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6 - 9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有三個專輯,第一個專輯是「教科書中的歷史意識」,針對大陸和香港的三篇文章,剖析兩地歷史教科書與現實政治的糾葛,值得參考。
第二個專輯是「周邊反思中國:葛兆光《何為中國》的迴響」,葛兆光先生關於「中國」的歷史建構研究是近年來學界關注的一個焦點,去年香港浸會大學針對《何為中國》舉辦研討會,本期發表分別來自韓國、香港以及台灣的四篇論文。第三個專輯是「思想訪談」,一篇訪談和一篇紀念本尼迪克.安德森文章,對安德森容易引起誤解的幾個關鍵論點提供了解說與分辨,對讀者將有很大的幫助。
2020年7月29日 已读
没想到白永瑞老师这么客气,客气得让我更加想看程美宝老师的文章。同为韩国学者的金由美老师的批评更直接,她和罗贵祥老师都指明,《何为》对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尝试在纵横两面都有缺陷,文化认同的普遍性、连续性是可疑的;这些讨论与钱穆老师那代人在教科书中建构的文化国度刚好相互映照;相比之下,黄纪苏老师学养深广程度可能不如高全喜老师,但前者在对话中显得更坦诚。后者先是对左翼做了毫无必要的人格嘲讽和观点假设,随后提供的论述框架也是复读机一样没新意,论及实质自由缺失的现实还是回避了事。
共同体 历史 思想 思想史 政治哲学
何為「中國」 豆瓣 Goodreads
8.6 (8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4 - 4
本書中討論的是什麼是「中國」,現代中國是怎樣從古代中國逐漸形成的,這個包含了眾多民族、複雜文化和龐大疆域的「中國」,在當下面臨著什麼樣的問題?研究中國歷史繞不開這些大問題,觀察現實中國也不能迴避這些大問題。最近,迅速膨脹的中國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就是中國與亞洲和世界,究竟在文化、政治和經濟上如何相處?我們要承認,現代中國已經遇到很多麻煩,比如高句麗問題、東海與釣魚島問題、南海與西沙、南沙問題、外蒙古與內蒙古問題、新疆的東突厥運動以及伊斯蘭教問題、西藏及藏傳佛教問題、中印邊界問題、台灣問題,甚至還有可能死灰復燃的琉球問題等等。
當我們討論「中國」時,也不可避免會涉及「亞洲」的鄰居,比如日本和韓國,甚至涉及到西方世界。生活在這樣一個互相聯繫又互相依賴的世界裡,我們希望反思歷史所帶來的理性,可以讓我們抑制情感驅動的民族主義立場,在同一個世界中彼此尊重。
這本小書中討論這些關係到你、我、他的大問題。本書從「歷史」出發,不僅通過歷史知識認識自我,而且通過歷史知識與周邊鄰居形成一些共識。
2020年7月28日 已读
葛兆光老师的论述强调一个作为文化的实体中国,这种实体以“中原”的汉字文化、儒家礼教秩序、无边界的“天下”观为核心。他提出宋辽分治的现实形成了汉人的国族价值,批评班尼迪克老师的理论。但他会遇到一些明显的难题:既然种族大融合曾是史实,他也承认女真统治北方后汉人对儒家文化的归属感变得模糊,那么他认定的汉人儒家文化到底能否被作为实体中国中不变的内核去理解;政治力量的确强势地维持儒家文化的主流影响,但这种影响的覆盖范围到底多广(除去贵族、士人),且考虑到东亚的历史地理实况(中心与周边交通不便),能否将这种事实理解为对汉人文化的本质性认同;他着重讲述日韩东南亚这些横向“周边”,但针对“国内”其他民族的纵向“周边”的论述很缺乏。他对想象的共同体理论也有一些表面的理解,显然没有深入分析班尼迪克老师的表述。
中国 共同体 历史 思想史 政治学
想像的共同體 豆瓣 谷歌图书 博客來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9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吳叡人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 2010 - 5
民族主義研究的必讀經典
《想像的共同體》自1983年問世以來,不但使學界對民族與民族主義課題的思考角度產生哥白尼式的徹底翻轉,其深刻影響也廣及人文與社會學科的各個領域。除了被譯成三十一種語言出版之外,甚至成為一種近乎教科書的作品,遠遠超乎作者的預料。
安德森從文化內涵的改變與印刷資本主義的興起來探討民族主義的源起,並辨析民族主義在美洲誕生,被歐洲的群眾運動挪用,被帝國政權吸納,再到亞非兩洲以民族主義為號召的反帝國主義抗爭的數百年過程。
此次中文增訂版收錄了安德森於2006年新添的一章,概略檢視了此書所造成的影響,並探討此書在世界各地的出版與反應情況;另外更收錄了2003年作者兩篇關於臺灣處境的研討會講稿,以及譯者訪談這位學術大師的深情記敘。
2020年7月23日 已读
边缘、在地的经验给予班尼迪克老师重新思索的出发点,让他看到“中心”以外的历史讲述,挖掘出欧裔美洲移民在“民族”建构上的创举,打破“中心”神话的叙述垄断。随后又以扎实的文学话语研究明确文学话语在视角、共时概念上的历史转折点,从而发展出一套对身份认同、“民族”起源的颠覆性的认知,同时储备了充足的历史依据以批判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国家潮流的归因表述,甚至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前两者在终极价值方面的诠释空洞。对于印刷传播、语言统一、古迹挖掘(历史、记忆的重构)如何人为建构民族身份的论述非常精彩,部分细节说服力极强,如日本何以如此看待国际秩序、官方民族主义的起源扩散及继承等(让你想到对岸水巷)。作者在诙谐幽默中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缠斗了大半辈子,最后还用了自造的“朝圣”“盗版”的概念回顾了译作的传播。
人类学 共同体 历史 帝国主义 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