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史 豆瓣
作者: 周维权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 11
《中国古典园林史(第3版)》中所划分的五个时期,既分别作总的论述,也着重列举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分析评介,俾便于读者能够借助于具体的、个别的形象来加深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宏观的、整体的理解。一些著名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往往历经百年乃至数百年的一再改建、踵事增华,它们本身的变化即可以折射出中国古典园林在历史的某一阶段上的演进情况。前四个时期由于缺乏实物,只能依据文献和极少数遗址情况而或详或略。最后一个时期有大量实物保留下来,因而选择了三十一个例子按园林的三大类型分别集中为三个专节加以介绍。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 豆瓣
東京の空間人類学
作者: [日] 阵内秀信 译者: 刘东洋 / 郭屹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9 - 3
《东京的空间人类学》(東京の空間人類学)是日本学者阵内秀信于1985年写就的一本著作。该书不仅取得了不俗的销量,还荣获了当年的“三得利学艺奖”(相当于“日本的年度最佳图书奖”)。而以它为代表的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一系列关于东京城市空间的著述,在日本大众传媒界掀起了所谓的“东京论”热潮。这股潮流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衰退。
梓室余墨 豆瓣
作者: 陈从周 三联书店 1999 - 5
梓室余墨》是中国古建筑学家陈从周教
授的最后一部文集 书名来自作者室名。本书
倾注了作者近二十年的心力采用的是乾嘉朴
学家学术札记的传统形式一事一题,长短不
拘487题以古建、园林为主 兼及书画、文
物 古迹 以及近代学人、文士、教育、民
俗等诸多领域侧面 看似天马行空、信笔拈来
随手挥洒 实则扎实丰硕 言之有物 有史可
征 而且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寻访、考察、
探究所得 备见其胸贮万卷 足行千里的过人
之处 不惟极具文史资料价值 而且因其文字
清逸 隽雅 少学究气 多文人味 允为上乘
学术小品。
庭园之心 豆瓣
作者: [日]重森千青 译者: 谢跃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9
这是了解日本庭园的一把钥匙。
作者在一开始便提出了全书的关键性问题:何谓“日本庭园”,日本庭园的特点是什么?在世界园林艺术中的立身之本是什么?他从庭园建造的时间、类型、规模、美学评价等角度出发,选取十所代表性的日本庭园进行解读,这十座庭园代表了日本庭园从池泉庭园,到枯山水庭园,再到大名庭园的发展脉络。作者以造园家的视角,提炼出每所庭园的看点,告诉读者看什么,以及怎样看。这些看点便是日本庭园独特的构成要素。
2018年12月23日 已读
对庭园造景的内涵、变化的介绍很好。而为全书印上一张张低分辨率的黑白配图,也真是另一份“编辑之心”了。
庭园 建筑 文化 日本 美学
城境 -- 香港建筑1946-2011 豆瓣
作者: 薛求理 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面對保存香港建築面貌的迫切性,薛求理博士開展對本港建築的整理和研究。本書由戰後重建說起,細述戰後社會環境如何影響建築發展,包括興建公共屋鷙和大會堂、市政大廈等公共設施;及後探討建築條例如何改變建築物的設計,例如放寬樓宇高度限制和訂立衛生標準;最後解構全球化在香港建築上的烙印,並以不同建築物凸顯本土建築師的水準,講述他們如何克服香港地少人多、山多平地少的難題,造出達國際水平的作品。
北京旧城胡同实录 豆瓣
作者: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 8
《北京旧城胡同实录》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考证了北京旧城胡同的形成及形制,分析了胡同数量和形态的演变及其原因。第二部分: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与分析。对2005年胡同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对各条典型的胡同进行历史考证,建立评价标准进行分析判断。第三部分:北京旧城胡同现状调研结果 的归纳总结。包括总量统计和单条胡同档案的建立两部分内容。
《北京旧城胡同实录》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的辅助用书,还可作为城市规划专业从业规划师以及城市规划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梁陈方案与北京 豆瓣
作者: 梁思成 / 陈占祥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5 - 6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梁、陈两位先生对新中国的首都作了科学的规划,一方面,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建议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北京城的可持续发展开拓更大的空间,避免大规模拆迁的发生,降低经济成本,自然延续城市社会结构及文化生态;另一方面,提出平衡发展城市的原则,增进城市各个部分居住与就业的统一,防止跨区域交通的发生。众所周知的原因,“梁陈方案”没有被采纳。
“梁陈方案”是一份历史文件,今天,它存在的价值,是告诉我们五十多年前,老北京曾经获得过一种“完整保护”的选择,新北京也是一度面对可能与北京伟大历史遗存并肩发展而相映和生辉的前景。梁思成先生当年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如今,五十年已经逝去,新老北京仍在你争我夺的悲剧中不能自拔,由此带来的城市问题已波及这个城市里的每一个人。看看身边的北京,我们似乎就生活在“梁陈方案”的“谶语”里面。今天,我们要真诚地向先贤们说一句,历史与现实已成为你们当年的奋斗写下了注脚,对那面历史的省思,正是我们面对未来的姿态。
“梁陈方案”已是一份永远不能再实施的文件,历史已不可能再回到从前,先贤们虽命运多舛,却获得了与一个伟大城市共命运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