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自由主义
誓言 豆瓣
The Oath:The Obama White House and the Supreme Court
9.0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弗里·图宾 译者: 于霄 译林出版社 2019 - 8
2009年1月20日,在奥巴马的总统就职典礼上,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搞砸了宣誓仪式,这可谓最高法院与白宫之间紧张关系的一个象征。更富戏剧性的一幕是,2012年,罗伯茨在“奥巴马医保”案中改变立场,转而投票支持奥巴马的计划,此举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有争议。长久以来,美国的政治、商业、公共安全、个人自由等所有议题都取决于九名大法官的衡量。在许多问题上,联邦最高法院的影响力远大于白宫或国会。
《誓言》是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长期观察者和研究者、畅销书作者杰弗里·图宾继《九人》后的又一部非虚构力作。本书记录下2009—2012年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的重大轨迹,以及美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杰弗里·图宾对大法官及其四十余位助理进行了第一手的访谈,他深谙法律的精准与微妙,敏锐捕捉到不断变化的政治风向。在书中,图宾向读者展示了大法官们如何作出一个个重要判决,描绘了一群至今仍举足轻重的政治法律精英,讲述剧变时代的美国社会将何去何从。
2020年12月25日 已读
高院纸牌屋续作依然非常好看。在故事化的叙述里全面呈现自由主义阵营与保守阵营在性别平权、堕胎权、企业“人格”、竞选资金规限、个人强制、贸易条款、政教分离、控枪等政治议题上的短兵相接。保守阵营蓄心积累经营多年,终于收获在最高法院的5:4优势,捅破司法专业主义、司法克制主义最后一层薄纸,拿着原旨主义的名堂贯彻保守派版本的能动主义。联合公民案推翻累积多年的选举金钱规限成果、金尼托马斯竟然有脸让安妮塔希尔道歉,很能说明这些保守派的深层底色了。好看且知识内容很丰富,让我更细致地理解灯塔主义版本的民主、联邦法院体系甚至茶党的种种。最后,替代RBG的是ACB。的确想想都能气晕。
保守主义 历史 司法 宪法 思想史
The Twilight of Equality? 豆瓣
作者: Lisa Duggan Beacon Press 2004 - 10
By now, we've all heard about the shocking redistribution of wealth that's occurred during the last thirty years, and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last decade. But economic changes like this don't occur in a vacuum; they're always linked to politics. The Twilight of Equality? searches out these link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politics of the 1990s, the decade when neoliberalism-free market economics-became gospel. After a brilliant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f how racial and gender inequities were woven into the very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of the neoliberal model of the state, Duggan shows how these inequities play out today. In a series of political case studies, Duggan reveals how neoliberal goals have been pursued, demonstrating that progressive arguments that separate identity politics and economic policy, cultural politics and affairs of state, can only fail. Ultimately, The Twilight of Equality? not only reveals how the highly successful rhetorical maneuvers of neoliberalism have functioned but, more importantly, it shows a way to revitalize and unify progressive politics in the U.S. today.
Contagious 豆瓣
作者: Priscilla Wald Duke University Press Books 2008 - 1
How should we understand the fear and fascination elicited by accounts of communicable disease outbreaks that proliferated, following the emergence of HIV, in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nd the mainstream media? The repetition of particular characters, images, and story lines - of Patients Zero and superspreaders, hot zones and tenacious microbes - produced a formulaic narrative as they circulated through the media and were amplified in popular fiction and film. The 'outbreak narrative' begins with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 emerging infection, follows it through the global networks of contact and contagion, and ends with the epidemiological work that contains it. Priscilla Wald argues that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appeal and persistence of the outbreak narrative because the stories we tell about disease emergence have consequences. As they disseminate information, they affect survival rates and contagion routes. They upset economies. They promote or mitigate the stigmatizing of individuals, groups, locales, behaviors, and lifestyles. Wald traces how changing ideas about disease emergenc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coalesced in the outbreak narrative. She returns to the early years of microbiology -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microbes and 'Typhoid Mary', the first known healthy human carrier of typhoid in the United States - to highlight the intertwined production of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group formation ('social contagion') and medical theories of bacteriological infectio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ollowing the evolution of these ideas, Wald shows how they were affected by - or reflected in - the advent of virology, Cold War ideas about 'alien' infiltration, science-fiction stories of brainwashing and body snatchers, and the HIV/AIDS pandemic. "Contagious" is a cautionary tale about how the stories we tell circumscribe our thinking about global health and human interactions as the world imagines - or refuses to imagine - the next Great Plague.
2020年7月7日 已读
The outbreak narrative study stresses how the social discourses form the authority of science and deflect the attention towards the structure problems throughout contagions. 作者整理“爆发叙事”的文本表述并还原其协同形成流行病学话语的经过,析出“零号病人”污名背后的内涵。它不过是基于种族、地域、gender、政治而设的他者恐惧。“伤寒玛丽”的故事生动地反映社会变迁之际对边界外的恐惧如何诠释“传染”如何规训群体内部。作者呼吁,这类话语让人看不到传染病背后的全球不平等、北对南的压迫及社会中的结构性问题,传达出强烈的社会关怀。
人类学 传播学 医学 医疗人类学 历史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 豆瓣
7.9 (8 个评分) 作者: 许纪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 10
《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从思想史的视角梳理了包括后现代思潮、国家主义思潮、新左翼思潮、虚无主义思潮、反西方主义思潮等各种思潮,并对其源流、影响做了考辨,进而深刻指出:当今的中国只有继续沿着启蒙的路径,融入人类主流文明,才能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2020年5月22日 已读
从“新天下主义”的论述回望许纪霖老师对“新启蒙年代”的总结反思,的确能窥见其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焦灼:贵朝是要以何种文明再临世界?80s转入90s那段社会、思潮的变迁经过,真是看一次感叹一次。当时许纪霖老师忧心价值虚无的状态正在抽空古典自由主义建制安排的吻合度,但由此诉诸对更丰富的整全性价值的回溯却缺乏说服力:如果那些一揽子价值本身就历经水土不服导致了“启蒙”的分裂,为什么要想象人们在一种更加价值虚无、更加丛林的状态下会突然接受那些价值?更不论合流的regime论述正在鼓吹完全对立的另一套价值体系。由此来看,正义与公共理性并不如他所言那样“吸引力不足”。而就从这些论述来看,许纪霖老师的关怀基本只聚焦在建制构想之上,对于承认政治、身份政治的潮流,很缺乏合力的想象。
中国 历史 启蒙 国家主义 思想史
「天下」作為意識型態 豆瓣
作者: 思想編委會 聯經 2018
「思想36」的專題是:「天下」作為意識形態。
十餘年來,「天下」這個議題不僅是史學與政治哲學的學院問題,還涉及了中國人如何界定自身,如何想像世界,如何想像中國在世界上的位置,具有非比尋常的現實意義。在此中國崛起的時刻,中國大陸知識人對這個概念的思考與運用,自然引起了周遭世界的關注。梁治平教授在這篇文章中,詳細地考察、梳理從趙汀陽、汪暉一直到晚近的多種重要著作,以及產生這些著作的宏觀背景。細讀之後,可以掌握整個「天下」論述的面貌,尤其是天下論述的意識形態脈絡,對讀者的助益極大。本期還有〈杜贊奇教授〉的訪談,以及其他多篇值得閱讀的文章佳作。
2020年5月10日 已读
梁治平教授那篇“天下”意识形态长文做得概要纵览,让读者看到论述话语的分野,也见其间的对碰往还。只是他自己的分析没有给我太多启发,最后引述的意见也是持重有余但解释力欠奉。顺着这份地图去爬葛兆光教授和许纪霖教授的组织论述,连带出身份建构、知识分子等议题,应该会很有意思。不熟悉法理学,郑琪那篇对高全喜的批评力度难以定断,不过他借助孟德斯鸠的理论论述party members的优越身份想象,确实对应上了我的日常感知。
台湾 思想 思想史 政治 政治哲学
The Myth of the Rational Voter 豆瓣
作者: Bryan Capl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 - 4
2020年5月2日 已读
作者操持一套自恋傲慢诡辩的言辞,一直回避对真问题的回应:历史而言,市场化的行动到底有没有产生更优质的社会共存景象;经济学家是否依然根据市场理论假设去做政策建议;主观定义了政治经济两种领域中“理性人假设”的不同解释效力以后,怎么克服其内在矛盾,相应的政策建议(更坚定的相信市场调控)怎么面对行为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挑战(虽然他声称很尊重该研究)。细读判断,作者只是将主流学院派、所谓新古典主义的价值倾向、判断路径和框架缺陷全部继承下来,结合了一些归因、诠释值得深辨的实验,写了一份长篇的argument。但除了明示他们对全面的人类福祉不感兴趣,无视当代demo丰富多元的内涵(不止选举),作者没有为他们的立场提供无可反驳的辩护。少有可以称道的好处,就是对部分研究结论的完整呈现。
主流经济学 原文 政治 政治学 新自由主义
富可敌国 豆瓣
More Money Than God: Hedge Funds and the Making of a New Elite
作者: [美] 塞巴斯蒂安·马拉比 译者: 徐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 1
这是一部权威的对冲基金发展史,充满了对美国金融界人物戏剧性沉浮的引人入胜描述。在本书中,华尔街的生存之道、美国金融界的商业文化被演绎得出神入化。
本书作者对该行业进行了包括300个小时访谈和无数内部文件在内的深入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关于对冲基金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该行业的鼻祖阿尔弗雷德•温斯洛•琼斯到乔治•索罗斯,再到许多其他不那么出名但在这个领域同样有影响力的人物,从1987年的股市暴跌,到网络泡沫,再到抵押贷款证券的崩溃。在这个过程中,对冲基金参透了市场的玄机,不断赚取巨额财富。它们的创新改变了世界,孕育了特殊金融工具的新市场,改写了资本主义的规则。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是通向未来金融体系的窗口。
麻風醫生與巨變中國 豆瓣
8.7 (6 个评分) 作者: 劉紹華 春山出版 2018 - 10
我不僅從麻風患者身上學到生命的韌性,也從醫師與救助者身上學到可貴的人性。在漫長的研究與書寫過程中,我發展出了一種信仰,我不知道它與宗教是否相似。我將自己當成一座橋梁,練習彎腰、承擔與跨越,因緣際會扮演起連結過去與現在、隱微與清晰、底層與公眾之間的研究書寫者角色。我有幸被人接納、聽其述說、見識歷史、體驗生活。既然幸運如我,無論有再多困難,我都得負重盡責地把這本書寫出來。
──摘自本書〈跋:黑暗中的熒熒燭光〉
人類學者劉紹華繼《我的涼山兄弟》,再次以廣受歧視誤解的疾病為鑿,敲開一段被遮蔽的歷史。
一般人聽到麻風,少有不覺駭然,此疾在患者外觀上造成的損害,有時令人怵目驚心,因此即使傳染力很低,卻仍長期背負沉重汙名。
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前,中國原是麻風流行之地,卻在三十年後達成世界衛生組織的防治標準,擺脫疫情威脅。這項成就得來不易,彼時苦難叢生的社會主義中國,究竟是如何辦到?這是作者試圖解開的謎團。
劉紹華的漫長解謎旅程,始自二○○三年,她在四川進行《我的涼山兄弟》時,第一次踏入麻風村。此後十餘年,她走訪中國各地的麻風聚落和防治機構,一共正式訪問四十五位不同世代的麻風醫生。麻風醫生的身影穿梭全書,如同當年他們奔忙於國家政治與底層苦痛之間。他們的生命故事,交織出社會主義中國麻風防疫運動的後臺樣貌、乃至人道理想與革命現實難以兩全的矛盾掙扎。
單數、大寫的歷史敘事,往往充滿虛構和流失真相。何況,從一九五○年代毛澤東展開極權統治,到一九八○年代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其間巨變中國傷痕累累,官方對這段過往諱莫如深,更是緊控論述的詮釋權。本書以人類學民族誌方法為主,文獻爬梳為輔,勉力將歷史還諸沉默眾人,為時代留下複數的重要證言。
2020年2月16日 已读
台春山版。以对医疗防疫的政治性质查探而论,本书提供了一份极具说服力的史证。在宏观层面,作者从东西文明的遭遇(宗教传播)、民族国家尝试引入现代性重塑国家形象、权力施向重组、政治运动趋向以及全球化治理范式传入等面向揭示麻风防疫作为时代隐喻、治理实践的深层内涵。另一面,作者又在微观上呈现参与这个过程的麻风医生、患者的经历、情感体验,为这种宏观论证提供具体、细致的实证,提示该种政治实作与本该内在于医疗实践的人道价值的强劲冲突。是历史透视,也是对未来的警示。2020春天情势严峻之际读到如此一份医疗人类学书写,既怀感铭,又觉惋惜。因为这样的总结反思总被屏蔽于多数人的视线之外,理解依旧不因反思而增进,历史悲剧依然在循环重复。
中国 人类学 刘绍华 医疗人类学 医疗史
我的涼山兄弟 : 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 豆瓣 Goodreads
Passage to Manhood: Youth Migration, Heroin, and AIDS in Southwest China
8.5 (23 个评分) 作者: 劉紹華 群學 2013 - 1 其它标题: 我的涼山兄弟
歷經十年、長達二十個月的田野調查
一位年輕女性人類學者,勇敢跨入海洛因與愛滋病蔓延的偏遠山區
紀錄涼山諾蘇族兄弟在現代化浪潮中,輝煌又慘烈的青春探險
見證了現代與傳統、全球與在地、生命與死亡的交織辯證
2020年2月10日 已读
作者探查区辨,证明凉山州利姆乡的“边缘地”遭遇就是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两面形塑力的有力注脚,疾病的传播、防控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生物医学”问题。她的田野研究不仅提供了多面的理论批评,还总结了许多实践上的教训。总之,结构上的老问题经年依旧,多重叠加的他者化概念却非常新鲜。疫症蔓延间读到这本医疗人类学著述真是意义非常。2020.2.10
中国 人类学 全球化 刘绍华 劉紹華
威权式法治 豆瓣 Goodreads
Authoritarian Rule of Law: Legislation, Discourse and Legitimacy in Singapore
8.3 (19 个评分) 作者: [新加坡] 约西·拉贾 译者: 陈林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 - 7
本书指出,新加坡缔造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威权式法治。作者展示了作为法治以及自由民主之基石的制度和程序,是通过何种方式成为了制约异己、保护当政者的工具,但同时又无损于政府在国内和国际上的正当性。本书颠覆了在法律和政治领域的一些传统见解,它所展示的法律、权力、正当性的配置形式,可能对全球治理理论和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2020年2月6日 已读
作者敏锐地采用了话语分析来研究新加坡声称其威权统治正当性的论证资源。不同年代的案例不仅清晰地反映了威权者的论述思路,还将这些话语本身的赋权力(正当化殖民统治及其制度遗产)、所借力的历史环境还原出来,在细致的分析中证明这些话语策略奏效(收获国内国际正当性)的理由,从而在引出了解殖、新自由主义秩序等共通困境,引人深思。纯粹的恐惧、暴力会发挥作用,但若无精细的论述研究恐怕难以维持长久的内外声望。作者成功证析这一切何以可能。
公民不服从 公民抗命 历史 威权主义 政治
Half the Sky 豆瓣
作者: Nicholas D. Kristof / Sheryl WuDunn Virago 2010 - 8
Pulitzer Prize-winning reporting team, husband and wife Nicholas D. Kristof and Sheryl WuDunn, take us on a journey through Africa and Asia to meet an extraordinary array of exceptional women struggling against terrible circumstances. More girls have been killed in the last fifty years, precisely because they are girls, than men were killed in all the war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mbined. More girls are killed in this routine 'gendercide' in any one decade than people were slaughtered in all the genoci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central moral challenge was slavery. In the twentieth, it was totalitarianism. In the twenty-first, Kristof and WuDunn demonstrate, it will be the struggle for gender equali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Fierce, moral, pragmatic, full of amazing stories of courage and inspiration, HALF THE SKY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every global citizen.
2020年1月31日 已读
This book gets people to know more about the lives and the “unimaginable issues”of women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The authors gives proper reflections and lots of explicit methods that change people’s lives. It’s inspirational and also cautionary for me,who always just think theoretically. A lot of contents are missing in the Chinese version.
Feminism 不服从 公民抗命 原文 女性主义
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 豆瓣
Liberalism and Modern Society
作者: [英]理查德·贝拉米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10
在《自由主义与现代社会》一书中,贝拉米检讨了自由主义思想在英国、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演变,探讨了密尔、格林、涂尔干、韦伯和帕累托以及其他一些思想家的著作,将他们的理论与其各自的历史背景紧密地联系在 起,揭示了诸多隐藏存自由丰义思想之下的社会与道德假设的偶然性 现代社会在整个19世纪早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贝拉米认为.这些变革从根本上破坏了自由主义的许多核心原则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批判性地检讨了反映在哈耶克、诺齐克和罗尔斯这些当代政治哲学家著作中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出他们的自由丰义所立基的社会观念和道德直觉如今是时代错误的和站不住脚的 他丰张.只有 种建立存现实主义基础上的民主自由主义才能为现代世界复杂与多元的社会提供一种合理的政治理论。
2019年12月31日 已读
与其他理论家不同,贝拉米并不单纯从理想建构角度反省自由主义的得失。他检视自由主义思想在英法意德四国不同形式的历史参与,落脚于尝试实践自由主义的知识者诸如霍布豪斯、涂尔干、帕累托、韦伯等人在各国具体的历史社会环境的遭遇与变迁,展现了同宗思想的不同变奏,又强调了其共同的困境:个人自由假设在实践中遭遇不同个体间不可调和的冲突斗争,摧毁了自由主义建构社会的可行性。一定程度上,贝拉米还在章节安排之间暗示了自由主义历经不同实践的变化:乐观主义(进步主义)—调和证明(涂尔干社会学)—理想怀疑(帕累托的怀疑)—放弃调和承认冲突之下再论证(韦伯)—转向理想建构探讨应然层面(当代政治哲学复兴)。最终他对伦理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础的批评很有说服力,但推崇那套韦伯式的现实主义却让人看着都直摇头。为什么你就确定程序可靠?
古典自由主义 帕累托 德国 德沃金 意大利
Hayek and Modern Liberalism 豆瓣
作者: Chandran Kukatha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 2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liberal thought, the work of F.A. Hayek stands out as among the most significant since that of J.S. Mill. In this book, Kukathas critically examines the nature and coherence of Hayek's defense of liberal principles, attempting both to identify its weaknesses and to show why it makes an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 Kukathas argues that Hayek's defense of liberalism is unsuccessful because it rests on presuppositions that are philosophically incompatible. In his view, the unresolved dilemma of Hayek's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how to mount a systematic defense of liberalism if one emphasizes the limited capacity of human reason. Hayek's social philosophy, he argues, offers a significant theory of the nature of social processes, and is therefore an important account of how this must constrain our choice of political principles.
奢侈品之战 豆瓣
作者: fa ma dong 译者: 文爱艺 Sichu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 - 3
《奢侈品之战》精准把握住了原著《Les Guerres Du Luxe》的幽默感,几个奢侈品品牌的大佬的个性特征被描绘得惟妙惟肖:法国人富有深度的玩世不恭、意大利人看似粗犷实则精巧、美国人进取睿智但乂敏感多疑的特征都跃然纸上。奢侈品是昂贵的,高昂的价格是造成奢侈品幻觉的因素之一。同时,对品牌进行巨额投资已获得可以被称为奢侈品的身份,这是造成奢侈品幻觉的有一个因素。
2019年8月27日 已读
#借标 Co-China 90 奢侈品消费的逻辑。开头两篇贵朝右翼保守自由派的分析很无聊,后面的中日法英美等国的经历梳理不错,让人看到历史相似之余又屡生歧异。
历史 新自由主义 时尚 消费主义 社会
短衣夜行紀 豆瓣
作者: 李維怡 kubrick 2013 - 7
《短衣夜行紀》是李維怡繼2009年《行路難》後於本地出版的文字耕作結集。集子中,維怡繼續以文字錘煉各種社會參與的思考和感受,並逐步走向一種詩歌、散文、紀錄片、小說共融的筆耕方式。集子以真實世界的緩慢、細緻,紀錄下各種被輾過的裂痕,以圖在這高速消費化、廣告化、偶像化的都市 中,持續拷問「人」的立足點。 2014年六月,《短衣夜行紀》被選為第七屆「香港書獎」獲獎書籍之一。
雄仔叔叔在序中寫道:
「歷史和瑣事,會被遺忘,至記不清楚。從1966年的反天星加價事件到2005年的反領滙收購,途經1995年的金輪大厦天台屋抗拆再到2010年的反高鐵,我們記得什麼呢?除了『歷史的算術』,我們記得那些人嗎? • • • 在社運、抗爭的呼喊、激昂中,理論、認知只是抗爭堡壘部份的基石,這部份的基石可在權力運作下朽壞,只有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尊重,才是抗爭的人間正道 • • • 」
2019年8月23日 已读
一份濃縮的上世紀中葉至本世紀初的微觀香港社會歷史講述。既是個人見聞,也是公共記錄。李維怡的中短篇裡有很多「弱者」,但他們中不少人又不是絕對的「弱」,甚至或多或少都夥同秩序對其他弱者施予壓迫與傷害:質疑領取綜緩者不工作的阿娟,關心朋友卻拋棄大陸妻子的牛精雄,都是這樣的「弱者」。至於那些從光亮處來,卻拿了暗刃割取私利的大學生、學生會代表、社工、記者,則是很多人未能識別的秩序從犯。李維怡又比較慈悲,看到人心灰暗之間一絲光明。看得很傷心,雖然一些篇目的象徵過於刻意。
历史 政治 文艺 新自由主义 李維怡
论不服从 豆瓣
On Disobedience and Other Essays
8.5 (36 个评分) 作者: 【美】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叶安宁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5
一个有信仰的君子如何说“不”
《爱的艺术》《逃避自由》作者、“精神分析社会学”奠基人之一弗洛姆经典作品
人类究竟是否有未来,文明究竟是否会终结,端赖我们是否秉持怀疑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和不服从的能力。——艾里希·弗洛姆
在《论不服从》这本文集中,艾里希•弗洛姆清楚说明了“ 服从”和“不服从”究竟意味什么 :服从人性和人道社会的目标,不服从各种偶像。他的论述至今仍有相关意义:反对盲从因袭,对司空见惯的“陋识”部分持批判的立场。弗洛姆的洞见结合了社会和政治现象所获得的心理学,促使他在一段时期内支持美国社会党,投身和平运动,呼吁采取裁军步骤。在这些活动中,他对各类人云亦云的“常识”以及官方的政治话语实践了他的不服从态度,他所服从的是心智健全的思考方式,与阿尔伯特•施韦泽、伯特兰•罗素等先知哲人们秉持的理念一脉相承。
2019年8月19日 已读
相对于政治上针对专门法规的公民抗命,弗洛姆更着重从人格养成、心理健康层面论述不服从的合理性。他全面陈述人本主义的社会主义主张,批评资本主义社会抽空了人的身份认同的多面来源,逼迫人在划一化的职业身份中寻找价值,又在普遍的无聊和彷徨中走向迷失,退而只能在无休止的过度消费中暂时麻痹对孤独的感知。不服从就是要反对对人的利用,就是要主张回归对人的关怀。他指出社会对老年人的形象建构包含对心理成长的回避、消费行为引导,这层洞见发人深省,也让我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有了新的期待与想象。
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社会主义 公民不服从 哲学 弗洛姆
英国进步主义思想 豆瓣
The New Liberalism: An Ideology of Social Reform
9.7 (6 个评分) 作者: [英]迈克尔·弗里登 译者: 曾一璇 译 / 张新刚 校 商务印书馆 2018 - 5
【内容简介】
在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新型自由主义”是最具原创性、社会意识和影响力的英国政治思想形式之一。在本书中,迈克尔·弗里登考察了新型自由主义出现的过程,探究了共同体、福利和国家控制等概念在政治理论中的发展,强调了伦理和科学对自由主义思想流变的影响。
本书颠覆了关于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普遍观点,重新解释了许多影响了当代政治的思潮之起源。弗里登认为,新型自由主义建立在具有进步主义和人文主义特征的19 世纪中期自由主义的强大观念遗产之上,但又对那份遗产进行了拓展,创造了一个社会改革和意识形态革新的规划,为现代英国福利政治的成型奠定了基础。
···
【媒体推荐】
“新型自由主义”理论中哲学与法律之间的联系一直在被讨论,却从未被细致地论证过,直到这部兼顾了学术性和趣味性的著作出现,终于打破了这一现状。
——《卫报》
《英国进步主义思想》是一部迟到的重要著作……本书基于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精准分析,做出了复杂、有力的论述,其中的细节和微妙之处只能由读者自己去探索。
——《英国历史评论》
说理清晰,令人信服……这本书会在我们的视野和讨论中停留很久。
——《美国历史评论》
···
【编辑推荐】
◆迈克尔·弗里登是“意识形态研究”学派的创始人,英国政治理论研究的权威人物。北京大学历史系青年学者张新刚为本书作中文版导读,引领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位顶级学者的思想脉络和学术贡献。
◆本书清晰、详尽地梳理了19世纪以来自由主义思想的流变,以及新型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的出现与发展,是一部叙述英国政治理论发展史的重要著作。本书颠覆了关于自由主义思想发展的普遍观点,从进步主义、人文主义到自由主义,重新诠释了许多影响当代政治思潮之起源。
◆从密尔与格林到霍布豪斯与霍布森,这些伟大的自由主义理论家如何解决他们时代的社会和政治问题?他们的思想如何为未来的福利国家奠定基础?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本书中寻得答案。
◆本书收录于三辉图书策划的“倾向与可能”书系,该书系汇集迈克尔·沃尔泽、本尼德克特·安德森、约翰·邓恩、查尔斯·泰勒等当今世界的一流头脑,他们试图用历史的经验和政治的知识,为今天的困难提供部分开放的讨论,这些讨论并没有最终的结果,然而其中所蕴含的视角和线索,每一个都充满深刻的洞见和面对真相的勇气。三辉将这些洞见和勇气集合在这里,奉献给所有愿意为当下和未来努力的汉语读者。
2019年4月21日 已读
弗里登的意识形态研究超越传统理论范式的局限,从概念沿革、思潮影响、政党活动、理念的政策转化等,全面考察20世纪初自由主义的进步转型,及其对社会政策造成的具体影响。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考察给读者的历史认知带来诸多助益:意识形态的转型在社会各层面广泛存在,最终对政策结果造成影响;自由主义不只等同于保守、教条的古典主义,它独立沿革出共同体概念,以此出发为社会、国家的福祉之用正名;生物学的思潮并不必然带来消极的对立,进步理论家反而尝试整合以阐释共同体、集体主义的必然性,让社会改革超越纯粹的党派利益、个别经济议题,并设定更深远的全民伦理目标……由此,思想史的复杂曲折清晰可见。所谓“保守主义塑造英伦”“进化论导致鼓吹适者生存”之类简单粗暴的偏见,则可不攻自破。
思想史 政治哲学 政治学 新型自由主义 新自由主义
后现代的状况 豆瓣
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Change
10.0 (6 个评分) 作者: [美]戴维·哈维 译者: 阎嘉 商务印书馆 2013 - 10
本书是西方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戴维·哈维新近的力作。全书力图从20世纪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转变,即从大规模的流水线生产向小规模、灵活的生产方式转变,来探讨资本主义文化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转变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种转变所导致的文化上的表现,就是人们体验时间和空间方式的改变,是新一轮的“时空压缩”,造成了一个在文化特征上的“拼贴社会”。作者认为,这种变化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文化的一种转移,而不是一个全新的社会的岀现。
教育与公共价值的危机 豆瓣
作者: [美]亨利·A·吉鲁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 - 6
《教育与公共价值的危机:驳斥新自由主义对教师、学生和公立教育的攻击》的核心是一种信念,即除非正规学校内外的教育被视为任何可靠的政治观点的核心,否则就不可能有变化。要出现真正的改革,就必须使可靠的、批判性的、构成性的文化到位,这种文化支持积极投身公共生活、公民勇气、公共价值观、异议、民主管理模式的观念,同时还要真正相信自由、平等和正义。人和机构很重要,但思想观念更重要,学校内外的知识分子有责任为不同年龄的美国人提供条件,使其有能力进行批判性思考。只有批判性地思考才能有充满想象力的行动,才能接受美好生活就是公平正义的生活的概念,在这样的生活中,民主的价值、实践和眼光延及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教育与公共价值的危机:驳斥新自由主义对教师、学生和公立教育的攻击》能为该工程贡献绵薄之力。
名人推荐
本书提出的远见卓识令人印象深刻。作者考察了那些把美国教师从令人钦佩的公民变成遭受羞辱的对象的力量,教师职业名声扫地,成为企业问题和受企业影响的政客问题的替罪羊。
——大卫·柏林格(David Berliner),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
亨利·A·吉鲁是投身公共生活的独树一帜的天才,是积极投身社会正义事业的渊博学者。本书收录了他对教育私有化的最犀利批判和对公共需要的强有力辩护。
——埃拉·肖尔(Ira Shor),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
在大学教师不再被定义为批判性知识分子而是国家工作人员、公立教育越来越公司化的背景下,吉鲁呼吁有意义的实质性改革。人人都应该呼应他的呼吁。
——加里·奥尔森(Gary A.Olson),爱达荷州立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
精神政治学 豆瓣
7.7 (44 个评分) 作者: [德] 韩炳哲 译者: 关玉红 中信出版社 2019 - 1
当今世界已逐渐走向精神政治时代。
数字技术正从单纯的监控向主动的操控过渡,人们凭感觉做出的所谓“自由决定”将很快被操控。
无所不在的大数据和新自由主义伦理观造成了资本主义权力的转移和扩张,破坏了个体自由,压制了个体的空间和自主性。
本书扣人心弦地描绘了新自由主义精神政治导致的种种危机。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学》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会》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法国哲学家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这本书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翻译家,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
在韩炳哲看来,工业资本主义并没有转向共产主义,而是从后工业的非物质生产方式逐渐演化为新自由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于是我们进入了“精神政治学”的时代。新自由主义虽有自由之名,实际上只不过是放松了身体控制而走向了全面的精神控制,由数字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所形成的精神性的“全景敞视监狱”无所不在,而我们却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们貌似有了自由之“身”,但是“精神”却被囚禁于其中而不自知。
——张志伟,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他推进了大众社会考察的很多关键范畴,比如对倦态与山寨的思考,在本雅明的技术复制与福柯的生命政治之后,他发现了“数字全景监狱”的新现象,以此把社会批判理论推进到“心灵政治学”的层面,重新连接了哲学与经验。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
这本书是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对政治价值的深彻考问。数字化时代的浪潮把精神政治推向尖峰;掩卷沉思,才发现一切新鲜面孔背后都是精明权力的老把戏。
——贾克防,西北师大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资本主义这一以自由为名的型态早已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联合体,它不再用身体的强制、思想的管控维持自己的意识形态统治地位,而是渗透到我们精神的每一个角落,感官、情绪、欲望都成为新自由主义生产—消费机制的利用对象,让我们在丝毫不觉得丧失自由的情况下拱手出让自己的自由,这就是韩炳哲所说的精神政治的含义。在这样的统治秩序中,我们主动按照功绩社会的竞争标准进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症的旋涡,我们将自己的爱欲投射到各种感官消费之上,因此遭受爱的无能为力,我们沉浸在社交媒体的群体话语噪音中,却无法形成任何统一的集体整治行动。韩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副研究员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精准营销、精准医疗等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可以预测、推演的时代,任凭感觉而生的行动是任性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自由?音乐、电影、艺术带来的感动是可以被测量的吗?还是人类不知不觉已经成为数据的囚徒?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IT经理世界》杂志编辑总监
在《精神政治学》中,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将批评的炮火集中到了大数据时代的新自由主义身上。韩炳哲指出,新自由主义政权催生出了一套更甚于福柯笔下“全景敞视监狱”的权力操控系统,这种权力技术恰恰是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主奴辩证法的颠倒——顺从的主体对于自己的屈从性恰恰是毫不自知的。权力技术不采再取禁止、防护、镇压的手段,而是伴随着主体的积极参与、自我袒露和过度消费。换言之,大数据背景下诞生了一个新的数字化阶级社会,除了福柯(和边沁)的“全景监狱”之外,在韩炳哲笔下进一步诞生了一个“筛选监视机制”。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世界哲学》编辑部