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
本名张爱玲 豆瓣
作者: 张小虹 2022 - 8
由张爱玲本名入手,探寻“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开启对数十年来以女性主义与性别政治为核心的张学研究的整体审视和反思。
【内容简介】
在卷帙浩繁的张爱玲研究成果面前,是否有可能重新出发?台湾大学教授、女性主义研究者张小虹在本书中给出了答案。本书在历来张学研究以考据、传记、书信为“本”的方法论之外,提出“无主文本”这一核心概念,从张爱玲及其作品本身出发,探寻一条“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于细微处提出新见。同时结合张爱玲的家庭与婚姻遭遇,凸显了张爱玲文本中对宗法父权的强有力批判,展示了20 世纪张爱玲借由文字掀起的一场为女性争取话语权的感性革命。
【本书亮点】
1.台湾著名学者、女性主义研究者张小虹重磅新作,简体中文版首版。
2.从张爱玲及其作品本身出发,对当代张学研究进行整体审视和反思。作者暂时抛开女性主义理论,而从张爱玲及其作品本身出发,解读文本背后潜藏的张爱玲文本理论、宗法父权意识,从而对数十年来以女性主义与性别政治为核心的张学研究进行整体审视和反思。
3.由张爱玲本名入手,探寻一条“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由张爱玲本名入手,提出“无主文本”这一核心概念,探寻一条“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于细微处提出新见,如“张爱玲本名不是张煐”“‘祖从衣’暗含浪漫的情感想象”,等等。
4.打破文学界“性别歧视”,探讨书写与生命之间的关系。结合文本进行自(字)我解构,打破传统文学研究者认为“女性作品=其生命经验”的“性别歧视”,提出书写不只是生命的模拟或再现,而是对生命的再丰富、再创造。
5.文本分析+理念解读,进一步深入诠释张爱玲作品。从散文到小说,从评论到书信,本书理论诠释并不局限于对张爱玲文学文本的细读分析,亦不乏对其创作理念的解读,为读者进一步了解张爱玲、读懂张爱玲大有助益。
【编辑推荐】
张学研究是一个大课题,市面上相关的作品也有很多。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以张爱玲的本名作为切入点,对“张爱玲本名张煐”这一张学研究的头号铁律提出质疑,从而开启对数十年来以女性主义与性别政治为核心的张学研究的整体审视和反思。作者首先提出“无主文本”这一核心概念,试图打破历来张学研究以作者或角色为一家之“主”的“作品”阅读模式,探寻一条“文本化张爱玲”的全新文本阅读模式。进一步而言,就是在以考据、传记、书信为“本”的方法论之外,尝试对“张爱玲”的诸多文本进行剖析,并在“苍凉”“华美”“参差对照”等人们熟知的张式表达之外,挖掘出“狼犺”“祖从衣”等典型用词进行“字我解构”,从而化“自传”问题为“字传”,打破传统文学研究认为“女性作品=其生命经验”的“性别歧视”,探讨“书写”与“生命”之间的关系:书写不只是对生命的模拟与再现,而是对生命的再丰富、再创造。
流言 豆瓣
9.3 (47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
《流言》是张爱玲的随笔散文集,可以说是大珠小珠满玉盘。张爱玲称爱默生“警句很多”。在这本书中我们倒可以看到张爱玲满篇的警句佳句。如“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炼”(到底是上海人);“中国人喜欢法律,也喜欢犯法”(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多数的女人非得‘做下不对的事’方才快乐,婚姻仿佛不够不对的”(谈女人)等,不胜枚举。
《流言》的初版本配有多幅张爱玲自己创作的幽默生动的插图,张爱玲的绘画天才从中得到了清晰的显示。初版本同时刊有三幅各具神韵的张爱玲个人玉照,照片说明文字分别是她《再版序》中的两句名言:“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