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史
原道 豆瓣
作者: 彭春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 - 1
·著名学者陈平原、王德威、石井刚等作序推荐
·观中国思想的今古之变,看世界思想的流动转型: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
·剖析既是国学大师也是跨文化哲学家的章太炎,追问清末知识分子如何重启天道、世道、人道的大哉问,探索晚清民国知识谱系的世界化倾向
·以章太炎为核心,跨越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中文、英文、日文三个文化圈,中、日、英、美四个国家,用全球史的视野,把握中国近代思想史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在寰球的同一段时空中,各个国别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当前之社会命题有别、内部的派别分歧深刻,使得整体上步伐相同的观念革新面临理解要点之参差错落、逻辑理路之递演流变。恰恰是在这么一个复调喧哗的格局中,才能以章太炎为切入点,来把握中国近代思想的某种全球史脉动。
小孩共和国 豆瓣
L’Internationale des républiques d’enfants (1939-1955)
作者: [法] 萨米埃尔·布雄 / [法] 马蒂亚斯·加尔代 译者: 马雅 / 陈秋含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3 - 9
国际教育史上声势浩大又草草落幕的大胆实验。
二战中数以百万计的孤儿被组织起来,形成自治“小国家”……
那些在小小身躯和头脑里结出来的果实,成为后世丰富的遗产。
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了一场重要会议,汇集了当时欧美诸国的教育界、慈善界精英,号召其进行一场社会实验,将二战中数以百万计的孤儿组织起来,让这些孩子形成自己的自治“共和国”,肩负“市长”“警察”等社会职责……在这一个个小小“政体”背后,教育家们试图在孩子们身上实践自己的教育理念,看这些小小的身躯和头脑里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这次实验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遗憾落幕,但它给后世的教育改革、慈善事业管理、儿童心理学和人道组织行动方式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
★在千疮百孔的战后欧洲,面对流离失所的儿童们,人道主义者合力展开的教育自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数以百万计的儿童,无论是孤儿还是被残酷地与父母分离的孩子,都被安置在儿童营地或村庄。这种人道主义援助与教育乌托邦相辅相成——教师、牧师、医生和精神科医生在紧急情况下,受新教育和“自治”思想的启发,建立了儿童团体“小孩共和国”。从意大利到匈牙利,在法国和德国,孩子们变身年轻的工人,他们选举“政府”“法院”等“权力机关”,力图为重建被摧毁的欧洲作出贡献。
★战争受难儿童的避风港,新教育理念的试验田,国际教育史上声势浩大的大胆尝试。
在二战期间,尤其是在战争走向结束的那段时间,欧洲各国出现了大量“儿童村”,接收战争受难儿童,建立“儿童村”的成年人用新教育方式帮助孩子们重建身心——孩子们组建并管理自己的“政府”,还有自己的“法院”、“警察部队”、合作社、报纸,甚至他们本“国”专有的“货币”。这样大胆的尝试,也是迄今国际教育史上绝无仅有的教育实验。
★ 一段以儿童为主角的隐秘历史,重新定义教育与社会、困厄与重建、个体与国家的关系。
由于当事人的故去、档案的尘封、时代的更迭,“小孩共和国”的这段历史长期未能受到世人的关注,本书围绕194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特罗根“儿童村”领导人会议,重回这些“小孩共和国”的组织者、建设者曾经置身的历史现场,追踪他们的教育实验经历,揭示不同时期“小孩共和国”的亲历者不为人知的社会背景和意识形态,充分体现了身处历史激流中的人与人、个体与社会的互动、包容与妥协。
-
这本书反映了实地志愿者和资助者之间的紧张关系,他们都是人道主义者,但不一定秉持相同的策略和方向。书中的孩子们经历了战争的痛苦,比那些相对没有经历过同样程度的困难和危险的孩子成熟得更快。这个基于绝对真理和诚实的体系,首先是为了唤起孩子对自己和他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找到正确的人生道路。
——前法国红十字会培训学院培训主管、评论家伊夫·福库普(Yves Faucoup)
我们该如何处理战争受害儿童,以及所有那些发现自己被残酷地剥夺了住所、父母和家庭的人的问题?数以百万计的孤儿或被遗弃的儿童在街头流浪或流离失所,成为摧毁他们世界的冲突的受害者。从慈善、人道主义到教育事业,各种经验开始不断涌现,以帮助这些儿童,而这本书的作者们追溯的正是这段被遗忘的历史。三位作者选择了一种独特的形式。全书12章中的每一章都配有丰富的照片和档案文件,都聚焦于一个独特的事件,最终拼成了一幅精确而富有启发性的整体图景,就像这些看似独立的努力彼此连接,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网络。
——法国《解放报》(Libération)
借助独家档案和大量图像资料,本书展示了一个充满人道主义、新教育精神和乌托邦情怀的教育和政治世界。
——法国《世界报》(Le Monde)
2024年1月4日 已读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不该复读“乌托邦、理想主义尽皆幼稚”的陈词滥调,而应不厌其烦地强调:儿童的任何惨状都是成人的傲慢自私所致的可耻失败。抛开时代知识积累的局限仍然可见,“小孩共和国”必然失败的背后,是各种私利的循环:大到对战争责任的逃避、急不及待的意识形态扩张、regime合法性争夺,小到所偏好的学术理论自证、组织建制盈利盘算...无论如何,在被安排的理想主义戏剧之中,孩子从来都不是自主自由的实践者。ta们被安排了一项超越其能力范围的教育理想实验,只能毫不意外地引导出唯一的结局:成人的过错被掩盖饶恕,其权威却更见增长。引致战争的社会秩序也被保留延续。到最后,人类下一代的教育所需依旧被置于各种斗争之后。这段历史的重新挖掘,真的会让傲慢的成人有所反思吗?Doubt that.
世界史 儿童 历史 心理学 思想史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0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2023年3月27日 已读
这次sisterhood对谈讲了许多历史:婴儿潮世代以前的女性经验、婴儿潮次世代面对toxic mothers、婴儿潮次世代自己的亲密关系等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从零开始”这个概念,原来不只是一个给新来者的欢迎语,更是对过往历史扼腕:前代女权主义者的行动和思想没有直接传承给下一代,后生得重头再来。或许人间世就是如此曲折且不可预料吧。下一世代也找到了自己的思想资源和抗争手法,她们有自己的路要走。ps“作为男性我感到抱歉”这句话能引起极大的愤怒,千万不能说这种毫无责任感毫无sense的话。继续脚踏实地地去实践。
哲学 女性主义 女性主義 女权主义 心理学
川普主义批判 豆瓣
作者: 荣伟 / 张千帆 2021 - 9
《自由主义论丛》在华语世界张扬代表当今文明世界潮流的自由主义、进步主义理念和价值观,分析批判逆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极右思潮,在华语世界厘清被一些中国大陆学者有意或无意误读、误导的西方保守主义理念。博登书屋集结、出版海内外几十位学者、教授的深度相关评论文章,在这个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上,保留了华语世界在为维护当代进步主义、自由主义理念和价值观贡献的珍贵文献,代表当代华语思想界在推进世界走向进步主义文明大潮中没有缺席!
《自由主义论丛》一、二、三卷囊括了对“川普主义”与华语世界近年来泛滥的极右思潮的各方面的系统批判。第一卷《川普主义批判》,包括川普乱政检讨、美国大选反思、美国制度根基、中美关系问题、川粉思想根源、自由派的分裂等主题。
2022年8月30日 已读
组稿面向宽广,除个篇目的论述显得大而无当,其他文章的理据论述兼具。愿意思辨者可鉴,组稿列举的事实已足以证明川普乃至众多保守右翼是何等虚伪龌蹉了。但如其所述,对并不在乎事实的人讲事实,其实没有任何扭转力。组稿中让我收获最多的是“美国清教起源迷思”和“华人川粉心理分析”两个篇目。川粉华人折射的是那一代人的教育失败:欠缺事实和观点的甄辨训练,因cr、春夏形成逆反心理,无批判地听信、内化90s涌入的右翼保守主义思潮,信奉社达主义和丛林法则,对政商权贵的威信偏听偏信,下意识地反感平等权利,艳羡想象一种自身享有特权的等级制度,从而接纳且自觉侍奉白人至上主义、基督教右翼国家主义,鼓吹种族压迫和排外,连自己的同胞也不放过。更吊诡的是,在信息过滤封锁的自媒体中州气候里,川还被别有用心者塑成平民的救世主。
历史 去魅 右翼保守主义 思想史 政治
世界哲学史 豆瓣
作者: (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 译者: 吕叔君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本书讲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史,既有婆罗门教、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思想,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存在主义等西方流派。当然,它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思想,更没法解答一切疑问,但通过把其中那些最杰出的成果,那些关于人生最根本问题的回答,以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我们得以穿透漫长的时空,从这些伟大心灵中汲取养分和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答案。我们将会发现,四千年来,从古印度的无名作者到哲学巨擘康德,从中国到欧洲,对何以为人、何为良好生活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
本书是为这样一些人写的:不管他们是否接受过正规的学院式教育,当面对工作中和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以及我们时代的巨大历史变迁和社会灾难时,他们从不气馁,总是试图通过独立思考来揭示世界之谜,努力去寻找永恒的人生问题的答案。他们从不否认这样一种观点,即所有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及其作品都会对我们有所裨益。
——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
这本书的确既可靠又精要,还通俗易懂,文笔优美,十分难得。它的可读性和威尔·杜兰特的不相上下,但比后者更全面,更加客观。如果这本书能有一个英语译本,那将是高校哲学课程的理想教材。对于初次接触哲学、想要有个好开头的人来说,本书也是绝佳的读本。
——古斯塔夫·缪勒(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哲学系教授)
★ 我们能够知道什么?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们应该信仰什么?——这三大问题贯穿了四千年的哲学长河,是每个人在寻找意义和价值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我追问。重走人类关于世界、关于自己的极限探索之旅,探寻我们认识、道德和信仰的核心与边界。
★ 写给爱智慧之人的入门宝典,让更多人读懂哲学——任何求知者都是哲学道上的同路人,都有获得高深智慧的潜力。借助通晓易懂而又不失其思想深度的文字,令更多人认识、理解人类最高的思想成就,是哲学史读本的题中应有之义。
★ 出版六十年、畅销六十万册的经典作品——深受“哲学王国”德国欢迎的哲学史,再版十七次,畅销六十年,并被译成意大利语、日语、荷兰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是经得起时间和各国读者考验的经典作品。
You, Your Child, and School 豆瓣
作者: SIR KEN ROBINSON / LOU ARONICA Viking 2018 - 3
An essential book for parents to help their children get the education they need to live happy, productive lives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The Element and Creative Schools
Parents everywhere are deeply concerned about the education of their children, especially now, when education has become a minefield of politics and controversy. One of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educators, Robinson has had countless conversations with parents about the dilemmas they face. As a parent, what should you look for in your children’s education? How can you tell if their school is right for them and what can you do if it isn’t? In this important new book, he offers clear principles and practical advice on how to support your child through the K-12 education system, or outside it if you choose to homeschool or un-school. Dispelling many myths and tackling critical schooling options and controversies, You, Your Child, and School is a key book for parents to learn about the kind of education their children really need and what they can do to make sure they get it.
2022年3月30日 已读
看评论特别能看到简中家长的mentality:虽然Robinson已经提供很多具体的参照标准,很多行动指南,又延伸出许多细分领域的支撑读物,但还是被认为没有提供某些“育儿绝招”,“没有启发实行不了”。很多人没有提到书里一个重要数据:基础条件以后,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感的要素中,财富、健康、身份地位加起来影响不超10%。我好奇多少简中家长读了这个数据直接把书丢开了。
原文 发展心理学 幸福 心理学 思想史
“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第2版) 豆瓣
作者: 贺桂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3
20世纪80年代被视为文化“新启蒙”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形成的文学观念、知识体制与思维框架构成了近四十年来的新主流文化,也是人们理解当代中国乃至整个20世纪的基本认知装置。本书希望在批判性地反思历史的基础上,重新描画80年代文化地图,以作为推进现实思考的参照。全书探讨六个重要思潮,包括人道主义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寻根思潮、文化热、纯文学实践、“重写文学史”思潮。这种考察采取了知识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融入跨学科视野,以文学文本为主,扩大到美学、哲学、理论、历史研究等领域,力图把80年代思潮作为具有“共振性”的文化场域来加以把握;也努力把中国问题放在全球视野中展开讨论,从一种更具想象力的整体性历史视野中揭示出80年代中国文化实践的不同面向,及其与中国当下文化现实之间的关联。
叙事的转向 豆瓣
8.5 (11 个评分) 作者: 彭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7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理论领域发生了学术范式的转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兴盛一时的分析的历史哲学逐渐被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所取代,后者至今仍是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中最主要的理论形态。这一转型通常被称之为叙事的转向。本书集中考察了这一转向的主要代表人物海登·怀特和安克斯密特的理论取向,由剑桥学派主将斯金纳的个案出发分析了思想史研究领域所呈现的理论问题,并结合20世纪史学理论的发展史,探讨了在史学理论新前沿的背景下重新思考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历史学的客观性等问题的思路。 新版拟增补两三篇文章:《对叙事主义史学理论的几点辨析》《被漫画化的后现代史学》等。
史学理论手册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加] 南希·帕特纳(Nancy Partner) / [英]萨拉·富特(Sarah Foot) 译者: 余伟 / 何立民 格致出版社 2017 - 7
“这部讨论史学理论(而非历史理论)提纲挈领的新文章汇编,是一本科学的手册(一种可敬的但近来已经因商业化而被大大降格了的学术体裁)应该有的样子……这部书是给人印象深刻,其脚注中肯、全面、信息量大,参考文献涵盖广泛。整本书被打上了其两位主编帕特纳教授和富特教授的学术风格烙印 。任何了解她们学术成就的人,都只会认为她们的研究水准处于最高层次。这些文章以某种方式构成了一个整体,从历史研究领域拓展至包括了在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所有其他学科——它们把‘过去’而非仅仅‘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我对那种方式印象最为深刻。对于任何一位对过去之研究有着某种职业的乃至‘业余的’兴趣的人,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
——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加利福尼亚大学意识史荣休教授
“编者们汇集了大批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其他从各个角度来审查并提出历史知识理论的理论家们。这部集体作品涵盖面广、学术性强,并且处处呈现新洞见。”
——大卫•卡尔(David Carr),美国埃默里大学荣休教授
“在本书中,理论在历史学中应用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各种意味深长的和激动人心的方式被分析并被质问。在汲取一流学者们的见解基础上,这部不可或缺的著作拓宽了我们关于过去的研究的范围,并且深化了我们关于历史知识的诠释和理解。”
——乔伊•达姆斯(Joy Damousi),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学教授
“南希•帕特纳和萨拉•富特广泛征集了一大批最新的史学理论文章。特别之处在于半数以上文章系由当前活跃的脚踏实地的历史学家们撰写。这本书对于历史编纂学专业的学生和经验丰富的践行者们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约翰•托什(John Tosh),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对历史书写当前状况的一次重要概览和批判分析。从历史学在19世纪的现代主义基础出发,这本手册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如何以其多种多样的历史类型造成了我们今日后-后现代主义的困境。”
——克里斯•洛伦茨(Chris Lorenz),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德国历史文化和史学理论教授
全球史学史(第二版) 豆瓣
A Global History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2nd edition
作者: 【美】格奥尔格·伊格尔斯 / 【美】王晴佳 译者: 杨豫 / 王晴佳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6
本书是一本采用比较眼光和全球视角的史学史著作,将18世纪中叶以来全球史学的发展置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背景中加以讨论,不仅研究西方的史学流变,也考察亚洲、中东,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史学发展,并提供了关于全球化时代历史书写现状的最新叙述。第二版更新了有关拉丁美洲史学、非洲史学、全球史、环境史、性别史,以及俄罗斯史学的内容。
历史学:政治还是文化 豆瓣
History: Politics or Culture? Reflections on Ranke and Burckhardt
作者: 费利克斯·吉尔伯特(Felix Gilbert) 译者: 刘耀春 / 刘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9
兰克(Leopold von Ranke, 1795-1886)和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 1818-1897)是公认19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历史学家。他们常常被视为一种对照:兰克是政治史的代言人,布克哈特是文化史研究领域的权威。但是这种简单归纳不足以凸显二者的史学旨趣与研究路径,也忽视了他们在学术上的复杂关联。
本书将兰克和布克哈特的史学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生活的政治和知识语境结合起来,展现了他们在学术上的互相影响与共同纽带,从而揭示出这两位史学巨匠真正的创造与贡献之所在。
“感觉主义”的谱系 豆瓣
作者: 杨念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7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新史学?
当代历史研究,在突破旧有意识形态的控制之后,又亟待超越学科专业壁垒,建立起与当代思潮变动之间的关联,进而具有广阔的视野、通达的问题意识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本书荟萃了作者近十余年间对此问题的持续思考,是史学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见成效的尝试。
民主与领袖 豆瓣
作者: (美) 白璧德 译者: 张源 / 张沛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3
本书是美国社会、文化批评家白璧德“人文主义”系列著作中的最后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该书作为现代情境下“自由”对“民主”的批判,一举将白璧德纳入了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并确立了其殿军位置。
作者从分析西方政治思想的类型入手,重点对比阐述了卢梭一脉的政治思想与柏克一脉的政治思想之间的斗争……当民主日趋堕落,开始走向专制,人们该如何捍卫一向所珍视的自由?或许,西方是时候再次借助东方的智慧来寻求出路了。
2021年7月28日 已读
关于残障者性教育的理念带来了很大的颠覆感。但可以想见,难题是怎么在保障性人权的前提下,避免侵害诸如身体自主权等同样重要的其他人权范畴。比如一些社会新闻里残障人士不仅遇到了存疑的“同意的性关系”,还有存疑的“同意的婚姻”。后者关联的人身自由就不如性行为所对应的性人权那么容易论证了。
gender sexuality sexualityeducation 平等 思想史
反思進步價值 豆瓣
作者: 《思想》編輯委員會 聯經 2018 - 5
近些年來,美國領導地位的相對衰退、歐盟的整合危機、中國的強勢崛起,以及新興民主的向下沉淪,都歷歷在目。經濟全球化被保護主義所取代;人權的全球化遭到重挫;貧富差距在各國持續惡化;移民與難民激起排外浪潮,身分認同政治變成右翼民粹的溫床;各種威權政黨也接踵興起。
面對這樣的氣氛,《反思進步價值》(思想 35)思想編輯委員會邀集了台灣、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多位學者,共同探討「進步價值」在今天世局中的處境與前景。大家以不同的方式意識到,經過近幾十年的沖刷,現代自由主義、民主共和主義以及左翼進步主義的根基,並不如過去所想像的那般穩固。進步價值需要藉不同的思考與論述來賦予新的生命。這件工作頭緒繁多,有待長期的耕耘、不斷的辯難。
《反思進步價值》還有〈走入馬共後代的家族史〉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21年7月28日 已读
这期几乎所有文章都读了。赖锡三老师对新子学的介绍让人看到本土内对政治新儒家的反响,析论非常精细公允;孙金昱博士文章里提到的伤害原则、说服原则几乎能够回应所有将pc与free speech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叶荫聪老师解读右翼民粹崛起的角度挺新颖的;chun老师对那位施派研究大佬的思想内核抓得很准确,理据充足,有理论应用,论述有力,批评的边界把握得非常专业;典雅闽南语消逝那篇写得很亲近很有画面感。真的很好很好,《思想》就是华语思想类学术期刊的最佳。
pc 历史 哲学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歷史中國的內與外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2 (8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17 - 2
葛兆光教授十年前開始推動「從周邊看中國」研究計劃,把日本、韓國、越南等地保存的有關中國史資料作為「新材料」,試圖提供重新認識東亞和中國的多重視角與立場。為此,葛教授陸續出版了《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何為中國?—疆域、民族、文化與歷史》等著作,在國際學界受到廣泛關注。本書是葛兆光教授有關東亞與中國研究系列論著之一。為了對「周邊」及其相對應的「中國」概念做一個清晰的界定,作者在這本書中梳理歷史上中國疆域、族群和文化的移動與交錯,說明「內」與「外」之變化,並嘗試溝通原本分屬中外關係史、中國民族史(包括「邊疆民族」)、歷史地理學(包括「邊疆史地」)、全球史(和區域史)等各學術領域的資料和方法。
2021年7月28日 已读
相较《何为中国》,《内外》更细致地论述了古代与现代之间frontier与boundary的区别,历史上内与外的进退变迁,公允地承认即便在政治-文化核心内部也存在“外”,再强调了“汉化”的历程就是血与火的压迫,根本不是天下主义者所谓的那套平等互敬的莺歌燕舞。不过与前书一致的是,《内外》依旧以汉族儒家士人、贵族的价值文化作为理所当然的代表去描绘政治-文化核心的稳定性,其他社会阶层对文化、身份的认同面貌则无可描绘,让这个“核心并非建构”的判断仍然留有存疑之处。历史事实求证的作用也有其极限,虽让后人知道倒推求证想象的谬误,但同样难以解决眼前的认同问题。
中国 历史 国族 国族主义 思想史
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 豆瓣
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 An evidence-informed approach
作者: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译者: 刘文利 / 周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 2018
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2009年首次出版,采用循证方式,适合学校、教师和健康教育工作者使用。时至今日,性教育领域发生了很多变化。为了恰当地回应年轻学习者当下的需求,并为解决这些需求的教育系统和从业人员提供支持,联合国合作出版伙伴扩展后的团队审议并修订了第一版《纲要》。
修订后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就有效的全面性教育的特征提供了详实可靠的技术性建议,制定了全面性教育课程所需要包含的主题和学习目标,以及有效的全面性教育的规划、实施和监测方法。
修订后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重申了性教育在人权和社会性别平等框架内的地位,并倡导从年轻人的利益出发,从积极、肯定的角度,提供关于性与人际关系的结构化学习。《纲要》的修订是基于对世界各地实施性教育工作的最新证据与经验教训所进行的回顾研究。《纲要》修订版反映了性教育对实现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贡献,特别是有关健康和福祉的目标,有关全民优质教育的目标,以及有关实现社会性别平等的目标。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部分章节段落对照了译文】长篇且枯燥的指导纲要。提倡者为了增加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度而采取文化相对主义、对宗教价值妥协的立场,实在让人怀疑部分建基于此的建议的实际可行性。总体而言,本文件采取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的路径,对于青少年的性人权强调较少,重责任而未强调选择的权利,字里行间还是暗示青少年最好采取禁欲的选择。不过能够强调gender equality在性教育里的重要地位也是值得肯定的进步态度。
gender sexuality sexualityeducation 平等 思想史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长篇且枯燥的指导纲要。提倡者为了增加在全球范围内的接受度而采取文化相对主义、对宗教价值妥协的立场,实在让人怀疑部分建基于此的建议的实际可行性。总体而言,本文件采取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的路径,对于青少年的性人权强调较少,重责任而未强调选择的权利,字里行间还是暗示青少年最好采取禁欲的选择。不过能够强调gender equality在性教育里的重要地位也是值得肯定的进步态度。
gender sexuality sexualityeducation 原文 平等
自由主义与荣誉 豆瓣
Liberalism with Honor
作者: [美国]莎伦•R.克劳斯 译者: 林垚 译林出版社 2015 - 7
【布朗大学政治学教授莎伦•R.克劳斯最新力作,解读“贵族式”荣誉在现代民主社会的作用。】
《自由主义与荣誉》致力探讨自由主义宪政体制下荣誉的含义,及其激发个体能动性的能力。作者认为,由于荣誉将自我关注和个人野心与有原则的崇高目的联系在一起,它挑战了自利与自我牺牲之间的二元对立,能够很好地适应盛行自由主义的现代社会。
书中追溯了荣誉的谱系,探究了它与凭借良心的拒绝和公民不服从之间的联系,详述了它在美国建国、民主改革和民权运动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表明荣誉是冒险而又艰难的政治行动的一种动机,能够在当今政治能动性低迷的情境下为自由主义提供鼓舞,防范和抵制权力的滥用。
Standard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in Europe 豆瓣
作者: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and BZgA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BZgA Germany (Bundeszentrale für gesundheitliche Aufklärung) 2010
The “Standards for Sexuality Education”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 and offer a concrete overview that shows which topics sexuality education in European countries should entail, ordered according to age groups.
They are meant to serve as a guideline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a 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 They provide practical support and guidance for the elaboration of suitable curricula whilst also furnishing the arguments and rationale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such a holistic sexuality education in each country. The Standards are based on a positive interpretation of sexuality which is regarded as a natural part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a central aspect of human being throughout life. http://www.bzga-whocc.de/en/publications/standards-in-sexuality-education/
2021年5月8日 已读
一份对欧洲整全性教育的历史、概念、价值、观念和实践方法作总领性概述的纲要文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层面都非常全面、细致。前面介绍了性教育的历史来源和体系内的概念沿革,进而梳理出欧洲性教育的价值观和具体实践目标。后面的matrix细致化为不同年龄段相应的课题、技巧和价值目标,是对照检验教育实践成果的体系标准。以后要多实践,多对照反思,理论、观念的部分要常看常想。
Sexuality holistic 全人教育 历史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