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知识分子
開拓通識:知識份子的香港路 豆瓣
作者: 陳智傑 編著
著名公共知識份子龍應台曾說:「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一個城市的身份建構,與「文化工程師」— 亦即公共知識份子的論述,可說密不可分。
透過與十位從事學術研究、寫作、媒體評論、公共事務、民間組織及社會運動人士的訪談,本書希望與讀者一起進入他們的思路、透過他們的眼睛、從不同的時空和角度去梳理香港社會的發展脈絡,從而好好地反思「香港」這身份從何而來、現處何方、將往何處。
2018年1月6日 已读
壹張香港啟蒙論知識分子的精神截圖。組稿次序有深意,人物對“啟蒙”的不同理解,承接漸進而又互有對碰。走溫和理性建制路的張炳良,重提建立“中產”的論述話語權;司徒薇要的研究論述,是為了持續帶動市民形成行動;梁啟智懷疑這類論述的真偽,情願保持距離;鄧小樺、朱凱迪彼此呼應,回憶社運的“直接行動”來反思論述。內容零散,但切入口很多。泛民“獨孤壹味”、香港媒體的浪費自由與不學無術、香港文學創作者的學術素養、梁陳的大中華情懷...
公共知识分子 公共论述 公民社会 文化研究 知识分子
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许纪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在《中国知识分子十论》中,以中国知识分子研究而闻名学界的许纪霖,将近年来最新的思考奉献给有着共同精神关怀的读者们。90年代以来的中国,进入了一个专业化和学院化的时代。后现代的大潮,颠覆了知识元语话的合法性。在专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夹攻下,知识分子死亡了吗?知识分子的公共性是否还有可能,又如何可能?
2012年2月3日 已读
梗概的探讨了“公知”的来由演变及其于现代化、后现代化语境下的生存与挑战。公知首先要于其研究领域之中成为权威(后现代知识分科、话语碎片化使然、要求,并以此重新获取话语权),秉持一种跨领域的公共关怀的本意,去关注社会问题;而对于特定社会问题又必须要有相关领域的专业、理性、合理的识见为基础。这是后现代语境中公共知识分子可能之途。
个体 人文 公共知识分子 知识分子 许纪霖
牛虻 豆瓣
The Gadfly
作者: 伏尼契 译者: 马亚静 上海三联 2008 - 5
《牛虻》是一本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齐名的红色经典,书中的牛虻是“保尔·柯察金”式的人物,他为了革命,放弃了爱情与生命,感动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牛虻》是一部好书,内容富于教育意义,语言风格别具特色。相信广大读者一定会从中吸取到丰富的文学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