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9.8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姚朋[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扩大了社会理论的概念。作者论述了当代史学领域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术语与新概念(包括社会学家研究使用的术语与概念),评述了史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大师们的富有开创性的观点与理论,对中外史学界与社会学界均有重要影响。
2021年12月31日 已读
彼得伯克应是敏感、开放而至博学。他作为历史学者从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相互影响的过往中抓住核心的理论、概念、问题作为准绳,将众多理论、体系悬系其上,博采众长又不至于陷入相对主义,就是为了提醒历史学者要更能采纳优秀理论的功用,不要只看到孤立的特殊性;理论家要警惕去历史化的教条论述,不能将学问悬空于历史事实之外。会再读新版。
历史 历史学 历史社会学 史学 史学理论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伯克 译者: 彭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在这本别开生面的书中,玛丽亚-露西娅·帕拉蕾丝一伯克考察了所谓“新史学”的特性。帕拉蕾丝一伯克在与九位引领了这场运动的学者的对话中,探讨了历史写作的新路径。在一系列的访谈中,阿萨·布里格斯、彼得-伯克、罗伯特·达恩顿、卡洛·金兹堡、杰克·古迪、丹尼尔·罗什、昆廷·斯金纳、基思·托马斯和娜塔莉·泽蒙·戴维斯,就他们的主要著作以及他们与别的重要史学家和理论家之间的关系,回答了相关的问题。
帕拉蕾丝一伯克促使每一位历史学家来说明他们的方法的合理性,反思自己的思想轨迹,她将历史学家们原本可能会深藏不露的经历和思想清晰地展现出来。这些访谈探究了历史学家们的个人经历和思想背景,为当代史学实践的可能性、问题和关注点提供了新的洞见。其结果就是这样一部生动而予人启迪的著作,它对于学生和研究者而言都会具有吸引力。
在来自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的名声显赫的学者和一位敏锐的巴西提问者之间的这一系列对话。对于文化史这一激动人心的领域而言,是再好不过的入门书了。这位提问者具有一种杰出的能力,从她的对话人那儿套取极有意义的东西,让我们了解他们是怎么想的以及他们是些什么样的人。
历史的逻辑(修订译本) 豆瓣
Logics of History: Social Theory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小威廉·休厄尔 译者: 朱联璧 / 费滢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7
#美国社会学会杰出职业生涯奖得主经典之作,博采众学科之长,揭示社会转型的本质!
— 内容简介 —
小威廉·休厄尔以兼顾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思考著称。《历史的逻辑》认为,只有把历史学家对时间性的复杂理解与社会学家深刻的理论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催生出令人满意的社会理论。在本书中,他透露了这种结合可能是怎样的形态,也展现了如此结合能为哪些议题提供指引,以及此举将如何影响历史学和社会学这两个不同的学科。本书于2008年荣获美国社会学学会理论分会杰出理论图书奖。
— 编辑推荐 —
作为美国社会学会比较历史社会学分会首位杰出职业生涯奖得主,作者小威廉·休厄尔在职业生涯中亲身经历了新社会史运动、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等学界重大事件,亦在诸多社会科学学科之间深耕、立著,试图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有效对话,以对学术界及全球化和新自由主义的现实有所反思。本书就是休厄尔的这种跨学科身份和关怀的最佳体现。本书不仅开启了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间的前沿理论对话,更以众多研究实例展示了这种学科“破壁”的可能性。休厄尔在本书中提出的“三种时间性”,更是成为今天历史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产物——历史社会学的理论指引。
— 学者评论 —
《历史的逻辑》发起了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关于社会理论的讨论,展现了历史学家对于当前的理论讨论所能发挥的重要贡献。由当下最具影响力、最广受尊敬的历史学家著成的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们时代的思想史的一部分。
——米谢勒·拉蒙,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美国社会学学会前任主席
根据小威廉·休厄尔的说法,如果“事件”是“关键性地转变了结构的日常发生的、数量相对稀少的子集”,那么《历史的逻辑》的问世无疑是一个事件。他对不同社会科学专业的知识和文化的惊人涉猎,使他能建立新颖而卓越的连接。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关系由此进入新的阶段。
——谢里·奥特纳,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人类学教授
这无疑是一部杰出的作品。《历史的逻辑》将为未来讨论社会转型的本质、历史学与社会科学间的关系设定新的理论讨论议程。
——基思·贝克,斯坦福大学历史学教授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需要在历史的深度内充分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在理论的对话中构筑出一个好故事。 史学出身的小威廉·休厄尔,生长于结构功能论与历史社会学并生的浪潮下,他对事件与结构的独到解析,亦能促使我们反思中国本土语境中的个人、关系与社会。《历史的逻辑》一书告诉我们,只有历史学家们打破缄默,彻底审视并且重整从社会科学借鉴的理论,我们才能发展出历史学和社会科学共同追求的、洞悉这个时刻变动的世界的学说。
——严飞,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
对这本书的最佳肯定,也许来自作者休厄尔荣获的美国社会学学会比较历史社会学分会首次颁发的杰出职业生涯奖(2020年)。休厄尔对社会、结构、文化、事件和时间性等基础概念的解答,为社会学家带来了基于历史学的不同思考。读者既能看到休厄尔以抽丝剥茧的方式解读理论名著,又能看到他以哲学人类学的方式将理论难题一步步展开为日用实践,还能读到他从历史经验作品中归纳与反思理论。这本书是多面的、综合的,也是多彩的,值得对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议题有兴趣的读者品读。
——孙宇凡,公众号“Sociological理论大缸”创办人
历史学十二讲(增订本) 豆瓣
Douze lecons sur l'histoire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安托万·普罗斯特 译者: 王春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 9
《历史学十二讲》是一部深入浅出的历史研究入门读物。它基于安托万·普罗斯特在巴黎一大常年开设的“历史编撰学”课程讲稿,讨论了当代史学实践中的诸多关键理论问题,以反思的目光对西方史学做了一次全面的扫描。安托万·普罗斯特的思考建立于法国历史学家群体丰厚的学术积累之上,同时从德语和英语世界撷取重要思想资源,为读者提供了探幽索隐、进一步了解当代西方史学的便捷指南。
新版收入安托万·普罗斯特两篇文章:《 历史、真相、方法——历史学的论证结构》《历史学如何造就历史学家》。
历史学与文化理论 豆瓣
History and Cultural Theory
作者: [英] 西蒙·冈恩 译者: 韩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7
本书从历史学的视角出发,全面检讨了近年来日益浸入历史学研究领域的文化理论。对福柯、布尔迪厄、巴特勒、斯皮瓦克等人的思想在当代历史学研究中的影响进行审视,思考诸如权力、身份认同、现代性、后殖民主义等不容忽视而又充满争议的文化理论的实质如何,从何而来,当代历史学如何受到这些文化理论的冲击,历史学家又如何利用这些工具,加深对于过去的理解。
本书对于近年来文化理论的介绍简明、深入而又全面,为了解这些理论对当代历史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及其在未来的可能发展趋向提供了可靠的指南。
叙事的转向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彭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理论领域发生了学术范式的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盛一时的分析的历史哲学逐渐被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所取代,后者至今仍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理论形态。这一转型通常被称之为叙事的转向。本书集中考察了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的理论取向,由剑桥学派主将斯金纳的个案出发分析了思想史研究领域所呈现的理论问题,并结合20世纪史学理论的发展史,探讨了在史学理论新前沿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历史学的客观性等问题的思路。 新版拟增补两三篇文章:《对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几点辨析》《被漫画化的后现代史学》等。
史学理论手册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加] 南希·帕特纳(Nancy Partner) / [英]萨拉·富特(Sarah Foot) 译者: 余伟 / 何立民 格致出版社 2017 - 7
“这部讨论史学理论(而非历史理论)提纲挈领的新文章汇编,是一本科学的手册(一种可敬的但近来已经因商业化而被大大降格了的学术体裁)应该有的样子……这部书是给人印象深刻,其脚注中肯、全面、信息量大,参考文献涵盖广泛。整本书被打上了其两位主编帕特纳教授和富特教授的学术风格烙印 。任何了解她们学术成就的人,都只会认为她们的研究水准处于最高层次。这些文章以某种方式构成了一个整体,从历史研究领域拓展至包括了在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所有其他学科——它们把‘过去’而非仅仅‘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我对那种方式印象最为深刻。对于任何一位对过去之研究有着某种职业的乃至‘业余的’兴趣的人,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
——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加利福尼亚大学意识史荣休教授
“编者们汇集了大批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其他从各个角度来审查并提出历史知识理论的理论家们。这部集体作品涵盖面广、学术性强,并且处处呈现新洞见。”
——大卫•卡尔(David Carr),美国埃默里大学荣休教授
“在本书中,理论在历史学中应用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各种意味深长的和激动人心的方式被分析并被质问。在汲取一流学者们的见解基础上,这部不可或缺的著作拓宽了我们关于过去的研究的范围,并且深化了我们关于历史知识的诠释和理解。”
——乔伊•达姆斯(Joy Damousi),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学教授
“南希•帕特纳和萨拉•富特广泛征集了一大批最新的史学理论文章。特别之处在于半数以上文章系由当前活跃的脚踏实地的历史学家们撰写。这本书对于历史编纂学专业的学生和经验丰富的践行者们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约翰•托什(John Tosh),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对历史书写当前状况的一次重要概览和批判分析。从历史学在19世纪的现代主义基础出发,这本手册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如何以其多种多样的历史类型造成了我们今日后-后现代主义的困境。”
——克里斯•洛伦茨(Chris Lorenz),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德国历史文化和史学理论教授
全球史学史(第二版) 豆瓣
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2nd edition
作者: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 【美】王晴佳 译者: 杨豫 / 王晴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一本采用比较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史学史著作,将18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史学的发展置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讨论,不仅研究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亚洲、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史学发展,并提供了关于全球化时代历史书写现状的最新叙述。第二版更新了有关拉丁美洲史学、非洲史学、全球史、环境史、性别史,以及俄罗斯史学的内容。
历史学:政治还是文化 豆瓣
History: Politics or Culture? Reflections on Ranke and Burckhardt
作者: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Felix Gilbert) 译者: 刘耀春 / 刘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兰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和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是公认19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历史学家。他们常常被视为一种对照:兰克是政治史的代言人,布克哈特是文化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但是这种简单归纳不足以凸显二者的史学旨趣与研究路径,也忽视了他们在学术上的复杂关联。
本书将兰克和布克哈特的史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生活的政治和知识语境结合起来,展现了他们在学术上的互相影响与共同纽带,从而揭示出这两位史学巨匠真正的创造与贡献之所在。
“感觉主义”的谱系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7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
当代历史研究,在突破旧有意识形态的控制之后,又亟待超越学科专业壁垒,建立起与当代思潮变动之间的关联,进而具有广阔的视野、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本书荟萃了作者近十余年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
歷史不止一種寫法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作者: 毛升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20 - 10 其它标题: 歷史不止一種寫法:十篇書評裏的歷史學景觀
中國近代史還能怎麼寫?
-- 以「一連串的笑話」重寫百年屈辱史
-- 以底層社會反觀現代性的複雜與弔詭
-- 以邊疆定義中國
-- 以小國作為方法
……
爬梳歐美港台學術脈絡 • 呈現多元歷史學景觀
北島、傅高義、王賡武、陳永發、王奇生聯合推薦
歷史研究的學術範式不斷轉移,從批評歐洲中心到反思中國中心,再到對於邊緣地區和群體的關注,每一次範式轉移都啟發學者從新的角度理解歷史。本書收錄作者對近年來中國史和東亞史中一些重要議題及論著的分析與評論,涵蓋政治外交史、邊疆史、社會史及文化史等。作者爬梳英語學界的中國史及北韓史研究,亦對多部學術專著進行了解剖麻雀般的細緻分析。透過這些研究筆記與書評,作者指出:歷史不止一種寫法,不同學術圈的學者,均立足自身的問題意識和學術傳統,進行各具特色的歷史書寫,並因此互相發明。讀者可以此為學術地圖,摸索史學研究的門徑。
----------------
作為一位歷史學者,毛升是以工具理性為基礎的教育體制的反例。他在所謂主流話語的邊緣上遊走,獲得了某種追問、質疑與反詰的自由。
──北島(詩人)
有趣,易讀,開眼界。這本小書,呈現了作者的學思歷程和探索心得,從中可以發現一個全新的中國近現代史世界。不同地區、語言和國家的歷史學者,研究同一段中國近現代史,不唯有不同的關懷和課題,更有不同的思想預設、寫作方法、敘事架構和議論取徑。輕鬆讀完本書,不免驚呼,老腔老調以外,中國近現代史原來還別有聲音。仔細傾聽,一點也不覺得枯燥無味。同時發現,所有歷史著作,因為都經過主觀意識的處理,都可以相信、檢驗、商榷、拒斥,也可以批評、省思、學習和超越。
──陳永發(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毛升博士特別重視學術對話,也擅長學術對話。在學術研討場合,常能聽到他敏銳而獨到的見解。他強調從多元視角看歷史、去國族、去中心,中西新舊無優劣,仰視俯瞰都有意義。他有意選擇一些新方法與新視角的域外著作推介給中文讀者,意在呈現歷史的寫法不止一種,不同方法與視角可相輔相成。推介的過程,也是他與域外同行之間的精彩對話。讀其書,有看高手過招的快感。
──王奇生(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在〈序言〉中,毛升描述了自己的成長軌跡:一位北京廣播學院的研究生,前往南京大學學習歷史,又來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完成博士學位,並在台灣中央研究院從事博士後研究。收入本書的多篇文章反映了他對多種歷史學研究方法的深刻認知,其史學知識之廣博令人印象深刻。
──傅高義(Ezra F. Vogel, 哈佛大學亨利・福特二世社會科學榮休講座教授)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2nd edition)
9.7 (22 个评分) 作者: [英] 彼得·伯克 译者: 李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1
社会理论对历史学家来说有什么用?历史学对社会理论家又有什么用?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史学家,伯克在此书中对这两个乍看简单的问题作了清晰有力、影响深远的回答。这个经典文本的第2版作了修改和更新,伯克重新检讨了历史和社会科学这两个领域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最近几十年间的初步交汇。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的第2版将会通过挑战对历史学和社会科学之角色的当下定位,继续激励学生和学者跨越学科边界。
羌在漢藏之間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王明珂 聯經出版公司 2003 - 9
青藏高原東緣「民族走廊」因其間民族與文化複雜,被認為是解答中國民族歷史之謎的關鍵。本書以民族走廊上一關鍵民族─羌族,來說明漢、藏與西南氐羌系民族「邊緣」的形成過程。本書首先呈現當代羌族在社會、文化各方面居於漢藏之間的駁雜特性,然後說明造成此「羌在漢藏之間」現象的歷史與文化過程。此歷史過程涉及華夏以「羌」為其西方族群邊緣的宏觀歷史變遷過程,以及許多邊緣人群爭論、建構與遺忘「歷史」並改變其歷史心性之微觀過程。此文化過程涉及─民族走廊上諸人群在中國、吐蕃與近代西方殖民帝國之多重政治文化影響下,透過各種文化表徵相互歧視、誇耀與模仿而成為華夏、吐蕃、以色列人後裔,以及「有共同語言文化的羌族」之過程。藉此,本書對羌族以及中國民族之起源與形成,提出一超乎「歷史實體論」與「近代建構論」的新詮釋。
動物與社會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編著 聯經 2015 - 10
動物倫理學的出現,不僅為動物的命運爭取到道德的地位,
也突破了西方道德思考傳統體質上的盲點。
一種動物倫理學,必然同時是一種從評價的角度想像「動物的生命」的方式:動物的生命固然是自然的事實,但這種生命是否自有其價值,在實現某種值得人類承認的好事,故能要求人類的尊重與關懷呢?動物倫理學的一個關鍵主題在於,動物的生命是不是足以指向某種具有應然意涵的價值,從而用尊重與關懷為標準,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就有了「對與不對」可言。
本期的人物訪談是莽萍先生,談動物保護事業在中國。本期另一個專題是「兩岸儒家」,包括:關於「新儒家」的爭論、港台新儒家與大陸新儒家的兩行反思、對於大陸新公羊學的初步省思等各篇專文。
2020年5月31日 已读
由黄宗慧先生到钱永祥先生,本刊梳理出 辛格—瑞根—纳斯鲍姆—沃尔夫 这条动物伦理学理论建构的传承脉络,对这些理论家的论证优劣作出了很细致的述评,为希望深入了解的读者提供了详尽的地图。莽萍先生忆述自己的动保践行经历时是那么的乐观平和,让人钦佩又感叹(这般涵养真学不来)。葛兆光老师从本行出发开怼,那堆批评反问真不是贵朝新儒家、新天下主义者能轻松应答的。在篇末看到了小彩蛋:或许真有部分港台儒家如赖锡三老师所言,能真诚接纳那些已然融入常人生活细节里的现代性;他们在遇见民权运动、身份政治浪潮后能更深入地反思儒门礼学作为社会安排想象所透露出的统治压制倾向。至于那些爹里爹气的贵朝新儒家、天下主义者,只想送上个呵呵。
中国 伦理学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动物伦理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 豆瓣
作者: 王小甫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内容简介:作者广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汉、藏文书在内的第一手资料,并从阿拉伯文史籍以及《阿拉伯舆地丛书》(BGA),中做了大量摘译,从而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见解或对前人成说有所突破。例如,仔细研究了吐蕃人进入西域的主要路线,发现了一条与吐蕃在西域活动史有关的地理线索,从而为许多重要史料的断代、定性建立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通过对汉、阿两种史料的认真比勘,否定了唐朝与大食曾在中亚对抗的种种说法,确认751年的“怛逻斯战役”只不过是双方的一次遭遇战;等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结论令人信服:中亚绿洲的所谓“突厥化”只能是几大强权政治时代结束以后的事。
回忆空间 豆瓣
Erinnerungsräume: Formen und Wandlungen des kulturellen Gedächtnisses
8.0 (8 个评分) 作者: (德) 阿莱达·阿斯曼 译者: 潘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3
何谓“记忆”?它的机制、媒介、功能是怎样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近年来已经引起历史、生物科学、信息科学、政治学、哲学、宗教和艺术学等诸多学科的关注。阿莱达·阿斯曼在本书中运用各种研究工具,以文学经典、装置艺术等具有象征形式的传承的全部内容为研究对象,细致考索了文化记忆的种种功能和媒介的形式及变迁,为“文化记忆”搭建了丰富、深刻而又颇具解释力的理论框架。
本书与《文化记忆》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之作。
阿莱达·阿斯曼这本书不仅带领我们徜徉于文化史的长廊,更为我们描绘了记忆对于建构身份认同的意义……这段旅程中最激动人心、也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段在于,她揭示了记忆与灾难有着何等密不可分的联系。
——伊丽莎白·布隆芬,《南德意志报》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激励更深入的研究。在近些年的文化学研究的相关论域中,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具有毋庸置疑的突出地位。
——布里吉特·迈耶尔,法兰克福大学
1992年,著名埃及学家扬·阿斯曼出版了里程碑式的名著《文化记忆》,关注的是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作为记忆和回忆形式的嬗变……阿莱达·阿斯曼的《回忆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文化记忆》的延续和回应,她把目光投向了近代的文化记忆问题。
——米夏埃尔·施密特,《文学批评》
《记忆空间》的一个明显的优点是,作者多年来持续跟踪相关讨论,将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梳理;以此为基础,对不同关注点、此前只受到泛泛研究的许多事例进行了前所未有的透彻阐释。
——大卫·米基雷,《文化诗学》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杨念群 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 1
《空间·记忆·社会转型》:社会与文化丛书。《空间·记忆·社会转型》分为“空间:从传统到现代的建构”、“知识传承:东方与西方”、“历史记忆与中国基层社会”三编。
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豆瓣
作者: 夏晓虹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10
本书从晚清新兴的报章文字中选取女性社会、女性典范、女性之死三个视角,透过对晚清女界生活与观念的考察,具体探讨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思想发展之间的复杂纠葛。作者试图通过进入报刊,实现阅读视角从官方到民间的转移,并由此返回现场,这种努力在本书中具体落实为通过对十个个案的剖析,对史料进行精细处理,以期逼真地展示晚清社会的某一现场,并由此揭示出其间隐含的诸种文化动态。上篇“女性社会”以个案整合的方式,映现晚清女性从生活形态到思想意识的新变;中篇“女性典范”以勾勒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为目标,意在展现先进女性有别于传统的精神世界:下篇“女性之死”是对三位死于上个世纪初的女性各异的死亡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波的歧出的意义指向的解说。作者认为,由此构成的晚清社会的图景,实际上蕴含了现代社会与现代思想萌发的种种迹象。
本书作者以宏阔的视野精细地操作向不被学界看重的报章史料,以此生气淋漓地重现了晚清社会的诸般图景,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地勾勒出晚清社会与思想新变的轨迹。
2019年6月25日 已读
文笔洗练优美,遣词造句必使其言之有物。夏晓虹老师的学术疏证皆取个案切入,避免滑入宏大叙事的之空洞,又在接近故事化的考辨笔调下描绘专属晚清女界的风情图景。为女学堂兴办请教西洋姐妹的闺秀名媛、公开信拒绝屈疆的杜成淑、在女报发起女权先声之香山刘氏、殉身以兴女学之惠兴、侠义葬秋之吴芝瑛、徐自华、神秘的大悲庵慧珠禅尼,一一如眼前鲜活人物,让我见以往未知之近代世相,使我明瞭平权呼吁的历史起步何等复杂与不易。
中国 历史学 夏晓虹 女性 女性主义
叙事的虚构性 豆瓣
The Fiction of Narrative: Essays on History, Literature, and Theory, 1957-2007
作者: [美] 海登·怀特 译者: 马丽莉 / 马云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3
海登•怀特被誉为人类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从1973年出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元史学》以来,怀特的作品对于历史学、文学研究、人类学、哲学、艺术史、电影传媒研究等将叙事学作为关注焦点的学科而言意义非凡。
本书由罗伯特•多兰作序,他巧妙地将怀特重要但难得一见的文章汇集成册,研究探讨他关于历史书写和叙事的革命性理论。怀特的这些文章大多采用论文体,内容涉及多位思想家,探讨诸多主题,文笔犀利,语言优美。
《叙事的虚构性》追溯怀特重要思想的演变轨迹,是历史编纂学者和学习者、历史理论和文学研究学者们的重要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