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學
官商同謀——香港公義私利的矛盾 豆瓣
作者: 顧汝德 天窗出版社
揭露「地產霸權」之後,你更不能不知「官商同謀」的可怕真相。
要解開香港死結,由剖析殖民時代埋下的公義私利矛盾開始……
港英時代最後一任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綜合多年對香港政府及商界的觀察和親身體驗,寫成《官商同謀——香港公義私利的矛盾》,審視政府和商界經常陷入矛盾的同謀關係,以致令民主發展和社會公義賠上沉重的代價。
書中重點披露,港英政府為了維持香港經濟增長和確保殖民地管治威信,如何削弱英商的利益及英國在外交上的影響力,轉而與華資商界精英合作。書中亦展示社會大眾如何奮力抗衡「官商同謀」,防範公眾利益被公然出賣,成為英資、中資或本地商界的私人利益。
香港回歸後,「官商同謀」繼續上演。中國政府決定維持殖民地時代的政治制度,令特區政府的新管治班子,無法正面回應社會各界對政治及社會民生的訴求,處處裹足不前,令社會階級矛盾更深,面臨引爆點。
本書特別收錄作者於2011年全新序言及修訂版引言,貼近香港政局的最新發展。
2019年10月4日 已读
本書架構很清晰,從主題出發先講殖民政府,再講權力商業間的利益交換,最後再講述商業內部的分野變遷。顧汝德做過中央政策組顧問,又是商界老熟人,說起他們之間的破事既理據十足,又簡明扼要直陳痛處。因為熟悉,能作自身反思,微觀上指出權力精英團隊的閉塞、離地與傲慢,根本不如一些淺層研究聲稱那麼得力;中觀可詳細說明所謂「行政吸納」華人商界精英機制的原理、存廢;宏觀上又能破除很多論述迷思,如殖民地在憲制、金融等方面只能聽命於英帝國、政商始終奉行放任自由主義、殖民政府完全是商界(尤其是英商)的傀儡、只為了英帝國利益、上海人成就了CITY的工業化⋯他們很骯髒,但又不如我們想的髒的那麼簡單。本書的論述,講述過往卻映照當下。
历史 政治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學 政治经济学
公民不服從! 豆瓣 谷歌图书 博客來
Civil Disobedience & Life without Principle
作者: 亨利.梭羅 / Henry David Thoreau 译者: 劉粹倫 紅桌文化 2012 - 10
梭羅最犀利、幽默的演講! 本書收錄梭羅最具影響力的兩篇演講〈公民不服從〉與〈沒有原則的生活〉,句句箴言,閃耀真誠的光芒。 有一天,梭羅去跟鞋匠拿修好的鞋子,路上警察以他拒繳人頭稅為罪名,將他逮捕入獄。但有人代繳了稅金(據說是他的姑媽),所以他很快獲釋。1849年他發表著名的演說〈公民不服從〉,告訴鄉親,其實不應該傻傻地效忠政府,因為公民有不服從惡法或暴政的義務。 梭羅的影響無遠弗屆,公民不服從的精神讓同一個時代的托爾斯泰深深感動。往後更是啟發了甘地、馬丁路德.金恩,發起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更別忘了,21世紀還有茉莉花革命與佔領華爾街運動。 梭羅的影響還有另一個重要的面向:他認為把工作、賺錢當成第一要務,這樣的生活很可惜。他反問,我們人活著是為什麼?難道只是汲汲營營,最後才發現自己根本沒真正活過? 梭羅的經典語錄 若只想到自身的利益,就很容易被政府掌控,甚至自願上當。 政府可能處境艱難,狗急跳牆,只是我也愛莫能助。政府必須跟我一樣,自己想辦法,哭哭啼啼解決不了問題。 應該先學會做人的道理,再來才是當個好國民。 我們習慣把事情進展不順利,歸咎於大眾還沒準備好要改變;但是實際改革的速度如此緩慢,是因為少數人也沒聰明到哪裡去。 雖然多數人沒有像你那麼善良,但這不是你要關心的重點,因為只要良善沒有雜質,就會在社會中漸漸發酵。 講道義的人還好擺平,半路殺出來的衛道人士反而難搞定。 聰明人不會把成敗交給機緣,也不會妄想靠多數人的力量來成事。 最顯而易見的錯誤,只有在最冷漠的人群中才能看到。 我們人的一生應該成為反摩擦力,抵抗不義的事情,讓政府這部機器停擺。 我覺得上帝站在正義的這一方,不用再等其他人了。如果你更堅守正義,就是比別人提早加入多數人的陣營。 金錢是人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隨之而來的;死要錢絕對不是美德。 如果人變有錢之後,會去實現窮苦時想要做的事,就是對文化最大的貢獻。 關於生活,梭羅在〈沒有原則的生活〉中建議: 做自己熱愛的事,不要騙自己為薪水工作。 不要僱用只為錢工作的人。 商業活動發達不等於文明進步,人性的價值才是真正的寶藏。 不要浪費時間在膚淺的新聞和八卦上。 作者簡介 亨利.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生於十九世紀的美國文人。寫就《湖濱散記》,喜歡旅行。家裡開鉛筆工廠,當過土地調查員,念過哈佛,老師是愛默生。坐過一夜牢,因而寫下〈公民不服從〉,認為不論是當官的還是普通人,做人處事要憑良心。 譯者簡介 劉粹倫,在臺大念歷史,荷蘭藝術學院念創作。斷斷續續住過歐洲,喜歡散步、看舞劇。目前住臺北,成立紅桌文化,夏天出書,冬天讀書。合譯的作品有《風格就是你》、《有毒污泥愛你好》。
2019年8月31日 已读
#借標 Co-China 176 從 Occupation Movement 論公民不服從 陳宜中詳細分析羅爾斯理想定義中各種與現實不符的元素:行動中不能完全拒斥暴力,行動發起未必源於多數共識,亦未必僅限於政治性地違抗專門的惡法(少數人良知強制多數進行價值重審,如動保、環保),甚至未必要從後果反論比例原則,行動者也未必要為「違法」束手就擒(不認錯、請律師、反栽贓嫁禍等);謝世民結合Sun Flower講述CD概念,陳榮堅引述德國基本法有關公民抵抗權的定義,引入新時代獨裁者分化、收編、假民主技術手法語境,探討CD的抵抗實質及其困難。最後強推一下破橋的話(大意):有些人總在強調制度不可能完美,但總是要求異議抗爭必須完美。他們在乎的只是秩序,津津樂道權力之間的桌底交易,如自己果真持份其間一樣。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台湾 哲学 政治
宗教右派 豆瓣
作者: 馬國明 / 羅永生 dirty press X 香港基督徒學會 2010 - 10
究竟香港基右是怎麼回事?正是本書要認真處理的課題。它史無前例地從階級意識、政治哲學及政治形勢分析、科學哲學、批判神學、酷兒政治、行動實踐及個人經驗反思等不同進路,爬梳了香港基右各種意識型態的承傳及轉化,與近年的發展脈絡,對於一直相信可以獨善其身、或助長了基右也不自知的基督徒,與仍然大惑不解、自以為無染原罪的非基督徒來說,都應是必讀的入門課本。
--游靜 香港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副教授
本書展現香港知識份子並未止於簡化式的批判和譴責,作者們很嚴肅地、慎重地針對被稱為「香港宗教右派」的興起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對香港本地特有的政經結構溯源,對宗教右派在殖民體系與西方信仰中逐步茁壯的前世,與佔盡階級優勢且充斥政治慾望的今生,都提出了詳盡的歷史社會政治分析,不但揭露其呼應全球保守勢力的擴張野心,也指出某些香港宗教群體與本地先後建制勾結合謀的悠長歷史。
--何春蕤 台灣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召集人
2018年3月24日 已读
极好的社会历史书,通过多类组稿挖掘hk宗教右派的思想资源和历史来由,回顾《家暴条例》修订、中大校报争议两场大战役,证明企图通过公共参与实现“神域”的教徒并非虚构。“内部熟人”杨颖仁的调查能力足让本土记者汗颜,生哥的理论归纳一贯精准,马国明的专栏则文如书名的“路边摊”。学术界对中大学子的声援让人感动,感谢有你们同此一路,携手守卫自由。
保守主义 历史 基督教 宗教 性別
香港: 本土與左右(思想26)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思想編委會編著 聯經 2014 - 10
本期的專題是「香港:本土與左右」,共收錄6篇文章。這幾年,香港興起了本土意識的話題,也出現了不少訴諸本土意識和香港人族群身分的新興社會運動。身分政治占據了香港的文化及政治舞台。香港人的身分政治在「回歸」前後引起永不休止的爭論,根源來自1997香港的主權治權移交中共的過程中,「香港人」一直都缺席,香港前途談判中,中、英雙方也無意讓任何有「香港人代表」身分的人參與談判,可以說沒有代表香港整體的民意。
本期的訪談對象吳思先生,長期思索中國的政治轉型課題,提出「用特赦換憲政和民主」的思路,主張中國共產黨應啟動、主導政治體制改革,並主動轉型為憲政制度下的社會民主黨。
致讀者
最近香港爆發的公民街頭運動,一如今年三月在台灣發生的太陽花學運,所涉及的問題需要從跨越了運動本身的宏觀視野來掌握。運動之所以出現,當然有明確具體的當下原因。不過在這兩個運動的背後,似乎均有幾個共同的歷史趨勢在發生作用,為運動提供了豐沛的動力與特定的方向。這包括了一、中國崛起對於周邊社會所造成的衝擊日形強大,迫使港台社會必須從維護自主性的角度思考與中國大陸的互動方式;二、這些社會內部的政治支配結構(代議體制與主流政黨)凍結在上一個階段的記憶中,無法反映社會的多元動態與新生的訴求,從而很難凝聚共同體的意志與決策;三、年輕世代業已形成新的價值觀,嚮往一種個人化而摻雜了美學情調與道德想像的自我感覺方式,對於嬰兒潮世代價值體系的運作方式感到壓抑與疏離。這三方面的問題都很複雜棘手,但既不可能迴避,也是這些社會中的宏觀思考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今年年初開始規劃本期的「香港:本土與左右」專輯時,我們當然不可能預料後來事態會如何發展。不過不言而喻,香港正面臨一個其來有自的歷史時刻,需要歷史與結構性的分析與展望。「本土與左右」這個主題,呈現了幾位作者探討香港問題的共同焦點。本期的香港專輯並不是時事評析,而是從香港百餘年積累下來的身份認同問題著眼,回顧香港的歷史、社會、文化,以及族群、階級等多個面向之間的糾結。如今,學運之後的局面仍然混沌,香港的政治面貌還在蛻變之中,但香港的自我意識畢竟發生了重大的質變。值此之時,這個專輯對於理解當前香港的困局有其可觀的啟發。
在此或可預告,針對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本刊在未來一期也將推出專輯,邀請多位作者提出檢討與反思,相信讀者們會有興趣。
本期《思想》除了聚焦香港,還有文章分別梳理中越邊界的戰爭記憶、探討馬華文學中的身分認同問題、也介紹了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考的一些糾結之處。此外,秦暉先生對比分析「綠色」(環保)議題在中國與西方所處的政治脈絡之不同,問題意識獨特,見解犀利,對關心環境議題的讀者會很有啟發。
《炎黃春秋》是一份馳名海內外的重要刊物,其總編輯吳思先生則以《潛規則》一書,為中文創造了一個傳神而耐咀嚼的概念兼流行新詞。在陳宜中先生對吳思的訪談中,讀者可以認識到「潛規則」這個概念的來由、含意,以及它所涵蓋、說明的廣泛現象。吳思對中國政治轉型的看法也很獨特,並不贅詞於民主的應然,而是強調民主轉型的成本與利益,寄希望於既得利益者「算通利害關係」。這種想法不免會引起爭議,不過吳思先生對中國各層級的政治均積累了深厚的認識,思路踏實而又敢言直言,讀者可以取為參考。
2017年12月30日 已读
羅永生的身份認同歷史梳理為本期焦點所在,細緻、清晰、全面得反顯“平常”。葉蔭聰揭示本土右翼話語蘊含第三波新自由主義落地的質地,思路新穎,又緊扣宏觀大局。陳允中、司徒薇的傭工權益關懷,讓讀者看到他們在空間抗爭中的獨特貢獻。本土派申明了基本觀點,秦暉就綠色思潮話題提示全球範圍中聯動的民主治理機制欠缺,“血汗工廠打敗民主”絕非危言聳聽。非常豐富,非常精彩。
思想 思想史 政治 政治哲学 政治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