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Retrotopia 豆瓣
作者: Zygmunt Bauman Polity 2017 - 2
We have long since lost our faith in the idea that human beings could achieve human happiness in some future ideal state--a state that Thomas More, writing five centuries ago, tied to atopos, a fixed place, a land, an island, a sovereign state under a wise and benevolent ruler. But while we have lost our faith in utopias of all hues, the human aspiration that made this vision so compelling has not died. Instead it is re-emerging today as a vision focused not on the future but on the past, not on a future-to-be-created but on an abandoned and undead past that we could call retrotopia.
The emergence of retrotopia is interwoven with the deepening gulf between power and politics that is a defining feature of our contemporary liquid-modern world--the gulf between the ability to get things done and the capability of deciding what things need to be done, a capability once vested with the territorially sovereign state. This deepening gulf has rendered nation-states unable to deliver on their promises, giving rise to a widespread disenchantment with the idea that the future will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and a mistrust in the ability of nation-states to make this happen. True to the utopian spirit, retrotopia derives its stimulus from the urge to rectify the failings of the present human condition--though now by resurrecting the failed and forgotten potentials of the past. Imagined aspects of the past, genuine or putative, serve as the main landmarks today in drawing the road-map to a better world. Having lost all faith in the idea of building an alternative society of the future, many turn instead to the grand ideas of the past, buried but not yet dead. Such is retrotopia, the contours of which are examined by Zygmunt Bauman in this sharp dissection of our contemporary romance with the past.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0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2023年3月27日 已读
这次sisterhood对谈讲了许多历史:婴儿潮世代以前的女性经验、婴儿潮次世代面对toxic mothers、婴儿潮次世代自己的亲密关系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从零开始”这个概念,原来不只是一个给新来者的欢迎语,更是对过往历史扼腕:前代女权主义者的行动和思想没有直接传承给下一代,后生得重头再来。或许人间世就是如此曲折且不可预料吧。下一世代也找到了自己的思想资源和抗争手法,她们有自己的路要走。ps“作为男性我感到抱歉”这句话能引起极大的愤怒,千万不能说这种毫无责任感毫无sense的话。继续脚踏实地地去实践。
哲学 女性主义 女性主義 女权主义 心理学
生命的厚度 豆瓣
9.2 (9 个评分) 作者: 江绪林 2022 - 6
我相信浸透于他的生与死中的心灵探求和精神困境,对于每一个不愿意被此世的不幸和沉沦淹没的人,都是珍贵的启迪。——崇明
哲学与幼童 豆瓣
作者: 加雷斯·B·马修斯 著 译者: 陈国容 译 / 蒋永宜 校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10
"已被译成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出版,其教育理念广为人们所接受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事实上,就我所能够搜集到的材料来看,对于许多幼童和青少年来说,进行哲学思考是天生的本能,就与从事音乐和做游戏一样,这是人之成长为人的一个重要部分。
——儿童哲学家 加雷斯·B·马修斯
《哲学与幼童》是一本“大家小书”,收集了3—12 岁孩子提出的漂亮问题和三十来个有趣的生活故事。孩子对自身有着最为纯粹的好奇心,对自然有着极为敏锐的观察力,所提出的问题几乎是哲学式的: 宇宙有边际吗?午餐会长在树上吗?我有两只眼睛,为什么看不见两个你?……对孩子来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问题比答案更重要。成年人只有提升自我哲学修养,才能了解孩子、引导孩子,成为孩子够格的哲学玩伴,保护孩子的天真与烂漫。"
分裂的社会世界 豆瓣
Die zerrissene welt des sozialen
作者: (德) 霍耐特 译者: 王晓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0
《分裂的社会世界》是阿克塞尔·霍耐特的一部论文集。本文集中的论文都是对现代思想史上许多代表人物的思想的评述。它们之间看似非常松散,但都围绕着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分裂的社会应该如何被整合起来的问题而展开。本书通过对当代思想家的思想的分析说明社会分裂的根源以及把现代分裂社会整合的途径,同时也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这些不同的思想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一份难得的研究资料。
物化 豆瓣
Verdinglichung: Eine anerkennungstheoretische Studie
9.0 (6 个评分) 作者: 阿克塞尔·霍耐特 译者: 罗名珍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3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在20世纪初曾经提出一个经典学说:“物化”,它用以描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商品关系日益入侵到人际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因而变得扭曲。
那么,一种非物化、非扭曲的状态究竟是怎么样的?物化状态是否无法回避?处于晚期资本主义时代的人们,如何面对物化状态?第三代法兰克服学派的旗帜性人物霍耐特正是从这些问题出发,重新考察了卢卡奇的学说。
通过将卢卡奇的学说放置在一个更加综合的知识谱系中考察(包括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欧陆现象学、以杜威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以阿多诺为代表的法兰克福批判理论传统以及英语学界晚近的发展心理学),霍耐特不仅向我们呈现了物化学说的理路,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了他自己 “承认理论”。在他那里,物化得到了崭新的定义:物化乃是对承认的遗忘。
反思進步價值 豆瓣
作者: 《思想》編輯委員會 聯經 2018 - 5
近些年來,美國領導地位的相對衰退、歐盟的整合危機、中國的強勢崛起,以及新興民主的向下沉淪,都歷歷在目。經濟全球化被保護主義所取代;人權的全球化遭到重挫;貧富差距在各國持續惡化;移民與難民激起排外浪潮,身分認同政治變成右翼民粹的溫床;各種威權政黨也接踵興起。
面對這樣的氣氛,《反思進步價值》(思想 35)思想編輯委員會邀集了台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多位學者,共同探討「進步價值」在今天世局中的處境與前景。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意識到,經過近幾十年的沖刷,現代自由主義、民主共和主義以及左翼進步主義的根基,並不如過去所想像的那般穩固。進步價值需要藉不同的思考與論述來賦予新的生命。這件工作頭緒繁多,有待長期的耕耘、不斷的辯難。
《反思進步價值》還有〈走入馬共後代的家族史〉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21年7月28日 已读
这期几乎所有文章都读了。赖锡三老师对新子学的介绍让人看到本土内对政治新儒家的反响,析论非常精细公允;孙金昱博士文章里提到的伤害原则、说服原则几乎能够回应所有将pc与free speech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叶荫聪老师解读右翼民粹崛起的角度挺新颖的;chun老师对那位施派研究大佬的思想内核抓得很准确,理据充足,有理论应用,论述有力,批评的边界把握得非常专业;典雅闽南语消逝那篇写得很亲近很有画面感。真的很好很好,《思想》就是华语思想类学术期刊的最佳。
pc 历史 哲学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幸福婚姻与性 豆瓣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陈小白 华夏出版社 2014 - 6
本书是罗素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一本跨学科的专著。罗素以他一贯清新睿智流畅简洁的语言,从令人叹服的跨学科的角度,考察了个体、家庭和社会对婚姻与性的观点,还考察了人类婚姻的角色变化以及性伦理,他的洞察力和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对婚姻和性的看法,从而使其成为一部有价值的经典。
2021年4月22日 已读
译笔精炼简洁,一定程度地以中文的表达习惯呈现了罗素先生原文的行文韵律。非常感谢陈小白老师。
亲密关系 伦理学 哲学 婚姻 幸福
Marriage and Morals 豆瓣
作者: Bertrand Russel Bertrand Russell Routledge 2009 - 4
在线阅读本书
Controversial and remarkably forward thinking, this book explores the changing role of marriage and codes of sexual ethics, and daringly sets out a new morality shaped by the dramatic societal changes which took place in the early parts of twentieth century.
2021年4月22日 已读
罗素先生大哲,他在人类性道德溯源分析中留下的许多判断,今天看依然进步:人类的性不是本能的产物,缺乏性教育、采取错误的性教育是人生不幸的源头,人类性道德中的禁忌限制几乎都来源于不理性的迷信,为了妒忌去限制爱的表达让人类丧失了成长的可能,脱离严肃的爱的性正在掏空人类的内心...那些垂炼流畅的文句书写让分析说理变得事半功倍,许多段落值得反复斟读甚至整篇记诵。以后会再多读几遍。
亲密关系 人文 原文 哲学 婚姻
Living a Feminist Life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Sara Ahmed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17 - 2
In Living a Feminist Life Sara Ahmed shows how feminist theory is generated from everyday life and the ordinary experiences of being a feminist at home and at work. Building on legacies of feminist of color scholarship in particular, Ahmed offers a poetic and personal meditation on how feminists become estranged from worlds they critique—often by naming and calling attention to problems—and how feminists learn about worlds from their efforts to transform them. Ahmed also provides her most sustained commentary on the figure of the feminist killjoy introduced in her earlier work while showing how feminists create inventive solutions—such as forming support systems—to survive the shattering experiences of facing the walls of racism and sexism. The killjoy survival kit and killjoy manifesto, with which the book concludes, supply practical tools for how to live a feminist life, thereby strengthening the ties between the inventive creation of feminist theory and living a life that sustains it.
动物与人二讲 豆瓣
Deux leçons sur l’animal et l’homme
7.8 (8 个评分) 作者: [法]吉尔伯特·西蒙东 译者: 宋德超 拜德雅丨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3
- 编辑推荐 -
★深受吉尔·德勒兹、菲利克斯·加塔利、贝尔纳·斯蒂格勒、布鲁诺·拉图尔推崇的哲学家——吉尔伯特·西蒙东首部正式出版的中译本。
★在其哲学名著《个体及其物理—生物起源》中,西蒙东自问:“心理与生命是如何彼此相互区分的呢?”为求其解,他感到有必要首先回顾动物与人的生命观念。在本书中,西蒙东就生命、动物与人的生命之间的统一性,还有生命与智性、习惯、本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问题,为我们呈现了古往今来的思想家如何对此展开思考。
★动物与人的关系是什么?苏格拉底会说:人类理性与动物本能之间存在本质差别。柏拉图会说:人是一切动物的原型,动物是低等级的人。笛卡尔会说:动物既无智性亦无本能,它是一台机器、一种自动之物。西蒙东则会回答:动物与人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一切都是存在,我们每一次都必须以特定的方式思考存在的意义。
- 内容简介 -
本书脱胎于吉尔伯特·西蒙东两次课程的讲稿,主要探讨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这虽然算不上哲学的根本问题,却一再闪现于古往今来诸多哲学巨擘的思想图景之中。在书中,西蒙东为我们梳理了该问题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一直到17世纪的简明历史。他不仅论及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笛卡尔等哲学史上最重要人物的相关思想,还谈到了许多不常被哲学家们触探的作者,如亚西西的圣方济各、蒙田、博须埃和拉封丹等人的相关著述。西蒙东没有执着于将诸学说的论述推至艰深晦涩的抽象层面,而是从观念的历史维度切入,清晰地为我们呈现了不同流派的学说对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而做的贡献。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动物与人的关系问题不仅牵涉认识论的维度,还广泛地包括了伦理,甚至宗教,以及最终的形而上学的维度。
现代性的隐忧 豆瓣
The Malaise of Modernity
8.0 (7 个评分) 作者: [加] 查尔斯·泰勒 译者: 程炼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成为你自己!”——用个人主义的本真性追求,对抗现代社会的忧虑
···
【内容简介】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现代性可以用高贵,也可以用可悲来刻画。只有怀抱本真理想才能给予我们未加歪曲的洞察力,去透视我们需要奋起应付其最伟大的挑战的时代。
···
面对现代个人主义的困境,西方思想界的争论由来已久,也从未停息。但泰勒试图在这场“口齿不清”的混战中另辟蹊径。他通过分析批判两种流行的误解——貌似深刻的文化悲观论与肤浅乐观的放任主义,探讨如何才能恰当地理解和维护个人自主性的理想,致力于从幻觉与误会中拯救这一现代性的伟大成就。
——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
【编辑推荐】
◆“现代人小丛书”系列是著名的公民知识普及小书,体量、开本小,所涉及的论题经典、深刻,但内容并不艰涩,适合各个层次的读者阅读。形式上,该系列的书稿都是由演讲稿转变、修改而来,文字上保留了口语的一些特征,读来亲切、不艰涩;内容上,该系列囿于篇幅,没有在某一领域内深究,而是通过举一反三、以小见大的方式,精辟地点出问题所在,留给读者思考空间,其中多伴随有丰富的事例与有趣或深刻的故事。
◆作者查尔斯·泰勒是享誉世界的加拿大哲学家、政治活动家。在政治哲学、社会科学哲学和哲学史等领域卓有建树,曾担任牛津大学齐切利社会与政治理论讲座教授。1986年当选美国文理学院外籍名誉院士,现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荣休教授。主要著作另有《行为的解释》《黑格尔》《黑格尔与现代社会》《自我的根源》《哲学论证》《今日宗教种种》《现代社会想象》《世俗时代》等。
◆查尔斯·泰勒在本书中探讨了当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特点:个人主义、工具理性的统治,以及人们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的无助感。他指出在这些问题背后有一个真正值得挽救的道德理想——本真性。泰勒认为,在面临当代社会的窘境时,全盘否定这个道德理想和完全沉湎于这个理想的低级实现形式都是错误的,人们并非无能为力。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擎倾情做序。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 豆瓣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徐奕春 / 胡溪 商务印书馆 2012 - 11
伯特兰•罗素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是位多产的作家,他的有些最出色的著述包含在一些小册子和为各种期刊撰写的文章中。他的关于宗教的讨论尤其是如此,其中许多在某些理性主义者的圈子以外很少为人们所知晓。本书收录了这些关于宗教的论文,以及其他一些文章,如《自由与学院》、《我们的性道德》等,这些文章的论题至今仍然很有意义。
尽管罗素因其对诸如逻辑和认识论这样一些纯抽象学科的贡献而深受人们的尊敬,但是我们几乎完全可以猜想到,在未来的岁月中,他同样也会被人们记得是个道德和宗教方面伟大的持异端者。他从来不是一个纯专业哲学家。他总是非常关心各个宗教都已各自作出了回答的那些根本问题──关于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高尚生活的本质的问题。他对这些问题的论述不乏透辟、机智和雄辩,而且他以才华横溢的散文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他的其他著作就是因为这种透辟、机智和雄辩,以及这种才华横溢的散文体而著名。这些特质使本书收录的文章也许成了自休谟和伏尔泰时代以来表达自由思想家观点的最感人、最优美的文字。
How We Di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Sherwin B. Nuland Vintage 1995 - 1 其它标题: How We Die: Reflections of Life's Final Chapter
New Edition : With a new chapter addressing contemporary issues in end-of-life care A runaway bestseller and National Book Award winner, Sherwin Nuland's How We Die has become the definitive text on perhaps the single most universal human concern: death. This new edition includes an all-embracing and incisive afterword that examines the current state of health care and our relationship with life as it approaches its terminus. It also discusses how we can take control of our own final days and those of our loved ones. Shewin Nuland's masterful How We Die is even more relevant than when it was first published.
Notorious RBG 豆瓣
8.5 (13 个评分) 作者: Irin Carmon / Shana Knizhnik Dey Street Books 2015 - 10
2020年12月27日 已读
I would regard the depiction of RBG's daily life as the funniest part of the book. Something like she performed two clerks's wedding ceremony,using words'by the power vested in me by the US Consitution',doing gym in Classical music or news.我提醒自己,一定要记住她的话,不要让愤怒、憎恨消解了自己心中的力量。Choose your fight!
RBG 传记 历史 原文 哲学
动物解放 豆瓣
Animal Liberation:The definitive classic of the Animal Movement
作者: [澳] 彼得·辛格 译者: 祖述宪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8
动物保护的圣经,素食主义的宣言,生命伦理经典之作。
《时代》周刊1923年创刊以来最重要的100部非虚构作品
我确实觉得, 人类要提升精神生活, 必须停止为满足口腹之欲而屠杀动物的行为。 对我而言,羔羊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一样珍贵。 ——甘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物没有能力解放自己,人类会采取动物解放这种纯粹利他的行动吗 ?
一些生命在工厂里度日如年:
■ 奶牛生活在不长草的牧场里 ……
■ 和狗一样聪明的猪躺在水泥地面上,没有干草,腿脚受伤 ……
■ 为了生产出肉质鲜嫩的小牛肉,牛犊短暂的一生都在吃液体饲料,在75厘米宽的隔栏里,无法伸展四肢、只能趴下 ……
■ 200万只鸡被饲养在一个个长长的鸡舍里,每个鸡舍有9万只鸡,小鸡刚出壳就失去了母亲的温暖和咯咯声的抚慰 ……
实验室里还生活着另外一些生命 ……
动物与人类同属自然的生灵,但人类对非人类动物的暴行持续千年,给动物造成的巨大痛苦和折磨,只能与若干世纪以来白人对黑人的暴行相比。为反对这种暴行而进行的斗争,我们称之为——动物解放。
与人一样有知觉、有痛感的动物饱受剥削、欺凌和杀戮。成为一个素食主义者,少制造动物的痛苦,不仅能使人类与动物和睦相处,也能降低环境成本,拯救不堪重负的地球。
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正是对人类自身生命的尊重。
动物的解放才是人类真正的解放。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 豆瓣 Goodreads
The Lost History of Liberalism: Form Ancient Rome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美]海伦娜·罗森布拉特 译者: 徐曦白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 - 10
★ 自由主义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吗?
★ 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个人权利吗?
★ 本书反思和还原被扭曲的自由主义的完整历史
★ 破除流传甚广的错误认知
★ 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
【内容简介】
在当今日益撕裂的公共空间中,“自由主义”俨然成了一些人的战斗口号,也成了另一些人嘲讽批判的对象。“自由主义”真是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仅是英美特有的政治传统,核心便是个人权利吗?
海伦娜•罗森布拉特通过梳理“自由”和“自由主义”从古罗马时期到当代的词义演变,以及历史上围绕这一词义展开的各式论战,破除了这一流传甚广的错误认识。在她看来,自由主义者起初在内心里都是道德主义者,他们从不抛开公民义务空谈个人权利。自由主义被人为地塑造成了一种只关注个人自由的美国意识形态是冷战和美国全球霸权扩展的产物。这本著作为重新思考自由的价值,以及对自由、民主展开更加富有建设性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书荣誉】
《自由主义被遗忘的历史》是迄今为止这一题材中极具洞见且非常细腻的作品。海伦娜•罗森布拉特的成果卓著,对我们这个时代的意识形态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塞缪尔•摩恩,耶鲁大学法学和历史学教授
这部系统化的概念史大胆且引人入胜,它展示了应当如何将自由主义不断演变的伦理特性作为一个中心议题来讨论。这本“被遗忘的历史”回顾了自由主义传统与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与其他思想体系的交锋,使我们不得不重新评价论述自由主义的起源、含义和发展的各种理论。
——艾拉•卡茨尼尔森,哥伦比亚大学拉格尔斯政治学和历史学讲席教授
这本简明且功力扎实的思想史透过几个世纪以来有关品格和公共利益的讨论回溯了自由主义传统的演变,法国和德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背景下,关注权利的当代英美自由主义可以看作是对20世纪极权主义挑战的一种回应。
——威廉•A•高尔斯顿,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
罗森布拉特这部优秀的作品促使读者反思自由主义的完整历史。它还原了历史中被遗忘的诸多元素,并展示了我们对自由主义的理解是如何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作家对个人主义的认同所扭曲的。
——杰罗德•西格尔,纽约大学荣休教授
语言学课堂 豆瓣
言語学の教室 : 哲学者と学ぶ認知言語学
9.2 (5 个评分) 作者: [日] 西村义树 / [日] 野矢茂树 译者: 郑若曦 / 李菲 商务印书馆 2019 - 2
本书讲述了一位热爱语言学的哲学家,向一位认知语言学家学习语言学的六次奇妙旅程。语言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关系源远流长,很多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概念都来源于语言哲学,而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也在反过来推动着语言哲学的发展。
洞见 豆瓣
Why Buddhism is True?
8.1 (40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赖特 译者: 宋伟 读创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8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简体中文版,首次出版!
★樊登博士——重磅推荐
★“文津图书奖”得主万维钢——作序解读
★查理·芒格家族财富管理者、“巴菲特接班人”李录——年度好书必读
★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人的大脑是为了幸福而设计的吗?
☆“我”到底存不 存在?
☆一切为“空”,还是我们赋予一切的“内涵”为“空”?
☆如何才能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
【编辑推荐】
1.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榜首。
2.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提名奖得主,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罗伯特·赖特重磅作品。
3.现代进化理论与佛学的碰撞与交融,打开人类的认知真相。
4.伟大的沉思与实践之旅,世俗时代精神生活的基础。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颠覆认知的洞见之书。作者将佛学中的哲学思想和现代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现代脑科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成果相互印证,帮助我们认清基因载体、进化心理和人类自我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将我们从自然选择的局限视角中解放出来。
让我们冲破大脑错觉,发现更真实的自我;以超然的视角,抵达更广义的同情;洞见事物的真相,真正体验到世界的本原之美。
-
【媒体推荐】
一本超凡脱俗、让人头脑清醒的书。
——《卫报》
赖特的书具有启发性,内容丰富,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纽约时报》
一本令人愉悦的个人著作,意义重大。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他(赖特)的书中包含了许多有趣而有启发性的观点。
——《华盛顿邮报》
西西弗神话 豆瓣 Goodreads
Le Mythe de Sisyphe
9.2 (111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沈志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