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
幸福婚姻与性 豆瓣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陈小白 华夏出版社 2014 - 6
本书是罗素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一本跨学科的专著。罗素以他一贯清新睿智流畅简洁的语言,从令人叹服的跨学科的角度,考察了个体、家庭和社会对婚姻与性的观点,还考察了人类婚姻的角色变化以及性伦理,他的洞察力和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婚姻和性的看法,从而使其成为一部有价值的经典。
2021年4月22日 已读
译笔精炼简洁,一定程度地以中文的表达习惯呈现了罗素先生原文的行文韵律。非常感谢陈小白老师。
亲密关系 伦理学 哲学 婚姻 幸福
自足的世俗社会 豆瓣
Society without God: What the Least Religious Nations Can Tell Us about Contentment
作者: [美国]菲尔·朱克曼 译者: 杨靖 译林出版社 2021 - 1
★世俗研究前沿之作。揭示信仰迷思,为世俗幸福正名★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丹麦和瑞典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作者基于一年多的实地居住考察,深度访谈了近一百五十位不同年龄层次和教育背景的对象,得出一个核心观点:宗教观念淡薄的世俗社会不仅可能存在,而且完全可以做到温文尔雅、令人愉悦,给人们带来自足、幸福的生活。朱克曼认为,社会的高度发达与宗教并无关联,宗教的影响可以为社会带来医疗和教育的发展,但是同样有可能带来混乱、紧张和暴力。
【名人评价及推荐】
过去二十年的黄金时期,在世俗研究这个新兴的领域,朱克曼一直身处前沿。从《自足的世俗社会》中,我们很容易看出个中原因:行文精致,引人入胜,既依靠深厚的学养,又不乏睿智的思想。这是典型的朱克曼式作品。
—— 斯蒂芬·布利万特,英国圣玛丽大学学院神学与宗教社会学教授
大多数美国人坚信,对上帝的信仰是文明社会的基石。《自足的世俗社会》表明,这无非是一种听了让人受用的美国式奇想。如果发现当今大多数丹麦人和瑞典人竟如此不受宗教之累,就连身处美国的无神论者也会感到惊讶吧。对另一种世俗现实的这一瞥,既令人谦卑,又鼓舞人心——来得太是时候了。朱克曼的研究确实不可或缺。
——萨姆·哈里斯,《纽约时报》
【编辑推荐】
说到北欧,你可能会想到安徒生的童话,想到美人鱼的故乡,想到在各种发达程度、幸福指数和廉洁程度排行榜上,丹麦和瑞典总是位居前列,那里似乎是一片无忧无虑的乐土。你可能想不到的是,那里总体上是一个世俗社会,宗教信仰淡薄。那里的多数国民虽不愿自称“无神论者”,却也并不相信存在着一位人格神。他们可能会在教堂里举行婚礼,但仅仅是仪式性的,是在遵循一种文化传统。
的确,宗教有许多积极作用,比如提振人心、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教人宽厚仁爱;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极端的宗教势力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制造着动乱、纷争甚至杀伐。这本书并不是想说,没有宗教信仰必然会使社会和谐、繁荣,而只是说,宗教的缺失并不构成障碍,由此否定了一种极端的说法:“没有宗教信仰,社会必将灭亡。”
动物解放 豆瓣
Animal Liberation:The definitive classic of the Animal Movement
作者: [澳] 彼得·辛格 译者: 祖述宪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动物保护的圣经,素食主义的宣言,生命伦理经典之作。
《时代》周刊1923年创刊以来最重要的100部非虚构作品
我确实觉得, 人类要提升精神生活, 必须停止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屠杀动物的行为。 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 ——甘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没有能力解放自己,人类会采取动物解放这种纯粹利他的行动吗 ?
一些生命在工厂里度日如年:
■ 奶牛生活在不长草的牧场里 ……
■ 和狗一样聪明的猪躺在水泥地面上,没有干草,腿脚受伤 ……
■ 为了生产出肉质鲜嫩的小牛肉,牛犊短暂的一生都在吃液体饲料,在75厘米宽的隔栏里,无法伸展四肢、只能趴下 ……
■ 200万只鸡被饲养在一个个长长的鸡舍里,每个鸡舍有9万只鸡,小鸡刚出壳就失去了母亲的温暖和咯咯声的抚慰 ……
实验室里还生活着另外一些生命 ……
动物与人类同属自然的生灵,但人类对非人类动物的暴行持续千年,给动物造成的巨大痛苦和折磨,只能与若干世纪以来白人对黑人的暴行相比。为反对这种暴行而进行的斗争,我们称之为——动物解放。
与人一样有知觉、有痛感的动物饱受剥削、欺凌和杀戮。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少制造动物的痛苦,不仅能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能降低环境成本,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
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自身生命的尊重。
动物的解放才是人类真正的解放。
The Last Walk 豆瓣
作者: Pierce, Jessic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 9
From the moment when we first open our homes - and our hearts - to a new pet, we know that one day we will have to watch this beloved animal age and die. The pain of that eventual separation is the cruel corollary to the love we share with them, and most of us deal with it by simply ignoring its inevitability. With "The Last Walk", Jessica Pierce makes a forceful case that our pets, and the love we bear them, deserve better. Drawing on the moving story of the last year of the life of her own treasured dog, Ody, she present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medical, and moral issues that trouble pet owners confronted with the decline and death of their companion animals. Pierce combines heart-wrenching personal stories, interview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 consider a wide range of questions about animal aging, end-of-life care, and death. She tackles such vexing questions as whether animals are aware of death, whether they're feeling pain, and if and when euthanasia is appropriate. Given what we know and can learn, how should we best honor the lives of our pets, both while they live and after they have left us? The product of a lifetime of loving pets, studying philosophy, and collaborating with scientist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study of animal behavior and cognition, "The Last Walk" asks - and answers - the toughest questions pet owners face. The result is informative, moving, and consoling in equal parts; no pet lover should miss it.
最好的告别 豆瓣 Goodreads
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
8.9 (26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阿图·葛文德 译者: 王一方 主编 / 彭小华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5 - 7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对于这些问题,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影响世界的医生阿图•葛文德结合其多年的外科医生经验与流畅的文笔,讲述了一个个伤感而发人深省的故事,对在21世纪变老意味着什么进行了清醒、深入的探索。本书富有洞见、感人至深,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我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众多专家、媒体推荐。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作为一名医生,阿图•葛文德关注的是医疗的局限以及人的尊严。作为凡人,我们都将面对人生的终点,《最好的告别》给我们重要的启示。《新知》杂志主编苗炜:希望大家有机会能看看阿图•葛文德医生的著作,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知道医学的局限和可能。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这是阿图•葛文德最有力,也最感人的一本书。《自然》杂志:难得读到这样一本发人深省的书。
[编辑推荐]
亚马逊年度好书、《纽约时报》畅销书。
人终有一死,如何向死而生。“全球十大思想家”、美国著名外科医生划时代之作。
奥巴马、李开复、余华、刘瑜、苗炜力荐。
湛庐文化出品。
2020年8月31日 已读
书本让我想起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如今科学昌明什么病治不了?医学进步让人类社会进步非凡也使人产生如此迷思。作者无非想说清楚:1很多症状可以应对但衰老终不可逆人最后都会走向衰亡2到了衰亡的最终关头对人而言只有存在和安全是不够的,每个人对尊严、幸福、自主与亲近者连结的需求不可被替代、忽视3现代医学实践恰恰没有做好这件事为许多临终时刻添置了不必要的苦痛。读过所有的事例,再看到作者为了送父亲最后一程去喝恒河水,之前还专门使用了抗生素,真是既吊诡滑稽又令人触动。是啊人在生死之间置己于历史长河,怕真是能感受那种穿越时空的、与其他人类连结吧。对生命如此这般的敬畏与关怀,理应更充分地反映在人类的医疗养老实践之中。
伦理 伦理学 医学 哲学 死亡
Infectious Change 豆瓣
作者: Katherine Mas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 5
In February 2003, a Chinese physician crossed the border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spreading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a novel flu-like virus—to over a dozen international hotel guests. SARS went on to kill about 800 people and sicken 8,000 worldwide. By July 2003 the disease had disappeared, but it left an indelible change on public health in China. The Chinese public health system, once famous for its grassroots, low-technology approach, was transformed into a globally-oriented, research-based, scientific endeavor.
In Infectious Change, Katherine A. Mason investigates local Chinese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in Southeastern China, examining how the outbreak of SARS re-imagined public health as a professionalized, biomedicalized, and technological machine—one that frequently failed to serve the Chinese people. Mason recounts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as young, highly trained biomedical scientists flooded into local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replacing bureaucratic government inspectors who had dominated the field for decades. Infectious Change grapples with how public health in China was reinvented into a prestigious profession in which global impact and recognition were paramount—and service to vulnerable local communities was secondary.
2020年7月18日 已读
Rather than the change of the PH system after an epidemic,the author put more effort to depict the daily lives of a PH Pro who deal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从速度城市的建造神话起底,勾勒出公卫专业人士身份建构、事业期望与职业伦理的边界,既展现本地中期望与现实的冲突,又折射出世界性的学术伦理标准在摇摆。爆发叙事对人群的区隔污名歧视依旧,防疫在全球本地都是政治实作,who do you serve问到最后,还是一个政治问题。作者赞许专业者与真实的人接触理解的超越尝试,但我怀疑对人群制度化的区别对待,能否单靠专业者的努力去改变。
中国 人类学 伦理学 医学人类学 历史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豆瓣
作者: 葛兆光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7 - 7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專輯是「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
當代的動物倫理或生態保護的主張,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態智慧,原本都是朝向人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想,兩者並不衝突。但長期以來的原漢矛盾,往往讓動物保護的主張,涵括在所謂的強勢族群文化中,造成了壓迫原住民族文化的假象,引發了少數民族情感上的反彈,而失去了對話的可能。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專輯,便是在「荒野中的救贖:邁向原住民狩獵與動物保護的衡平」論壇交鋒後,邀請其中幾位參與者根據演講撰寫的文章。本期另一個專輯是「大陸新儒學探究」,探討近年來大陸新儒學的發展。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的訪談對象是王兵,探討電影在社會中的功能和需求。
2020年6月9日 已读
对这期感到失望,以为组稿能够呈现一种有说服力的多元主义论述框架,而作为生命政治的动保论述也能与之交汇出新的对话成果。结果,那批pro狩猎的老师毫不顾忌地操持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本质主义的话语来为“传统”辩护,甚至不惜借来在地历史议题中的反殖民话语,去混淆议题的核心。“你们动保都是西方殖民主义,猎杀动物就是反殖民。”剩下那些索性开口就说我不尊重动物的生命权利,然后balabala开始讲物种保育生态平衡。这么自说自话这会开来有啥意义?还是忍不住再看了看葛兆光老师那篇追击文。什么是贵朝新儒家,这就是贵朝新儒家。让他们自个在某个山洞里自娱自乐无论魏晋就好了。你看即便他们的国师梦没作完,他们的目标客户就已经学了不少。
伦理学 动保 历史 台湾 哲学
動物與社會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編著 聯經 2015 - 10
動物倫理學的出現,不僅為動物的命運爭取到道德的地位,
也突破了西方道德思考傳統體質上的盲點。
一種動物倫理學,必然同時是一種從評價的角度想像「動物的生命」的方式:動物的生命固然是自然的事實,但這種生命是否自有其價值,在實現某種值得人類承認的好事,故能要求人類的尊重與關懷呢?動物倫理學的一個關鍵主題在於,動物的生命是不是足以指向某種具有應然意涵的價值,從而用尊重與關懷為標準,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就有了「對與不對」可言。
本期的人物訪談是莽萍先生,談動物保護事業在中國。本期另一個專題是「兩岸儒家」,包括:關於「新儒家」的爭論、港台新儒家與大陸新儒家的兩行反思、對於大陸新公羊學的初步省思等各篇專文。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由黄宗慧先生到钱永祥先生,本刊梳理出 辛格—瑞根—纳斯鲍姆—沃尔夫 这条动物伦理学理论建构的传承脉络,对这些理论家的论证优劣作出了很细致的述评,为希望深入了解的读者提供了详尽的地图。莽萍先生忆述自己的动保践行经历时是那么的乐观平和,让人钦佩又感叹(这般涵养真学不来)。葛兆光老师从本行出发开怼,那堆批评反问真不是贵朝新儒家、新天下主义者能轻松应答的。在篇末看到了小彩蛋:或许真有部分港台儒家如赖锡三老师所言,能真诚接纳那些已然融入常人生活细节里的现代性;他们在遇见民权运动、身份政治浪潮后能更深入地反思儒门礼学作为社会安排想象所透露出的统治压制倾向。至于那些爹里爹气的贵朝新儒家、天下主义者,只想送上个呵呵。
中国 伦理学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动物伦理
正义的前沿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玛莎·C·纳斯鲍姆 译者: 陈文娟 / 谢惠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6
西方传统中,社会契约理论是最强大的社会正义理论之一,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当代首屈一指,但它也未能解决如下三个社会正义问题:我们如何把教育、健康关怀、政治权利和自由等这些平等的公民权利延伸到那些身体和心理不健全者?我们如何把正义和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延伸到世界上的所有公民?我们如何把非人类动物纳入我们的社会正义观?
玛莎•C•纳斯鲍姆的杰出著作《正义的前沿》,正是从处理这三个长期被现存理论所忽视的、亟待解决的社会正义问题入手,寻求一种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进行社会合作的社会正义理论。基于对现有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三个方面局限性的反思,纳斯鲍姆发展出一种基于“能力”的替代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思考政治合作的目的和政治原则的本质,以及期待一种适应于所有物种包括非人类动物的更大正义。
Animal Capital 豆瓣
作者: Nicole Shukin Univ Of Minnesota Press 2009 - 4
<DIV>The juxtaposition of biopolitical critique and animal studies—two subjects seldom theorized together—signals the double-edged intervention of Animal Capital. Nicole Shukin pursues a resolutely materialist engagement with the “question of the animal,” challenging the philosophical idealism that has dogged the question by tracing how the politics of capital and of animal life impinge upon one another in market cultures of the twentieth and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ies.
Shukin argues that an analysis of capital’s incarnations in animal figures and flesh is pivotal to extending the examination of biopower beyond its effects on humans. “Rendering” refers simultaneously to cultural technologies and economies of mimesis and to the carnal business of boiling down and recycling animal remains. Rendering’s accommodation of these discrepant logics, she contends, suggests a rubric for the critical task of tracking the biopolitical conditions and contradictions of animal capital across the spaces of culture and economy.
From the animal capital of abattoirs and automobiles, films and mobile phones, to pandemic fear of species-leaping diseases such as avian influenza and mad cow, Shukin makes startling linkages between visceral and virtual currencies in animal life, illuminating entanglements of species, race, and labor in the conditions of capitalism. In reckoning with the violent histories and intensifying contradictions of animal rendering, Animal Capital raises provocative and pressing questions about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nature.
Before the Law 豆瓣
作者: Cary Wolf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Animal studies and biopolitics are two of the most dynamic areas of interdisciplinary scholarship, but until now, they have had little to say to each other. Bringing these two emergent areas of thought into direct conversation in "Before the Law", Cary Wolfe fosters a new discussion about the status of nonhuman animals and the shared plight of humans and animals under biopolitics. Wolfe argues that the human-animal distinction must be supplemented with the central distinction of biopolitic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ose animals that are members of a community and those that are deemed killable but not murderable. From this understanding, we can begin to make sense of the fact that this distinction prevails within both the human and animal domains and address such difficult issues as why we afford some animals unprecedented levels of care and recognition while subjecting others to unparalleled forms of brutality and exploitation. Engaging with many major figures in biopolitical thought - from Heidegger, Arendt, and Foucault to Agamben, Roberto Esposito, and Derrida - Wolfe explores how biopolitics can help us understand both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 of the current questions surrounding the rights of animals.
法治的局限及其克服 豆瓣
作者: 李寿初 法律出版社 2009 - 9
《法治的局限及其克服》主要在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首先分析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这是解决公民不服从问题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公民不服从的正当性和非正当性,这是理解公民不服从问题的核心内容;最后,分析了公民不服从的功能,虽然公民不服从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它不会导致无政府状态,而且对法律的良性发展、法治目标的实现以及法律形式正义缺陷的克服具有积极意义。
公民不服从是法治社会的一种特殊现象,是公民忠于法治的无奈之举,既不同于各种形式的合法抗议又区别于革命和违法犯罪行为。公民不服从的理论和实践在西方很发达。
2019年8月3日 已读
写成了政治哲学(古典与现代)、法理学、伦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的浓缩版教材。行文大多从概念到概念,分析无轻重深略之分,段落之间连基本的起承转合都没有,可读性较差,甚至经常让你忘记作者原本在论述什么。
伦理学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古典哲学 政治
Justice for Hedgehogs 豆瓣
作者: Ronald Dworkin Belknap Press 2011 - 1
The fox knows many things, the Greeks said, but the hedgehog knows one big thing. In his most comprehensive work Ronald Dworkin argues that value in all its forms is one big thing: that what truth is, life means, morality requires, and justice demands ar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same large question. He develops original theories on a great variety of issues very rarely considered in the same book: moral skepticism, literary, artistic, and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free will, ancient moral theory, being good and living well, liberty, equality, and law among many other topics. What we think about any one of these must stand up, eventually, to any argument we find compelling about the rest.
Skepticism in all its forms—philosophical, cynical, or post-modern—threatens that unity. The Galilean revolution once made the theological world of value safe for science. But the new republic gradually became a new empire: the modern philosophers inflated the methods of physics into a totalitarian theory of everything. They invaded and occupied all the honorifics—reality, truth, fact, ground, meaning, knowledge, and being—and dictated the terms on which other bodies of thought might aspire to them, and skepticism has been the inevitable result. We need a new revolution. We must make the world of science safe for value.
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豆瓣
Why Does Inequality Matter
作者: [美]托马斯·斯坎伦 译者: 陆鹏杰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7
哈佛哲学教授,教我们如何对抗996,应对不平等。作为罗尔斯、内格尔同道。左右当代哲学进程的一代哲人,斯坎伦揭露了贫富差距的凶手,给“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一个说法。
《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的主要框架来自托马斯·斯坎伦1996年的林德利讲座,题目为《对不平等的反驳的多样性》。讲稿在2003年被斯坎伦收入《宽容之难》这本论文集中。自林德利讲座之后,斯坎伦不断为这个主题添加新的内容,并且以《平等何时重要?》为题多处发表演讲。这些内容经扩充和打磨后,最终形成了当下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斯坎伦把自己的平等观概括为“多元论的”和“关系性的”,前者意指我们有多种不同的理由来反对不平等,后者则指的是我们对不平等的关注应当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斯坎伦重点讨论了六种反对不平等的理由,它们分别是:(1)不平等造成了令人羞辱的地位差异;(2)不平等导致富人对穷人拥有不可接受的控制权;(3)不平等破坏了经济上的机会平等;(4)不平等破坏了政治制度的公平;(5)政府有义务向一些人提供福利,但不平等违反了对这些人的利益的平等关切;(6)当下产生财富不平等的经济制度是不公平的。正是基于这些反对不平等的理由,斯坎伦在本书中针对不少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且给出了富有洞见的建议。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第一辑(1-10册)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 [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 [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 [美]悉达多·穆克吉
---------------
第二辑(11-20册)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 [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 [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 [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平装) [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 [美]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 [美]罗伯特·L. 凯利
---------------
第三辑(21-30册)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 [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 [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 [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 [以] S. N. 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 [美]尼尔·波斯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 [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
第四辑(31-40册)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 [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 [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美]托马斯·M. 尼科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修订版)》 [荷]弗雷德·斯皮尔
36《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美]斯蒂芬·平克
37《历史性的体制:当下主义与时间经验》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8《希罗多德的镜子》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39《出发去希腊》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40《灯塔工的值班室》 [法]弗朗索瓦·阿赫托戈
持续出版,敬请关注……
------------------------------
【编辑推荐】
1.银行劫匪启发哲学家。长期执教哈佛大学的哲学家,从银行劫匪口中看破不平等的起源。所谓的多元社会,不止意味着开放与共融,还带来了不平等的更多模式。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重量级学者、牛津大学公共政策系教授乔纳森·沃尔夫推荐。
斯坎伦从银行劫匪威利·萨顿的名言“因为钱在那儿”开始,梳理了种族、贫富、意识形态、名声地位等人与人之间各式各样的不平等。不平等针对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而且日益多元化。在多元社会,解决不平等更加不能用“均贫富”一刀切的方法。由于不平等的复杂性和体系化,全球不平等和一个国家内部不平等的趋势难以遏制。
2.穷人永远是穷人。不平等的社会机制与设计,让穷人陷入全方位困境。
不平等在当代社会是多元的。对穷人来说,这种多元的不平等却是致命的。社会机制与层级制的设计让穷人处于人际关系网的底端,不论是种族问题、贫富差距、教育不公平、社会地位与体面,穷人几乎占据了所有这些难题的受害一方。同时,穷人因为医疗困境、收入困境,也没有条件享受一般程度的自由。由此可见,平等与自由从来不对立,斯坎伦也借此解开了平等与自由截然对立的哲学迷思,现实地看待平等与自由的关系。
3.“机会平等”太虚伪。机会平等人人都高喊“机会平等”,斯坎伦却要撕毁机会平等的虚伪面具,把不平等的残酷真相揭示给你们看。
我们经常夸大机会平等的作用,甚至认为机会面前人人平等,要达成成果,就看个人能力与努力。其实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因为我们的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从来都没有谋求任何一种层面上的平等。地域歧视、贫困歧视、行业歧视充斥各种场合,精致的社会等级制度擅长以机会平等的假面来为不公平提供“合理的”借口。更现实的情况是,就连机会平等距离我们都很遥远。所以,机会平等值得追求,却不应被夸大。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机会平等只是现实不平等的遮羞布和挡箭牌。
4.剑指坐拥话语权却麻木不仁的媒体与企业。指出舆论工具和媒体的荒谬逻辑,戳破媒体与企业口中道德的谎言。
当效率、能力与发展成为现代媒体与企业标榜的金字招牌,斯坎伦尖锐指出,个人能力与努力不能成为社会不平等的理由。过得最差的人应该有某种形式的优先权,而且这种优先权不能以效率、能力或社会发展的借口来取消。效率和能力不能成为控制他人和剥夺他人正常权利的帮凶。人获取财富和权利的逻辑不是凭个人能力和努力去争夺,而是在事业选择与决策时准备充分,判断明智,以合理的方式获得。
5.大错特错的996。个人能力与奋斗不能成为社会不平等与剥削的借口。
一个合理的制度,不应该因为单个人的能力和努力,而让他成为地位更高的人,为他开启不平等的特权绿灯。斯坎伦认为,努力就算与财富和地位相关,也是因为太多人认为自己没实现自己的社会地位只是因为没努力——而这种荒谬的观念必须被驳斥。真正能说明不平等是合理的情况是:一个人在做出选择和决定时,他自身已经积攒了足够的条件,让这种社会优势水到渠成。而不是进行投机和内幕交易,让社会平等为了个人利益而倾斜。
------------------------------
【赞誉推荐】
斯坎伦四十多年来对平等观念(或者更确切地说对不平等观念)的思考,被浓缩成了这本令人印象极其深刻、发人深省却又十分简洁的著作。
——乔纳森·沃尔夫(Jonathan Wolff)
政治哲学家,牛津大学公共政策系教授
著有《今天为什么要读马克思》
关于道德的现实主义从不意味着我们现在相信的就是真理……正如托马斯·斯坎伦观察到的:“找出道德合理性的条件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任务。”道德哲学应该对答案感兴趣,但更应该对全面理解问题感兴趣。因此,我认为,斯坎伦做出了一项持久的贡献。
——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
哲学家,纽约大学法学院教授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
斯坎伦的最新著作《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有助于我们理解道德和政治理论中的平等观念。这本书拥有自己的标志性优势:凭借出色的清晰度和耐心,斯坎伦创造出优雅的区分,并将它们牢牢地印在人们脑海中。这本书系统地驳斥了那些对平等由来已久的指控。我很喜欢读这本书,也从中受益匪浅。
——唐·赫佐格(Don Herzog)
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教授
不平等的现实正前所未有地冲击着全世界人民的政治意识……斯坎伦的著作《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将推进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就像他过去的工作一样。这本书采用了斯坎伦的经典论文《对不平等的反驳的多样性》中所设定的议程,追溯了地位平等和机会平等相互交织的重要性,以及平等与自由、民主、公平、非支配等价值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更好地理解不平等最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对不平等的政治反馈应当涉及什么。
——马丁·奥尼尔(Martin O'Neill)
哲学评议人,英国约克大学高级讲师
《波士顿评论》资深编辑
2019年7月11日 想读 这个中文译名怕是会带偏很多读者的预期。“至关重要”这个用词内涵一种对不平等的肯定诉求。但从译本的简介看,显然作者并不是往这个方向去论述的。Why inequality matter,更直接的字面含义应该是“为什么不平等影响甚大”。
伦理学 政治哲学 政治学
Sovereign Virtue 豆瓣
作者: Ronald Dworki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3
Equality is the endangered species of political ideas. Even left-of-centre politicians reject equality as an ideal: government must combat poverty, they say, but need not strive that its citizens be equal in any dimension. In this new book the author insists, to the contrary, that equality is the indispensable virtue of democratic sovereignty. A legitimate government must treat all its citizens as equals, that is, with equal respect and concern, and, since the economic distribution that any society achieves is mainly the consequence of its system of law and policy, that requirement imposes serious egalitarian constraints on that distribution. What distribution of a nation's wealth is demanded by equal concern for all? Dworkin draws upon two fundamental humanist principles - first, it is of equal objective importance that all human lives flourish, and second, each person is responsible for defining and achieving the flourishing of his or her own life - to ground his well-known thesis that true equality means equality in the value of the resources that each person commands, not in the success he or she achieves. Equality, freedom, and individual responsibility are therefore not in conflict, but flow from and into one another as facets of the same humanist conception of life and politics. Since no abstract political theory can be understood except in the context of actual and complex political issues, the author develops his thesis by applying it to heated contemporary controversies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health care, unemployment benefits, campaign finance reform, affirmative action, assisted suicide,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至上的美德 豆瓣
Sovereign Virtue
作者: [美] 罗纳德·德沃金 译者: 冯克利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2 - 6
《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的作者是罗纳德•德沃金。《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收录德沃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深入思考政治哲学理论问题与美国社会热点问题的论文十四篇,关于道德价值的多元与共同体生活的相容性的论述,是《凤凰文库•政治学前沿系列•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的理论亮点。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 豆瓣
Ethics and the Limits of Philosophy
9.4 (7 个评分) 作者: [英] B. 威廉斯 译者: 陈嘉映 商务印书馆 2017 - 6
《伦理学与哲学的限度》是当代英国著名伦理学B.威廉斯的代表作,初版于1985年。在本书中,威廉斯检讨了伦理学理论的几种代表性理论如亚里士多德传统和康德传统,指出伦理学理论反思的对象应该是人的伦理生活,而不应该是人的伦理反思。如果把伦理学定位为后者,并且一味地要在一定的理论起点上为人的伦理活动寻找解释,就会实际地破坏了我们的真实伦理生活面貌。因此,伦理理论的问题,在于其不知反思的节制。威廉斯因此提出,反思有可能破坏人们的伦理生活。尽管现代社会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了全面反思的阶段,我们仍然有必要对于反思在伦理理论中,以及反思在一般的哲学思考中的作用保持警惕。
实践伦理学 豆瓣
Practical ethics
作者: [澳大利亚] 彼得·辛格 译者: 刘莘 东方出版社 2005 - 9
《实践伦理学》是对当今世界日益广泛和深入的实践伦理学问题作了较为系统和深入研究的有相对完备体系的实践伦理学著作。我国步入现代化过程的社会生活实践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社会领域不断涌现的前所未有的道德境遇要求国人具备根据一定的伦理知识积累和伦理方法论分析能力在新的实践境遇中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或道德决定的品性。
动物解放 豆瓣
作者: [澳大利亚] 彼得·辛格 译者: 孟祥森 / 钱永祥 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 5
本书作者告诉我们,做一个素食者,这会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将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解放动物,就是解放人类自己……
2017年11月6日 已读
从边沁的功利主义出发,映照以平等考虑所有人类的关怀起点,推演出能力论、自然秩序论等理路的逻辑矛盾,驳斥人类优越论说,反对残害所有能够感知痛苦的动物。抽象的哲学理论结合直指现实的讲述,还原所有残害的现场,让读者无可回避地反思“科学”、肉食背后的行止意涵。动保伦理当之无愧的开山之论。
伦理学 功利主义 动物 动物保护 动物权利
动物福利 豆瓣
作者: 斯伯丁 译者: 崔卫国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 5
《动物福利》极为出色,思考周密、资料翔实、结构细致而博学:它无疑会成为一本标准的教科书。考林•斯伯丁适时的书将因客观、科学且首先是富有同情心地探讨动物福利工作者们面临的每一个问题而获得成功。对于那些致力于改善动物福利的人现在和未来的工作,《动物福利》都将是一个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