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
城市接觸─香港街頭文化觀察 豆瓣
作者:
呂大樂
/
大橋健一
商務印書局(香港)
1989
都市不單只是一處人群聚居的“地方”,而且是一處充斥著各樣訊號、圖像、言詞及符號的“劇場”。街頭,作為都市內的公眾空間,也不只是一處供我們蹓躂的街頭,而是一處不斷生產符號的舞台,一個值得玩味的觀察對象。
本書的兩位編者,都是對城市及街頭素有研究的社會學者。他們蒐集了的文章,都是環繞著街頭文化的三個主題──物( object )、場( places )和事( events ),作出的一些調查及研究。在紛雜的城市符號中,他們提供了一些“閱讀”街頭的角度,使這書成為一份多科際的“閱讀報告”,並使讀者們了解街頭文化如何透過文物、場地和群體的活動來構成城市文化的秩序。經過這次閱讀經驗後,或許下一次我們路經書中所述的街頭時,會有一番新的感覺與體會。
本書的兩位編者,都是對城市及街頭素有研究的社會學者。他們蒐集了的文章,都是環繞著街頭文化的三個主題──物( object )、場( places )和事( events ),作出的一些調查及研究。在紛雜的城市符號中,他們提供了一些“閱讀”街頭的角度,使這書成為一份多科際的“閱讀報告”,並使讀者們了解街頭文化如何透過文物、場地和群體的活動來構成城市文化的秩序。經過這次閱讀經驗後,或許下一次我們路經書中所述的街頭時,會有一番新的感覺與體會。
公共空间中的知识分子 豆瓣
作者:
许纪霖
/
编者 刘擎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7
- 6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整整一个世纪之中,在一片风雨飘摇的内忧外患之中,在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礼崩乐坏的大乱世里,中国的知识分子被抛到社会上,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人社会”。他们试图以自己的知识权力和舆论影响力重建社会重心。这个“知识人社会”是自由的,也是独立的,但其根基是不牢固的。它一方面失去了与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有机联系,另一方面与政治的制度性关联也是脆弱的。更重要的,无论是学院,还是媒体,都缺乏体制性的保障。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不仅在身份上依然是自由浮动的游士,在心态上更是没有安顿下来,总是要依附在某个阶级、党派或社会政治力量身上。近代中国的“知识人社会”是一个奇迹,是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象牙之塔,当战争、内乱和革命纷至沓来时,终究倒了。曾经辉煌过,却没有熬过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