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Pride and Prejudice (Barnes & Noble Classics) 豆瓣
作者: [英国] 简·奥斯汀 Barnes & Noble Classics 2004 - 5
Pride and Prejudice , by Jane Austen , is part of the Barnes & Noble Classics series, which offers quality editions at affordable prices to the student and the general reader, including new scholarship, thoughtful design, and pages of carefully crafted extras. Here are some of the remarkable features of Barnes & Noble Classics :
All editions are beautifully designed and are printed to superior specifications; some include illustrations of historical interest. Barnes & Noble Classics pulls together a constellation of influences—bi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literary—to enrich each reader's understanding of these enduring works.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Thus memorably begins Jane Austen 's Pride and Prejudice , one of the world's most popular novels. Pride and Prejudice —Austen's own 'darling child'—tells the story of fiercely independent Elizabeth Bennet, one of five sisters who must marry rich, as she confounds the arrogant, wealthy Mr. Darcy. What ensues is one of the most delightful and engrossingly readable courtships known to literature, written by a precocious Austen when she was just twenty-one years old.
Humorous and profound, and filled with highly entertaining dialogue, this witty comedy of manners dips and turns through drawing-rooms and plots to reach an immensely satisfying finale. In the words of Eudora Welty, Pride and Prejudice is as 'irresistible and as nearly flawless as any fiction could be.'
0in 0in 0pt"> Carol Howard , educated at SUNY Purchase and Columbia University, where she received her Ph.D. in 1999, chairs the English Department and teaches in the Theater Department at Warren Wilson College in Asheville, North Carolina. She has published essays on early British and contemporary African-American women writers and has coedited two books on British writers (1996, 1997). Her primary scholarly interest is the literature of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century England.
2024年4月1日 已读
It’s extremely satisfying to see two mature personalities possessing self-respect, sharing deep thoughts, happening to grow up mentally together and finally being attentive to each other. We need more of this kind of discourse on affection for our next generation and ironically Jane Austen finished this story back in 18c.
Nafischallenge janeausten literature 历史 原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 豆瓣
7.8 (23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如果说我的这部长篇分为四个乐章的话,那么第一乐章的《清晨》是单纯靖新、悠扬浪漫的;第二乐章的《正午》沉静舒缓、端誫雄浑;进入第三乐章的《黄昏》,它是急风暴雨式的,斑驳杂响,如我们正经历着的这个时代,掺杂报一缕缕的不和谐音。而到了第四乐章的《尾声》,它又回到了初始的和谐与安恬,应该是一首满怀憧憬的小夜曲,或者是弥散着钟声的安魂曲,我不知道自己谱写的这部心中的交响曲是否会有听众。我没有那么大的奢望要获得众生的喝彩,如果有一些人对它给予发自内心的掌声,我也就满足了。
2024年3月19日 已读
除却部分人物的结局以外,一些故事细节的确让我触动:原本那些溪流星罗密布,都没有名字。而如今已然尽数消逝;尼都萨满发现无论自己如何跳神,“黄病”也无法驱除;“我”迷山至溪湖一角,看见山鹿母女的依偎温存...喜欢作者在遣词上的克制,尽量还原叙述者的语言质地;我也喜欢与叙事梅花间竹的史俗传说。唯一感到可惜的是妮浩萨满的塑造:生与死的执着与置换,真有必要置设这么个轮回吗?最后我想到的是,那些离去返回的彷徨者,其实都被剥夺了探观理解世界的自主权。不同的世界观、价值取向的式微,也让所有人的想象世界黯淡无光。看了这个使鹿鄂温克族的长篇,我也似乎对原民狩猎的题目有了新的理解。
人类学 使鹿鄂温克人 历史 文学 民族
Reading Lolita in Tehran 豆瓣
作者: Azar Nafisi Random House 2003
Every Thursday morning for two years in the Islamic Republic of Iran, a bold and inspired teacher named Azar Nafisi secretly gathered seven of her most committed female students to read forbidden Western classics. As Islamic morality squads staged arbitrary raids in Tehran, fundamentalists seized hold of the universities, and a blind censor stifled artistic expression, the girls in Azar Nafisi’s living room risked removing their veils and immersed themselves in the worlds of Jane Austen, F. Scott Fitzgerald, Henry James, and Vladimir Nabokov. In this extraordinary memoir, their stories become intertwined with the ones they are reading. Reading Lolita in Tehran is a remarkable exploration of resilience in the face of tyranny and a celebration of the liberating power of literature.
2024年2月14日 已读
"You can't write about Austen if you didn't read it here." "Empathy is the heart of literature." "We can't exist if we can't communicate our private immagination, dreams, desires publicly. " "We will eventually keep facts just to ourselves if we can't recreate them with our emotions,feelings,memories etc."
That is a book I want to enter the second reading round right at the moment I finish it. The story of those reading ladies in Iran is an incredible novel itself.
Iran literature 共情能力 历史 政治
顺着历史学古诗 豆瓣
作者: 蒙曼 2021 - 6
《顺着历史学古诗》是《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给孩子量身定制的古诗课。
本书在全面理清中国历史与诗歌流派的基础上,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精心设计6个站点——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挑选30首必背古诗,关联100+经典诗篇,跟随蒙曼老师一起,穿越到历史现场,走进大诗人,抓住古诗精髓、把握意象、掌握写作手法……击破各个知识点,还有诗题诗体、诗歌流派、成语、历史典故等超多硬核知识。
蒙曼老师对每一首古诗,都作了仔细拆解,深入分析,力求给孩子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收获。最好的方法学古诗——学古诗,就要通历史。
2022年8月30日 已读
好处是顺着朝代先后梳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也能在分析讲述时提及格律、文学手法知识。但选篇和分析细处真是一言难尽:对于讲述战争的篇目缺乏多元的评判角度,而只一味“复古”代入,共情一种显然不符现代文明的武勇杀戮精神;讲述有关儒家士人精神的篇目也是带着自觉的立场带入,缺乏批评分析,采取明显的尊讳态度,多处出现前后矛盾的价值取向。比如,一边不惜生搬硬造“隐士型渔夫”“志士型渔夫”等词汇,颂扬在儒道姿态之间切换表演的士人形象,呈现出强烈的身份边界意识和带着优越感的视角取景框,一边又认为体恤平民的士人才是“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在可多样解读的农耕田园诗中附会“性别分工”,书本终章却赞扬秋瑾的女权倡议;片面地评议宋明理学.....这是教育书籍啊教授,不是你们精神儒家士人的布道讲堂,有点公允很难吗?
古典文艺 文学 文艺 蒙曼 诗歌
二手时间 豆瓣 Goodreads
Время секонд хэнд
8.9 (247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16 - 1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最具分量的作品
发表后荣获德国书业和平奖(2013)、法国美第契散文奖(2013)、俄罗斯「大书奖」读者票选最佳文学作品(2014)、波兰卡普钦斯基报告文学奖(2015)
本书是白俄罗斯著名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最新作品,通过口述采访的形式,展现身处关键历史时刻的普通人的生活。本书讲述了苏联解体后,1991年到2012年二十年间的痛苦的社会转型中,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为梦想破碎付出的代价。在书中,从学者到清洁工,每个人都在重新寻找生活的意义。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变动,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苏联解体已逾二十年,俄罗斯人重新发现了世界,世界也重新认识了俄罗斯。新一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的梦想已不再关乎梦想,不再像90年代他们的父辈,关心信仰。二十年来,人们看了崭新的俄罗斯,但她却早已不是任何人曾经梦想过的俄罗斯了。作者追溯了苏联和苏联解体之后的历史过程,让普通的小人物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从而展现出身处历史的转折,以及人们如何追寻信仰、梦想,如何诉说秘密和恐惧,让人们重新思考什么是“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为什么他们无法适应急剧的现代化,为什么再近两百年之后,依然与欧洲相隔。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采访了生长于理想之下的俄罗斯人和今天的俄罗斯人,以及阿塞拜疆等前苏联国家的普通人,呈现他们的生活细节,所感所想。德国媒体盛赞该书撷取的是最为细小的马赛克,却拼出了一幅完整的后苏联时代图景。“一部20世纪后半叶的微观俄国史,笔力直抵普京时代。”
2022年8月30日 已读
花了一个月有多,才一天一点地啃完了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本“苏联系列”终章。每次翻开都要深吸一口气,每读完一篇都要消耗许多内心能量。铁幕时代结束,松开枷锁的各种人群并没有遇见幸福,却遭遇的各不相同苦难。她的篇章具体到每个鲜活的个体,以ta们的感官表达,复调地讲述未经宏观概括的历史细节。 李静睿实名嫉妒阿列克谢耶维奇是有理由的。后者将人生、时代的多面、复杂记录下来,让大家慎思反省:曾经的反人类幻想是极其错误的,但并不等于代替这种幻想的新秩序就会带来自由幸福。崩溃后潜入的新自由主义掠夺、道德真空也造成了可怕的人道主义灾难。这是自由派右翼不想承认又未曾反思的复杂事实,他们没有听见被推进洪潮里的平凡人的哀鸣,而始终自满于自己悬设的批判目标,坚信自己采纳的信条不会演化出另一种苦难源头。
历史 政治 文学 文艺 苏联
获救之舌 豆瓣
Die Gerettete Zunge
作者: [英国] 埃利亚斯·卡内蒂 译者: 陈恕林 / 宁瑛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卡内蒂享誉世界的三部曲回忆录的第一部,记述了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这套三部曲回忆录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德语传记作品。在三部曲回忆中,作者追溯自懂事起,直至成年后发表第一部作品的横跨30多年的生活,学习,思考历程。
给孩子的唐诗课 豆瓣
作者: 六神磊磊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 - 8
六神磊磊,“不勉强孩子背唐诗,我只负责让孩子爱上唐诗。”
《给孩子的唐诗课》六神磊磊2019年全新力作,专门为孩子量身定制的唐诗课程。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和专家们一起精心打磨,沿着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轨迹,带领孩子去探寻那个五彩斑斓的诗的世界。
在这里,磊磊会用另一 种方法讲唐诗。不搞填鸭和大量死记硬背,不搞全盘一字一句的赏析,不搞那么多“标准答案”,而是带孩子们穿越时光,来到公元618年去漫游,做他们的游伴。给他们讲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们的故事,了解诗人们的小秘密、开心和忧伤。
2022年8月7日 已读
看了三分之一。选篇连贯精细,但“童趣”废话太多,致使不想续读。
古诗 文学 文艺 美学
进入诗歌 豆瓣
作者: 王志军 2022 - 4
本书是诗人、评论家王志军在北大的诗歌讲稿。新诗从诞生以来,误解和偏见颇多,这部讲稿围绕诗歌的基本问题——内容、抒情、声音、语言、结构和境界六个层面展开,澄清常见的误解,提出独到的认识。在作者看来,诗歌入门问题,也是根本问题,是现代诗歌观念的根基,理解了这些问题才能建立对现代诗歌乃至全部艺术最基本的审美意识。不同于当前不少诗论的晦涩、空泛,本书尤其注重对当代优秀诗作深度细读,力图通过下学而上达的经验主义进路,更具体、生动地阐明幽微之义。对于广大诗人和爱好者而言,这无疑是“进入诗歌之门”的一部带有启发和指南性质的读本。正如作者所说,“诗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裁,而是对世界理解的方式,是关于我们自己和这世界恒久又新鲜的知识”。
2022年5月14日 已读
好处是顺着朝代先后梳理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也能在分析讲述时提及必要的格律、文学手法知识。但选篇和分析的细处真是一言难尽:对于讲述战争的篇目缺乏多元的评判角度,而只一味“复古”代入,共情一种显然不符现代文明的武勇杀戮精神;讲述有关儒家士人精神的篇目也是带着自觉的立场带入,缺乏批评分析,采取明显的尊讳态度,多处出现前后矛盾的价值取向。比如,一边不惜生搬硬造“隐士型渔夫”“志士型渔夫”等词汇,颂扬在儒道姿态之间切换表演的士人形象,呈现出强烈的身份边界意识和优越的视角取景框,一边又认为体恤平民的士人才是“真正的儒家知识分子”;从可多样解读的农耕田园诗中明确附会上“性别分工”,书本终章却赞扬秋瑾的女权倡议;片面地评议宋明理学......这是教育书籍啊教授,不是你们精神儒家士人的布道讲堂,有点公允求真的精神这么难?
儒家 古典文艺 古诗 教育 文学
有声的左翼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康凌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0 - 7
一个社团——中国诗歌会
一种诗歌实践方式——诗朗诵
一次文学运动——新诗歌谣化
一个知识谱系——节奏学
一批诗歌文本
通过对以上要素的考察梳理,本书完成了对1930年代左翼诗歌的某种理论“理想型”的建构和分析:从当时留下的诗论文章和作品书写中,作者试图抽绎出它们所蕴含的历史动力及其在实践中的展开。左翼诗歌对诗歌语言的音响形式的经营,内含着一种身体感官的动员技术,并由此关联着革命主体的肉身经验和情感兴动。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为左翼文学打开了更多的话题空间。
从诗的本质上说来,诗并不是为了眼睛,而是为了耳朵而创作的。
经由对诗歌音响节奏的打造,左翼诗歌文本不仅在主题和内容上反映劳苦大众的日常经验,更为根本的是,其诗歌节奏本身就是集体的、劳动的身体节奏,因而召唤着集体的、政治的身体共鸣及其感官形式。
“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是由上海文艺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一套大型当代文学批评丛书。丛书着眼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领域,遴选当代文学批评界的“70后”“80后”青年批评家,希冀通过他们的专著,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及批评在新世纪的生长脉络,并藉此途径,呈现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图景。丛书名“微光”取自鲁迅给白莽诗集《孩儿塔》作序:“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步。
给所有昨日的诗 豆瓣
Here
8.1 (40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8 - 1
《给所有昨日的诗》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万物静默如迷》作者辛波斯卡向万物告别的经典之作,收录了生前出版的最后两本诗集《这里》《冒号》的合辑,这两本诗集之前在国内从未出版和介绍过。在这些诗里,诗人开始 思考世上的生活,譬如梦境、回忆、迷宫、微生物,又譬如离婚、古希腊雕像、写作灵感的奥秘。
仿若一场昨日之旅,我们见到了她喜欢的画家维梅尔、黑人歌手艾拉•费兹洁拉看到她与青春期的自己交谈,与主宰死亡的命运女神对话。晚年的辛波斯卡依旧对世界保持童贞般的好奇,依旧有着丰沛的想象力,只是在犀利的嘲讽中多了份宽容和理解。
书中特别加入辛波斯卡生前藏品照片和诗人生平年表,另附赠精心编译的别册,收录辛波斯卡新译诗十三首。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 豆瓣
8.3 (38 个评分) 作者: [波兰] 维斯瓦娃·辛波斯卡 译者: 胡桑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4 - 2
辛波斯卡正适合我对优秀文学家的定义,她的作品深刻而透明,同时没有放弃娱乐性。我为她知道我的存在而感到荣幸。
——伍迪·艾伦(知名导演、作家)
《我曾这样寂寞生活》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辛波斯卡继《万物静默如谜》之后又一经典诗集。
在这本诗集中,诗人用机智、迷人的声音与语调 ,诉 说了对家人的怀念与赞美、对世间种种生活的爱、对消逝的时间与国度的迷恋、对日常和万物的诗意描摹,隐隐折射出诗人内心的丰富世界和她的寂寞生活。
书中收录《告别风景》《事件的版本》《从无馈赠》《我致力于创造一个世界》《在赫拉克利特的河中》《时代之子》等80多首隽永的诗作,同时重译了《万物静默如谜》中广为流传的《一见钟情》《种种可能》《在一颗小星星下》等10余首作品,可以在不同的译文中窥见经典的韵味。
作品入选“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以及国内外个版本教科书
激发幾米创作灵感,令陈绮贞着迷,受基耶斯洛夫斯基推崇
........................................................................................................................................
辛波斯卡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中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辛波斯卡的诗,涉及每个人从自己生活中得知的一切。
——切斯拉夫·米沃什(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看到了《一见钟情》,它所表达的意念和《红》这部电影十分相近。于是我决定留下这本诗集。
——基耶斯洛夫斯基(《蓝·白·红》三部曲导演)
辛波斯卡是激发我最多最美丽灵感的诗人。
——幾米(知名绘本作家)
在辛波斯卡的诗里,我知道少女的力量,我知道无辜的杀伤,我知道接二连三的疑问可以组合成一首停不了旋转的舞码。
——陈绮贞(知名歌手)
辛波斯卡用她的日子证明,抽签探望病人、出席葬礼、绑紧鞋带、填写履历表,这些就是诗人该做的事,该记录的永恒。
——“新浪中国年度十大好书”授奖辞
2020年10月31日 已读
与第一册重复的篇目正可比对。有一辑集中反映了诗人对社会、政治、战争的思索与追问。或许这些表述是诗人对过往的自己的反问与自省。
Szymborska 东欧 人文 动物 文学
万物静默如谜 豆瓣
8.7 (173 个评分) 作者: [波] 维斯拉瓦•辛波斯卡 译者: 陈黎 / 张芬龄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 8
《辛波斯卡诗选:万物静默如谜》收录辛波斯卡各阶段名作75首,包括激发知名绘本作家幾米创作出《向左走,向右走》的《一见钟情》,收录高中语文教材的《底片》,网上广为流传的《在一颗小星星下》《种种可能》等,曾获得《洛杉矶时报》年度最佳图书。
辛波斯卡的诗取材于日常生活的事物和经验,甲虫、海参、石头、沙粒、天空;安眠药、履历表、衣服;电影、画作、剧场、梦境等等,在她的笔下无不焕发出新的诗意,让人们重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2020年10月31日 已读
辛波斯卡的诗歌向自然、动物投入许多关怀。由此间阐发的新奇想象反照了人类社会的矛盾与荒诞,呼唤对人性平凡的深思和关怀。《俯视》《植物的静默》等作品都是典型例子。书写生命即将抵达彼岸的几篇也非常动人。陈黎张芬龄伉俪的译笔辞采清丽,或许的确是诗人更能看清另一位诗人的内心吧。
人文 动物 文学 波兰
View with a Grain of Sand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Wislawa Szymborska 译者: Clare Cavanagh Harvest Books 1995 - 5
From one of Europe's most prominent and celebrated poets, a collection remarkable for its graceful lyricism. With acute irony tempered by a generous curiosity, Szymborska documents life's improbability as well as its transient beauty to capture the wonder of existence. Preface by Mark Strand. Translated by Stanislaw Baranczak and Clare Cavanagh, winners of the PEN Translation Prize.
2020年10月31日 已读
特意对照了英文翻译,暂且认为中文的译述更显文辞精炼。某种程度上提醒我应该提升对英文文辞的理解。
Szymborska 人文 动物 原文 文学
现代诗歌的结构 豆瓣
9.3 (15 个评分) 作者: 胡戈·弗里德里希 译者: 李双志 译林出版社 2010 - 10
这部经典著作揭示了现代诗歌超个人、超国家、超越数十年时间的征候。“现代”指的是自波德莱尔以来的一整个时期,“结构”指的是一种有机构造,是诗歌创作中的一种具有典型性的共同之处。胡戈·弗里德里希的批评意识、充满智慧的想象以及分析性的语言力量,是风格研究和作品阐释领域内的典范。
如何读诗 豆瓣
How to Read a Poem
8.8 (1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特里·伊格尔顿 译者: 陈太胜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11
“大多数人之所以不理睬大多数诗,是因为大多数诗不理睬大多数人。”伊格尔顿这本书,证明了文学理论如何是诗的理解的基础,也证明了他这样一位理论家是唯一可以真正揭示诗意欲何为的人。本书从批评的功能、诗的形式、如何读诗等几个方面切入,通过对叶芝、弗洛斯特、奥登、狄金森等人的诗精妙而细致的阅读,清晰有力地勾勒出了诗歌批评的功能;另外还通过对威廉•柯林斯的《夜颂》等四位诗人的四首自然诗的解读,作出了很好的例证。
給我的詩 豆瓣
7.8 (5 个评分) 作者: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 译者: 林蔚昀 黑眼睛文化 2013 - 10
台灣首見波蘭文→直譯中文全新選本
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波絲卡獨特的口語氣韻
由詩人林蔚昀精心還原
不避黑暗、殘酷、政治關懷
立體呈現另一個真實的辛波絲卡
以前讀辛波絲卡其他譯本,總覺得辛波絲卡是個淡定的智慧老人,每每能抽離地俯望人間荒謬。而讀林蔚昀的譯本,隱隱覺得辛波絲卡是個活生生的人,有平常人的憂愁和恐懼,在實實在在的歷史環境中掙扎,會笑,也會哭。──香港詩人陳子謙
辛波絲卡的每一首詩,幾乎都能轉換成電影劇本、插畫、小說或繪本,其關鍵並不在她的口語化,而是在於她切入的角度和同理心。我想,等我外甥再大一點的時候,我應該能從辛波絲卡的作品裡,改編幾首變成他的床邊故事吧!──台灣詩人蔡仁偉
在辛波絲卡的詩中不難發現對靜物的描寫。然而在這一片寂靜之中,這些靜物卻是有許多話要說的。和辛波絲卡一起靜下來,也許,你會聽見寂靜的音樂和私語。──馬來西亞詩人eL
时间的礼物 豆瓣
DITT LIVS AFFÄR
6.7 (27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孙璐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内容简介】
世间的一切都有标价,除了时间,一秒就是一秒,谁都无法讨价还价。
于是我总在出差,把生命中的每分每秒都贡献给工作,因为我坚信创造财富才是时间的正经归宿。45岁时,我成为一个有事业和资本的成功人士,但妻子和儿子离开了我。
癌症将我送进医院,一周前,我认识了隔壁 病房的五岁女孩。她用蜡笔给椅子涂颜色,用牛奶盒做恐龙、给兔子玩偶讲故事,都是为了安慰妈妈和来看望她的人不要难过。死亡一天天临近,女孩却一如既往期待妈妈讲睡前故事,期待上学,期待着明年的生日会。她偷偷告诉我,穿白大褂的外星人会来治好她的病。她让我想起自己的儿子,以及那些我没有为他做的事情。
死神要来带走女孩的那天晚上,我的心像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我向死神提出用我的命换女孩的命,但死神还要求抹去我在世间的一切痕迹。过去的45年,从父母的儿子,到儿子的父亲,我是如何度过的?
一次对过往的清算,让我终于明白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
【编辑推荐】
◎ 是一分一秒的陪伴,累积成我们不可替代的情感。
◎ 你的时间,是否都用在了合适的地方?给了对的人?对的事?
◎ 这一次,巴克曼要讲一个关于时间和选择的故事。
◎ 一场与死神的交易,一位父亲迟来的悔悟。
◎ 《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之后,再度热泪盈眶。
◎ 巴克曼式催泪故事,温暖度依然100分。
◎ 好莱坞金牌制作公司果断拿下电影版权,筹拍进行中。
◎ 全书彩色印刷,15副手绘精美插图。
◎ 有时候,需要全心投入地爱一个人,才会理解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 如今,巴克曼作品全系列销量已经突破1300万册,他是当之无愧的暖心小说之王。
-
从《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再到这本《时间的礼物》,巴克曼用文字实力和惊人销量证明了他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拥有超强的催泪功力。《时间的礼物》开篇就让人胆战心惊,一位父亲向儿子自白,他在平安夜早晨杀了一个人。带着疑问和不解,接下来巴克曼用非常冷静克制的语调道出一个痛彻心扉的故事。这是一位父亲深刻的心路历程,忙碌半生,却发现与最亲的人渐行渐远。
《时间的礼物》源自于巴克曼自己的生活体验,他一直在思考为家庭做出选择的问题。某年圣诞夜,看着在身边熟睡的妻子和孩子,他写下一句话“有时候,我们需要全心投入地爱一个人,才会理解时间究竟意味着什么”。
时间是一种非常公平的东西,任何人都不能讨价还价,过去了就是过去了。给了自己就不能给父母,给了工作就不能给孩子,我们最终成为怎样的人,留下什么样的回忆,都源于我们每一次做出的选择以及如何用掉自己的时间。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豆瓣 Goodreads
En man som heter Ove
8.7 (212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译者: 宁蒙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5 - 12
来认识一下欧维,这个59岁的老头,脾气古怪,带着坚不可摧的原则、每天恪守的常规以及随时发飙的脾性在社区晃来晃去,被背地里称为“地狱来的恶邻”。他每天一大早就四处巡视,搬动没停进格线的脚踏车,检查垃圾是否按规定分类,抱怨谁家的草坪还不修剪,诅咒那只掉了毛的流浪猫。没完没了 。
他想自杀。
直到一个十一月的早晨,当一对话痨夫妇和他们的两个话痨女儿搬到隔壁,不小心撞坏了他的邮筒……
“读这个故事,”《人物周刊》说,“你会笑,你会哭,会因此想搬到北欧去,因为那里的一切都更可爱一些。”这个发生在瑞典的故事,如生命庆典般绚丽斑斓,它让我们思考,自己是谁,以及我们要如何过这一生。
有的人称它是《一个的朝圣》瑞典版,读者评价它“令人愉悦又心碎”“搞笑之余让你感动且哭得稀里哗啦”“读到一本好小说的感觉真好”!
它已被拍成电影(传送门: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6628357/),这里有一个愤怒的恪守常规的普通邻家老头,一对话痨夫妇和话痨女儿、这里有一只掉了毛的乱蓬蓬的倒霉猫,这是一场人与人之间的迷人相遇。
2020年9月25日 已读
开篇看到欧维的古板麻烦,以为要看到一场寂寞滑稽的死亡。结果故事情节渐次推进,回忆与现实交替讲述,把欧维深藏的内心每一寸纹理都描得清晰深邃。方才让你捧腹大笑,转眼使你泪流不已。故事结尾回到最初那一幕,原来这一幕局促别扭是如此一份无言的感动。手法虽不出奇,却让人看到温暖,感到幸福。
北欧 北欧文学 幸福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