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
香港故事 豆瓣
作者: 小思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2 - 11
香港,一個身世十分朦朧的城市!身世朦朧,大概來自一股歷史悲情。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個性所在。香港的個性呢?我常對朋友說,香港既是一個朦朧之城,生長其中的人,自當也具備這種朦朧個性。香港人不容易讓人理解, 因為我們自己也無法說得清楚。生於斯長於斯,血脈相連著,我們已經與香港訂下一種愛恨交纏的關係。對於她,我們有時很驕傲,有時很自卑,這矛盾纏成不解之結,就是遠遠離她而去的人,還會時在心頭。
傾城之戀,朦朧而纏綿,這是香港與香港人的故事。
2020年8月15日 已读
小思老师是既经历过日占时期,有目击过67、70s学运的一代。原本适应报章篇幅的“豆腐块”结集起来产生一种小品文的观感,字里行间闪现的“幻觉”“梦境”,都是那些历史印刻在她脑海里的后遗。“食下食下落炸弹点算”那些段落记述的劫后余生让人动容。
历史 小思 散文 文学 文学史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豆瓣
作者: 刘师培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 4
本书详细论述了中国中古文学史。理论丰富、观点新颖。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使理论更具真实性、鲜明性,着重研究了汉魏六朝专家文。本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讲义共分五课,第一课“概论”旨在阐明研究意义,第三、四、五课分论中古各时期文学的变迁轨迹或总体风貌,就史的分量而言,显然应该落实在这后三课的条分缕析之中。引人注目的是,在第一课之后,也是在本来不多的课目中,作者又特设第二课“文学辨体”,并说明这一部分的要旨是: “此篇以阮氏《文笔对》为主。特所引群书,以类相从,各附案词,以明文轨。”看来,作者更明确的意图是,通过一种文学观上的澄清来带动中古文学史发展轨迹的再认识。那么,这一课在衔接上就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从中还明显地透露出作者的学术渊源。
西方文学之旅 豆瓣
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
9.5 (12 个评分) 作者: 徐葆耕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 - 8
《西方文学之旅(上下卷)》中有最佳体现。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却作为文学欣赏和文学史知识的经典,在清华、北大、武大等全国诸多重点高校学生中风靡流传十余年。此交出版的插图本,更展现了西方文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阅读、收藏、欣赏思想的完美的统一,构造了可以尽情遨游的多重审美空间。
文学,是人类心灵的历史。西方的一些真诚的心灵探险家们,以西西弗斯推石上山的胆略和毅力,在宇宙浩瀚深邃的内心世界里摸索,顽地向着它的神秘底蕴掘进。他们是情感的受难者,几乎没有一种痛苦与欢欣不被他们品味过,表现过。流动不已的生命现象和变幻无定的精神生态构成了西方文学多姿多彩的河流。醒来的人们,沿着这条心灵之河走一走吧!你会惊奇地从中发向你自己。
插图:
〈img src=http://g-ec4.images-amazon.com/images/G/28/cn-legacy/c/c800407.jpg〉
中国小说史略 豆瓣
9.2 (11 个评分) 作者: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本书为鲁迅先生编撰的中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全书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本书在资料上搜罗宏富,采辑审慎,分析历代小说的思想、艺术,言简意赅,评断允当,是二十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篇,是鲁迅先生1924年7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讲稿,可以看作《中国小说史略》的提要。我们还全面辑录了鲁迅先生关于古代小说研究的文字,按写作年代先后排列,包括序言、通信等,从中可以了解他对古代小说之研究的演变过程,希望有益于读者。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豆瓣
作者: 聂石樵 中华书局 2008
这部文学史是聂石樵教授数十年学术成就的总结,也是对我国50年来古代文学教学和百余年古代文学研究进行的反思与总结。
这部文学史在文献、文体、历史、史识四方面表现出显著特色。作者主张“无徵不信”,因而所引文学史资料全面丰富;作者又主张“文各有体”,故此部文学史以文体为经,作家为纬,将一种文体的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作者力图让文学回到时代中去,在结构上采取先时代背景后文学作品的安排,同时在对具体作品的阐释上采取了以史证诗的方法。
这部文学史对作品的评价慎重而实事求是,其中往往有不同流俗的论断。
2009年4月23日 已读
魏晋风度 文章经纬 罗举丰富 置论独到
文学史 魏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