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 豆瓣
7.9 (8 个评分) 作者: 许纪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0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从思想史的视角梳理了包括后现代思潮、国家主义思潮、新左翼思潮、虚无主义思潮、反西方主义思潮等各种思潮,并对其源流、影响做了考辨,进而深刻指出:当今的中国只有继续沿着启蒙的路径,融入人类主流文明,才能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2020年5月22日 已读
从“新天下主义”的论述回望许纪霖老师对“新启蒙年代”的总结反思,的确能窥见其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焦灼:贵朝是要以何种文明再临世界?80s转入90s那段社会、思潮的变迁经过,真是看一次感叹一次。当时许纪霖老师忧心价值虚无的状态正在抽空古典自由主义建制安排的吻合度,但由此诉诸对更丰富的整全性价值的回溯却缺乏说服力:如果那些一揽子价值本身就历经水土不服导致了“启蒙”的分裂,为什么要想象人们在一种更加价值虚无、更加丛林的状态下会突然接受那些价值?更不论合流的regime论述正在鼓吹完全对立的另一套价值体系。由此来看,正义与公共理性并不如他所言那样“吸引力不足”。而就从这些论述来看,许纪霖老师的关怀基本只聚焦在建制构想之上,对于承认政治、身份政治的潮流,很缺乏合力的想象。
中国 历史 启蒙 国家主义 思想史
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 豆瓣
作者: 资中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
改革开放已进行了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60年,五四运动过去了90年,明年我们则迎来以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为使命的辛亥革命100年,中国人为社会现代性转型奋斗了上百年,但我们现在仍处在现代性转型之中,不论选择什么样的路径,我们都不能迷失方向。为了不迷失方向,我们仍需要弘扬启蒙精神。一个转型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启蒙的时代,这就是我们出版《启蒙与中国社会转型》意义之所在。
对话启蒙时代 豆瓣
作者: 张旭东 / 王安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 - 7
《对话启蒙时代》是对其的精彩讨论,既有作者王安忆和张旭东的长篇对谈,也有张旭东对文本和启蒙问题的深入分析,更有王安忆对小说“虚构”功能的畅谈。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是一部关注和审视成长的小说,确切地说,是“老三届”的精神成长史。《对话启蒙时代》对理解小说、理解王安忆的创作理念会有相当大的助益。
中国启蒙运动 豆瓣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 intellectuals and the legacy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of 1919
作者: [美]舒衡哲(Vera Schwarcz) 译者: 刘京建 译 / 丘为君 校订 新星出版社 2007 - 8
诚如克罗齐所告诫的,历史和历史学家无法免于时代的印记。本书即以克罗奇的教诲为戒,其主旨在反应海内外持续不歇的关于1919年“五四运动”意义的讨论。作者最终领悟到的“五四运动”的意义是:只要专制、官僚和教条主义的思想仍然盘踞在民众的脑袋中,启蒙运动必将在中国继续发展下去,无论路途是多么的曲折,代价是多么的高昂。
2008年8月5日 已读
2008年8月5日 评论 从知识分子看中国思想变革 -   断断续续的总共花了一年的时间才把这部《中国启蒙运动》看完.买下的时候就觉得因为出自美国汉学家之手.观点可能比内地的学者更具客观性.读来感觉确实如此.这部《中国启蒙运动》抛开一切政治的干扰和阻挠.更多的以知识分子寻求变革的角度来观测这场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运动.   《中国启蒙运动》这部书对于读者来说最大的指示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就在于此书对于五四运动的性质定格以及其领导阶层到底是谁的问题的讨论上.我们过往的历史课本对于五四运动的阐述都是经过国内政党的“选择性回忆”而实现的.政党对于这场思想运动的宗旨——理性批判实际上并不感兴趣并不认同.他们更关心的是如果去利用五四运动的政治价值.所以我们今天要客观的评价五四运动.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当时的政治气氛.去除其对五四评价的干扰和歪曲.而舒衡哲女士的《中国启蒙运动》清楚的告诉我们.五四运动先于无产阶级而出现.五四运动最多是由一群“小资”的爱国青年学生和激进反传统主义的老师所领导进行的.其性质就是一场思想变革运动.意在通过宣传西方的进步思想(主要是理性批判思想)已达根除国民内心深处的封建落后思想的目的的思想运动.   至从1910年代开始.“五四一代”就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思想.激烈反对传统.以求中国能在国际形势日益严峻情况下得以一场彻彻底底的思想变革.从而走上复兴之路.然而.知识分子的道路一直没有舒坦过.他们在实现自己的主张的任何时候.都遇到了各种不同的阻力. 我们在说到“五四一代”的师辈们那一代像陈独秀、鲁迅、钱玄同等人的时候.他们所面临的阻力就是对封建礼教的束缚的依然无能为力.失望的他们被迫接受指腹婚姻、顺从自己的父亲等等.对于封建的全盘否定却无能为力使他们把所有的希望都投向学生一代.鲁迅在当时大声疾呼“救救孩子”.经蔡先生的努力.这些老师们能够进入北大教书.创办一些社团杂志.吸引了当时的“五四一代”.两代学生合作、分歧就此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后.“五四一代”并没有像他们老师那样坚决的全盘否定传统.而是通过不断引入西方的社会学心理学的具体科学知识来对自身和传统进行理性批判. 然而.北大学生的局部努力.并没有唤醒当时沉睡的中国群众.思想混乱麻木的人们根本就不关心学生的思想变革.在五四运动当中自认为是“超越历史时代的中国先觉布道者们”的学生们开始怀疑他们唤醒民众的身份资格是否恰当.从这点出发.后来五四一代就成为了政治派以及思想派两个阵营.作者在这部书里面着重提及到.虽然他们当时已经产生政见的分歧.然而他们启蒙变革的思想是一致的.这不能够因为后来的政治形势转变而被歪曲或抹杀.此后学生们通过北大平民演讲团.更加充分的接触到了实实在在的中国民众.他们的变革思想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他们至此依然努力着.直至1925.3.18. 三一八惨案以及后来的1927以后将近7年的“白色恐怖”时期给了老师一辈以及“五四学生一代”们沉重的心灵打击.他们发觉他们没有超越历史.历史的巨轮正无情的斩杀一个个倡导理性思维的鲜活生命.他们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以及理性批判思维是否能够战胜社会的混乱黑暗.知识分子的消沉引来了更多的对于这些反传统主义者的批评.特别是阶级批评.正当知识分子们惶惶不知所措的时候.倒反是这些短视的批评与分化使知识分子重新站起来并团结起来进行战斗.与此同时.他们意识到.阶级问题已经不是可以忽略的问题了.他们在次基础上继续努力.做自己有限的能力范围内能及的事.继续试图唤醒国民. 然而正当知识分子重振旗鼓的时候.日本帝国主义却来了.高涨的民族救亡呼声完全压过了变革思想的声音.此时.有些知识分子一方面面临保守主义者的批评.一面希望兼顾政治.协调不来了.同时被卷入了浩浩荡荡的爱国运动当中.忘记了思想启蒙的初衷.当然.更多的知识分子则抵熬不过民众的热情.被迫使用爱国字句进行掩饰.继续试图努力带动思想的改造.然而他们的努力还是徒劳的.随着战场的节节败退.中国人更加没有耐心相信那些“非中国化”的知识分子的“谎言”.万众一心提高民族自信心去了.在政治形势面前.知识分子显得鼓励与无助. 至此.知识分子就再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机会对真正的五四运动进行自身客观的批判和剖析.无论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在内战结束之后.两个政党都希望借助“五四运动”的力量.来未自身的未来建设找到根源.于此同时.双方都向“五四老将们”施加了政治压力.逼迫他们在多次的“五四周年纪念活动”当中提取“适当”的回忆.在此时.失去回忆自由的知识分子.只好在官方的意图之下.试图最大的表达他们对五四运动的真实见解.宣传当年的历史真相.然而.至这部《中国启蒙运动》完成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没有得到自由解释的机会.即使在“文革”之后.自由之风远远没有吹到中国的神州大地之上.    当我们看完这部《中国启蒙运动》的时候.我们在看到当年的事实的同时.我们应当感叹.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的先哲们相比.中国的五四一代.并没有受到历史的眷顾.他们没有长达几百年的社会哲学批判与商业发展进行思想变革辅助.他们一味的引进外国知识的毛躁和激进.并不能为启蒙的未完成负上全部责任.中国的具体历史情况也客观阻碍了中国的启蒙.然而我们在这部书看完的时候.我们应该认认真真反思的.不只是过去的对与错.关键是我们能在历史当中看到什么.至少我们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依然看到封建迷信思想缠绕不去的身影.我们需要警惕的就是启蒙运动尚未完成.我们的“科学与民主”的口号仅仅是历史书上的一个考点而已.哪怕我们用上了先进的科学技术.那又如何呢?我们没有在任何领域理坚持科学理性批判的思想.这才是真正的不足.我们的自由之风何时到来?我们的启蒙何时完成?这是值得中华人民长期思考的历史问题.
五四 启蒙 海外中国研究 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