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二十一世紀 豆瓣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1990年10月創刊

《二十一世紀》最初由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的幾位學者倡議,其後很快得到大學當局和許多海內外知名中國學者支持,在1990年10月正式創刊。作為一本非牟利的綜合性學術文化雙月刊,《二十一世紀》旨在促進全球中國知識份子的思想交流,為中國文化的長期發展而努力。


未來的世紀將是一個多元的世紀,我們希望這份刊物也具有多元性格,成為面對全球各地讀者和作者,屬於各種不同專業、不同意見的中國知識份子的刊物;我們希望它對中國思潮的醞釀和發展能起作用,但並不希望它只用一個聲音呼喊、依循一個方向前進;它所扮演的角色應當類似一所茶館、一個咖啡室,而不是一間教室、一座演講廳。所以,這本刊物

文章著重原創性和思想性,講求可讀性
廣泛容納各種不同見解
從人文及社會科學出發,致力跨越「兩個文化」的鴻溝,以及學科間的界限
尋求了解過去,正視現在,開創將來
作者與讀者遍及大陸、港、台和海外
Infectious Change 豆瓣
作者: Katherine Mas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 5
In February 2003, a Chinese physician crossed the border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spreading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a novel flu-like virus—to over a dozen international hotel guests. SARS went on to kill about 800 people and sicken 8,000 worldwide. By July 2003 the disease had disappeared, but it left an indelible change on public health in China. The Chinese public health system, once famous for its grassroots, low-technology approach, was transformed into a globally-oriented, research-based, scientific endeavor.
In Infectious Change, Katherine A. Mason investigates local Chinese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in Southeastern China, examining how the outbreak of SARS re-imagined public health as a professionalized, biomedicalized, and technological machine—one that frequently failed to serve the Chinese people. Mason recounts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as young, highly trained biomedical scientists flooded into local public health institutions, replacing bureaucratic government inspectors who had dominated the field for decades. Infectious Change grapples with how public health in China was reinvented into a prestigious profession in which global impact and recognition were paramount—and service to vulnerable local communities was secondary.
2020年7月18日 已读
Rather than the change of the PH system after an epidemic,the author put more effort to depict the daily lives of a PH Pro who deals with infectious diseases. 从速度城市的建造神话起底,勾勒出公卫专业人士身份建构、事业期望与职业伦理的边界,既展现本地中期望与现实的冲突,又折射出世界性的学术伦理标准在摇摆。爆发叙事对人群的区隔污名歧视依旧,防疫在全球本地都是政治实作,who do you serve问到最后,还是一个政治问题。作者赞许专业者与真实的人接触理解的超越尝试,但我怀疑对人群制度化的区别对待,能否单靠专业者的努力去改变。
中国 人类学 伦理学 医学人类学 历史
社会学的想象力 豆瓣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8.4 (9 个评分)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译者: 陈强 / 张永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6 - 7
《社会学的想像力》堪称米尔斯一生学术精华的大成之作;它以批判美国社会学界的成果作为全书的探讨主题,运用知识社会学的观点,并结合作者在社会阶层等方面的研究经验,批判传统学科的抽象与僵化界限,由此强调“社会学想像力”的重大意义。
本书初版于1959年,现在已成为英语世界,乃至世界各地社会学教学中广受推崇的入门经典;1989年美国社会学界还就本书发表30周年召集学者进行回顾性的专题研讨。
当代政治哲学 豆瓣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9.7 (6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威尔·金里卡 译者: 刘莘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历经一百多年而尚在进行之中的中国社会巨变依然保持其前景不明朗的特点,这自然无法满足人们对良序而稳定社会的要求,而政治哲学的正义目标的预期后果却正在于这样一种社会”,这为政治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土壤。可以说,正义的问题是政治哲学家关注的核心问题,围绕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政治哲学史呈现为异彩纷呈的图景。然而,自功利主义出现以来,各派理论不管沿着何种路径展开其自身的逻辑,都不可能绕过对功利主义的回应、批判。 罗尔斯的《正义论》出版后,当代政治哲学的版图重组,不仅历史上既已形成的功利主义、自由主义等各派理论的坐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伴随着人们围绕《正义论》一书所展开的理论论辩,公民资格理论、社群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女权主义等理论派别异军突起,从根本上改变了功利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当代政治哲学》一书正是对这种理论场景的呈现。作者在书中详细地考察了活跃在当代政治哲学舞台上的各派理论,批判性地分析了它们对于平等、自由以及建立在两者之基础上的正义社会的各不相同的论证和诠释,不仅阐明了各派理论产生的复杂背景、它们在相互论辩的过程中不断地超越原点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澄清了各种扑朔迷离的正义理念背后的不同利益指归。阅读本书不仅能让读者领略我们生活的时代最有头脑的理论家在社会建制问题上所勾勒的异彩纷呈的图画,从而获得精神的历练,而且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时代的种种复杂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向导.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真正的论辩,不是从虚构出发挖脑洞,不是在概念自定义上原地转圈,而是怀着坦诚、耐心,为共同认可的公共生活目标提出原则方案,并为此提供具备公共合理性的理据支撑。金里卡对各种方案提出批评,摆脱同类作品中立平铺的写法,以其高水准的论辩参与说明价值原则并非平行的利益偏好,论者必须证明其方案在公平意义上具备说服力。此外,他在写作中展现全面的综述,又能为读者的延伸阅读提供足够多的优质文本、便捷的学习渠道。以兴趣出发能够相遇金里卡,对所有初学者而言都应是一种幸福。
公民资格 功利主义 哲学 多元主义 女权主义
中国文学批评史论 豆瓣
作者: 龚鹏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7
目录
总序
【第一卷 文学观念的起源】
第一章 文始
第二章 道分
第三章 言语
第四章 歌诗
第五章 礼乐
第六章 辞赋
第七章 文学
第八章 本儒
第九章 文术
第十章 文情
【第二卷 文学批评的理则】
第一章 说“文”解“字”——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结构
第二章 从《吕氏春秋》到《文心雕龙》——自然气感与抒情自我
第三章 《文心雕龙》的价值与结构问题
第四章 《文心雕龙》的文体论
第五章 诗歌人物志——诗品、主客图、宗派图与点将录
第六章 细部批评导论
【第三卷 文学批评的术语】
第一章 重建中国文评话语
第二章 论才
第三章 论法
第四章 论诗史
第五章 论本色
第六章 论妙悟
附录 补遗内容
中国文评术语零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