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
时间的礼物 豆瓣
DITT LIVS AFFÄR
6.7 (2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孙璐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内容简介】
世间的一切都有标价,除了时间,一秒就是一秒,谁都无法讨价还价。
于是我总在出差,把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贡献给工作,因为我坚信创造财富才是时间的正经归宿。45岁时,我成为一个有事业和资本的成功人士,但妻子和儿子离开了我。
癌症将我送进医院,一周前,我认识了隔壁 病房的五岁女孩。她用蜡笔给椅子涂颜色,用牛奶盒做恐龙、给兔子玩偶讲故事,都是为了安慰妈妈和来看望她的人不要难过。死亡一天天临近,女孩却一如既往期待妈妈讲睡前故事,期待上学,期待着明年的生日会。她偷偷告诉我,穿白大褂的外星人会来治好她的病。她让我想起自己的儿子,以及那些我没有为他做的事情。
死神要来带走女孩的那天晚上,我的心像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我向死神提出用我的命换女孩的命,但死神还要求抹去我在世间的一切痕迹。过去的45年,从父母的儿子,到儿子的父亲,我是如何度过的?
一次对过往的清算,让我终于明白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
【编辑推荐】
◎ 是一分一秒的陪伴,累积成我们不可替代的情感。
◎ 你的时间,是否都用在了合适的地方?给了对的人?对的事?
◎ 这一次,巴克曼要讲一个关于时间和选择的故事。
◎ 一场与死神的交易,一位父亲迟来的悔悟。
◎ 《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之后,再度热泪盈眶。
◎ 巴克曼式催泪故事,温暖度依然100分。
◎ 好莱坞金牌制作公司果断拿下电影版权,筹拍进行中。
◎ 全书彩色印刷,15副手绘精美插图。
◎ 有时候,需要全心投入地爱一个人,才会理解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 如今,巴克曼作品全系列销量已经突破1300万册,他是当之无愧的暖心小说之王。
-
从《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再到这本《时间的礼物》,巴克曼用文字实力和惊人销量证明了他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拥有超强的催泪功力。《时间的礼物》开篇就让人胆战心惊,一位父亲向儿子自白,他在平安夜早晨杀了一个人。带着疑问和不解,接下来巴克曼用非常冷静克制的语调道出一个痛彻心扉的故事。这是一位父亲深刻的心路历程,忙碌半生,却发现与最亲的人渐行渐远。
《时间的礼物》源自于巴克曼自己的生活体验,他一直在思考为家庭做出选择的问题。某年圣诞夜,看着在身边熟睡的妻子和孩子,他写下一句话“有时候,我们需要全心投入地爱一个人,才会理解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时间是一种非常公平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讨价还价,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给了自己就不能给父母,给了工作就不能给孩子,我们最终成为怎样的人,留下什么样的回忆,都源于我们每一次做出的选择以及如何用掉自己的时间。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豆瓣 Goodreads
En man som heter Ove
8.7 (21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宁蒙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5 - 12
来认识一下欧维,这个59岁的老头,脾气古怪,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被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没完没了 。
他想自杀。
直到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当一对话痨夫妇和他们的两个话痨女儿搬到隔壁,不小心撞坏了他的邮筒……
“读这个故事,”《人物周刊》说,“你会笑,你会哭,会因此想搬到北欧去,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更可爱一些。”这个发生在瑞典的故事,如生命庆典般绚丽斑斓,它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有的人称它是《一个的朝圣》瑞典版,读者评价它“令人愉悦又心碎”“搞笑之余让你感动且哭得稀里哗啦”“读到一本好小说的感觉真好”!
它已被拍成电影(传送门: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28357/),这里有一个愤怒的恪守常规的普通邻家老头,一对话痨夫妇和话痨女儿、这里有一只掉了毛的乱蓬蓬的倒霉猫,这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迷人相遇。
2020年9月25日 已读
开篇看到欧维的古板麻烦,以为要看到一场寂寞滑稽的死亡。结果故事情节渐次推进,回忆与现实交替讲述,把欧维深藏的内心每一寸纹理都描得清晰深邃。方才让你捧腹大笑,转眼使你泪流不已。故事结尾回到最初那一幕,原来这一幕局促别扭是如此一份无言的感动。手法虽不出奇,却让人看到温暖,感到幸福。
北欧 北欧文学 幸福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文学
芬兰教育现场 豆瓣
作者: [美] 蒂莫西·D·沃克 译者: 李红燕 / 牛双红 2018 - 9
芬兰因为在21世纪第一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出色表现震惊了全世界!
这个PISA测评的目的是评估15岁的年轻学子在数学、科学和阅读领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时至今日,这个北欧小国的教育成就依然让世人瞩目。以“较少的在校时间,很少的家庭作业以及几乎没有标准化考试”著称的芬兰教育如何能够令他们的学生在PISA测评中取得足以与压力重重下的亚洲学子抗衡的PISA高分?
借由在赫尔辛基一所公立小学教授五年级学生的机会,美国教师蒂莫西·沃克先生开始了芬兰学校的探秘之旅。他曾在《大西洋》杂志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谈及他在芬兰的发现,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这本书集结了沃尔所有的心得,揭示了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在K12课堂上实施芬兰式教学的最好方式。
从保证大脑休息到创建平和宁静的课堂环境,这本书拉开了世界上最受称赞的教育体系快乐教学的序幕。他在书中所传达的信息是简单而深刻的:这些芬兰式的策略可以在美国以及世界上很多其它国家使用。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或者学童的家长—都不会愿意错过这本书中所传递的令人愉悦的能够带来转变的信息。
----------------------------------------------------------------
媒体推荐:
“课堂上多一份愉悦,老师少一些讲述,可以让学生们学得更好?”听起来不可思议!但是芬兰人找到了答案,蒂莫西·沃克在这本引人入胜的重要著作中让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明白了如何可以做到像芬兰老师一样。《芬兰教育现场》是一本值得广泛阅读和讨论的书籍。
——托尼·瓦格纳(Tony Wagner),《全球成就鸿沟》(The Global Achievement Gap)和《造就创新者》(Creating Innovators)作者
几年以前的一个春天,我参观过赫尔辛基及周边城市的一些课堂试图发现芬兰教育的秘密。这次的访问让我大开眼界,然而我发现我所寻找的都可以透过阅读蒂莫西·沃克的这本书而获得。感谢蒂莫西的美国视角,把教育、常规、信念和目标区分开来,能够帮助世界各地的老师有意识在自己的课堂上尝试芬兰式教育。我强烈地向所有愿意成为更好的老师的人推荐这本书。
——保罗·索拉兹(Paul Solarz),五年级教师,《像海盗一样学习》(Learn like a PIRATE)作者
清晰,详尽,发人深思,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33个令教与学更加愉悦也更有成效的策略。读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反应绝不是“这套东西是哪里来的?”或者“我们可做不到这样!”而是越想越觉得“当然是这样的!”“我们中的大多数为什么会偏离我们所熟知的事实而走得那么远呢?”
——卡罗尔·安·汤姆林森(Carol Ann Tomlinson)教育学博士,弗吉尼亚大学柯里教育学院,小威廉·克莱·帕里什教授,教育领导力、基础和和政策研究协会主席
“蒂莫西·沃克是我遇到的最勤于思考的教育工作者。他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清晰地阐述了日常互动、政策、课程、流程、同僚关系以及学生的期待。他在书中引述的芬兰教育工作者的话语,回答了关于芬兰的教育体系是否可以植入到美国和其它国家的质疑。这本书是送给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礼物,也是可以分享给我们值得尊重的同行或任何你认识的家长的礼物。”
——瑞克·沃姆利(Rick Wormeli),《公正不总是等于平均》(Fair Isn’t Always Equal)作者
2019年11月9日 已读
可以清晰看到,别人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最核心的出发点。他们希望教育能够让人获得舒坦的幸福,感知到正义与平等的重要,并为此而赋权,强调提升学习者的责任感,讲究学习与现实的联结,达到有实质意义的精通。与讲求击败他人,秩序结果、资源稀缺的应试教育对比,这种方式既是价值观也是思维方式的分野。本书的好处,是作者不只一味推介鼓吹,也会以外来参与者的身份反思这一套理念的特殊条件与可参考性,给一些实在的小tips。
儿童 北欧 平等 成长 政治
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 豆瓣
作者: 陈之华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 5
《芬兰教育给教师和父母的45堂必修课》共有四章,其中有部分章节曾经发表在杂志专稿和我的“北国风情”博客里,不过内容都做了些许的调整。而各类课程的描述部分,虽然我家两个孩子是念了以英语教学系统为主的芬兰学校,但这两所学校的课程,都完全依照芬兰教育当局的国家核心课程纲要制定,至于我所写下的众多学生与老师的例子,则是综合了过去多年,陆续在各地的访谈纪要,以及在芬兰多所教育机构的观察、询问,再对照核心基本课纲的研读心得而写下的。想要书写出来的实例不少,限于篇幅关系,就先择其部分内容来做叙述。
2019年11月4日 已读
面对一些对他国文明进行本质化、否定他国经验可借鉴参考的意见,本书一再强调芬兰教育也有属于它的黑暗岁月,如今的面相不过是实践、思索、改革、再检讨的成果。学校教育就是社会生活的浓缩预演,如果学校教育不推崇幸福、平等,不珍惜均衡发展的价值,我们如何期待下一代能够掌握快乐的能力,能够彼此扶持、守望相助走向未来?
北欧 台湾 哲学 平等 教育
北歐經驗,台灣轉化 豆瓣
女書文化 2015
台灣正面臨著少子女化與高齡化的嚴峻困境,但政黨輪來替去,並未能找到對策。在這當兒,青年貧窮有如海嘯襲來,挾帶著世代正義的怒號,令整個社會幾乎束手無策,開始了解到少子女化是因為青年低薪、失業,窮得無法(多)生養小孩。
而北歐國家的育幼扶老與就業政策,是舉世公認的典範。
本書作者群對於北歐經驗的省思,沉澱為「社區大家庭的整體照顧──托育、長照、就業三合一政策」(簡稱「三合一照顧政策」)建言,反覆琢磨相關大數據,事理邏輯,人性國情,以及國內、外各種不同的解決方案,預設為未來二、三十年間我國育幼養老的棘手問題(按,以目前的生育率估計,台灣將於十五年後到達日本今天的高齡人口比例)提供錦囊妙計,作為按圖索驥之用,希望有助於建立良善的永續托育和長照制度,並藉著同步提振就業和生育,而緩解人口與經濟、社會困境,意圖將解決難題化為讓社會向上提升的力量,因此是一個正向面對難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