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伦理
The Last Walk 豆瓣
作者: Pierce, Jessic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2 - 9
From the moment when we first open our homes - and our hearts - to a new pet, we know that one day we will have to watch this beloved animal age and die. The pain of that eventual separation is the cruel corollary to the love we share with them, and most of us deal with it by simply ignoring its inevitability. With "The Last Walk", Jessica Pierce makes a forceful case that our pets, and the love we bear them, deserve better. Drawing on the moving story of the last year of the life of her own treasured dog, Ody, she presents an in-depth exploration of the practical, medical, and moral issues that trouble pet owners confronted with the decline and death of their companion animals. Pierce combines heart-wrenching personal stories, interview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o consider a wide range of questions about animal aging, end-of-life care, and death. She tackles such vexing questions as whether animals are aware of death, whether they're feeling pain, and if and when euthanasia is appropriate. Given what we know and can learn, how should we best honor the lives of our pets, both while they live and after they have left us? The product of a lifetime of loving pets, studying philosophy, and collaborating with scientists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study of animal behavior and cognition, "The Last Walk" asks - and answers - the toughest questions pet owners face. The result is informative, moving, and consoling in equal parts; no pet lover should miss it.
動物與社會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編著 聯經 2015 - 10
動物倫理學的出現,不僅為動物的命運爭取到道德的地位,
也突破了西方道德思考傳統體質上的盲點。
一種動物倫理學,必然同時是一種從評價的角度想像「動物的生命」的方式:動物的生命固然是自然的事實,但這種生命是否自有其價值,在實現某種值得人類承認的好事,故能要求人類的尊重與關懷呢?動物倫理學的一個關鍵主題在於,動物的生命是不是足以指向某種具有應然意涵的價值,從而用尊重與關懷為標準,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就有了「對與不對」可言。
本期的人物訪談是莽萍先生,談動物保護事業在中國。本期另一個專題是「兩岸儒家」,包括:關於「新儒家」的爭論、港台新儒家與大陸新儒家的兩行反思、對於大陸新公羊學的初步省思等各篇專文。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由黄宗慧先生到钱永祥先生,本刊梳理出 辛格—瑞根—纳斯鲍姆—沃尔夫 这条动物伦理学理论建构的传承脉络,对这些理论家的论证优劣作出了很细致的述评,为希望深入了解的读者提供了详尽的地图。莽萍先生忆述自己的动保践行经历时是那么的乐观平和,让人钦佩又感叹(这般涵养真学不来)。葛兆光老师从本行出发开怼,那堆批评反问真不是贵朝新儒家、新天下主义者能轻松应答的。在篇末看到了小彩蛋:或许真有部分港台儒家如赖锡三老师所言,能真诚接纳那些已然融入常人生活细节里的现代性;他们在遇见民权运动、身份政治浪潮后能更深入地反思儒门礼学作为社会安排想象所透露出的统治压制倾向。至于那些爹里爹气的贵朝新儒家、天下主义者,只想送上个呵呵。
中国 伦理学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动物伦理
正义的前沿 豆瓣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玛莎·C·纳斯鲍姆 译者: 陈文娟 / 谢惠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 6
西方传统中,社会契约理论是最强大的社会正义理论之一,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当代首屈一指,但它也未能解决如下三个社会正义问题:我们如何把教育、健康关怀、政治权利和自由等这些平等的公民权利延伸到那些身体和心理不健全者?我们如何把正义和有尊严的生活条件延伸到世界上的所有公民?我们如何把非人类动物纳入我们的社会正义观?
玛莎•C•纳斯鲍姆的杰出著作《正义的前沿》,正是从处理这三个长期被现存理论所忽视的、亟待解决的社会正义问题入手,寻求一种可以更好地指引我们进行社会合作的社会正义理论。基于对现有社会契约理论在这三个方面局限性的反思,纳斯鲍姆发展出一种基于“能力”的替代理论,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思考政治合作的目的和政治原则的本质,以及期待一种适应于所有物种包括非人类动物的更大正义。
Frontiers of Justice 豆瓣
作者: Martha C. Nussbaum Belknap Press 2007 - 4
Theories of social justice are necessarily abstract, reaching beyond the particular and the immediate to the general and the timeless. Yet such theories, addressing the world and its problems, must respond to the real and changing dilemmas of the day. A brilliant work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Frontiers of Justice" is dedicated to this proposition. Taking up three urgent problems of social justice neglected by current theories and thus harder to tackle in practical terms and everyday life, Martha Nussbaum seeks a theory of social justice that can guide us to a richer, more responsive approach to social cooperation. The idea of the social contract--especially as developed in the work of John Rawls--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approaches to social justice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But as Nussbaum demonstrates, even Rawls's theory, suggesting a contract for mutual advantage among approximate equals, cannot address questions of social justice posed by unequal parties. How, for instance, can we extend the equal rights of citizenship--education, health care, political rights and liberties--to those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disabilities? How can we extend justice and dignified life conditions to all citizens of the world? And how, finally, can we bring our treatment of nonhuman animals into our notions of social justice? Exploring the limitations of the social contract in these three areas, Nussbaum devises an alternative theory based on the idea of "capabilities." She helps us to think more clearly about the purposes of political cooperation and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principles--and to look to a future of greater justice for all.
物我相融的世界 豆瓣
作者: 莽萍 等 / 田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9 - 8
古代中国人如何看待和应对自然万物?中国人的动物观是怎样形成的?人与动物关系如何?这些迷人的问题在书中都有叙述。该书作者为莽萍、田松、蒋劲松、杨帆和苏静。
《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阐述了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人与动物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问题,世界上不同文明和宗教各有其对动物的思考。现今,国际上掀起了一股研究动物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即人与动物关系的热潮。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动物的同情和道德实践曾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曾经有过那么彻底友善地对待自然对待动物的宗教、哲学、思想、艺术乃至生活。《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即是中国学者对人与动物关系的相关思考,其援引了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动物的同情和道德实践,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启发价值。从整体上来说,《物我相融的世界----中国人的信仰、生活与动物观》对于现今人与动物相处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绿色生活手记 豆瓣
作者: 莽萍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 5
当我结束这本关于环境和动物问题的小书时,大半个中国正遭受着百年不遇的洪水的袭击。天上的水和地上的水混在一起,从森林正在消失的上游奔腾而下,一泻千里。洪水冲破狭窄河道的束缚,在大地上汪洋恣肆地流淌。它吞噬了田野,冲破了城市的堤防,毫不留情地夺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然而,这并不是自然策划的一场“诡计”,甚至也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的灾难。天降豪雨,土地却没有了吸纳的能力;冰川消融,森林却不再具有蓄水的作用。土地变得贫瘠,原本丰茂的原始森林所剩无几,自然的有机体正在被肢解。而这又是因为,我们向来只注意人的得失,却从未考虑过河流山川的利益。我们没有意识到,在漠视乃至任意侵害大自然所固有的利益的情形下,人的利益也不可能得到持续和良好的保障。我们世代居住的土地已经病了,病于人类无休无止的贪欲和无所顾忌的索取,洪水泛滥只是这种疾病的一个征兆罢了。
地球环境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每一部分受到伤害都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另外一部分。几年前,在长江上游的广袤地区,考察者就注意到,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野生动物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然而这种警告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或许,人们不觉得原始森林被砍伐和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也不觉得金丝猴、藏羚羊栖息地的破坏和自己的利益有什么相干,但是,当洪水毁坏了我们的家园,粉碎了我们的梦想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坚持这种自私狭隘的看法吗?在水系上游水土保持地区实行所谓“木头财政”,将不仅有计划地摧毁当地贫苦人依赖森林的传统生活,使栖息在此地的野生动 物濒临灭绝之境,更将无可挽回地造成水土流失、泥石流和下游地区洪水泛滥。也许紧接着的是,丰富的水系慢慢变成干枯的季节河,或者中下游断流。这一远景,我们似乎已经在黄河的经验里看到了。
人类出于自然,就如婴儿出于母腹。对自己的母亲,我们应当深怀感谢之情,用爱和奉献而不是贪求和索取去对待她。的确,人类是万物之灵长,是自然进化漫长历程中最复杂最高级的生命形式。然而,这并没有人类任何一种役使自然的特权,相反,它赋予人类一种特殊的责任,那就是善意地对待自然,细心地看顾自然,尽力保持这个世界的丰富与完整。也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得享自然的丰美赏赐。这就是我在这本小书里想要表达的观念。
写作这本小书的过程相当艰苦。使我没有半途而废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有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特别是我丈夫的支持。在这个喧闹的时代里,他是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认真而平静的人之一。他所具有的这种品质,多年来是我精神世界的重要支撑力量。这次,他为这本小书做了好些插图。这些插图虽然有点拘谨,但也体现了他对动物和自然的热爱。
此外,我还要感谢青岛出版社的王一方先生。前年,当我们谈到环境和动物保护问题,以及出版一套绿色丛书的可能性时,可以说一拍即合。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了愉快而有成效的合作。对此,我感到由衷地高兴。
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 豆瓣
Encyclopedia of Animal Rights and Animal Welfare
作者: 馬克貝考夫 译者: 錢永祥、彭淮棟、陳真譯編 桂冠 2002 - 11
台灣地區目前在動物保護方面的專業論述,除八十五年間出版的《動物解放》一書外,並無其他書籍能針對動物權及動物福利的觀念提供完整的介紹。一個運動的推行需要知識作為行動者強而有力的後盾;若無知識作為基礎,則理想與熱情恐也難以深入持續與發揮。
因此,對於想要多瞭解動物保護或動物權議題的讀者而言,一本兼具入門介紹及工具書功能的書籍是相當必要的。在坊間許多特色各異的出版品中,《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在對台灣動物保護及動物權此一議題的論述建構,應可提供相當大的幫助。
===================
本書集合了動物保護運動界、生物學及生態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將近年各類觀點與資訊發展融於一冊。全書依照英文辭目之字母順序排列,書前並有世界知名動物保育專家珍古德所寫的前言。
每條辭目之釋文之中,以貓型符號代表「對照參考」辭目,指引讀者引申閱讀,釋文之後註明原撰文者及翻譯者姓名,足徵其資料之權威性。書前編有動物權運動年表,書後附有4個附錄,依次為:中文索引、參考文獻、動物福利與人道教育組織資料、作者及譯者介紹。本書對關心動物議題的讀者來說,就像一個知識的寶庫。(邱鈺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