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研究
男公关 豆瓣
作者: 方刚 群众出版社 2012 - 9
《男公关》内容简介:“男公关”或曰“公关”、“公关先生”,是休闲娱乐界“业内”常用的说法,在该书中则称之为“男性性工作者”。他们是向女人出卖性服务的男人,一个神秘的人群。《男公关》一书上半部分主要介绍了著名性学家方刚博士通过男性性工作者这一特殊人群来分析男性气质的实践,下半部分是田野调查式的考察笔记,更以鲜活的语言,生动、真实、深刻地揭示了男公关的生存现状和内心世界,有助于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男公关的生存面貌。近年来,大众传媒中时常出现关于“男公关”的报道,这些报道多以猎奇的心态与偷窥的视角出现,其中更多的是想当然的“创作”以及基于无知基础上的贬损,真正严肃的、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却从未有闻。性学家方刚深入深圳一家夜总会,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田野调查,与多位男公关朝夕相处,零距离观察与体验,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填补了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方刚的研究兴趣在于正确解析当前中国的“性变革”,而男性性工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同样是“性变革”的产物。以方刚为代表的第三代性学家,强调对于转型期中国的“性变革”的研究,强调性人权,强调性与别研究的综合。第三代性学家的崛起,从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中国性学研究日益受到认可和重视。这部书在写作和出版前受到李银河、刘达临、马晓年、阮芳赋、何春蕤等著名性学家的格外关注,或予以指导,或提供研究方便,或撰写推荐语,均给予较高的学术评价。该书不论对于从事学术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有一定的阅读价值,且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021年1月27日 已读
六种气质趋势在原有的男性气质理论上有所提升,只是应用到某些具体情境的解释时仍有尚未穷尽一切可能的余地。虽然一些故事好看得让人难以置信,不过更多的细节的确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多元人生状态难以名状,性别气质的实践就是在如此不同的情景下流动发展的。
中国 人类学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一句话性教育 豆瓣
作者: 方刚 / 王晓斌(编) 东方出版社 2020 - 6
《一句话性教育》选编著名性教育专家方刚博士关于性教育的经典语录,取材方刚的性教育著作与演讲,涵盖了性教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九个方面。书中通过一句句简短精练、轻松又不乏深意的语言,将家庭和学校性教育的脉络与要点清晰介绍出来,有方刚性教育方式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有方刚博士多年性教育课程与咨询的实践凝结,从意识观念到实操方案,简明扼要,一针见血,是家长与老师性教育入门的优秀读本,也是引导男孩女孩更好认识自己,拥有健全健康性心理状况的教学指南。
1、性教育入门指南,简单几句说清性教育。告别不做、不会、不敢、不屑,用连珠妙语打破难以启齿的枷锁与边界,教你讲什么、怎么讲。
2、总括赋权型性教育新思路,不只是性生理教育,也是人格成长的教育,提供一种亲子关系新模式。
3、不回避LGBT等敏感话题,教会家长如何在孩子悦纳自己、认知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扮演正确角色。
4、每节内容配有性教育主题漫画,辛辣讽刺性教育现状,幽默一笑间,打开心扉重新认识性教育。
男人的声音 豆瓣
作者: 方刚 / 朱雪琴 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 2
《男人的声音:16位"性别平等男"讲故事》介绍了16篇精彩的高校演讲实录,16位与传统的“大男子汉”不—样的男人,分享他们的生命历程与性别思考。16个男人千姿百态的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不认同于传统的男性角色,不认同于二元划分的父权体制,或从理论,或从实践,或从自身做起,反思、颠覆传统时性别角色,重新构筑着与女人的关系,挑战着性别不平等的父权社会。他们或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男性性别平等主义者,或者致力于终止针对妇女暴力的行动家,或者致力于改变农村妇女儿童生存处境的公益达人,或者是正在从事传统上女性从事的家庭和社会角色的男人,或者是致力于推动性别多元平等的社会活动家,或者本身便是性别多元的实践者,如变性人、恋裙装者、颠覆性别二元划分的酷儿……聆听他们的故事,聆听“不一样的男性声音”,开启你自身与性别有关的全新思考!
2021年1月10日 已读
不同的讲述不仅呈现了身份、认同、状态的多元,也呈现了衔接当下的历程也是多元的。承认这些事实存在,更加明白封闭的定义多么容易失效,更何况是二元对立的、非黑即白的粗暴强制。而当我想到自己能做什么之时,就能想起洪文龙老师对贝尔胡克斯的引述: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我实践女权主义。——男性不应争取成为女权主义的叙述主体,而更应该在女权主义的理念下细致地检视父权制下男性的气质与经验,成为女权主义的真实盟友。最后不得不感叹,一同列身其间那个免费午餐,真是对其他讲述者、编者的不敬与伤害。
LGBTQ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平权 平等
性别是条毛毛虫 豆瓣
7.7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凯特·伯恩斯坦 译者: 廖爱晚 新星出版社 2013 - 11
“我知道我不是个男人,渐渐地我明白我很可能也不是个女人。问题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我们非男即女的世界里。”凯特·伯恩斯坦如是说。在本书中,伯恩斯坦引领读者踏上一段穿越性别与身份之边界的美妙旅程,风光绮丽,妙趣横生,充满洞见。一方面,本书是对伯恩斯坦从一个异性恋男人到一个 同性恋女人、从一个IBM推销员到一位戏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之转变历程的叙述。但这一传奇经历同时也是一场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追根究底,追问我们的男女观念,追问文化的性别迷思,追问对那些打破性别樊篱者的惩罚,追问那些盲从性别成规者所付出的代价。
作者以幽默、坦诚而极富文采的笔触,讲述了一个跨性别女人的故事,她从未停止对我们文化的核心假设的质疑。无论当她详述自己变性手术的点滴细节,还是当她揭露流行文化中暗藏的性别玄机,伯恩斯坦都优雅却深刻地将读者推向了性别版图上最遥远的边界。
妇女与性别(上下) 豆瓣
Women and Gender
作者: 【美】玛丽·克劳福德 / 罗达·昂格尔 译者: 许敏敏 等 中华书局 2009
《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以人类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心理学的理论视角,采用案例分析、调查和实验等方法,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解析在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妇女与性别问题。《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是由两位美国知名女性心理学研究者写成,以其学术性和权威性研究基础而在美国女性心理学教学中广泛使用,贯穿始终的社会建构主义方法使这《妇女与性别:一本女性主义心理学著作》的价值超越了研究性别差异和女性经历的手册。
The Twilight of Equality? 豆瓣
作者: Lisa Duggan Beacon Press 2004 - 10
By now, we've all heard about the shocking redistribution of wealth that's occurred during the last thirty years, and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last decade. But economic changes like this don't occur in a vacuum; they're always linked to politics. The Twilight of Equality? searches out these link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olitics of the 1990s, the decade when neoliberalism-free market economics-became gospel. After a brilliant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f how racial and gender inequities were woven into the very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of the neoliberal model of the state, Duggan shows how these inequities play out today. In a series of political case studies, Duggan reveals how neoliberal goals have been pursued, demonstrating that progressive arguments that separate identity politics and economic policy, cultural politics and affairs of state, can only fail. Ultimately, The Twilight of Equality? not only reveals how the highly successful rhetorical maneuvers of neoliberalism have functioned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shows a way to revitalize and unify progressive politics in the U.S. today.
Terrorist Assemblage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asbir Puar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7 - 10 其它标题: Terrorist Assemblages: Homonationalism in Queer Times
In this path-breaking work, Jasbir K. Puar argues that configurations of sexuality, race, gender, nation, class, and ethnicity are realigning in relation to contemporary forces of securitization, counterterrorism, and nationalism. She examines how liberal politics serves to incorporate certain queer subjects into the fold of the nation-state, through developments including the legal recognition inherent in the overturning of anti-sodomy law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more mainstream representation. These incorporations have shifted queers from their construction as figures of death (the AIDS epidemic) to subjects tied to ideas of life and productivity (gay marriage and reproductive kinship).Puar contends, however, that this tenuous inclusion of some queer subjects depends on the production of populations of Orientalized terrorist bodies. Heteronormative ideologies that the U.S. nation-state has long relied on are now accompanied by homonormative ideologies replicating narrow racial, class, gender, and national ideals. These "homonationalisms" are deployed to distinguish upright "properly hetero," and now "properly homo," U.S. patriots from perversely sexualized and racialized terrorist look-a-likes - especially Sikhs, Muslims, and Arabs - who are cordoned off for detention and deportation. Puar combines transnational feminist and queer theory, Foucauldian biopolitics, Deleuzian philosophy, and technoscience criticism, and draws from an extraordinary range of sources, including governmental texts, legal decisions, films, television, ethnographic data, queer media, and activist organizing materials and manifestos. Looking at various cultural events and phenomena, she highlights troublesome links between terrorism and sexuality: in feminist and queer responses to the Abu Ghraib photographs, in the triumphal responses to the Supreme Court's Lawrence decision repealing anti-sodomy laws, in the measures Sikh Americans and South Asian diasporic queers take to avoid being profiled as terrorists, and in what Puar argues is a growing Islamophobia within global queer organizing.
发明男性气概 豆瓣
Manhood in the Making:Cultural Concepts of Masculinity
4.8 (8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D·吉尔默 译者: 孙伟 / 张苗凤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 2
本书对于男性特质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见解,在欧美有着相当影响力。通过对多种文化中的男性特质的历史探究,本书作者认为,男人并不是天生不同于女性的,文化标准的影响是塑造男性特质的关键。文化对男性特质造成的压力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这些特质包括:坚强勇敢,富有侵略性,禁欲以及追求性快乐。而这些特质,随着文化标准的变迁还会进一步产生变化。
Gender, Politics, and Democracy 豆瓣
作者: Louise Edward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 1
This is the first exploration of women’s campaigns to gain equal rights to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The dynamic and successful struggle for suffrage rights waged by Chinese women activists through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hallenged fundamental and centuries-old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power. By demanding a public political voice for women, the activists promoted new conceptions of democratic representation for the entire political structure, not simply for women. Their movement created the space in which gendered codes of virtue would be radically transformed for both men and women.
男性的衰落 豆瓣
The Descent of Man
7.8 (60 个评分) 作者: [英]格雷森·佩里(Grayson Perry) 译者: 张艳 / 许敏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0 - 6
“我希望,你选择打开这本书,是因为意识到我们需要质疑男子气概,意识到性别不平等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且阻碍着世界的进步。”
——格雷森·佩里
男人,阳刚、坚强、理性、独立、自信、勇敢的代名词。但对一些男人来说,这样的男子气概可能是致命的负担。在英国,四十五岁以下的男性最常见的死因是自杀。从全球范围看,男性的自杀率是女性的两倍。这些悲剧的原因不在于男人们的性别,而在于传统社会赋予他们的性别角色:“娘娘腔”免谈,要追寻成功和地位、被人仰望,要独立解决问题、承受压力,要压抑痛苦、掩藏悲伤……
在21世纪,这样的“传统男性”对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在《男性的衰落》中,伦敦艺术大学校长格雷森·佩里从自身经历出发,反思传统男子气概的弊端及成因,探索身处新时代的男人应如何改变,才能让自己变得幸福圆满,让世界变得更好。
*****************************************
◇男子气概是什么?如何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一部在英国引起全民讨论的话题之作,《泰晤士报》《卫报》《纽约时报》《GQ》《Vogue》等全球各大媒体一致推荐
◇家暴受害者、异装癖和“标准男性”的自述——
伦敦艺术大学校长、当代视觉艺术大奖“特纳奖”得主格雷森·佩里讲述亲身经历,反思现代社会性别构建,呼吁男性做出改变。
◇你一定能在本书中发现许多人的影子——
“路怒族”,肌肉男,不愿袒露脆弱的硬汉,不接受变化的顽固派……所有人都该扪心自问,到底什么样的男性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
******************************************
我受过男性个体的折磨,也遭遇过男性性别本身带来的束缚。我是一个男性,学会了同情自己,也希望能同情众多男性。我带着好意写下这本书,希望男人能在这不断变化的世界里取得成功。
——格雷森·佩里
格雷森·佩里在英国掀起了有关男子气概的对话。
——BBC第4电台
谁能比格雷森·佩里更深入地研究传统男性……既是回忆录也是自我宣言。
——《星期日泰晤士报》
对男人的一记警钟,警告他们要在毁灭世界之前平复情绪。
——GQ
一位善辩诙谐的导游,带领我们游览名为男子气概的游乐屋……他是该岗位之最佳人选!
——《纽约时报》
对我们的偏见、喜好和弱点做出的最友善的解剖之一……一位一针见血的优秀社会评论家。
——《独立报》
他说出了我们希望自己早点想到的东西,问出了我们想问的问题。
——《每日电讯报》
精彩绝伦!
——维多利亚·希斯洛普(英国作家,《岛》作者)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家父长制と资本制 ― マルクス主义フェミニズムの地平
9.1 (210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3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身体之重 豆瓣
Bodies that Matter
7.0 (1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朱迪斯·巴特勒 译者: 李钧鹏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 8
《身体之重》聚焦于身体和性别的物质性和述行性。巴特勒在本书中引入“征” 、“复现”等重要概念,厘清了她首次在《性别麻烦》中提出并引起广泛争议的“性别述行”理论。通过解读柏拉图、伊瑞葛来、拉康、弗洛伊德、德里达等人的相关论述,以及威拉·凯瑟和詹妮·利文斯顿等人的文学文本和电影作品,本书详细考察了霸权话语如何形构了身体、性别和性属,揭示了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的排除、错综复杂的身份认同及其不确定性。巴特勒还在书中提出了诸多尚未解决的议题,这意味着身体政治将进入一个更具开放性的话语空间。
巴特勒认为性别的规制力是一种生产力,它具有生产它所控制的身体的力量。性别是被强行物质化了的理想建构——它不是身体的简单事实或静态状况,而是一个过程,通过对律法的反复征引和复现,管制规范强行对身体和性别加以物质化。而这种物质化从来不曾真正完成,事实上,规制性律法的权力可以被反戈一击,生成质疑这种霸权的再表述。
男性妥协 豆瓣
7.3 (21 个评分) 作者: 蔡玉萍 / 彭铟旎 译者: 罗鸣 / 彭铟旎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 - 7
通过对中国深圳、东莞和广州266名农民工的深度访谈,本书描述了中国的城乡迁移对家庭和性别关系的改变。而这一探讨,是通过聚焦于男性和男性气质的改变来完成的。
作者在书中展示了这场始于三十多年前的大规模城乡迁移是如何重塑男性农民工作为爱人、丈夫、父亲和儿子的角色的。在这场为了生计的“搏斗”中,男性农民工做出了“男性气质的妥协”:他们通过在夫妻权力和家务分工中做出让步、重新定义孝顺和父职等方式,努力维护着家庭中的性别界线和他们在家庭中的象征性的支配地位。
这些男性农民工及其家庭的故事,也揭示了中国经济改革、现代化和社会转型的另一个侧面。
本书荣获国际社会学协会移民研究2018年度最佳图书奖 (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RC31 Sociology of Migration 2018 Best Book Award)
女性解放与现代想象 豆瓣
作者: 张春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女性解放与现代想象:思想史视野中的“娜拉”》追踪和重构“娜拉”跨语际进入中国,被传播、被言说、被模仿的历史与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考察围绕“娜拉”的女性解放和个人主义话语的展开过程,“娜拉”谱系在不同话语场域与文类形式中的嬗变情况及其社会文化内涵,分析它们如何受到现实环境、性别差异、对话机制的影响与制约,探讨作为话语实践的“娜拉”故事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之间的内在关联。
2019年7月12日 已读
作者梳理五四时期“娜拉”戏剧、小说的话语呼应,并合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视角,剖析“娜拉”符号背后含义的迁移变动,呈现五四启蒙话语框架下女性解放的意旨与内在冲突。作者站在了很多“巨人”的肩膀上,让读者看到五四男性知识分子对清末最早呼吁“女权”的男性理论者的思想继承:诉诸一种面向未来的女性形象想象,想象又以功利式的社会目标为终点,对象的现实和行动后的处境却不予关注。女性解放在男性启蒙话语框架下接合,女性成了丧失自主性的“他者”。对《伤逝》的文本分析、“娜拉们”的自述写作呈现的彷徨痛苦,都让人看得心有戚戚焉。
五四 历史 女性 女性主义 女权主义
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 豆瓣
作者: [日] 须藤瑞代 译者: [日] 须藤瑞代 / 姚毅 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0 - 2
本书是一本从思想史、观念史角度考察中国“女权”概念的内涵及其变迁的著作,覆盖的时间段是1890年代后半期到1920年代。书中重点考察了清末民初女性讨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梁启超的女性观,马君武、金天翮对未来理想女性的设想,秋瑾、张竹君、何震对女性在国家框架下应扮演何种角色的探索,女性参政权的论证,1910年代的贤妻良母论,梁启超与其大女儿梁思顺女性观的异同等等问题。作者认为,女权主体是在围绕女性的议论中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女权主体不是单纯生物学上的女性,而是被建构的女性形象,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围绕中国的国际关系和西方女性主义的引进两个因素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9年7月6日 已读
以东瀛汉学的“局外”视角优势,敏锐地将国际互动影响分析融入社会性别理论,从而在更立体的结构中梳理出清末民初中国女权概念起源变迁的连续历史过程。须藤瑞代自然很重视历史上日本对中国的影响,不过也因此准确地述证了西方女权主义论述进入中国后产生的代入“普遍化”影响。这种“普遍化”让中日两国进步女性有了情谊的连结点,证明他的国际化社会性别工具做了有效的分析。当然,从概念到概念的分析显得简明扼要,缺点就是对形成概念变化的历史环境的陈述显得空疏。
2019年7月31日 评论 清末民初“女权”概念变迁要点记录 - 清末民初“女权”概念变迁要点记录 按照不少中日学者考据,中国的“女权”概念很可能起源于19世纪末,尤其是士人变法办报引介西方理论之际。期间,或又以梁启超等于《清议报》中引述“女权”“男女平权”的字眼为最初肇始。日本汉学者须藤瑞代考证,清末民初是新词汇海量涌入中国的时期,有关“女权”的概念,很可能源自于日本的学术引介; 士人的迫切任务是谋求变法使中国建立如西方民族国家一样的政治体制,以应对他们观念中的新世纪国族竞争。社会达尔文主义让他们相信,民争权利,实为作为民族国家国民整体而拥有的“权力”,在弱肉强食的世界秩序中,弱者并没有任何权利可言。清末民初的“女权”概念演变也是在这样时代、观念背景下起源,其发展的起始带有浓厚的国族主义迫切感; 所以,梁启超在清末述及的“女权”,是将女性作为争取一国一族“权力”的主体的一部分。他一面将女性塑造成一种应该马上自强、生利的理想形象,另一面又强调健康、强健的女性能成为一国一族优质后代的保障的意义。这两方面的论述,都诉诸于一种对未来女性理想形象的构想,而并不在乎女性在结构性的社会现实中的遭遇与难题。所以梁启超并不介意他所设想的生利的职业女性形象与履行母职的女性形象之间的矛盾。自然,那时的梁启超并没有论述女性的应然权利; 20世纪初民间女学渐兴,倡议“女权”、女学的报刊纷纷崭露头角。这时引领“女权”论述的读物代表,不能不提《女子世界》。创办人金一等男性论者,承接了为建构强大的民族政体贡献这个最终目标,将女性的优越性总结为“国民之母”这个意象,力主女学而为国族出力。这种强调“母性”的意象,同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形象建构。主张它的论者同样不关心具体女性个体在实际社会中的遭遇、思想与情感。1903年大阪博览会上中国缠足女性被展示引发的争论,清晰地反映了这层事实。在这段时期,缠足被总结为中国女性乃至中华民族积贫积弱的代表形象; 辛亥革命前,陆续有进步女性进入讨论“女权”概念的舆论场,突破男性论者的话语框架,做了一些新的建构尝试。林宗素、陈撷芬提出男性论者忽略的现实社会中两性的冲突,提出女性应摆脱男性的束缚争取自立。秋瑾也从“争女子的义务”的角度切入,承接为国家强大做贡献的目标。及后又发展为“争取与男子一样的义务”的意识,以一种否定女性形象的方式阐述“女权”概念。须藤瑞代认为,虽然这种概念有不同的女性目标指向,但其理论基础实质与“国民之母”论述一致,都假定了一种本质的、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只是秋瑾强调了男性形象,而在争取权利之时否定了本质化的女性形象; 张竹君、何震的论述探索则追求突破男/女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假设。作为一名医者,张竹君设想每一个女性都能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发展一种基于个人特点的新社会角色。未来的女性从这些彼此不同的新角色出发贡献国家。而作为无政府主义者的何震则完全否定为建构民族国家贡献这个普遍认受的终极目标,强调民族国家秩序以内根本无法实现真正的女权兴起,因此应当放弃民族国家建构,而在别样的社会建构中追求“女权”的实现; 辛亥革命以后,进步女性立即争取争取女性参政权。1911年11月广东宣布独立以后,临时省会采取议员人数分到各界,议员不限性别的方法,女性以“女界”形式分到10个席位。这种女性参政的形式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可谓是开历史未有之局面。可惜,这种女性参政的形式最终在国民政府统一建制后被取消了。1912年审议临时约法时,唐群英等20余人为了抗争约法中不含“无性别”差异的表述,武力阻止约法的表决; 民国建制以后,舆论整体转趋保守。日本贤妻良母论十分风靡,这种对传统、二元对立的性别形象的回流,证实了须藤瑞代的观点:以“天赋人权”概念出发的人权争取,与按性别分工为实践方式的民族国家建构构成强烈的矛盾。 直至五四左右,由五四一代知识分子带起的人格讨论,延伸出自由恋爱等话题,才让整体保守的舆论场出现不同的声音。而到了那时,保守论述中又有一种强调“母权”的分支,这种论述思路将“母性”从“女性”之中分离出来,强调对女性对“人权”的觉醒实现,但这种意义只是女性觉醒的初级,女性觉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母性。使用“母权”字眼,无非是为了强调这种“母权”追求,与主张实现平权的西方女权主义的张力与对抗。这个阶段的论述思路变化,由于西方不同的女性论述传入中国有关。 在此,须藤瑞代强调,女性史研究、女权研究必须注意到西方女权主义理论输入的影响。因为在连续的演变过程,除了反映中国自身的史实与议题,也内涵了西方女权主义论述在中国的代入,西方的问题在中国“普遍化”的过程; 《妇女杂志》的论述转变,突出地反映了“女权”概念从过往与国家前途捆绑的状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当其时,热衷于日本女性权利运动的竹中繁游历中国,访问中国各界女性,并在《妇女杂志》以中文介绍日本女性权利现状,与中国进步女性惺惺相惜。这种友谊,甚至没有受到30年代初中日战争冲突的影响,两国进步女性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结构框架,在“面对一样的问题”的女性身份上达成理解而结成友谊。 但是,须藤瑞代提醒必须认真考究“面对一样的问题”这层共通点。因为如果如两国女性所论述,两国女性都在儒教秩序社会下遭受压迫而面临共同的问题,那么那时候同样有类似文化社会背景的朝鲜社会女性生存状态却没有获得足够的关注; 随着战争的展开,这种从国家结构中分离的“女权”概念讨论结束,再次回到国族生存的讨论框架之中; 本书以从思想史的角度切入研究,具体以概念演变历史梳理展开论述。其中,又引入“社会性别”概念,对所有史实进行参照。好处自然是从概念到概念,将演变的脉络描述得简明清晰,缺点就是概念演变之间的背景历史描述不足,让读者无法把握概念变化背后的影响变量。
中国近代史 历史 女性主义 女性史 女性研究
社会性别与社会读本 豆瓣
2010
《社会性别与社会读本》从女权主义与社会性别对社会与知识生产的影响、女权主义的去中心化、酷儿问题、全球化等角度呈现女权主义学术不断延展的关注领域,并对“社会建构”这一经典的女权主义命题进行重新思考。
欲望与尊严 豆瓣
8.0 (25 个评分) 作者: 肖索未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 10
本书以婚外包养关系为棱镜,考察市场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亲密关系及其背后的情感逻辑与伦理实践。基于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作者细致描绘与分析了包养关系对于商人阶层和工薪阶层男性的不同意涵,以及本地女性和外来打工妹在这些关系里的不同轨迹和经历。通过一个个耐人寻味的个人故事的讲述,本书将私人生活的选择和体验嵌入阶层变迁、城乡流动、消费文化和性别关系等社会文化背景中,探讨亲密关系如何成为人们实践“欲望”和获得“尊严”的重要方式。
女性的崛起 豆瓣
9.5 (11 个评分) 作者: 王政 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6
此前不晓得王政老师出过这么一本书,大约即便听说过也因为书名而失去了兴趣,直到那天在图书馆偶然看到随手拿起来翻看了一下,不禁在心里大呼精彩,能把“女权运动”写得如同小说一般跌宕起伏、高潮迭起,起承转合之间足见王政老师知识功底、写作功力以及她宽阔眼界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热忱。
我大力推荐此书!特别是对于那些满口西方(特别是后现代)女权主义理论的爱好者而言更值得一读。
事实上任何一种知识、理论、学术思潮的形成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语境,迄今为止国内大量出版的“西方女权主义理论流派”“导论”之类的书要么对这些理论流派产生的历史背景视而不见或者完全无知,要么一带而过、能略则略,这就形成了一种对理论生搬硬套的情形,导致了如李银河之流几十年来不加反思地将“性解放”奉为圭臬,殊不知西方女性曾为“性解放”蒙受过多大的屈辱和压迫,为“性解放”/“性自由”付出过多么惨重的代价!而本书则细致地梳理了自19世纪以来美国女权主义运动形形色色的理论产生背后的历史背景和特殊语境,有时甚至是一些偶然因素导致的,这提醒我们在运用女权主义理论时,能够多一些反思的视角。
总之,本书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全景式地美国三代妇女奋斗史的画卷:她们为争取女性自由解放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所经历的曲折和坎坷,乃至一度被贬损为“精神病”的孤独和屈辱,对于今天全世界的女性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和促人向上的精神力量!
2017年7月9日 已读
王政老师学养深,文笔佳,多支线剧情快的女性运动史写得如章回小说般跌宕起伏。掩卷慨叹,今天人们习以为常的同室求学、工作谋生、避孕保健,哪样不是女权先辈戮役求进,挥汗流血一件件打回来?73年平等权利修正案一役,美国女权为了逻辑自恰放弃恐慌者支持站着死,honor得让多数男子相形羞愧。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运动 女权主义 性别研究 政治哲学
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陈顺馨 编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4 - 1
就今日女性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命题而言,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全球资本主义化的进程,正以摧枯拉朽之势,跨越昔日民族国家的疆界,改写着现代民族国家的意义……其中女性作为现代社会秩序中的“自我”的“他者”,女性主义作家解构与建构性的思想资源的意义,正在变化的全球语境中凸现出新的突围与实践的意义。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Gender Knot: Unraveling Our Patriarchal Legacy
9.1 (41 个评分) 作者: 亞倫·強森(Allan G. Johnson) 译者: 成令方 / 王秀云 群學出版社 2008 - 3 其它标题: 性別打結 /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我們每一個人都住在違建的父權房子中,身上被千千萬萬纏雜不清的性別絲縷牽引著、束縛著。換言之,我們活在打結的性別關係中,看不清自己的處境,也不知從何解套。我們或許意識到自己深受社會制度與無所不在的文化承傳的限制,卻只能嘆息人微言輕
、無力改變。若你對這種處境感到似曾相識、心有戚戚焉,那麼,你就非得好好翻翻這本書不可。

作者亞倫.強森(Allan Johnson) 雖然身為白種中產階級異性戀男性,但因生逢六0年代的狂飆洗禮,受到女性主義的啟蒙並積極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他對自己享有的性別、階級與族群特權做了深刻反省,並融合豐厚廣博的社會研究知識,在本書中細密鋪陳父權體制與個人行動者相互形塑的關係。與其他以提升女性性別意識為目的的書不同,這本書是寫給共同住在父權房子中的男人和女人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