞有介事的数学童话、剑走偏锋的精神启蒙、辛辣讽喻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寓言。
这本一百年前横空出世的小书,通篇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散发着浓浓英式幽默,有趣、迷人,令人捧腹 。
它启发过无数大师,深刻影响了现当代科学。“平面国”已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超级文化符号。
*********************************
作者在平面宇宙设定基础上,展开细节详实的“平面国”生活画卷。平面国的各形状居民操心自己的国家社会,就像我们操心自己的日常生活。他们住在平面房子里,通过雾气和光线识别他人,靠彼此触摸识别“角度”区分地位。平面国史上还发生通过染色消除阶级而引发的大事件,比起空间世界的人类历史也不遑多让。
故事的主角,一位体面的正方形先生突然遇到了从三维国前来平面国传福音的“球”。他决定跟随这位导师向平面国传播立体空间的真理,却无法用平面国居民能理解的语言去解释高度和上(而不是北)。被人当做疯子后,他写出了这部传世的《平面国》。
作为读者的我们,将在这个故事中获得上帝视角,得以审视自身,以科学的态度,理解“科学的谦卑”
*************
*** 题 献 ***
写给所有空间中的居民
特别献给H·C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谦卑的平面国居民
他一开始只知道两二维的世界
后来才有幸被引入三维的空间
作者把这本书献给天空之国的臣民们
希望本书能激励你们不断立下更高的志向
去探索四维、五维、甚至六维的秘密
立体人,你们是比作者更高级的物种
愿探索能拓宽你们的想象
并孕育出最少见、最卓越的美德——谦虚
—— 本书作者正方形
2022年9月19日 已读
有点想象,但不多;有点数学知识,但也不多。
只是简单地把现实中显然存在的实体直接映射为空间中的几何图形,把现实世界的群体关系对应到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故事少了些大胆的想象,也少了些对现实深刻的洞察,读起来总觉得差点意思。
小说 社会
24/7 豆瓣
24/7: Late Capitalism and the Ends of Sleep
8.3 (14 个评分) 作者: [美]乔纳森·克拉里 译者: 许多 / 沈清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5 - 9
【编辑推荐】
◎社会景观考古的巅峰作品
◎以一种更具才气和诗性的语言,本书表达了与德勒兹、瓜塔里、本雅明和福柯相似的怀疑
◎资本主义每时每刻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睡眠作为最后的抵抗,也难逃被终结的命运
···
【内容简介】
21世纪资本主义不断扩张,每时每刻都在操控我们的生活,迫使我们陷入无尽的奔忙,让我们注意力涣散,感知力受损,并破坏着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生命已经被裹挟进了没有间歇的持续状态,不停地运行。
睡眠是人们从纷繁世界中抽身而退且暂作修整的必要行为。由于它本质上不能带来效益,给生产、流通和消费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因此永远与24/7体制的要求相冲突。资本主义对睡眠的侵蚀也愈演愈烈。以北美地区为例,20世纪初的人每天要睡10个小时,上一代人睡8个小时,如今北美成年人平均每晚睡大约6.5个小时。也许,我们将进入无眠时代。
···
【媒体及名人推荐】
数码乌托邦正在网状地捕捉消费者的每一个踪迹和冲动,使其快速无产阶级化。 我们须拿出超控制艺术、自由和梦想,来反制被自动控制的这个社会,去开始一个新的关怀时代。这本《24/7:晚期资本主义与睡眠的终结》是对我们的一记当头棒喝!
——陆兴华,哲学家,同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一本魅力十足的小书。
——《纽约时报》
·
这篇驳斥精良凝练的程度有如一行纯可卡因。
——《洛杉矶书评》
·
一本黑暗而充满才气的书。
——迈克尔·哈特(Michael Hardt) 《艺术论坛》(Art forum)
·
一场关于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如何辗转潜入到我们生活最私密的部分的讨论,睿智又有趣……《24/7》探索的是生活在当今时代无休止的新自由资本主义和它复杂多样的影响之下的人类个体、人类梦境和这个种族的未来,这探索极为精细巧妙。
——反击(Counter Punch)
·
《24/7》是克拉里社会景观考古的巅峰作品,大概也是这一类书中最值得注意的作品。它的作者是这个星球上思想最为透彻新颖的研究者之一,他的博学为它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来源。在《24/7》里,克拉里对广阔繁多的知识碎块天衣无缝的编织组合,让人联想起米歇尔·福柯的作品……它具有一种道德热情的烙印,这为克拉克的论争提供了燃料,也突出强调了那些岌岌可危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的未来——既在物质层面上,也在情感层面上。另外,它极具可读性。
——《流行议题网》(Pop Matters)
·
克拉克提出的观点很机智……狡黠富有远见。
——欧文·蒙哥马利(Erwin Montgomery),克里斯汀·鲍姆家萨博 《新调查》
·
24/7式的电子交易的幻影将商品深深地印刻进我们身体的肌理,独独留下睡眠以供片刻喘息。乔纳森·克拉里以其对于看似永恒的当下的敏锐批判刷新了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
——麦肯基· 沃克(McKenzie Wark), 《解体的景观》(The Spectacle of Disintegration)作者
·
(在24/7式的世界里)我们在被迫持续生产的同时,消耗我们自己、我们的世界以及想象一个共同未来的集体能力。这是对当代生活的模式和节奏的绝佳评论。
——朱迪· 迪恩(Jodi Dean),
《共产主义的视域》(The Communist Horizon)
威权式法治 豆瓣 Goodreads
Authoritarian Rule of Law: Legislation, Discourse and Legitimacy in Singapore
8.3 (19 个评分) 作者: [新加坡] 约西·拉贾 译者: 陈林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指出,新加坡缔造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威权式法治。作者展示了作为法治以及自由民主之基石的制度和程序,是通过何种方式成为了制约异己、保护当政者的工具,但同时又无损于政府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正当性。本书颠覆了在法律和政治领域的一些传统见解,它所展示的法律、权力、正当性的配置形式,可能对全球治理理论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毫无意义的工作 豆瓣 Goodreads
Bullshit Jobs: A Theory
7.8 (82 个评分) 作者: 大卫·格雷伯 译者: 吕宇珺 中信出版集团 2022 - 7
凯恩斯曾在20世纪30年代预言:到20世纪末,科技水平将足够进步,人们每周的工作时长会缩短至15小时。但如今,人们在工作上花费了更多时间。 你的工作对世界做出贡献了吗?2013年,大卫·格雷伯在《谈谈“狗屁工作”现象》一文中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在几周内收获了超过百万次的阅读点击,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直到现在,它仍然是人们深切关注的议题。 是谁在创造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它是如何降低效率,阻碍个人价值的实现,加剧不公平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将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反思悉数呈现,剖析了困扰世人的当代社会病灶。
制造消费者 Goodreads 豆瓣
LA FABRIQUE DU CONSOMMATEUR:Une histoire de la société marchande
7.8 (39 个评分) 作者: [法]安东尼·加卢佐 译者: 马雅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2 - 6
【编辑推荐】
★为什么我们会买了又买?为什么买得越多反而越不快乐?
商业化将个体从刻板的集体秩序中解放,却又将人投入“自由”的束缚。人们用钱换产品,用产品换幸福,将买买买当作自我实现的方式。消费者最终与全球化生产链末端的工人一起,沦为消费时代的奴隶。
★200年消费主义 简史,商品如何成为世界性的新宗教
一本书囊括两百年消费社会的演进与变革。我们如何从生产者“进化”为买卖机器?如何通过社会演变的历史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活?在这本书里,读懂消费社会,看清消费陷阱!
★一份兼顾深度与可读性的消费主义认知图谱
对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的深度解读,冷静克制的论述、丰富的史料、贴近生活的案例与视角,或许是认知消费主义及其对社会、伦理、个人心理影响的绝佳简明读本。
★拨开消费主义迷雾,完整再现商人、资本、广告与媒体的合谋
从可有可无到不可或缺,我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美好但虚假的“必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广告和媒体上通过描摹幸福的消费场景,创造美好生活的模板,将我们纳入消费主义的逻辑,最终成为永远追求出众却又毫无个性的噩梦。
★在消费社会,我们孜孜不倦地建设着名为“自我”的终生工程
在商业世界里,品牌、价格、市场掌控了个人价值的衡量标准,消费者将定义自我的权力拱手相让,必须通过挑选市场提供的商品和符号,才能塑造自我。广告、公关、媒体如何“制造”合格的消费者、将人异化成消费的机器?
【内容简介】
万有引力社会议题书系“万相”001号作品。
短短两个世纪,世界就从农业社会彻底转变为商业社会,在这个极度便利、高速发展的消费时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市场力量的崛起,也催生了全球社会与政治的多重变革。品牌、大型百货公司、公关和广告的繁荣,商品价值的过度包装,无不影响着人类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方式,使我们从自给自足的生产者“进化”成了“买卖机器”。
本书从18、19世纪商品经济发轫的欧洲入手,展现了消费主义、商业文化诞生和发展,并成为现代生活中心的过程,揭示了世界向消费社会的转变和商人权力的急剧上升,是如何将我们制造成“消费者”的。
【媒体推荐】
本书考证详细、引人入胜,为我们提供了认识消费社会历史的窗口。
——法国《解放报》
安东尼·加卢佐的文字虽然充满雄心,但又非常容易理解。正如他所说的,消费并不是从始至今都像今天这样占据人们生活的中心位置。这本书探讨了社会在不到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向“消费社会”发展的过程。
——法国经济月刊《经济新解》
此前,已经有不少批评声指向过度膨胀的消费社会及其必然结果——“人类变成买卖机器”。50年前,让·鲍德里亚在他著名的《消费社会》一书中就描述了这一现象。但是,向消费社会转变的历史是怎样的?其背后有着怎样的复杂机制?消费主义如何接二连三地进入城市、家庭和媒体?在《制造消费者》这本论述清晰而引人入胜的书中,社会学家安东尼·加卢佐破译了消费主义演变的迷人轨迹。
——法国文化周刊《电视全览》(Télérama)
本书作者没有理论自负、没有展现意识形态,而是用有据可查的文本为读者展现了多种视角及例证,浅显易懂地讲述了1800年到2000年消费社会的演变。
——法国科普月刊《为科学》(Pourla Science)
男性统治 豆瓣
7.7 (1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皮埃尔·布迪厄 译者: 刘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布尔迪厄一直致力于揭露所有社会领域中存在的统治关系:统治者将他们的价值观念强加给被统治者,被统治者不知不觉地参与了对自身的统治。这其中就包括潜藏在男性和女性无意识中的“性别统治”。《男性统治》正是布尔迪厄为从理论上颠覆表面上自然的、合法的性别等级,从实践上为妇女解放提供更大的可能性所做出的努力。
2022年6月20日 已读
翻译劝退,看得太费劲了,一个名词前面能挂五六个修饰词,请问这是汉语的表达习惯吗?直译过来不带润色的吗?还不如看英译本
性别 社会
超單身社會 豆瓣
超ソロ社会 「独身大国・日本」の衝撃
作者: [日]荒川和久 译者: 王蘊潔 平安文化 2018 - 7
台灣單身人口直逼1000萬!「單身化」不但無法避免,並已成為比「少子化」、「高齡化」更迫切的社會問題!
入選商業周刊「商周書摘」!【作家】御姊愛、【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教授】蔡增家 震撼推薦!
未婚者是社會的亂源?
職業女性增加,造成社會走向不婚化?
九成的未婚者想結婚是漫天大謊?
男人失去談戀愛和做愛的能力了嗎?
女人因為金錢選擇結婚,男人因為金錢選擇不婚?
終生「無子率」比終生「未婚率」的問題更嚴重?
比起談真正的戀愛,男人寧願訂做「理想中的VR女友」?
單身經濟時代,將從「物質消費」變成「精神消費」?
隨著未婚、不婚、離婚率逐年上升,加上喪偶造成的高齡單身者不斷增加,根據統計,台灣15歲以上的單身人口已直逼1000萬人!台灣不僅是「超高齡社會」,並且也是「超單身社會」,單身化的種種問題更已成為必須正視的迫切現實!
本書作者是日本兩大廣告公司「博報堂」的市場趨勢專家,也是研究單身生活者的權威,他以「單身大國」日本為借鏡,深入分析單身社會的成因,以及「單身經濟」崛起的商機和對應策略,並對未來的兩性關係發展提出大膽的預言。
無論是否結婚、生子、組成家庭,每個人都會面臨可能成為「單身者」的風險。但是單身並不意味著孤立,只要找到可以「獨立生存的能力」,學會好好「愛自己」,即使一個人,也能享受單身生活的幸福。
The End of Burnout 豆瓣
作者: Jonathan Malesi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22 - 1
Going beyond the how and why of burnout, a former tenured professor combines academic methods and first-person experience to propose new ways for resisting our cultural obsession with work and transforming our vision of human flourishing.
Burnout has become our go-to term for talking about the pressure and dissatisfaction we experience at work. But because we don’t really understand what burnout means, the discourse does little to help workers who are suffering from exhaustion and despair. Jonathan Malesic was one of those workers, and to escape he quit his job as a tenured professor. In The End of Burnout, he dives into the history and psychology of burnout, traces the origin of the high ideals we bring to our dismal jobs, and profiles the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who are already resisting our cultural commitment to constant work.
In The End of Burnout, Malesic traces his own history as someone who burned out of a tenured job to frame this rigorous investigation of how and why so many of us feel worn out, alienated, and useless in our work. Through research on the science, culture, and philosophy of burnout, Malesic explores the gap between our vocation and our jobs, and between the ideals we have for work and the reality of what we have to do. He eschews the usual prevailing wisdom in confronting burnout (“Learn to say no!” “Practice mindfulness!”) to examine how our jobs have been constructed as a symbol of our value and our total identity. Beyond looking at what drives burnout—unfairness, a lack of autonomy, a breakdown of community, mismatches of values—this book spotlights groups that are addressing these failures of ethics. We can look to communities of monks, employees of a Dallas nonprofit, intense hobbyists, and artists with disabilities to see the possibilities for resisting a “total work” environment and the paths to recognizing the dignity of workers and nonworkers alike. In this critical yet deeply humane book, Malesic offers the vocabulary we need to recognize burnout, overcome burnout culture, and find moral significance in our lives beyond work.
菁英體制的陷阱:社會菁英為何成為威脅平等正義、助長貧富不均,甚至反噬自己的人民公敵? 谷歌图书
作者: 丹尼爾.馬科維茨 時報文化出版 2021 - 7
菁英體制就是一場騙局,不論對贏家或輸家都具有毀滅性! 當菁英成了獨佔社會優勢的新怪物階級,也就啟動了成功的詛咒?! 菁英體制的理念──成功是來自個人能力與努力,不是世襲! 但曾經的公平正義如今卻成為假象, 社會菁英壟斷財富與優勢, 貧富不均擴大、中產階級向下沉淪、菁英階層自虐崩潰, 社會對立、敵意一觸即發, 馬科維茨教授深刻地描述菁英體制的陷阱, 在全員崩潰之前,必須啟動自救! 耶魯大學著名的法學教授丹尼爾.馬科維茨以其革命性的論點抨擊菁英體制虛假的承諾。 「凡努力者皆有機會成功」即將成為神話?在菁英體制演進的同時,社會菁英形成一個全新的壓迫性階層,不僅壟斷了所得、財富與權勢,同時把持了產業、公共榮譽與個人尊嚴。菁英體制將中產階級排除在社經利益之外,同時還號召菁英們集體進行一場維護其階層的毀滅性競賽。 菁英社會的不公對所有人都沒有好處,M型社會中的兩端互相仇視敵對。政治投機分子更利用這股氛圍見縫插針: 「一群擅於煽動民心的政治人物透過指責政府機構的腐敗與攻擊脆弱的外來者,點燃中產階級的怒火。他們承諾,藉由這些攻擊行為,恢復有如神話般的黃金時代。川普總統(已於2021年1月下台)宣稱只要放棄法治與將數以百萬計的非法勞工與家庭趕出國境,就可以「使美國再次偉大」。奈傑.法拉吉(Nigel Farage,英國脫歐黨黨魁)表示只要封閉與歐盟間的邊界,英國就可以重拾獨立與自尊。德國民粹主義分子則是尋求「恢復德國輝煌的千年歷史」,並且指責安格拉•梅克爾(Angela Merkel)准許難民進入是背叛國家的行為。」 馬科維茨教授以20年的時間完成本書,不只帶領大家認清菁英體制的貽害,並提出解方,從「教育」與「工作」著手,期讓社會可以回歸民主的公平正義並兼顧公益,只有全民攜手並進才能擺脫菁英體制的陷阱。 「菁英體制的陷阱」重點介紹: *第一部「菁英體制與其不滿」:敘述菁英體制的缺失,它所形成的階級將大多數人排除在外,同時又為少數人帶來傷害。 *第二部「菁英體制如何運作」:描述菁英體制的運作是如何進行社會與經濟的操作──在所得、教育與工作等方面。解釋菁英體制的發展方式是如何造成競爭優勢的不合理,以及對中產階與菁英階層帶來傷害。 *第三部「新貴族」:揭開菁英體制的面具──顯露其新貴族階級的本質。菁英體制宣稱自己公平博愛,將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相結合,以及提倡自由與機會均等。然而在現實中,菁英體制所形成的社經失衡卻背叛了它的原則與價值。 *我們該怎麼辦?馬科維茨教授指出通往改革的兩條道路,從教育與工作著手,開創民主平等的新局。 ★專文推薦 〈成功的詛咒:評《菁英體制的陷阱》〉張鐵志╱VERSE創辦人暨總編輯 ★各界推薦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助理教授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沈榮欽╱加拿大約克大學副教授 林宗弘╱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 張鐵志╱VERSE 創辦人暨總編輯 萬毓澤╱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劉維公╱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盧郁佳╱作家 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齊聲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平等 豆瓣
作者: [英]R.H.托尼 译者: 曾允 / 陈杰 商务印书馆 2021 - 7
本书是英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本书分析了20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社会状况和制度架构,引用大量历史、社会、经济、教育、医疗方面的资料,对英国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及产生原因、平等与再分配的关系、不平等对民主的威胁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实现经济和社会平等的具体措施。托尼认为,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平等是民主的本质,而要使民主成为一种社会形态,需要沿着两条路线前进:首先要坚决消灭一切形式的特权,不论这些特权是源于环境差异、教育差异还是收入差异;其次要把像不负责任的暴君一样的经济权利转变成在明确界定的范围内履行职责、对公共权威负责的社会公仆。拓宽民主的基础意味着消灭财阀的统治,从而建立一个平等的社会。
The Price of Privilege 谷歌图书
作者: Madeline Levine, PhD Harper Collins 2009 - 10
In this ground-breaking book on the children of affluence, a well-known clinical psychologist exposes the epidemic of emotional problems that are disabling America’s privileged youth, thanks, in large part, to normalized, intrusive parenting that stunts the crucial development of the self.In recent years, numer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bright, charming, seemingly confident and socially skilled teenagers from affluent, loving families are experiencing epidemic rates of depression, substance abuse, and anxiety disorders&—rates higher than in any other socioeconomic group of American adolescents. Materialism, pressure to achieve, perfectionism, and disconnection are combining to create a perfect storm that is devastating children of privilege and their parents alike.In this eye-opening, provocative, and essential book, clinical psychologist Madeline Levine explodes one child-rearing myth after another. With empathy and candor, she identifies toxic cultural influences and well-intentioned, but misguided, parenting practices that are detrimental to a child's healthy self-development. Her thoughtful, practical advice provides solutions that will enable parents to help their emotionally troubled "star" child cultivate an authentic sense of self.
王国与权力 豆瓣
The Kingdom and the Power : Behind the Scenes at The New York Times: The Institution That Influences the World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张峰 / 唐霄峰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7
新新闻主义之父盖伊·特立斯 掘地三尺深挖《纽约时报》内幕
每个名字、场景、故事,句句属实
每一天,从早上的新闻,到晚上的热帖,所有这些信息和咨询,全由记者报道,再由编辑打磨挑选。是他们的“创造”决定了我们看到什么,谈论什么。
《纽约时报》是所有媒体中公认最可靠的历史记录者,它报道的就是事实。从地方小报到世界自由主义阵营的旗帜,哪些人为它奠基,为它添砖加瓦?是一群只为新闻而活的人。
他们全力报导今天,截稿时间一过,该跳舞跳舞,该赛马赛马。这是一群理想主义者,也是真正的野心家、投机客和享乐家。
1851年创刊,1896年被阿道夫·奥克斯以7万5千美金收购,《纽约时报》用一期期报道奠定了自己影响美国、影响世界的第一大报的地位。它记录了世界近现代历史中几乎所有最重大的事件,而记录这些事件的《纽约时报》和《纽约时报》人则往往隐居幕后。
作者特立斯从1953年开始在《纽约时报》工作了十余年。当他离开时报后,第一件事就是回过头去采访自己曾经的同事,试图以时报不鼓励、不允许的方式刻画描述这个庞大的、能影响全美乃至全世界局势的机构。特立斯眼光犀利,笔触细腻,不仅在书中回溯了《纽约时报》的历史,还生动地再现了近百名时报人,以及他们在时报这个大机构中的庞杂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流媒体从业者的群像。
本书初版于1969年,至今仍是关于《纽约时报》历史及运作方式最权威细致的参考书,开启了当时写作、出版媒体著作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