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保松
在乎 豆瓣
9.1 (10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17
在乎,意味着你將生命全心全意投入其中,意味着有些事有些人,對你至關重要。既然重要,也就意味着背後有理由在支持,而非隨意而為,無可無不可。這些理由,往往是你相信的價值。而價值,可以公開言說,可以嚴肅論證,因此也就有可能被質疑,甚至被推翻。
換言之,在乎,是情感,是關心,也是反思和實踐。只有通過反思和實踐,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所在乎的,為甚麼是對的和有價值的。本書許多文章,都在嘗試解釋和論證,我在乎人,在乎教育,在乎我城的初衷和理由。
在乎,也意味着你有可能受傷。當你為所在乎的投入感情和傾注心力,自然有所期待,一旦期待落空,難免痛苦失落,甚至承受巨大創傷。既然如此,為甚麼明知前路艱難,明知同行者稀,還是有許多人義無反顧地堅持極度在乎之事?
換言之,在乎,是情感,是關心,也是反思和實踐。只有通過反思和實踐,我們才能知道,自己所在乎的,為甚麼是對的和有價值的。本書許多文章,都在嘗試解釋和論證,我在乎人,在乎教育,在乎我城的初衷和理由。
在乎,也意味着你有可能受傷。當你為所在乎的投入感情和傾注心力,自然有所期待,一旦期待落空,難免痛苦失落,甚至承受巨大創傷。既然如此,為甚麼明知前路艱難,明知同行者稀,還是有許多人義無反顧地堅持極度在乎之事?
走进生命的学问 豆瓣
8.4 (18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师,研究政治哲学的学者。他把对哲学、人生与大学教育的种种思考写下来,通过电子邮件寄给学生,然后一起讨论。这样的交流,夜以继日,经年堆叠,已有数十万字。通过撰写和阅读这些文字,教师与学生两者均获得了超出流俗之上的精神与信念的支持。
我知道,说易做难,尤其在巨大的不公体制面前要求自己做个公正的人,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同时必须承受无数不可知的风险。但我们还记得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如何论爱吗?“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罗尔斯是说,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为什么?因为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生命才会美好。
——周保松
我知道,说易做难,尤其在巨大的不公体制面前要求自己做个公正的人,需要极大的自信和勇气,同时必须承受无数不可知的风险。但我们还记得罗尔斯在《正义论》中如何论爱吗?“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罗尔斯是说,决心做个公正的人,就像投入爱情一样,路途中总有可能会受伤,但我们不会因为爱的风险太大而放弃去爱。为什么?因为公正和爱,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价值。实现这些价值,生命才会美好。
——周保松
相遇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8
- 11
本書的內容,全都和教育有關。因為作者是教師,他說他一直在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老師,並思考政治、哲學與人生的種種問題。他將這些思考,寫下來,寄給學生,然後一起討論。這樣的交流,經年堆疊,已有數十萬言。作者說,他很慶幸能以教師為業。
作者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曾遇到許多好老師。收在書中的,就有和香港中文大學著名的哲學老師陳特先生的五篇對談。作者畢業後負笈英倫,再一次回到中大教書時,住在崇基學院職員宿舍,那正好在陳特先生擔任舍監的宿舍旁邊。那時候,陳生已是癌症末期,放棄了一切治療。沒料到,在他臨走前,師生可以有那樣的幾次對話。那段日子,作者初為人師,經常通宵備課,活得緊張疲累。但他每次見到陳生,陳生總是平和沉穩,而作者卻暗裡有時間倒數的傷悲。陳特先生逝世後,作者說,整理這些對話,更是吃力。常常是午後,陽光兇猛,室內幽暗,播著錄音,聽著陳生的笑聲,遠眺他的舊居,一不小心,眼前便模糊一片。
--------------------------
這本書收錄了周保松博士曾經發表過的文章,有作者與同學訪問對他影響至深的陳特教授,有作者介紹幾位北美政治哲人,如諾齊克、金里卡及《正義論》作羅爾斯等,也有作者憶述移民來港的成長經歷,及寫給系內同學的書信。雖說題材各異,但讀者還是可以從中摸出作者來港、求學成長和進行思想探索的輪廓線。個人覺得饒有趣味的是周保松的思想掙扎歷程,他怎樣堅信左翼自由主義的社會公義理念,中大哲學教授陳特先生的教育怎樣影響他棄商科而從哲學,對政治的看法又如何使這位哲學系畢業生最終成為政治哲學系講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保松作為一個新移民,他怎樣看香港經濟掛帥的「單一價值觀」,除了批判這種價值觀外,他還提出了「文化多元」的概念,希望社會能夠容納更多聲音。作者自言書名意謂與讀者「相遇」,如果讀者能夠在書中,反思香港價值觀、新移民政策,以及香港政治文化等等,相信亦是一次饒有意思的「相遇」。
作者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曾遇到許多好老師。收在書中的,就有和香港中文大學著名的哲學老師陳特先生的五篇對談。作者畢業後負笈英倫,再一次回到中大教書時,住在崇基學院職員宿舍,那正好在陳特先生擔任舍監的宿舍旁邊。那時候,陳生已是癌症末期,放棄了一切治療。沒料到,在他臨走前,師生可以有那樣的幾次對話。那段日子,作者初為人師,經常通宵備課,活得緊張疲累。但他每次見到陳生,陳生總是平和沉穩,而作者卻暗裡有時間倒數的傷悲。陳特先生逝世後,作者說,整理這些對話,更是吃力。常常是午後,陽光兇猛,室內幽暗,播著錄音,聽著陳生的笑聲,遠眺他的舊居,一不小心,眼前便模糊一片。
--------------------------
這本書收錄了周保松博士曾經發表過的文章,有作者與同學訪問對他影響至深的陳特教授,有作者介紹幾位北美政治哲人,如諾齊克、金里卡及《正義論》作羅爾斯等,也有作者憶述移民來港的成長經歷,及寫給系內同學的書信。雖說題材各異,但讀者還是可以從中摸出作者來港、求學成長和進行思想探索的輪廓線。個人覺得饒有趣味的是周保松的思想掙扎歷程,他怎樣堅信左翼自由主義的社會公義理念,中大哲學教授陳特先生的教育怎樣影響他棄商科而從哲學,對政治的看法又如何使這位哲學系畢業生最終成為政治哲學系講師。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周保松作為一個新移民,他怎樣看香港經濟掛帥的「單一價值觀」,除了批判這種價值觀外,他還提出了「文化多元」的概念,希望社會能夠容納更多聲音。作者自言書名意謂與讀者「相遇」,如果讀者能夠在書中,反思香港價值觀、新移民政策,以及香港政治文化等等,相信亦是一次饒有意思的「相遇」。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新版)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周保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7
甚麼是自由主義?它為何值得我們追求?「自由個體以平等尊重的方式彼此相待,共同建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
本書收錄作者對當代自由主義的研究,尤其是羅爾斯的政治哲學。而作者近年主張的「自由主義左翼」觀點,亦在書中逐步展開,包括對社會正義的看法,對資本主義與自由兩者關係的剖析,對文化保守主義的回應,以及對道德與幸福能否及應否契合的討論等。這些問題看似抽象,但都是現代社會需要處理的大問題。
「自由」和「平等」,不僅是理解羅爾斯的正義理論的關鍵所在,也是自由主義最為重視的政治價值。基本權利、憲政民主、機會平等、文化多元、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和公平的財富分配等,都是自由主義左翼追求的目標。如果我們將這些目標放在今天的社會,當可清楚見到自由主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書評 / 推薦
「周保松對於自由主義的瞭解是深入的,分析是細緻的,而他對自由主義的辯護所提出的論證,也是強有力的。這本書可以使大家對自由主義,尤其是羅爾斯的理論,有更好的瞭解。」──石元康(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
「這本書是學術上的力作,開拓了思想的視野,面對當前中國與香港的社會狀況,也具有深重的現實意義。」──錢永祥(台灣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
「周保松不是自由主義的學究式闡釋者,他本身就是自由主義者,更確切地說,是平等主義式的自由主義者。作者帶著自覺的華語語境問題意識,毫不掩飾自己的價值觀念及其預設,行文平和、以理服人,因此書中極少有意識形態色彩,在學風上亦屬難得之作。」──慈繼偉(香港大學哲學系教授)
「對作者而言,政治哲學從來不是知識貴族的智力遊戲,而是與現實世界的人生和社會息息相關,探究公民生活的根本性問題:我們應當如何生活在一起?嚴謹的理據與明晰的論證,是周保松格外突出的風格。」──劉擎(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全書並非自言自語,單向獨白,而是不斷向自己提問,提醒自己和讀者哪些理論問題仍有待處理,哪些問題必須再作解釋,然後加以論述,逐步釋疑。這種論述風格,有效拉近作者思路與讀者的距離,引領讀者逐步深入了解自由主義的思想體系。」──杜耀明(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本書收錄作者對當代自由主義的研究,尤其是羅爾斯的政治哲學。而作者近年主張的「自由主義左翼」觀點,亦在書中逐步展開,包括對社會正義的看法,對資本主義與自由兩者關係的剖析,對文化保守主義的回應,以及對道德與幸福能否及應否契合的討論等。這些問題看似抽象,但都是現代社會需要處理的大問題。
「自由」和「平等」,不僅是理解羅爾斯的正義理論的關鍵所在,也是自由主義最為重視的政治價值。基本權利、憲政民主、機會平等、文化多元、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和公平的財富分配等,都是自由主義左翼追求的目標。如果我們將這些目標放在今天的社會,當可清楚見到自由主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書評 / 推薦
「周保松對於自由主義的瞭解是深入的,分析是細緻的,而他對自由主義的辯護所提出的論證,也是強有力的。這本書可以使大家對自由主義,尤其是羅爾斯的理論,有更好的瞭解。」──石元康(前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教授)
「這本書是學術上的力作,開拓了思想的視野,面對當前中國與香港的社會狀況,也具有深重的現實意義。」──錢永祥(台灣中央研究院兼任研究員)
「周保松不是自由主義的學究式闡釋者,他本身就是自由主義者,更確切地說,是平等主義式的自由主義者。作者帶著自覺的華語語境問題意識,毫不掩飾自己的價值觀念及其預設,行文平和、以理服人,因此書中極少有意識形態色彩,在學風上亦屬難得之作。」──慈繼偉(香港大學哲學系教授)
「對作者而言,政治哲學從來不是知識貴族的智力遊戲,而是與現實世界的人生和社會息息相關,探究公民生活的根本性問題:我們應當如何生活在一起?嚴謹的理據與明晰的論證,是周保松格外突出的風格。」──劉擎(華東師範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全書並非自言自語,單向獨白,而是不斷向自己提問,提醒自己和讀者哪些理論問題仍有待處理,哪些問題必須再作解釋,然後加以論述,逐步釋疑。這種論述風格,有效拉近作者思路與讀者的距離,引領讀者逐步深入了解自由主義的思想體系。」──杜耀明(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政治的道德(增订版)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5
- 6
香港: 解殖與回歸 豆瓣
作者:
思想編輯委員會
聯經
2011
- 9
本期的專輯是「香港:本土與回歸」,香港脫離殖民統治和重新成為中國一部分,已經14年了,香港人——由政府高層到一般市民——似乎依然未有認真做好準備,在不同領域及方面去面對回歸、「一國兩制」及它們所帶來的挑戰。本期專輯收錄了下列文章:
.
1.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述的自我批判意識〉,探討香港的本土論述,具有較強的自我批判意識,對香港的殖民特性、資本主義制度、都市消費生活方式等採取批判。同時,它更能激發出一種民粹式的情感,試圖擺脫全球資本主義及國族主義對香港的地緣政治定位。
.
2. 羅永生:〈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探討早期香港關於「回歸」的爭論,雖然無法等同於香港版的「統獨」爭論,但對於探索本土文化政治未來,這種歷史回顧所展示的駁雜的民族主義經驗及其局限,對我們還是滿有啟示。
.
3. 呂大樂:〈終於需要面對未來:香港回歸及其設計上的錯誤〉,探討治港藍圖之失敗,正在於當年錯誤地以為「不變」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可是實踐經驗正好說明,延續舊制度不是出路。
.
4. 周思中:〈無怨無悔的解殖思考〉,探討倘若國族主義及排外情緒,都是後殖民政權的致命誘惑;海地兩個世紀的獨立史告訴我們,相反的嘗試並不就是陽光燦爛的康莊大道。沉重的代價甚至不禁令人問道,真的有選擇存在嗎?
.
5. 王慧麟:〈廢妾四十年:殖民體制與現代性的曖昧〉,探討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英國殖民主義,香港走不上現代性之列車,一些港人仍然堅信的民主、自由及法治之價值,不可能在香港生根。管治香港之難,在於需要更細緻地了解殖民管治對香港之影響。
.
6. 鄧小樺:〈重回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近年實踐概覽〉,探討近年香港文學界出現對公共性的呼聲,有意識地發揚「公共性」此一概念,其改變有背後之基礎。
.
1.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述的自我批判意識〉,探討香港的本土論述,具有較強的自我批判意識,對香港的殖民特性、資本主義制度、都市消費生活方式等採取批判。同時,它更能激發出一種民粹式的情感,試圖擺脫全球資本主義及國族主義對香港的地緣政治定位。
.
2. 羅永生:〈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探討早期香港關於「回歸」的爭論,雖然無法等同於香港版的「統獨」爭論,但對於探索本土文化政治未來,這種歷史回顧所展示的駁雜的民族主義經驗及其局限,對我們還是滿有啟示。
.
3. 呂大樂:〈終於需要面對未來:香港回歸及其設計上的錯誤〉,探討治港藍圖之失敗,正在於當年錯誤地以為「不變」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可是實踐經驗正好說明,延續舊制度不是出路。
.
4. 周思中:〈無怨無悔的解殖思考〉,探討倘若國族主義及排外情緒,都是後殖民政權的致命誘惑;海地兩個世紀的獨立史告訴我們,相反的嘗試並不就是陽光燦爛的康莊大道。沉重的代價甚至不禁令人問道,真的有選擇存在嗎?
.
5. 王慧麟:〈廢妾四十年:殖民體制與現代性的曖昧〉,探討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英國殖民主義,香港走不上現代性之列車,一些港人仍然堅信的民主、自由及法治之價值,不可能在香港生根。管治香港之難,在於需要更細緻地了解殖民管治對香港之影響。
.
6. 鄧小樺:〈重回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近年實踐概覽〉,探討近年香港文學界出現對公共性的呼聲,有意識地發揚「公共性」此一概念,其改變有背後之基礎。
自由人的平等政治(增订版) 豆瓣
9.2 (8 个评分)
作者:
周保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5
自由和平等,是道德理想、是政治实践,而非自有永有之物。人类历史,充满奴役压迫,充满对自由和尊严的践踏。自由主义的理想,是建立一个自由人平等相待的社会。作者称此为自由人的平等政治。在自由主义传统,罗尔斯的《正义论》对这个理想作了最系统最深入的论证。本书的目的,是解读和评价罗尔斯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自由主义的道德和政治内涵。通过此书,可以对《正义论》的论证结构有更好的了解,同时对罗尔斯的正义原则背后的道德基础有清楚的认识。作者回应了对自由主义的主要批评,并提出对这一政治理念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