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界
保家不必衛國 豆瓣
作者: 謝淏嵐 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8
香港的歷史源遠流長,早在六千年前就有人類活動,文字紀錄也在一千年前便已出現,但被提及談論的,卻往往只有最晚近的百餘年英治時代。英國人來到之前的香港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除了「不止小漁村」外,我們還知道多少?顯然在建構「香港史」的過程中,也不可能忽略1840以前,被稱為「前代史」的部分。從這本書的角度看,香港在十八、九世紀的這一段歷史,我認為很像中國的「戰國時代」。
這本書,講的是英治以前的香港,最少人談及的部分。不講盆菜,不講拜山,也不講婚嫁習俗和宗教傳統,而改談鄉約、械鬥、戰爭、盜寇、村際地緣政治。除了新界的鄉村,還要涉獵海盜、商業警衛隊、殖民體制下的團防局等,希望可以提供閱讀香港的一個新角度。
管治新界 豆瓣
作者: 張少強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 - 6
新界一直都在決定着香港的命運。作為一塊租借地,它曾令英國最終要把香港交還給中國;作為面積最大的一片土地,它屬於香港大量發展工程的主要場地。要充分捕捉香港本土的來龍去脈,就要一改過往以市區為焦點的研究方式,嘗試以新界村落作為參照,走出殖民主義的迷陣,超越發展主義的偏執,拆解今日香港的雜亂局勢。
本書是作者對新界一條村落進行多年的深入調查研究,揭開了英國殖民主義所謂「間接管治」的虛實,分析殖民權力如何影響並改造新界居民的生活世界,進而探討殖民權力與父系宗族體制如何合謀來達成共治,但這種共治卻經常因土地利益及金權相爭導致大量內閧。女性在這種殖民/父系的權力格局宰制下,也經常作出不同反抗。
“在香港社會研究之中,新界是重要的一章。不過,有時候因以為新界獨立成章,而產生了三種頗有問題的解讀:一是視新界為傳統中國社會的樣本,通過它來了解「中國」,又或者通過「中國」來了解新界;二是簡單地視殖民主義為現代文明的化身,而未有全面及深入了解它的權力支配作用;三是基於上面兩種片面的理解,而未能將權力結構跟地權、父權、性別、家庭等議題扣連起來,以至分析有所偏差。張少強不是唯一提出類近想法的學者,卻肯定是一直在研究新界問題上努力創新的一位。讀這份由他撰寫的田野報告,一定會有所啓發。”
──呂大樂(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
新界鄉議局史 豆瓣
作者: 薛鳳旋﹑鄺智文 編著 香港三聯書店 2011 - 4
自1899年英國接收新界,香港殖民地政府在1905年以「集體官批」改變了新界土地擁有權的形態,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開始在新九龍與新界部分地區收地及徵收建屋補價。自此之後,新界居民便為了保護自身利益,與政府就土地問題展開長達幾十年的交涉。
.
鄉議局自1926年成立以來,就一直就新界的政治、土地、民生等問題與政府交涉,為統合新界民意而努力。
.
本書旨在把鄉議局80多年的發展放在香港、新界與中英關係的歷史脈絡之中,研究鄉議局的角色,剖析它與殖民政府和新界居民的關係,並探討鄉議局與其他中國近代地方精英組織的共通點、它在新界這個自19世紀末開始的租借地僅餘案例及其所處的特殊環境下的特點,及它在1997年後一國兩制中的位置。
新界百年史 豆瓣
作者: 許舒(James Hayes)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6 - 6
1898年,英國向中國租借了368平方英里的土地,納入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的轄土,為期99年;這片由鄉野山區和島嶼組成的廣闊土地,後來稱為新界。
殖民地政府官員駱克(James Stewart Lockhart)當年曾用「巨大差異」(The Great Difference)來形容這片新租之地後,他所指的是新界人與原有香港居民之間的鴻溝,當時香港這個英國殖民地的舊轄地,大部分已經都市化。
本書作者許舒博士認為,由於這種「巨大差異」,殖民地政府管治新界及其居民的方式,從一開始就不同於原有的都市地帶,其結果繼續影響到今天的香港。此書涵蓋整個新界租期百年的歷史,是作者幾十年來研究新界及其原居民的成果。此書致力提供關於這個迷人地區的概述,既揭示內情底蘊,又包含廣泛知識,為新界歷史的研究奠下基礎。
在許舒博士三十二年香港政府的公職生涯中,幾乎一半時間是在新界服務,並在1985-1987年擔任新界政務署長,統領管理新界事務。
我們在這裏所看到的是鉅細無遺的研究,此書包含許多精深見解,是所有香港研究者所樂見,並將加以利用。
──裴達禮(Hugh D.R. Baker)(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榮休中文教授)
香港人──無論是鄉民還是城市人,無論是土生土長的人還是初來乍到的人──全都應感激許舒,因為他提供了關於這個迷人地區豐富多采的記述。
──高馬可(John M. Carroll)(香港大學歷史系教授)
香港新界侯族的建構 豆瓣
作者: 譚思敏 中華書局(香港)有限公司 2012 - 10
有關中國宗族發展的著作,大多指出宗族的建構需要透過族譜、祠堂、族產等文化行為來達成。本書則以新界上水侯氏的發展為例,指出上水宗族發展的過程及宗族的形態,是在不斷轉變的地方政治和權力結構的關係中被形塑的。此書提出一個嶄新的觀點,就是由清初至今,上水侯氏並沒有透過上述與祖先崇拜有關的文化行為達成地方性的聯宗,反而一系列以宗族為名的民間宗教活動,如洪聖誕及福德誕等,卻擔當了聯合地方侯氏勢力的重要角色。此反映了宗族建構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