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西西弗神话 豆瓣 Goodreads
Le Mythe de Sisyphe
9.2 (111 个评分) 作者: (法)阿尔贝·加缪 译者: 沈志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阿尔贝•加缪(1913—1960)是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香港故事 豆瓣
作者: 小思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 11
香港,一個身世十分朦朧的城市!身世朦朧,大概來自一股歷史悲情。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個性所在。香港的個性呢?我常對朋友說,香港既是一個朦朧之城,生長其中的人,自當也具備這種朦朧個性。香港人不容易讓人理解, 因為我們自己也無法說得清楚。生於斯長於斯,血脈相連著,我們已經與香港訂下一種愛恨交纏的關係。對於她,我們有時很驕傲,有時很自卑,這矛盾纏成不解之結,就是遠遠離她而去的人,還會時在心頭。
傾城之戀,朦朧而纏綿,這是香港與香港人的故事。
2020年8月15日 已读
小思老师是既经历过日占时期,有目击过67、70s学运的一代。原本适应报章篇幅的“豆腐块”结集起来产生一种小品文的观感,字里行间闪现的“幻觉”“梦境”,都是那些历史印刻在她脑海里的后遗。“食下食下落炸弹点算”那些段落记述的劫后余生让人动容。
历史 小思 散文 文学 文学史
广州往事 豆瓣
作者: 叶曙明 花城出版社 2010 - 8
《广州往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专题化的结构,及灵动拢美、知性怀旧的笔调,通过对“广州往事”的追忆与捕捉,引领读者对广州进行一次有意味的“记忆之旅”让读者充分品味一场关于广州的深度人文历史的盛宴。
2017年12月29日 已读
叶曙明到底是老派的文人。开篇点明“故乡回不去”,实质是拒绝承认变迁中广州的人情面貌。怀缅那座陪伴他的青少年时代,又或是他以书卷相遇、想象的羊城,才算“怀旧”。其实除去其中的情感牵绊,剩余的是一种文化人的身份追溯认同。于是,他情愿“离地”引经述典、称颂古代士人行止,却少有记载当代人的行动心绪(恩宁路那段是难得、例外的妙笔),就见怪不怪了。如果该作也算一类“本土写作”,即便这种笔法再悠扬典雅,也是需要突破的瓶颈。
叶曙明 广州 散文 本土
寻找家园 豆瓣
9.3 (54 个评分) 作者: 高尔泰 花城出版社 2004 - 11
我的故乡高淳,位于江苏省西南端与安徽省交界的地方,恰好是“吴头楚尾”。地势东省交界的寺主, 恰好是“吴头楚尾”。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是茅山山脉和天目山山脉的衔接处,山高林茂,俗称“山乡”;西部为丹阳湖、石臼湖、小南湖三湖所环绕,溪河交错,苇岸无穷,俗称“圩乡”。最早的县治固城始建于公元前五四一年,比楚威王筑石头城置金陵邑(前三三三年)还早二百来年,可称古邑。
到我出生的时候,固城早已荒废,县治淳溪镇也是一个仅数千户人家的小镇。镇上只有一条三米多宽、青石板铺面的弯曲小街,俗称老街。……
2012年1月14日 已读
前半部分的篇章字句温软从容,使家乡记忆宛如入口荡漾挥散的清香茗茶,丝丝入扣,沁人心脾。梦回故乡,娓娓道来,哀而不伤,使人幻觉时空倒错,彷如置身其中;
踏出地平线,作者从此陷身历史漩涡,屡欲重返家园,然而时命所逼,人如蝼蚁,岂能如愿?离乡别井,面前所对,即历史、命运,身边再无山风松涛,星河鸭鸣矣。于“寻家”途中,所见所闻,有天地之肃然苍茫,有世事之光怪陆离,有人情之冷暖变迁,错落有致,星点其间,使这场颠沛流离的人生抑扬顿挫,柳暗花明。
“如果没有记忆,那就没有事实。”作者历尽劫波,奴役、屈辱、仇恨的辛酸回忆,正是读者重遇事实,保存事实,传承事实的凭证。时势何为,宇宙何为,人生何为,凡此种种,或许只能在事实的奠基之上,我们方能略及一二。
散文 高尔泰
时文选粹(第五辑) 豆瓣
作者: 王玉强 南方出版社 2004 - 3
《2011时文选粹(第5辑)》讲述了:精选时文,读写范本选文皆为当下时文,格调高雅,意境深远;读有悟,写可仿。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魅力,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2011时文选粹(第5辑)》;以绝对的强势濡养中学生的人格,丰富中学生的情感,提升中学生的素养。养浩然之气,著大气文章。专家点评,高屋建瓴专家点评写作亮点、文章要义。或一语中的,道破天机;或拨云见日,飞彩流虹;或褒或贬,情溢于文;或高呼呐喊,或唏嘘一叹;娓娓道来者如促膝而谈,言语铿锵者似华山论剑。点评高屋建瓴,能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高妙之语,可鉴之处。编排精巧,奇韵迭生每一辑的编排都从中学生阅读心理入手,深入研究悦读心境,精心设置文章走势。一路读来一路风景,犹如入山访林,缘溪乐行,见奇景景景有趣,读华章章章生情。读得进,吃得透,学得精,何愁不得神笔?
时文选粹(第3辑) 豆瓣
作者: 王玉强 南方 2004 - 3
《时文选粹(第3辑)》内容介绍:这一篇篇文章,为你的写作,暗开了一扇扇窗,悄启了一扇扇门,默指了一条条路,你的笔下会由此豁然开朗,意境层生。这一篇篇文章,为你的心灵,点亮了明灯,浸润了营养,以她的开放与接纳,宣判你的精神世界。
心灵的四季 豆瓣
作者: [美国] 刘墉 九洲图书出版社 2000 - 6
绘画有四季:“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我们的心灵,甚至我们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如同天真笑面的娃娃,如同勇猛精进的青年,如同丰富华丽的中年,如同悠然恬澹的老人。搭一座桥,把我们的心灵连在一起,发现你的四季,正是我的四季;我的春天,也是你的春天。
本书前言
特色及评论
文章节选
2009年8月22日 已读
孩时读过 但这个先生的写的书 我是一句话都不记得了
刘墉 散文
湘行散记 豆瓣
9.8 (11 个评分) 作者: 沈从文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8 - 10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由五四时期兴起的中国现代散文,至30年代,创作多以小品形式为主。收入《湘行散记》、《湘西》中的散文,既能各自独立成篇,又从总体上具有内在的整一性。这种散文长卷的独创,发展了散文艺术的表现形式,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意义空间。
《湘行书简》由一组信札集成,是《湘行散记》的母本。1934年,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这组书札,便是践履这一约定的产物。《湘行散记》便是根据这些书信积累的素材写成的。从《湘行书简》到《湘行散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材料到创作的极好范例。那些记录了他们彼此思念的文字是作者性格和情绪的真实写照。书简一方面拥有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散文作品所不具有的自由,可以由此洞悉作者当时的处境以及内心的矛盾苦闷;另一方面,在水火刀兵三灾六难中保存下来的书信,更是对历史以及作者所创作的小说、散文的一个有力佐证。
凤凰:草鞋下的故乡 豆瓣
作者: 祝勇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4 - 10
凰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地理的概念,无论是从旅游上还是文化上,凤凰似乎早就在孕育着一个梦想。正如祝勇所说的那样:对于一个漂泊者来说,心有所系终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哪怕它只是一间残破的老屋,或者一只古旧的渡船。不论它是存在于记忆里还是想象中,也不论它在别人的眼中是怎样简陋,对于游子来说,那便是他心灵的全部。
凤凰,是同祝勇一起走进人们的视野里的。在这之前,湘西给人们的所有印象,就是《乌龙山巢匪记》里的那般模样:祟山峻岭,地势险要,十民九匪的穷山恶水。就连鼎鼎大名的张家界,也不过是开发过的匪穴遗址。可是,祝勇的《凤凰——草鞋下的故乡》却展现给我一个全新的湘西:温情、妩媚、文质彬彬。单看散落在书页中的幅幅黑白照片,斑驳的古城楼、临水的吊脚楼,雕花的木门、蜿延的木桥、雾气凝聚的石板街道,宛若江南,让人心驰。
瓦尔登湖 豆瓣
Walden(WALDEN)
9.6 (14 个评分) 作者: (美)亨利・戴维・梭罗 / none 译者: 徐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 - 6
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给您带来心灵的纯净。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让您感觉精神的升华。著名作家徐迟先生的精心译作,名作儿译,相得益彰。
亨利・戴维・梭罗是美国超验主义作家。他于1845年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的瓦尔登湖边建起一座木屋,过起自耕自食的生活,并在那里写下了著名的《瓦尔登湖》一书。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
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天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这里有大自然给人的澄净的空气,而无工业社会带来的环境污染。读着它,读者自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悬崖上的草莓 豆瓣
作者: 叶倾城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7 - 10
本书是叶倾城的散文精选集,共分九辑:最是少年青涩时、美丽不过是一张王牌、纸巾上的爱、忘记的姿势、麦当劳的礼物、爱情是一件简单的事、你知道我在等你吗、何人煎出春意长、岁月背后的回忆。字里行间充盈着生命的点滴感悟和思想的小小火花。
灵魂饭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南海出版公司 2002 - 1
收有“流行音乐”、“消费的儿子”、“最初的岁月”、“午门广场之夜”、“别人的城市”、“我的写作经历”、“文学和民族”、“妥协的语言”等散文。
汪曾祺散文 豆瓣
8.7 (16 个评分) 作者: 汪曾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5
本书收录了四十余篇散文,包括《我的家乡》、《文游台》、《观音寺》、《午门忆旧》、《一辈古人》等。
文化苦旅 豆瓣
7.2 (272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东方出版中心 2001 - 4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第一部散文合集,所收作品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历史、文化散文,散点论述,探寻文化;另一部分是回忆散文。
山居笔记 豆瓣
7.8 (66 个评分) 作者: 余秋雨 文汇出版社 2002 - 1
《山居笔记》是余秋雨在1992年至1994年间,全身心地用两年多的时间创作成的,共十一篇文章。写作期间,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职务,不再上班;同时写作又与考察联在一起,很多写到的地方一去再去。
在作者的总体计划上,这本《山居笔记》是他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第一阶段的记述是《文化苦旅》,在那本书中,他背负着生命的困惑,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感动告诉读者。但是等到走完写完,发觉还有不少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需要继续探访。作者将这些问题归为: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对于文化灵魂的流放、毁灭和复苏;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擦肩而过;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体人格的祸害;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处不在和难于划分。
流言 豆瓣
9.3 (47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6
《流言》是张爱玲的随笔散文集,可以说是大珠小珠满玉盘。张爱玲称爱默生“警句很多”。在这本书中我们倒可以看到张爱玲满篇的警句佳句。如“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炼”(到底是上海人);“中国人喜欢法律,也喜欢犯法”(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多数的女人非得‘做下不对的事’方才快乐,婚姻仿佛不够不对的”(谈女人)等,不胜枚举。
《流言》的初版本配有多幅张爱玲自己创作的幽默生动的插图,张爱玲的绘画天才从中得到了清晰的显示。初版本同时刊有三幅各具神韵的张爱玲个人玉照,照片说明文字分别是她《再版序》中的两句名言:“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还是清如水明如镜的秋天,我应当是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